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7790 字 2023-03-09

“我很想知道,1941年后,希特勒在看到我们和中国的同志联手解决掉了日本,同时在欧洲方向囤积了大量的精锐部队,他还有没有勇气进攻苏联。”

当斯大林对黄克说出这话时,朱可夫指挥的二十万苏联红军主力,已经在这个时候攻入呼伦贝尔地区,以上千辆坦克为箭头的装甲部队,在数千辆后勤卡车的支援下,不断地突破、穿插,反复地切割拉扯着日军紧急修建的防线。

和上次一样,只用了三天的时间,朱可夫的部队又一次地突进上百公里,七天之内更突进了两百公里。由于后勤供应充份,这一次并没有象上次般打到第七天就遭遇弹药补给不足被迫后撤的情况。而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后,朱可夫在连续击溃包围、重创、歼灭了挡在面前第一线的六个日军师团后,于第八日停止强攻,转为消化和围歼被包围的日军,战斗打到七月十日,夺取了呼伦贝尔地区的苏联红军再次主动地后撤了六十余公里。

此役过后,苏联红军深入北满境内最远处达到二百六十公里。直接控制的领土面积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给对面的日军造成的死伤损失超过十万。参战的六个师团个个都被重创打残,日军早有准备,虽然作战失利,撤出部分部队,没有一个师团被全歼丢人,但“师团皆在,个个都被重创”的狼狈样,再次震动了东京。

而在同一时间,华北冀东方向,热河方向,作为苏联红军第二波攻势作战的呼应,李润石这边也配合着地在冀东地区发动局部的边境攻势,规模不大,但是战线极长。从燕山游击区到渤海入海口,以及新开辟的热河游击区,所有的红军部队,无论是主力部队还是游击队,都在向日军袭击。

不是平津战役时重点围歼的主力决战,而是全面开花,放血为主的“超级大烂战”。

战争打到七月十日,中苏两方不约而同地停止主动出击后,日本东京这边上下一片惊呼:“北满地狱,华北泥潭”之说,已经大量地在那帮稍有理智的老鬼子们的脑海里冒出了。

PS:明天起要好好写书了,不能再懒了。

-------------------- 第244章冈村宁次的疯狂 --------------------

“露西亚人,该死的露西亚人!”

南京下关码头,日本特高科驻南京的机关长青木龙彦,躲在码头的一角,黑着脸看正停靠在码头处的那艘来自由江北驶来的货船正在卸货。

船上卸下的,是苏联人以“友好”价格卖给陈济棠政府的坦克——总共十六辆T27轻型坦克。而在上个月,北面的李润石红军,还把傅作义手上的最后三辆维克斯坦克用T26换回,然后直接赠给了陈济棠——该型坦克由于缺少零配件,维修麻烦,火炮炮弹缺乏,为了简化后勤供应,索性送给有英国人支持的陈济棠。

比起常凯申时代,红军和国民党军见面就开打从不谈判,陈济棠时代的南京国民政府却和李润石红军一直顺着过去的惯性,继续保持着“友好状态”。作为红军“赠送”坦克的交换,陈济棠给红军通过长江水道获得海外物资,以及通过陆路往江南的方粟红军输送人员物资大开方便之门。到目前为止,两家之间一直都在抗日的大旗下,保持着“睦邻友好”的和平状态。江南这边,双方势力在就地盘问题谈妥之后,就各安本份,一片和平。

而通州战役后,陈济棠在看到坦克在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后,自己也心痒难耐,也想过把装甲部队的瘾。

陈济棠最初是想买德国货,结果德国人把他当傻子,将破烂的一号坦克开了高价,然后作罢。英国也很热情地向他推销坦克,但是价格太高。反而是北面的李润石这边,在得知陈济棠的需求后,作了中间人向他推荐了苏联的T27坦克。斯大林要价也不高,陈济棠派人到华北把现役的T27拿来测试了一下,觉得很满意,然后就一口气买了十六辆——包括武器和零配件在内,全部的花费也才六万美元,堪称是相当便宜的良心价了。

四月份开战后,中苏之间的远东航路已经被日本海军切断,苏联的运输船无法驶出日本海。现在的这批坦克都是通过蒙古到包头的铁路一路转运过来的。实际上为了保证陈济棠能尽早用上坦克,李润石当时是把苏联通过蒙古包头交通线运来的支援中共的T27坦克,直接发给陈济棠的。

