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战役,日本人要输了.......”
静默了一会儿后,他又道:“我们,我们也快要离开中国了......”
217号坦克内,吴明捷在一炮轰飞那个倒霉的插旗日军后,挪开位置让给炮手。
这时他的头戴的耳机里,传来的坦克师师长许光达的怒吼声:“全体坦克兵,进攻!”
“乌啦!”
东北腔,河北腔、江西腔、福建腔......狂热的,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各地风味十足的“毛子语”乌啦声在车载通讯频道里同时响起。
毛子语里, 乌啦是什么意思,其实大家都不清楚,中文的意思,大概就是干他娘的意思吧!
坦克里,吴明捷伸出双脚,习惯性地同时踢了驾驶员的后臀,下令道:“虎子,开车!”
说完这话,他自己先愣了一下——虎子是他原先的216号车的驾驶员,半个月前216号车被击毁时牺牲了......
“连长,我们没中弹,有通讯器,不要再踢我屁股了!”(注:前一章中弹时踢屁股是因为乘员耳朵嗡鸣,肢体动作比语言更有效,这是老兵的经验。)
踢屁股指挥驾驶开车,是红军中早期的车长因为缺少车载通讯设备养成的习惯。被吴明捷踢屁股的驾驶员是新训练的第三代坦克车手,在学车时教练车上已经普及了车载通讯器,所以总是不习惯这种踢屁股指挥的方式。
“少废话,快开车!”
吴明捷强忍着快流出的眼泪,却也强行忍住了继续踢人屁股的习惯。
217战车一声怒吼,冲破身上覆盖的伪装破木板,撕开黑暗,来到阳光明媚,炮光闪烁的街道上,开始向前冲锋。
217战车一边冲锋,一边喷吐着机枪火舌,时而停下来开上一炮。其身侧身后,无数的战士正怒吼着追着他的战车突击。在他身边,五辆和他同款的城市作战型T26也正和他并肩前进,六个车组,正好也是二十四名乘员。
“216,217,211,198,199,200.......他们都在这里.......”
冲锋中的吴明捷有种感觉,那些不在了的战友和战车都活了过来,正陪着他一起前进!
从雨花台到紫金山, 城内城外,铁流滚滚,汹涌的红潮,很快淹没了刚刚升起的太阳旗。
同一时间,美国纽约的著名的百老汇大剧院,一个盛大的音乐会正在举行。
纽约的富人白领们,各方名流,正怀着猎奇的心情,眯着眼睛,听着正回荡在剧院里的合唱。听众中还包括摩根、诺克菲勒、杜邦等有名的真正掌握美国的人。
演奏者/伴唱者:莫斯科歌舞团。
主唱:去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艾琳娜.叶卡捷琳娜。
开唱前,这位以聪慧和美丽闻名于世,有史以来最漂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终产者地狱的寻道者,传火者,用英语对现场的一干听众们道:
“这首歌的名字叫《征服地狱》,献给中国南京的保卫者们!”
很快,原名为《征服天堂》,只在上海租界响过一次的名曲,在满堂的资本主义地狱的魔鬼们耳边响起。
————————
PS:参考了上一卷大家的看法,关于战争的部分,我尽量少写。抗战的剧情在下卷时基本进入收尾阶段。
下卷的主要剧情就会转到小黄克和艾琳娜在美国,和大BOSS罗斯福的互动,世界格局的变化,二战大爆发前中国、苏联最后的战争准备。
关于南京战役的收尾剧情,会在下一卷用做个详细的收尾。至于山东战场的战役,计划里是一章完结以加快剧情结奏。常凯申的命运结局,也会在下一卷做出交待。
-------------------- 第261章见死不救 --------------------
街道上洒满了传单,捡起纸片的路人紧张地把纸片塞入怀中藏好,回到家中,或走到无人的角落小心观看上。而满街的警察则疯狂地收缴这些昨夜投下的危险宣传品。
不幸的是昨夜不知是第几次过来的飞机,洒下的传单实在太多,到处都是关于南京战况的具体情报。
作为淞沪大战的最重要的焦点之战,南京战役,日军军前前后后总共投入了二十个师团的军队,总兵力超过五十万人。几乎每座城市都有“靖和男(炮)儿(灰)”被征兵处用两毛五分钱召走,然后投进那台可怕的绞肉机里,长崎与福冈都不例外。
很快,日军在南京城下惨败的消息,就以这两座城市为中心,向周边扩散。虽然官方早就对平民建起来信息茧房,但是日军在中国越打越困难,平民还是可以通过各种迹像感觉到的。
税赋越来越重,粮价越来越高,这些姑且不谈。拼命的征兵,然后把训练时长不到一个月的菜鸟就送到中国去,这一状况本身就能说明不少问题。更不要说大量地进口外国步枪,普通的平民可以瞒住,但是军队里的人士却是骗不了的。
尽管各地还在努力压制,但当用力压制民间的暴力机构,都知道前线惨败,开始三心两意,想要天诛国贼时,其国家机器对下层的压制力,也会很快会接近崩溃,目前所差的,就只是一点火星火种罢了。
秩父宫里,桌子被砸得怦怦作响,雍仁的无能咆哮声也嗡嗡作响。
“第二师团和第四师团在干什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毫无进展?都四天过去了,为什么他们的部队还在金坛和溧阳原地不动?”
