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那帮废物,在轰炸天津时也不知是干什么吃的,居然让共产党军俘获了一架九六式舰战。李润石上个月派人把飞机送到陈济棠手上,这段时间他的飞行员都在和驾驶九六舰战的共产党飞行员在进行模拟空战。”
第二则坏消息,则是共产党的一些军官。也在和陈济棠部队的军官进行战术交流,讲解日军的步兵战术和对抗心得。
“如果我们再拖延下去,未来蝗国要拿下华东地区,流的血会更多!安井君,华北地区,已糜烂不可救药。蝗国要想打破困境,唯有你这儿作奋力一击......”
说完这话,青木龙彦带头,一堆第二师团的联队长、中队长跟风,大家一起对着安井藤治作深鞠躬状。
“蝗国兴亡,在此一战,拜托了!”
安井藤治不会知道,青木龙彦一个小小的情报机关长,能如此轻易地拉着他的部下上门“劝独走”,却是高层某些人士暗中默许甚至鼓动暗示的结果,而这背后的黑手中,还包括第二师团的前任师团长,现任的军部第一作战部部长冈村宁次。
“你疯了,冈村!露西亚和赤支的战略意图已经很明显了,露西亚是仗着国力 的优势,准备在东北磨垮帝国。而李润石则是仗着人口的优势,不和皇国军队打正规战,而是用烂仗慢慢地磨耗加练兵。而在这个时候你还要鼓动下面的人发兵江南......”
“你说的我都明白,但是现在帝国在支那的形势,已经陷入死局了!当斯大林决心把精力从欧洲调到远东来时,这就是一个无解之局了!”
正在争吵的两个人,正是小畑敏四郎和冈村宁次。
“那你为什么还要鼓动第二师团的人独走?”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
冈村宁次恶狠狠地道,
“上面的人,想冒险又不想承担责任吗?真是聪明而又愚蠢啊!”
小畑敏四郎瞬间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哀叹着。
“进攻江南,开辟第三战场,只会让蝗国败得更快!”
冈村宁次看了看四周,关上门,确认周围无人后,他方才压低了声音对小畑敏四郎道:“我就打算让蝗国败得更快一点,让马鹿们死得更多一点。”
“什么意思?”
“现在的军部,从上面到下面,都太缺少有脑子的人了。冀东糜烂,早就该放弃退出关外,力保满蒙,但是没人敢提出这个建议。”
“你是可以的,但是你不想承担这个罪责骂名。”
“败多了,败习惯了,就有人敢了!”
冈村宁次哼道,然后他阴着脸,小声地对小畑敏四郎道:“无论是第一师团还是第二师团,里面全部充满了我们精心挑出来的马鹿们!”
小畑敏四郎愣了一下,瞬间明白了什么。他沉默了数秒后,然后问道:“败了之后,皇国失去华北,失去江南,甚至失去满蒙......”
“我在赌!”
冈村宁次道,
“还记得秩父宫中对时,那个黄克说的实话,梦话,疯话吗?”
小畑敏四郎也是极聪明之人,瞬间把握住要点。
“你是说疯话?”
“你难道不觉得,那段疯话,其实就是斯大林最想看到的,未来东亚最好的局面吗?”
小畑敏四郎惊呼了起来:
“放弃满蒙,联合中苏,夺取东南亚?冈村君,你真的是疯了!那个黄元兴诡计多端,他扔出来的每一颗糖果,里面都包着毒药!常凯申的教训还不够吗?他的话你也敢信?”
“不信的话,你告诉我,蝗国现在的困境如何破解,还有谁能帮我们?”
冈村宁次红着眼睛,额上青筋根根暴出,那神情那神态,简直有如一个输急了的赌徒。
“冈村君,你冷静点,中日之间的战争才刚开始.......”
“不,我很冷静!黄克的那本书,还有斯大林的讲话,这段时间我一直都在看,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他们的目的,他们的想法,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害怕什么,我全读出来了——西园寺公没有说错,秩父宫中对,黄元兴的破局三解,其实全是真话!帝国只有回到伊藤首相的设想,中日联合,才有可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呀!”
小畑敏四郎用手捂脸。
疯了,疯了,帝国军部最疯的人他找到了,就在他面前。
-------------------- 第245章资本主义的极限 --------------------
一队六辆,拥有五对负重轮的坦克车队,吐着黑烟,以履带行军的方式,正在通往莫斯科的公路上奔驰着。长长的坦克车队后面,还跟着三辆装满零配件的维修卡车。
该车队是从乌克兰哈尔科夫出发,一路驶向莫斯科,以超过四十五公里的平均时速行军,除了两次在途中停留,休息,补充燃油外,余下的时间都在赶路。其间有三辆坦克在半路上出了机械故障抛锚,掉队维修,但余下的三辆,却还是一路顺利地前进。
在跑了接近一天一夜的时间,其终于在莫斯科时间下午五点整,三辆坦克顺利驶到了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坦克训练基地。
到达目的地后,领头车上的四名车组成员跳下坦克,其中三位个个疲倦不堪,只有一位黑眼睛黑头发的年青人还保持着极旺盛的精力,下车后他第一时间就挨个地检查到达目的地三辆坦克,观察其履带、扭杆在长距离行军后的磨损情况。
“年青真好呢!”
车组成员中,年龄最长的车长科什金羡慕地看着活力无限的年青人,感叹着道。
去年年底,哈尔科夫坦克厂的设计科什金接受了斯大林下达的设计全新“三十吨级”坦克扭杆悬挂坦克的计划。
在拿到设计要求的同时,斯大林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大堆设计资料文件,要科什金作为设计参考。他拿到手后一看就傻了眼。
那是一份不完整的坦克车族的改良升级资料图,从最初的“20吨”级别的设计原型,升级到到26吨,以及最终的32吨终级版三种规格,资料里包括了许多关键性的数据。
这些不完整的数据,虽然不能帮他直接抄袭出一款坦克,却帮助年青的科什金团队在设计过程少走了无数的弯路。
用了半年的时间,科什金博士就先后造出了六辆样车,然后开始了漫长的测试完善工作,其中更在八月十日这天,依斯大林的要求,整整六辆测试用的样车,组成车队从哈尔科夫驶出,以履带行军的方式,跋涉超过六百五十公里的距离驶到莫斯科。
六百五十公里的长途履带行军,最后能有三辆坦克顺利到达目的地,其性能已经很让人满意了。
十分钟后,年青人向科什金报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