黄克和北一辉跟着工作队的人员一起,从头开始,挨家挨户进行土改前的调查。黄克身上的气质有异于这个时代的人,走到哪都被人当成是城里来的白面书生,加上总是不自觉地透出的“城里人”和“生活太优异”的个人习惯,所以走到哪都藏不住,总是被大家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在工厂里,黄克仗着一身好技术,走到哪都是众人众星捧月的专家,而进入了农村,从来没有下过田,也没有和农民真正打过交道的经验,仗着后世网友提点,倒不致于完全地懵逼。
工作队进农村开展土改,并不是来当老爷的。前面两天,一边宣传,讲解党的政策,一边也要下田下地先帮当地农民做些农活,拉近关系。小黄克毕竟是在异世界开过挂,体质很好,虽然没有做农活的经验,但黄克经人指点后,发挥自己的优势,跟着工作队进农村时特地带上了一些小五金设备,进村后就帮农民“免费”修理农具,还帮村民磨剪子戗菜刀,很快整个村子的人就认识了他这个“城里来的”,“手艺很好的白面后生”。
黄克在村子一边帮村民磨剪子戗菜刀修农具,偶尔还帮人看病、提供药物治疗。在这过程中,他陪他们闲聊,听取了他们讲述自己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比起通州地区的相对富裕,靠近山东地界的这处村落,却要贫困得多。村里的田地大半都在当地富户豪强手中,土地土质也不好,粮食生产靠天吃饭。附近偶尔还有土匪作乱。
土改工作队深入基层,除了例行的打土豪分田地外,要做的工作其实非常地多。
下农村,纯粹只是走过场,镀个金,自然是很轻松的。如果真的想为农民作点事,参予的人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在农村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
在当地探访农户,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立民兵组织。向村民讲解党的政策,向村民宣布爱国卫生运动,科普卫生常识,这些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黄克进了农村,很快就发现他要做和能做的活,实在是太多了。修理农具磨磨剪刀不过是小事,还有靠着另一个时空的母亲和大黄克相助,教导当地农民如何自制土化肥,给村民看病,除虫(蛔虫、勾虫)。找当地识字的人,推广他从21世纪带来的赤脚医生手册......已经越来越融入这个时代的小黄克,每到一地都要找另一个时空的自己帮忙,查找当地的矿藏分布,水文资料,然后绞尽脑汁帮当地村民寻找能“创造财富”,稍稍改善生活的方法。
关于民国农村的那些情况,其实小黄克通过大黄克查阅史实,早就了解到不少。但是,很多事只有亲身经历和品尝了,才会真正感触到心里去。
比如说,入村的第一天晚上黄克和北一辉住进当地贫农的家中后,第一次享受到了虱子的叮咬。
坐过牢,吃过苦的北一辉还好些,从来没受过这种待遇的黄克,整个晚上都在和虱子战斗,一夜过后,被他弄死的虱子就超过了百只,黄克第一次真正地尝到了革命的苦头。
比如,和当地农民同吃一锅糠菜,啃着谷壳子混和乱七八糟的野菜充饥时.....
四五月本就是青黄不接的岁月,黄克这回去的地方,当地已经在闹小饥荒。村子里穷困的人家,摘树叶,挖草根,混和糠壳煮成饭——在后世,看再多的民国时期的照片,都没有比身在这些饥民中间,吃着和他们一样的“谷壳糠菜”感悟更深.....