陈济棠用前后获得的三十多辆坦克(包括常凯申战败时的),组建了自己的坦克加强团,现在都布置在南京到淞 沪间的地区,在这过程中,北面的李润石还极友好地释放了包括丘清泉在内的,部分没有血债的国民党将领交给陈济棠。而陈济棠为了收买常凯申降将的人心,也很开心地把这些人收入麾下,丘清泉更被任命为坦克部队的指挥官。

T27这种两人型的小坦克,性能比日本人现役的94豆坦克好不到哪儿去。但陈济棠大量向外国求购坦克,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陈济棠现在也正在对淞沪地区不断增加的日军感到警惕。

“幸运”地入主南京政府后,陈济棠在英国人的支持下,这三个月的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最富庶之地,他和桂系军阀共同瓜分了这儿的利益。

陈济棠抱上了英国人的大腿,而李宗仁则和法国人勾搭上了。不光陈济棠赶时髦组建了装甲部队,边上的桂系,在五月后也通过法国主子的关系,向法国购买了二十辆UE轻型装甲车,正在组建自己的“坦克部队”。

(注:UE轻型装甲车长3.15米,宽1.7米,高1.9米,全重只有2.7吨,载重1.4吨,由一名驾驶员和一名车长操作。动力上采用一台雷诺4缸风冷汽油机,最大输出功率38马力,最大公路时速38千米每小时,满载之后下降到28千米每小时。至于防护装甲则基本没有,步枪都能击穿。火力上在车首设置一座球形机枪座,可以安装一挺机枪。

该车法国人一口气造了上千辆,但主要作用是作为火炮牵引车和弹药输送车,很少作为坦克使用,德国人在法国战役结束后对其的运用也是类似。不过在中国他们就被当成坦克来用了。

历史上南京政府抗战后向法国购买了二十辆,结果在越南到货转口时,被当地法国殖民军扣下自用,拖了一年才交货。该车性能和T27其实也是半斤对八两的同种货色。不过由于重量极轻,倒是非常适合江浙地区密集的水网地带。)

英法两家在看到中国这两年发生的剧变后,难得地在中国的问题上紧紧抱团取暖了。两家在各支持一方的同时,也要求他们“紧密合作,共御外敌”。在两大帝国主义主子的联手压制下,陈济棠和李宗维持了表面的“和气”,大家在各自的地盘上各刮各的,加上政权新建,虽然有不少利益冲突,但离翻脸大打出手还差很多——毕竟无论是北面的李润石红军还是身边的日本驻淞沪派遣军,给二人的压力都十分地巨大,不抱团取暖不行。

要说矛盾嘛,当然也是有的,但是刚刚踢飞常凯申上位,两家人都忙着消化手中所得,离矛盾大爆发还远得很。

北面李润石红军和苏军在四月、六月连续两次发动的主动攻势,已经把日本去年就订好的侵华方案打得粉碎,更给了入主南京的粤、桂两家极为珍贵的喘息和站稳阵脚的时间。

而日本人在淞沪做的手脚,英国人法国人全看在眼里,他们也乐得武装粤\桂两家的部队以维护自己在这里的利益。

青木龙彦看着下关码头正在被卸下的坦克,心里是恨得牙痒痒的。

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狂人,很多时候都是用“屁股”而不是脑子思考的。

就好象人在东北的东条英机,现在已是个顽固“力保满蒙”的“保守派”,身在南京,做了这么多年间谍特务工作的青木龙彦,他的立场却是坚决地站在“南进”这边,原因是他的“屁股”就坐在这儿。蝗军在这儿获得成功,他才有机会升职。

“大好的南进夺取南支那最富庶之地的机会,全被华北派遣军和关东军那帮废物马粪们浪费了!”

青木龙彦恨恨地对自己的部下佐佐木道,他很清楚,每拖一天,蝗军想要“轻取”江南的难度就会增大一分。

日本军部的南进计划,原本是要在七月底发动的,但是苏联红军六月下旬的攻势,再度重创了关东军,打到七月二十日暂时停战休整时,其部队又向北满境内推进了一百四十公里之多。这一战过后,关东军那边又有六个师团遭遇重创,死伤超过十万人不说,更要命的是,由于战后无法控制战场,大量的装备也在撤退中遗失。如今在东北、朝鲜甚至台湾,三地的医院里都躺满了重伤的蝗国士兵,东北的局势正在进一步的糜烂中。

