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9291 字 2023-03-09

关于蔡元培的身后评价,我来段史料:1940年,蔡元培病逝于香港,毛主席在吊丧电报中称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觉得我书里的评价高了?不好意思,历史上主席对他他的评价更高!我这边好歹是改成了八二开,而不是历史上的这种把他称颂为完人的电报!黄克操作过后,对他的身后评价已经是大大地降了一档了。

第334章夺取印度支那

苏联军方根据远东战争的经验,确认了一件事:在未来抵挡希特勒的战争中,要保证装甲部队的后勤供应,每年至少需要额外生产二十万辆的卡车,才能保证红军装甲部队摩托化的战斗需求——历史上苏联红军大反击时,是靠几十万辆美援的道奇大卡车完成了对三德子的十次突击,最后一路攻到柏林。

这个位面,历史被黄克严重干扰了。所谓的美援,斯大林根本就不会去考虑——按他和李润石主席的看法,那个阴险的罗斯福,到时候别捅苏联一刀就算不错了。

在仔细阅读了穿越者交给他的资料后,斯大林知道,苏德战争第一年苏军之所以败得那么惨,除了人员素质和指挥艺术上的差距外,物资上的差距,一是电台严重不足,其次就是装甲部队配制极度不合理:坦克数量虚大过头,负责后勤的卡车却是严重缺乏,空有坦克却无补给车辆。

毕竟在知道了小胡子的家底后,斯大林现在根本不担心自己坦克不足,尤其是T34服役后更是信心十足。所以从1937年开始,动员起来的苏联军工,第一生产优先级的装备,不是坦克而是卡车,而最缺乏物资则是橡胶。

历史上,因为缺乏橡胶,苏联开发出全钢式T-34负重轮。各个坦克工厂也开始使用这种全钢式负重轮替换掉此前的胶缘负重轮,然而这种负重轮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是噪音巨大,这尚且可以忍受,但是更重要的是,全钢制负重轮的T-34坦克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共振,损坏车体。(注:历史上T34负重轮种类,足有23种之多,原因都是缺乏橡胶闹的)直到1943年,美国支援了大量的合成橡胶之后,T-34才又换回橡胶轮缘负重轮来。

橡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资源,拥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在工业上拥有十分广泛的用途,例如制造密封材料,各种轮胎和减震设施等。苏联的大部分国土都处在高纬度地区,根本没有天然橡胶这一资源,1940年遭遇欧美的联手制裁后橡胶的来源就完全被切断了。(注:历史上也是如此)

早在1931年,苏联就已经成功合成了第一批实验产品丁钠橡胶。1932年,苏联的雅拉斯拉夫和沃隆涅日合成橡胶厂就已经开始批量生产这种丁钠橡胶了,比德国要早四年,比美国还要早10年。丁钠橡胶的弹性不佳,只能制造鞋底这类对弹性要求不高的产品。这种橡胶是以碱金属钠作为催化剂,由丁二烯单体进行本体聚合制造的。虽然其耐磨性能和耐屈挠性能优良,但是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弹性较小,而且在寒冷天气下更是会冻的失去弹性,这对于苏联这种大部分国土都处在亚寒带的国家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所以当时苏联工业领域的橡胶仍然大量依赖进口。

1940年,苏联埃里温合成橡胶厂用本体聚合首次生产出了氯丁橡胶,氯丁橡胶分子中含有氯原子,正因如此,其抗氧化性能优良,而且耐油、耐溶剂、耐酸碱性强,最重要的是其不易燃,着火后能自熄,这也是苏联在战时生产的唯一一种耐油橡胶,这种橡胶被广泛使用在苏联军工业的各种密封材料和防火材料上。

历史上,到1949年时,沃隆涅日合成橡胶厂基于此前的研究工作,使用过硫酸钾当做催化剂,二丁基萘磺酸钠作为乳化剂,异丙基磺原酸氢二硫化物作为分子量调节剂,开始生产50摄氏度高温聚合丁苯生胶。1952年,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合成橡胶厂开始生产丁二烯-甲基苯乙烯生胶。历史上苏联开发出这项技术,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量产准备。