期间,他还大开了眼界:亲眼见过了当地某个“日子过得还可以”的农民炒菜的方式:炒菜不是放油,而是从屋梁上拿下一块吊了半个冬天的腊肉,在锅里象抹布般抹抹,这样就算是加了油,然后扔入当地挖来的野菜下锅干炒,最后端出一盘所谓的“好菜”招待他们这些土改的贵客了。(其实这一幕来自我父亲当年在德化下乡的回忆,按他的说法当时当地农民是拿着一块放了不知多少天的臭猪肉抹一下锅就开始炒菜)
这里的农户,很多人全家都没有一套象样的衣服,就连鞋子都是自制的草鞋。不少地方黄克甚至还见到了木制的农具。
知道自己被主席派下基层是为了什么的黄克,强忍不适,跟着工作队一起行动,先后进入了当地不同的三个村子。
在这过程中,黄克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在迅速地褪化中。强迫自己要适应时代的他,一个月后结束任务回到北平见李润石主席时,已经修练出随便找个坑或水沟,就可以蹲下来拉屎,捧个碗个找个地端着就能吃饭,高梁、糠菜甚至草根,也能硬着头皮吃下去不会恶心,熟练地捏死身上的虱子,人在过这程中也黑瘦了不少。
其实黄克的十字架空间里是藏着不少补给品的,但是他很明白自己下基层是为了什么。不光是下来“接地气”的,也是要过来磨砺自己的意志,所以一点都没有动用。
见到李润石主席时,黄克剃了个大光头——原因是为了彻底消灭身上的虱子,不给其产卵的藏身之处。
见到他光溜溜的脑袋,主席笑着点头道:
“你瘦了不少,人也黑了不少,看样子学到一点东西了。”
“河北山东这儿,其实还不算穷苦,当初在甘肃那儿见到的,才算是让人震憾。但是那时我和艾琳娜只是走马观花的路过,纯粹地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打赏点钱就心安理得地走了......但这次在那儿,和他们一起吃,一起住,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讲当地的故事,我才真正明白,这个时代的农村是多么地悲惨。”
李润石道:“可惜时间不够,你要是能多待久一点,还会发现更多的农村问题。虽然你有办法提前知道答案,但有些事,其实是要穿上农民的鞋,亲身体会过,才能真正明白他们的痛苦。”
黄克点了点头:“等这次的世界大战结束后,我会再去农村一次,补完功课。”
黄克然后道: “土改虽好,但只是权宜之计。一户一田单干的小农经济,其实是没有前途的。合作社,大生产,大农田水利,机械化,这些都不是一户人家几亩田的小农经济能完成的。”
关于农村的问题,解放后几十年发生在农村的土地产权转化变更,李润石主席都知晓。但有些问题,必须适应时代。打天下时期的农民,只想看到土地实实在在地分到手上,搞土地完全国有化他们一时难以接受。目前河北地区各地的土改,由于干部严重不足,地方宗族势力强大,暂时也只能做到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搞些“小合作”,更多的情况基本都是直接分田到户。
黄克回来后,把自己这 一个月的经历都写成报告,交给主席,同时提了一些后世的建议。和他同行的北一辉,也做了类似的功课。在这过程中,北一辉跟着黄克和土改工作队,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北一辉刚到平津时,虽然比一年前胖了,身上却还有着一丝抹不掉的死气,但一个月后的他,人瘦了一圈,但精气神却完全不同。
再看到主席时,他很兴奋地道:
“我寻道一生,今天终于找到真正的道了。”
——————————
PS:高梁这东西,现代好吃是把有异味的糠、膜全去干净了只吃个蕊,以前这些都是要吃下去的。
关于土改的剧情,我没法写得很细,一是自己没有经历过,写出来也是又假又虚,写这段剧情时, 我只能参考了一下从前的电视和小说里的剧情,一笔带过。关于农村穷地方炒菜的事,则是我父亲的回忆。这章不是很好写,到三点才完成。大家有月票扔一下,明天天亮后我校对。
-------------------- 第241章太过聪明的靖和良臣们 --------------------
当黄克和北一辉下乡参加农村调查和土改工作时,整个世界都在因为发生在中国华北和东北的战争而震动着。
