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7905 字 2023-03-09

三个方向的进攻中,向南的攻势是最顺利的,用了两天的时间,日军就轻易地拿下了光华门,打开了进攻南京更大的突破口。

而在见到“友军”轻易地拿下光华门后,正在交接换防的“聪明”人,先前号称“伤兵满营”的第四师团,却在这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交接,然后在两天内飞速地撤离了南京。

告别时,井命握着“被迫”留下来的第四师团的炮兵的手,伤心地道:御身大切。

瞧瞧边上怎么都啃不动的雨花台(其实这几天第四师团就没怎么啃),硬啃了半个月都前进不了一百米的紫金山阵地,中山门和光华门的胜利,太不正常了。

“诸君保重,九段坂见.......”

井命叹息一声,把大坑留给了换防的第十四师团,其师团长正是土肥原贤二。他的部队正冈村的计划里提到的第八个预备师团,此君前段时间一直后方陪着粟裕部打治安烂战,算是前面进攻淞沪的部队中实力相对最为完整的齐备的。

而土肥原贤二,也是进攻南京的前线总指挥官。在接受了第四师团转交过来的大部分火炮后,第十四师团也一举成为进攻南京的最强主力师团。

南京战役,狭义上的南京战役,战场主要包括南京城周边的几个战略要地:如雨花台、紫金山、钟山,看起来地势很广,但实际上战场断面却很小,这么一堆山,日军投入两个师团,基本就填满了进攻空间了。

进攻南京主城时,若不是前后拿下了中山门和光华门,土肥原在南京主城,一次也只能投入了一个师团,拿下了光华门后,也不过是把进攻的部队增加了一个师团,然后就塞不进去了。

至于广义的南京战场,那范围就更大了。南京西面的芜湖,是日军针对南京大包围网的左翼,芜湖东北方,依次是共产党控制的板桥镇-牛首山-铁心镇防线,然后是棉花地-雨花台防线。

日军拿下芜湖后,在这里扔了一个师团,任务有二,一是抵挡来自西面的其他的军阀的增援南京部队——实际际上南方各路军阀对南京的增援,基本都是作样子的攻势并不强,一个新编的114师团就轻易地挡住了。以至于日军还有余力从这里进攻东北面的板桥镇牛首山防线,不过由于兵力不足,打到十一月份,都没有拿下这里,无法形对雨花台的两面围攻。

而十一月下旬,随着国内加派的五个师团的援军到达后,这个方向的日军增加了一个师团,而土肥原贤二的指挥下,进攻南京城的日军也抽调了一个师团专门强攻雨花台,从而形成两面夹击的势态。

而南京外围的另处战场,则来自东北方向的上元门-幕府山-乌龙山方向梯次防线,这是一沿着长江(杨子江段)的战场——历史上进攻南京时,日军出了山田支队一个偏师,打到南京城沦陷,都只拿下了幕府山,始终没有打下上元门。而这个位面。换了总司令,土肥贤二担任进攻南京的前线总指挥后,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方向的日军增加了一个旅团的兵力。

和别的红军将领不同,粟裕的部队,打了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一直都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以弱打强打习惯了。而在参战前,粟裕接到的中央方面的指示,战略目标也极为明确:开辟敌后战场,避免正面作战,以切断日军补给线为主要目标。

至于更外线的战场,则发生在从南京到杭州湾周边日军后勤补给线上。南京前线打得火热的九月到十一月,粟裕的红十军则在这时不声不响地“低调”北进,其按上级指示,部队化师为团,在浙北到处渗透,以团、旅为单位到处袭击日军脆弱的后勤补给线。就象同一时间山东发生的事一般,从后方拖日军的后腿。在被调到南京之前,土肥贤二的十四师团,是在十月份进入浙北,然后就是陪着粟裕的部队在浙北地区以猫抓老鼠对抗鬣狗战术,折腾了整整两个月,部队损失不大,却被折腾得几乎发疯。

十四师团之所以拖到三个月后才加入南京的攻击战,却是冈村宁次的强烈要求,同时也是日军最后的底牌——必须保留一支完全状态的生力军以备不时之需。再说白点,就是前线万一打崩打输了,就让十四师团赶过去救命。

终于离开后方治安烂战的臭泥潭,来到南京前线时,土肥贤二难得地吁了一口气,对他的参谋长佐野忠义道:终于找到了可以发力的地方了。

和第四师团井命“交接”时。

井命:终于逃离南京这个火坑地狱了。

土肥原:终于离开浙北,不再和粟裕打那种恶心的烂仗了。

土肥原贤二知道前面的南京战役日军打得惨烈,但是他认为自己现在进场,是来摘桃子的:的打了两个月惨烈的放血战后,他相信对面的彭德怀部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自己的十四师团在加强后正值巅峰状态——会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过去半个月,南京守军在战争中的炮弹使用量正在急剧下降。

土肥原贤二觉得自己有机会,然后他“A”了进来。

南京战役第二阶段的攻城巷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而在几天内就取得了开门红,轻松拿下中山门和光华门后,土肥原贤二把首要的攻击目标,就放在了离中山门最近的“南京委员长府”,如今名义上的南京城防司令部。