“粟裕的部队,攻占了郎溪,正从西南侧严重威胁溧阳,如果第二师团强行前进,就会被他断了后路。”
“粟裕的主力不是都在东北面丹阳、靖江、武进一带活动吗?怎么突然跑到西南边的郎溪了?”
“过去几个月里,在丹阳、靖江、武进不断袭击我军后勤的,确实是粟裕的主力。可是这四个月里,李润石通过长江水道运兵,打着支援南京的理由从芜湖上游铜陵南下渡江,一直在走陆路,穿过安徽省往他们江西的老根据地补充兵力。然后再从江西向浙南补充兵源。他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一直在浙南秘密囤积兵力和弹药,直到十二月底地才突然动手。安井(第二师团)报告,他所在防线侧面和正面共产党军的兵力最少在二十万以上。他不断在正面遭遇突击和阻截,也有大量的共产党渗透部队在他的后方疯狂出击,破坏补给线。”
关于北面的粟裕部获得江北援军这事上,寺内寿一有些夸大了。过去整整四个月里,北面的李润石确实通过这条通道向江西老根据地补充干部、军官和老兵,但前后只输送了大约一万人——毕竟要穿过安徽和江西两省地盘。即使是在抗日的大旗下,南方的国民党军对北边越来越恐怖的红色政权也是忌惮得很。双方扯皮了半天,四个月也只不过允许万人借道过境。
真正能让栗裕在四月到十二月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就养出二十万主力部队,二十万民兵预备部队的,却得“感谢”日本人自己。
这个位面,前面连续战败,好不容易打入江浙淞沪江南最富裕区域日本兽军,一进来就抱着最凶恶的心态,象蝗虫一般要把所到之处的心态进来。被他们祸害的苏南、浙北、浙中等地,当地的平民的粮食全被抢个精光,甚至连口粮都不留。本是鱼米之乡的江南水乡,九月秋收后,却在十一月起,许多地方就闹起了饥荒。不想饿死,唯有投奔游击队。
一直在浙南浙北活动的粟裕红军,根本就不缺兵员。打到哪都有平民主动投红。而日军的各种暴行,也把当地的小地主都逼到红军这儿——江浙地区因为较富裕,民间富户的持枪率也不差,很多被逼得走投无路,甚至被日军抢得家破人亡的富家子弟,在这过程也带枪怀着仇恨投了共。
九月淞沪开战后,南下的那一万名红军骨干,帮着粟裕撑起了大扩军后的部队架子,余下三个月里不断地和日军打治安战,以实战练兵,也把部队练了出来——虽然素质依旧不是太好,但是在“比烂”的节奏里,他们这时期要对付的,同样也不是精锐鬼子,而是经历了南京磨坊大绞肉后,素质越来越差,同样训练严重不足的日本新兵。
就武器而言,在江浙后方打治安战日军,重武器和炮弹,都被优先供应南京战场,其装备相对粟裕的部队并没有多少优势。起初十四师团还在打治安战时,还能把粟裕的部队压制住,但这个最大的死敌,土肥原的第十四师团被调走后,换来第二、第四师团接替江浙治安战。
这两个师团在南京城下都被打残了,战兵所余无几,重武器更全留在南京。十一月份后,其带率领的一票残军和粟裕的部队对抗,依旧没占到多少便宜。加上前期日军纪坏到无以复加,民众全体投红,兵力不足的他们就象山东的日军一般,这时只能守点守线,将大片农村地区白扔给粟裕。
十二月二十五日,红军大反击时。反击部队主要的出击地有三。。
首先就是南京内城,自不必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