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弟很害怕,他现在非常担心中共的军队越过边境进攻安南。中共的军队,强行收回湛江的时候,他们也和在上海和天津时的反应一样直接放弃了。他们不愿意和一个拥有无尽兵源的红色政权开战。”
张伯伦边说边将一本小册子放到了鲍德温面前,
“这东西是我从日本人那边得到的,这是那个叫黄克的中国人,在三年前访问日本时,在日本说过的话。这个黄克,情报五处的人认为他是中、共国的对外代言人,他的看法说法,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中共高层的态度。”
鲍德温拿过小册子翻了一下,薄薄的几页纸,内容除了著名的“秩父宫中对”外,还包括了黄克与北一辉的部分对话内容,其中包括他说出来的,把日本人都吓了一大跳的“王朝更替,死人太少”的惊人言论。
那句话译成英文后,就是“Dynasty changes, too few dead!”
短短的五个单词,把现场的两个前首相看得毛孔直竖。
“大英帝国,无法承受象南京战场那般尸山血海的惨烈损失,这就是我放弃中国,放弃香港的原因。”
说到这里,张伯伦的脑海里,却忆起了一年多前,伦敦报纸上不断提及的,发生在南京的,被称为“东方凡尔登”的尸山血海一般的战役。
一战时,象这样的战役,大英帝国打了很多场,但在死光了一代人后,脆弱的帝国只余下虚大的空架子,如果再在中国发生这样的战役,哪怕只是一场,大英国帝国都受不了了。
原因是:潜在的挑战者实在太多了。而在中国这么一块“烂地”上付出这么多的人命损失,完全不值得。这就是他在中国退缩的原因。
“李润石真是贪得无厌,我们已经一退再退了,可是他却是一再伸手!”
张伯伦用力地锤着桌子,心里悔不当初。
“是多米诺骨牌啊!就象是那个黄克说过的,从我们在莱因地区软弱,出卖奥地利时起,全世界都看清了帝国的虚弱。”
鲍德温拿起边上的酒瓶,为他把杯续上。
“李润石选在这个时间点触碰缅甸,因为他看得很清楚:帝国现在的重心,是在欧洲。希特勒他太危险了,而且他选这个时间点出手,是故意的,这一定是他与斯大林合谋的结果——”
说到这儿,“老牌搅屎棍”鲍德温阴着脸道:“几天前,温士顿找过我。”
“他问什么?”
“他询问我,如果对中国开战,苏联会是什么态度?”
“他想对中共开战吗?这个家伙太疯狂了。打赢了又能怎么样?把中国的沿海炸烂了又如何?他照样会从云南攻入缅甸,再从缅甸向印度渗透。而希特勒则在这时在欧洲继续伸手......”
张伯伦恐惧地叫着。
“不止如此,还有更可怕的结果。”
鲍德温黑着脸道:“军情五处的人传来情报,希特勒在拿下捷克斯洛伐克后,一直在向苏联主动地示好,有消息说,他正准备向斯大林提出签定一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张伯伦惊叫了起来:“我的上帝,红色魔鬼和褐色魔鬼联手!”