这个时空,苏联人已经通过黄克,提前拿到了全套的丁苯生胶合成技术,但技术转化成工厂设备还要量产,明显不是这个时期的苏联工业部门能够做到的。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橡胶供应,苏联计划中的,1940年的生产出二十五万辆汽车的目标根本就无法完成。

1940年时,全世界的橡胶产地分布和产量情况如下。

中国:约二百吨(广东地区)。

印度支那:指老挝+越南+柬埔寨,7.2万吨。

泰国:5.9万吨。

此外马来西亚(指马来亚+沙巴+沙捞越)60万吨,印度尼西亚55万吨。其他国家零零碎碎的产量加起来不到20万吨,如斯里兰卡9.5万吨,印度、巴西、尼日利亚等(产量皆在一两万吨左右)。

所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短时间内被日本夺取南洋大部分地区后,失去了马来西亚后,就连美国都发生了橡胶供应不足的危机。

这个位面,为了未来的战争中橡胶供应的安全,李润石第二次莫斯科之行时,斯大林就要求他尽早地在1941年前,就把势力线推进到泰国边境,同时夺取整个印度支那,把这里一年七万吨橡胶的产能控制在手中。而受制于中苏的联手压力,泰国不想完蛋的话,也只能老实地释放出部分橡胶出口给苏联。这样一来,未来战争中,中苏两家一年中最少可以保证十万吨以上的橡胶供应量。

印度支那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和历史上不同,1936年起,随着常凯申政权的崩坏,中共的崛起,英法两边早早地就看到了危机。中越之间的公路不但停止修建和维护,更有意地进行了破坏。中共军队从广西云南攻入老挝和北越时,受到的最大限制就是补给问题。

拿下整个老挝,前后用了近三个月时间,最大的敌人不是法国人的殖民地部队或李宗仁的败军,而是当地的深山老林环境和热带病。

中共军队攻入北越后,前进中的部队,相当部分是通过海运获得补给。从1940年1月起,特地从黑海调到中国南海的苏联海军,这个时期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保证北越海岸线到广东之间的海运安全。

北越岘港以北的地盘,因为有海运补给相助,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攻击,进军十分顺利,但最大的问题,依旧是讨厌的热带病。四月初拿下岘港后,之所以暂时不前,主要还是被疾病拖累——病倒病逝的战士的数量是牺牲在战场上的三倍,如果不是有青蒿素等特效药治疗相助,伤亡会更大。

四月十二日这天,刚被占领的岘港外海,四艘挂着苏联国旗的货船在四艘苏联军舰,两艘中国军舰的护送下进入岘港。当天,港口上空还有十多架战斗机在徘徊,以防不测。

在其进入港口的过程中,二十公里外,一艘来自新加坡远东舰队的英国巡洋舰正停在远处对着他们虎耽耽,却始终不敢靠近。

这个时期,英国人在亚洲的舰队非常虚弱,原因是他们都被调到南太平洋去追捕那艘德国袖珍战列舰格拉芙斯佩号去了——因为穿越者的恶意作为,这艘本来应当在去年十二月自沉的德国袖珍战列舰,现在还活着,而且已进入南太平洋海域作乱,逼得大票的英法舰队都去追捕它,以至于南海这儿空前空虚。

被逼到绝境的法国人曾向英国人求助,但是都到了这个地步了,英国人在远东还是在继续装傻。

这个时期,英法两国对中苏两家在印度支那的行动已非常紧张。现在在欧洲,无论是苏联还是德国,对外都公开叫嚷着“千万不要中了英法的祸水东引之计诱发苏德大战”。瓜分完波兰后,苏德双方极有默契的在彼此边境线上的主力部队各自后撤三十公里,同时互派军事观察员,以防走火。

这种苏德友好的气氛,让丘吉尔和达拉弟不断地想起了上个世纪七年战争时,普俄联合后的恐怖场面。面对苏联舰队配合中国陆军夺取印度支那的行为,英国人也只能是愤怒地干瞪眼。