作为苏联的“传统盟友”,法国人最早拿到苏联主动送上门的东北、华北两场战役的详细资料和战后总结报告的。在歼灭日军第五师团的最后一战时,苏联人还“极度热情”地邀请法国驻华武官跟在装甲部队背后冲锋,现场观战。
为了扶起法国人这个猪队友,希望他们能在三年后的欧州战场多拖延希特勒几个月,斯大林也可谓心尽力竭了。
然后,扶不起的猪队友始终是猪队友。拿到了苏联人送过来的战斗总结报告后,法国军队里唯一主张装甲师大规模集群使用的将领戴高乐拿到手后是如获至宝,但是这有个鸟用。
因为他面前还有好几个敌人:古板的法国陆军部、囊中羞涩的法国财政部、混乱的法国政府,以及最大的敌人:马奇诺防线这条军费吞金兽和其背后的利益集团。
而在技术方面,这个时代的法军装甲师和他们一年后的苏军机械化军同行们一样,不知道中了什么邪,都把坦克当新时代的骑兵来设计,(而众所周知,骑兵部队的后勤补给压力和机械化部队比简直是儿戏)结果就经常陷入坦克机械故障、油料、备件甚至是长距离移动困难这种战前没人好好研究的问题上。
本来,这个时期的法国开发了世界第一款坦克拖车,其性能之优秀让苏联人瞧了都直流口水。坦克是铁乌龟流,机动性不好,把坦克拖车好好发展,拖着坦克上战场,也算是极为超前先进的解决方式。但是在中国战场大放异彩的坦克拖车,在法国陆军部眼里却是鸡肋,舍不得掏那点卡车钱。中国就是那款拖车在全世界最大的客户(包括法国在内)。小气的法国政府替陆军定购的数量还没有卖到中国的多,无他:没钱闹的。
戴高乐主张组建一支10万人的职业化雇佣军队,就是坦克、飞机、步兵之间的协同与积极进攻。按他的计划,法国需要三千辆坦克组建这支强大的突击装甲部队,然后通过类似古德里安的理论闪击德国。戴高乐的原始方案后来看来肯定很不靠谱,在拿到了苏联人给的资料后,戴高乐重新计算需要增添的装备,然后就发现需要的增加的军费数字又疯狂上升了一倍有余。
这个时期法国那些政客都是爱瞎搞的主(全法国唯一支持戴高乐的政治家就是当时的雷诺总理),这些人办事效率低下法国老爷们,而且又有“红色恐惧症”(害怕再次发生巴黎公社),对于斯大林主动送过来的材料,不但没有好好研究,反而在心里怀疑斯大林别有用心。除了戴高乐把斯大林送来材料当宝好好阅读外,余下的人基本都是扫了一眼然后直接扔进垃圾筒里了。
套用黄克的话来说,法国人要想在未来的三年里完成战争准备,他需要一个说一不二的铁腕领袖,以及在议会、陆军部全体高官们开会时,在主席台上架起几十挺机枪朝下方无差别扫射十分钟......
至于这个时期法国坦克的开发,从二战到冷战,浪漫的法国人在坦克开发升级树升级选择方向方面,堪称是“一直都在选错,一次都未选对”的典范。
所有国家遇到的“坑”它都挨个试过,且巧妙地避开了每一次技术领先机会和正确选项。先是落入了早期英美军“步兵辅助战车”的认知误区,一味地强调步坦协同,认为装甲军互刚的战斗是不可能的,是不存在的。使得同时期的法国车拥有着人(鸭)类(子)步(溜)行(弯)的上限行驶速度,严重耽误了发动机的研发进程。然后是落入了英军“巡洋坦克”、“步兵坦克”的研发误区。
而苏联人送给法国人的战役总结报告,对于法国坦克开发最大的影响,却是坚定了他们走英国人邪路的信心。
原因也很简单:平津战场和满州里战场,两路“红军”在突击日军坚固的反坦克阵地时,都是动用了速度缓慢的“重装甲”坦克,即使是中国抗联这边,没有重型坦克,也是特地让苏联弄了款厚装甲的T60临时担当前锋。
法国人在看了报告后,越发坚定了自己的路线没有错——他们哪里知道,苏联红军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装甲运兵车”和“真步兵战车”还在开发中,这是临时凑合的。
至于苏联人在报告里着重提出的无线电台的问题,要加钱?这个时候哪有钱?滚粗!
法国是没有救了,英国方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约翰牛们的顽固脑袋以及对苏联的敌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时期英国人还正暗中支持日本呢,在他们看来苏联送来的材料也是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