“所以温士顿来找我的时候,我当时就建议他,马上和法国人一起去见斯大林,正好李润石也在苏联访问,欧洲问题的,中缅边境的问题,一起谈清楚了。”
当两位英国前首相在嘀咕的时候,大英帝国的现任首相和法兰西的现任总理达拉弟,此时也正在荷兰聚会,连同荷兰人一起,加上一个比利时,四国的首相总理,共同讨论的问题,涉及到了苏、德、中三家。
“屋漏偏逢连夜雨。”
说的就是英、法、荷、比这四个有着“传统友谊”的老牌(走狗)帝国主义国家目前的窘状。荷兰人之所以也加进来,是因为随着中共的崛起,新中国的变化,控制着东南亚殖民地的荷兰人,同样也感觉到了北方近邻的压力。
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英法两家都意识到自己打了一张超级臭牌,而最近,他们从被渗透得一塌糊涂的德国那边得到的苏德在暗中接触的情报,更让四国首脑畏惧不已——没有比苏德联合更恐怖的事了,这让他们想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年战争。
“我们的情报分析师分析过那本书里的内容,也分析过那个人,还有李润石的性格。这两个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皆是野心极大的人。”
丘吉尔对达拉弟道。
四国都知道危险已经临头,可是四家最大的问题,就是边是上趴着一个恶意满满的德意志,而自己因为放马南山多年,到现在手中能动员出来的机动兵力少得可怜。对远东那个“中国黄皮猴子”动手时,却发现四国即使组成联军,能动用的军队数量连五万都凑不齐。(五万是指能投送到中国战场的远征军)
欧洲的白皮们再自大,在看到日本人在南京拼光了精锐都无法拿下一座城后,已经明白想在陆地上打败中国,光靠他们是不行的。
商量了几天后,也就有接下来英法国紧急派出特使,比历史上更早地访问苏联,只是这群死性不改的白皮们,表面上在找斯大林谈判时,也在暗中勾结德国:暗示英法同意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还是在想祸水东引,玩两面三刀的把戏。
历史上他们的这种把戏都没骗过斯大林,这个位面更不可能骗过。而英法两国在苏联找上李润石,却是妄想在这个时候,和中国签定条约,把所谓的“中英边界”以条约的形式定下来。
比起历史同期,英法提出的要求是:表示愿意和苏联甚至中国一起压制德国,四国同时发声,压制希特勒不敢再在欧洲对任何一个国家提出领土要求。
而作为交换条件,他要求中苏两家“保证”大英帝国在亚洲的利益:即苏联不能对中东伸手,而中国要退出“强占”的缅甸地区——在这事上英国人看得很清楚,中共进入葡萄县地区,是为了获得一个更方便进军西藏的桥头堡。
在谈判桌前,斯大林笑着对英国特使道:“如果是一年前,德国吞并奥地利时,你们提出这个要求,我会很开心地接受。可是现在,情况变了呀!”
而李润石则装成没听懂地回答道:“葡萄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PS:缅甸问题:百度关键字,黄果园事件
第309章两大领导人的钢铁雄心
历史上,在希特勒完成大德意志计划后,苏联这时上下才空前紧张起来。一边匆忙地结束大清洗,一边疯狂地扩军。
短短的一年内军队增长了近一倍,但军官数量到兵员素质,全都一塌糊涂。然后在当年冬季发生的苏芬战争中,就被芬兰人狠狠地打脸了。
这个位面则不同。
两年前苏联就开始悄悄准备扩军,提前结束大清洗,并抓着日本通过实战练了一年的兵。目前虽然内部还有一些残余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全军上下却一点都不着急——因为远东最大的威胁,在这时已经变成了最大的外援助力了。中共小弟在过去一年战争里出色的表现,让苏联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强力盟友”。
李润石亲自来苏联与斯大林密谈,主要的内容就是利用世界大战的机会,改变全球战略格局的话题。
对于未来即将发生的世界大战。斯大林可做的选择非常的多。
选择一:德国入侵波兰时,苏联在第一时间与英法联手,直接一波推入波兰,把三德子在波兰重创赶回去,然后再慢慢料理小胡子。
此法的好处时,这个时期的德国军队同样也是野蛮临时暴兵的产物,无论是武器、兵员素质都相当地差。(德波战争时,德国装甲兵战术虽然对波兰造成降维打击,但实际上步兵素质大成问题。在接下来半年的冬歇期都是在疯狂练兵才素质大升。)这个时期击败德国不难,损失的人口也会是最少的,但是获益也是最小的。
选择二:德波战争爆发后,前期按兵不动。待法国战役暴发,德国人攻入法国境内,苏联红军这边在适当的时间背刺德国。一波打乱希特勒在西线的好局,然后把战争拖入消耗战,拖死德国。没有法国战役的大补,被英法苏两面夹击陷入困境,加上石油被逐渐耗尽,最多磨上一两年德国就会完蛋。
但这种选择,最大问题还是收益太小——斯大林的目标是要尽可能地染红欧洲最多的国家。这样做德国死得太早,苏联不能象历史上般“名正言顺”地“解放”东欧一大片“仆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