船队入港口,法国人撤离岘港时非常仓促,整座港口几乎是完好的落入中共手中。到港的货船靠岸后,当天从国内和苏联调来的码头工人就开始操纵设备卸货。

船上运载的都是下一阶段军事行动需要的装备物资:包括二十辆T40水陆两用坦克,16辆最新型的T80轻型坦克,此外还在有大量的炮弹等物资,以及从国内调来的生力军。

为了保证橡胶的供应,苏联把新研制的T40与T80,都早早地送到中国参予实战。

印度支那儿这儿,法国人的部队,无论是装备还训练都极渣。不过由于这儿烂水田的地质,糟糕的桥梁通过性,其战斗环境和浙江类似,不适合重装备通行。开战时解放军投入的T50坦克,很快就被机动性更好的水陆坦克和十吨级的轻型坦克所代替。

用了几天的时间卸下弹药后,返程的货船,却装满了从当地收获的橡胶以及矿石,然后在军舰的护送下沿着海岸线北返进入中国境内。战争打到四月时,中共已经在印度支那获得了一万五千多吨橡胶——这是斯大林目前最重视的资源。随着大批解放军占领老挝,兵逼泰国,看到形势不妙的泰国方面,已经和中苏两方的特使开始了秘密谈判,内容有两条:一是泰国承诺未来会将每年生产出的橡胶全部卖给苏联,其次却是讨论建立“亚盟”,解放东南亚的话题。

四月二十五日,在获得了足够的补给后,负责安南战役的罗炳辉将军大手一挥,集结在岘港的十余万解放军全力南下。

五月十五日,解放军轻松地拿下南越重镇西贡,二十日,解放军攻入柬埔寨。

到了六月十五日,也就是欧洲的德军“和平”进入巴黎的同一天,法国印度支那的最后一支残军向罗炳辉投降,印度支那战役结束。又过了一星期,欧洲那边的战争也暂时结束了,法国人向德国人投降。

整场战役,解放军伤亡不过万余人——大半都是疾病造成的。给解放军造成最多伤亡的部队是逃到安南,被法国人收编的桂系残军。至于法国在当地的殖民地部队,指挥作战的罗炳辉事后的评价是:大概比王家烈的双枪兵强一点,比中央军还要弱一些,没发多少力就把他们干掉了。

战斗过程,没有什么惊险的,比较头痛的是四月前,在老挝剿灭桂军的残部花了不少时间。四月份后基本解决了桂系的残部后,余下的法国殖民地部队根本就是一个面团,完全就是一路摧枯拉朽式的武装行军。

真正会在将来让人稍感麻烦的,是战后的中越之间的国土划分,如何应付“愤怒的胡志明”,以及在柬埔寨建立新政权的收尾。

PS:这一章算是过度章节。印度支那战役感觉没什么好写的,真正值得写的,反而是战后的“开拓故土”土,以及把前面一笔带过的桂军残余的剧情说个清楚。这两个剧情会在接下来的一两章里做个交待总结。此外德国袖珍战列舰的剧情,也会在后面说明。

第335章苏维埃不养废物

1940年的越共,可不是1950年经历抗日和抗法两场战争,发展了很长时间的越共,更不是三十年后,未来那支经历了二十年战争磨砺的越共。

“1940年的越共,就是一群骨子里是小布尔乔亚的机会主义份子,从上级领导到下层党员,无论胡志明还是武元甲,个个都十分青涩,半点执政经验都无,离合格的领导人差得远!”

上面这话,是去年十月革命纪念日时,中共代表与斯大林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时,黄克对这个时期印度支那共产党的评价——这个看法也得到了斯大林完全认同。

“没有经历过迫害以及恶劣生存环境的磨砺,国外的那些所谓共产党组织,内部都充斥着这些“革命浪漫主义思想的小布尔乔亚份子”,更不要说印度支那这些落后的地区的人了。”——斯大林私下评价。

想想看,胡志明在广州找个女人,安逸的好日子过了几天后,居然就不想革命了,最后还是被长征等人硬拖着重新拉出来的......

此时的越南共产党,党员人数很少,哪怕把各种注水的,投机的垃圾都算进去凑数,套用和他们打过交道的陈庚、罗炳辉的评价:如果真的把解放后的南越交给他们,他们连凑足控制西贡的党员都很困难。

中国帮他们“解放”了越南,天上砸下陷饼,可是这个时期的他们,却连把这饼全吃下去的“胃和口”都没有。

把北越“交趾故土”占了,划归中国,这样的想法不用黄克提,其实很早就在高层中许多人心里冒头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