从中山门到南京城防司令部,直线距离约有3.5公里,其间要通过明南京故宫遗址,此外还要穿越数条河流。

从中山门进入的日军,虽然从这里到总统府,一有条接近直线的道路相通,但实际上这条普通人步行一小时就能走完的路,却非常地“难走”。

南京是座标准江南水乡城市,城内加周边,大小河道一百多条,从中山门到总统府,直线通过,3.5公里内要穿过四条河道,每一条河道都是天然的屏障,早有准备的彭石穿都在连接河道的桥梁修了街垒,布置好火炮,甚至准备好了“幼儿园里的霸气大叔”和“龟上加龟铁王八”做为机动堡垒和救火员,就准备以自己的司令部为饵,四道防线为海绵,层层叠叠把日军最后的精华兵力通过巷战吸干。

第四师团长井命一看这架势,就明白这是刺猬咬不得,“此地凶险”,而后不顾一切地跑路走人,而土肥原负责指挥后,他在看到了城内的架势后,倒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咬上来,而是暂时地南下夺取光华门,扩大日军的突破口,把中山门到光华门之间的区域牢牢控制在手中后,将所有能做的“准备工作”都做完后,他这才在十一月二十二日,发动“北上”攻势。

土肥原贤二虽然在战略上,仍然坚持要打南京,但是在战术准备上却十分谨慎。

二十二日这天,整个南京城从早到晚,都被猛烈的的爆炸声笼罩着。

从中山门到委员长府,三点五公里的直线距离上,几乎每幢建筑都挨了不同程度的炮击。

被李润石一封“王对王”的战书逼到死角的雍仁,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为了在这场连他自己都不抱“全胜”希望的战争中能有一个“体面停战”的台阶,雍仁现在也是将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了南京上。

“拿下南京,重创共产党军后,我们想办法和中共和谈求和”,私下里,东京军部这时已经在做类似的“预案”了。

首先交火大战场,在明故宫的旧址处。南京这座古城,在经历了太平天国末期的金陵之难,被“儒家千古完人曾文正公”屠城血洗之后,其实元气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明故宫旧址这儿,早已是一片废墟旧平房,不见当年风采。这一儿地势平坦,房屋皆为砖木结构,随便一发炮弹,皆可以轻易地炸塌一幢房子。更糟糕的情况是传统的砖木结构的房屋在炮击中燃起大火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只是一天的时间,整片区域的房子就化为成片的断壁残垣。

因为战场的“断面”不大,日军一次最多只能在明故宫这儿正面投入一个大队,其余的部队则绕道从其他方向攻击,以作牵制。

开战只打了半天,土肥原贤二就发现:他表面上打的是司令部,但实际上却是在和整座城市为敌。

前面两个月的“拖延”,对手早已将南京城经营成了一座堡垒。

前面看起来稀疏了不少的炮弹,大规模巷战开始后瞬间就密集了起来。

城市特殊的地形,令整座城市到处都可以找到隐布置炮兵阵地的地点。随便哪里布置一门炮,只要炮弹够,给出座标,就可以肆意地射击城内的任何一处目标。

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共产党军早就在城里做好了炮击测绘和射表数据。土肥原的部队进入城里后,根本不敢进行小队以上级别的的聚集。只要一聚集立刻就会遭遇炮击——在通讯器材方面有晶体管相助的共产党军,因为炮弹数量不足不能象欧美列强那样随便“打炮”,但靠着满城的“火力观察点”,南京保卫战的中共炮兵,但是绝对是这个时期炮击效率最高的部队。

无论是日军还是共产党军,打到现在皆国力疲惫,双方在“打炮”时,都不可能象美军德军苏军那般滥开炮,全是在计算着用。

南京城内 巷战,从一开始就是变成了一两百人级别的,进攻“小目标”的添油式的烂战。

进攻的日军不敢大规模聚集,防守的共产党军同样也不敢,两边其实都在打添油战。

战斗的场面通常是这样,日军一个中队(180~200人)进攻对面一个两个连左右的共产党军阵地。两边都有大量的预备队守在后面等着随时支援递补。

两百人进攻一个两百米长的防线,排成散兵线,波次投入——不能多,多了一定会挨炮弹覆盖,无论是进攻方防守方皆是如此。前线进攻方和防守方兑子一般地互换后,后续的预备队跟进补上,继续兑子......

不光是进攻北线司令部方向如此,进攻西面的中华门方向也是如此。城内恶心的河道水网就是天然的防线,桥梁则是日军最痛恨的放血点。

二十二日这天,主攻北线的日军打了一个整个白天,只把战线向前推进了两百米,到了夜里,对面的共军发动夜袭,又反推了一百米。

西线那边则是被一条恶心的小河沟阻碍,外加布置在河道后面的机动堡垒“龟上加龟铁王八”在耍流氓,打了一天硬是毫无寸进。

城内陷入僵局,城外雨花台和紫金山方向,情况同样很糟糕。进攻的两个日军师团打了一天,也是寸土未得。

只是一天的时间,土原肥就明白,为何前面第二师团和第四师团的马粪们,在"轻松"地拿下中山门后就止步不前,然后勾结其他师团抗命要求轮换,敢情这帮马鹿们是在甩锅找他接盘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