由此造成的联锁反应就是,为了满蒙的安危,日本国内被迫又将即将投入“南进”计划的五个师团调到东北填补空缺不说,国内新造好的火炮和弹药,也全部都填到北满那个无底洞里去了,而原定的南进计划,则再次再的“无限期”延后了。

二战日本军工生产力其实和意大利同一个水平(其实比意大利还要渣,不过动员能力比意面强点),产能和意大利面条也是半斤八两。历史上其在1937年时的飞机产量才几百架——考虑到这个时期他们损失不大产量不高也不意外,但是整体产能还是相当地低下。

历史上入侵中国,没打几个月就要靠大量从意大利进口武器弹药来填补缺额,打到1938年后,军费更是烧得疯狂,国内产能完全跟上不——而这样的局面,还是常凯申废物和晋老西疯狂地向日军送军火装备的情况。

(注:历史上淞沪会战和山西、河北战役,日军以战养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这些装备后来的侵华战争中也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而这个位面,虽然日军比历史上提前动员,但是前线全是败仗,缴获基本没有,东北加华北,前后加起来丢掉差不多十个师团的装备,开战不过三个月,两线作战的日军就首先尝到了国内军工生产力不足的痛苦。如果还要再在江南开辟第三战场,北面的东条英机一定会发疯地大叫“天诛国贼”的。

但南边的青木龙彦情报机关长,以及驻淞沪的,秘密组建的华东派遣军司令官兼第二师团长安井藤治,却完全不这么想。第二师团的前任师长正是冈村宁次,不过由于石原莞尔因为百灵庙战役惨败,背锅提前下台,他的第一作战部长被冈村宁次递补,所以现在的第二师团的师团长由安井藤治担任(比历史上早了一年)。

七月三十一日,当青木龙彦来到浦东地区,秘密会见安井藤治,向他报告陈济棠政权军备情况时,两人在秘密讨论的,皆是“何时独走”的话题了。

青木龙彦: “大好的机会就在眼前,可是军部那帮人却整天盯着华北,白白错失最佳良机。”

安井藤治也表示同意他的看法,他拍着桌子恨恨地道:

“大本营在冀东地区地区一口气扔了五个师团,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愚蠢作法。冀东那儿根本就没有多少产出,仅有的煤矿也是属于英国人的。我得到消息,李润石在河北囤兵百万,多田骏不敢南下,然后就被李润石拖着,天天在打各种治安烂仗。我在华北方面军那边有关系,他告诉我六月份那边的伤亡超过了三千,这个月二十日前,伤亡也超过了两千。不是大战,全是小战和各种乱七八糟的治安战造成的。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冀东就是一根鸡肋!”

安井藤治拍着桌子恨恨地道:“五个师团的部队扔在那个烂泥坑里,进不能进,退又不舍,就象四月份时一般,现在又被李润石的部队牵着走。冀东那儿已经彻底糜烂了,华北派遣军就不该设立,正确的作法应当是全部退到山海关外,留下两个师团镇守热河,余下的填到北满去。为了冀东这么一小块弹丸之地塞了五个师团,真是愚蠢。”

因为不在其位,安井藤治假装不知道日本“能吃不能吐”,谁吐谁就是国贼的“国家特色”:明明大家都知道冀东糜烂了,但关键时刻需要有人站出来壮士断腕时,却个个都装傻四十五度抬头看天,就是没人拍板。

“军部那边还不肯下决心吗?冈村君现在做什么?南进计划是他亲自制定的!这次又延后了,过两个月,露西亚人再次进攻,又要延后吗?”

其实仗打到这个程度,苏联红军的进攻节奏,日军上下也看出一点苗头了。他们玩的就是“半月攻势”流:战前用一到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贮备物资,然后发动半个月周期的装甲突击,一波流打完之后也不贪恋土地,放弃部分占领区退回,全力稳固现有战果不冒进。而新占领的地区,交由抗联的人帮忙消化——华北的李润石有得是人,只要“蒙包”交通线不断,随时可以从这儿调人填入东北。

战术上,苏联红军“革命性”地使用坦克装甲军突破战术,但在战略上,却是稳扎稳打“平平无奇”的正兵战法,一正一奇不给日军任何机会。

青木龙彦说出这话时,用力地砸着桌子,然后又告诉了安井藤治另外两条刚收到的情报。

一条情报是,通州战役后,李润石和陈济棠之间的军事交流加强了。李润石释放了丘清泉等部分没有血债的国民党军官,还在战后派出飞行员和陈济棠的空军进行战术交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