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有力的铜锣声,从村口开始传播出去。
还有两人扛着一块“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让路上每一个人都能看到。
他们事先已经从村镇委那里知道了路线,昂首挺胸地走着。
?一张“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承载着军人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也凝聚着军属的大力支持和默默付出。
那块牌匾也是红彤彤的,上方还有一团大红花,分外喜庆。
军地领导们则是走在后方。
两边和落在最后的是电视台的摄影工作人员,拍摄着慰问的画面。
这支慰问小组,就这么声势浩大的走进了村里。
那氛围可谓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村里的各家各户,此时都听到突然响起的欢快喜庆的铜锣声。
纷纷好奇的从家门口出来,围在道路两旁循声张望着。
寻思着今天也不是什么节日啊,是哪家办喜事嘛。
怎么没提前得到消息?村子就这么大,不应该啊。
接着,他们就看到慰问小组沿着村里的主干道,慢慢走来。
看到慰问小组的喜庆队伍后,村里人全都看呆了。
不像是结婚也不是办酒,但是看着特别喜庆、热闹。
“这是干嘛嘞?”
“他们手上拿着的,是拍戏的玩意吧,叫摄像机来着!”
“我家娃认识字,他刚好放学回来,我叫他出(好吗好)来看看是干嘛的!”
“妈,横幅上写着陈铭同志立二等功,陈铭哥哥在部队立功了,这是领导过来贺喜表彰!”
“想起来了,陈家那孩子不是去部队当兵了吗,这都立功了,了不起啊!”
“厉害的人到哪里都厉害啊,我家那孩子去部队当个两年兵,屁都没蹦出一个来,陈家那孩子跑去当兵,几个月就立功了!”
“了不起啊,啥时候我们家也能出一个陈铭这么优秀的孩子!”
每家每户的村里人都走出家门口。
一个个在到路边驻足观望,议论纷纷。
得知是陈铭在部队立功后,脸上都露出羡慕和钦佩的神情。
为国立功,这种荣誉在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里,比那些赚了大钱的有钱人要值得敬佩多了。
还记得,当初陈铭去参军,他们都不理解。
但是现在,有些人心里多了些触动和感动。
不是所有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但生在红旗下,乡亲们都有着最朴素的爱国情怀。
正如那句话所言,“一人立功,全家光荣”。
要是自家娃儿也能去部队里为国为民做一些贡献,那家里该多么欣慰啊西。
很快。
敲锣结彩的慰问小组跟着领头的两位抬匾同志,穿过榕水村就已经来到了陈铭家大门口。
众人都停在院子门口,喜庆的敲锣声还在继续,身后则是跟了一片来看热闹的村里人。
“陈铭家属在吗?”蒋志涛朝院子里头喊了一声。
正坐在院子里椅子上的一众陈家亲戚原本还在纳闷。
此时听到喊声,纷纷起身。
韦春梅率先走出院子,看到慰问小组后,喜笑颜开,“领导们,你们来了!”
蒋志涛笑着说道,“你就是陈铭同志的母亲吧,恭喜恭喜!”
“你们家孩子在部队表现突出,立下了个人二等功,我们是来报喜的!”.
第九十三章 光耀门楣,陈家出了个人才啊
“领导们快请进!”韦春梅连忙招呼道。
她也是吓了一跳,本以为是只有几个领导来拜访。
却没想到阵仗这么大。
连敲锣打鼓都用上,就差放上鞭炮了。
即便如此,也直把喜庆的氛围给传递到每家每户。
现在知道这欢庆铿锵的敲锣声是为了陈铭,是为了自己家而敲的,她和丈夫陈树生更是心里感到无限的光荣。
这孩子,争气啊。
放在古代,虽然还比不上驸马爷回乡任县官,那也是来自国家的功劳状。
政府、部队、电视台都来人了。
身后的亲戚们也是喜气洋洋,迎在两旁,欢迎慰问小组进入院子。
“咚咚锵、咚咚锵……”
随着敲锣的声音,慰问小组就进了陈家院子里,气氛非常热烈。
“陈铭真优秀啊,去部队里也这么厉害!”
“我也想把儿子送到部队去锻炼锻炼,向陈铭学习。”
拉着自己还在上小学的儿子,一位嫂子感叹万分。
看着队伍前方“二等功臣之家”这块熠熠生辉的牌匾,进了陈树生和韦春梅家里。
看热闹的村里人那个羡慕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