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2 / 2)

行动起来的只有三个人,混在海盗堆里的马如龙和卓一飞,还有混在人质堆里、一直闭着眼睛的洪天赐。

就听砰砰砰的几声枪响,海盗们的骂声戛然而止。

没过多久,就在人质们已经又快要骚乱起来的时候,大厅里的灯又亮了起来。

海盗们已经彻底倒毙在走廊里,尤其是胡须荣,身上多了大概有二十多个枪眼;在人质群中,宝顺行香港分行的经理施密手里也拿着一把枪,天灵盖却被掀飞了一大块,趴在了地上,当然也已经死了。

撕开了自己身上伪装、恢复了水警制服打扮的马如龙手里拿着枪,在走廊前大喊:“我是香港水警马如龙!犯人已经全部击毙,所有人质马上离开现场!”

在场的人们安静了一瞬间,立刻吵吵嚷嚷地爬起来往正门那里逃去,手忙脚乱地解开门上的锁链。

洪天赐偷偷抬起头来,顺手把一个胖子塞进了疯狂逃窜的人群中,对着后面的马如龙偷着比了个手势。

戚帮办当然也落在最后,对着自己的外甥低声说:“你们搞得太危险了吧!”

他当然知道了,刚才灯一灭,枪声一响,自己的外甥就突然甩开他冲了出去,接着就有又一声轰鸣从几个人的身边响起。

再联想起刚刚,外甥拉着他往施密经理那边慢慢地、悄悄地挪过去……他要是还不知道这几个人在干什么,那真是白活了这么多年了。

此时跟自己的外甥交流着,他还一边不停在想,还得是年轻人胆子大啊!

他不知道,刚才几个人做下的事可不是胆子大就能行的。

马如龙刚刚扮成海盗,亲手拎着麦先生去了门外,当着警官们的面毙了他,但同时还在他的尸体上留下了暗记,告诉水警同仁们,十分钟后瞒着在场鬼佬切断电源,择机重新给电。

回到大厅里之后,他和卓一飞也预先做好了准备。和其他人不同,他们两个在面具下面都带上了独眼眼罩……这是马如龙从杰克那里打听来的。

据杰克说,海盗里的确有很多戴眼罩上阵的,但那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独眼龙;这些双眼健全的海盗平时会将眼罩放在脑后,只有白天夺船前才会戴上,用它盖住一只眼睛,然后等到进入船舱时立刻把眼罩换到另一只眼上。

这样的话,原本被盖起的那只眼睛就能迅速适应船舱里的黑暗,让他们保持最高的战斗效率。

不知道杰克嘴里的故事是真是假,不过马如龙还真的在之前试过,发现这招意外地好用。

刚刚灯熄的时候,他跟卓一飞迅速掀开面具、转了自己的眼罩,然后弹无虚发地命中了胡须荣和他带领的海盗,对方甚至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谁会想到两个自己人会突然发难呢?就像洋行里的人不会想到库房护卫其实是一群海盗一样……海盗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兄弟其实一直就是水警。

对于马如龙和洪天赐来说,这个行动中最难接受的部分其实是它的非法性,动用私刑、在没有证据链和审判的情况下杀死一群人,特别是麦先生、张先生和施密经理。

不过……他们一方面要迅速解决这个事件,另一方面心中也已经有了对港英政府乃至于英国人的不信任,这样的选择只能说是顺理成章。

而一旦选择了一条路,这几个年轻人就会坚定不移、利落干脆地走下去。

戚帮办跟在人群后面,在洪天赐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出了宝顺洋行。在场的几个警务人员都被那位少将叫过去了,他们在现场获取的第一手信息将会支撑整个香港官方对此事件的结论。

面对着自己的上司,戚帮办只是平静地说:

“水警督察马如龙与我一同来此,想与宝顺洋行的经理沟通该行烟土商船被查一事。酒会进行中时,马督察暂时离席,在他尚未回来时,海盗‘胡须荣’等人封锁前后门,劫持在场宾客,要求宾客将身上携带财物交出。电力中断期间发生什么事我无法看见,只知道电力恢复后,马督察已经将几个海盗击毙……”

第十九章 善始善终

几天后,创刊于香港的《中国日报》发出一篇报道,其中内容骇人听闻,致使两广震动,乃至于天下震动。

报道原文刊载了一篇所谓“两广种植园计划”的文章,还贴心地标记出了重点部分——两广总督与英国宝顺洋行合谋圈占耕地、改种罂粟;总督收受英国人好处,并且将在致仕后成为英国人。

理所当然地、最感到愤怒的其实应该是宝座上的皇帝。

中国历代以来的皇帝多半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识,说不好听点,就是觉得整个国家都是一家之私产。

即使是两广总督这种封疆大吏,在清朝皇帝看来,也只是高级一点的家奴。

宝顺行此事的性质,在皇帝的眼中自然就成了恶奴勾结外人谋夺自己私产,恶心到家了。

假如皇帝还坐在座位上,那当然就要下旨痛斥、要求查办……但此时的皇帝已经被软禁于瀛台,国家大事已经没有他说话的份。

相对于外界的物议汹汹,中国真正的统治层却陷入了诡异的平静中,不知道是不是在酝酿着更强烈的风暴。

不过这些事情,远在香港的马如龙等人自然是不需要管的……他们只需把消息公之于天下、把“种植园”一事搅黄了,目的就已经达到。

这一日的《中国日报》报社中,马如龙几人在石帮办的带领下来到编辑室内,见到了顶着英国人压力、决定在报纸上刊出特别报道的主编。

“……主编先生是我多年好友,这次你们的事业多亏有他帮忙。好了,阿龙,我在外面等你。”

将双方各自介绍之后,石帮办即出了门,到院中安坐去了,把屋子留给了真正有话要说的人。

只见那主编朝马如龙这边拱了拱手,说道:“马兄弟心存国家、舍生忘死,真乃我辈之楷模。”

“不敢不敢。”马如龙连忙谦虚地说,“贵报的文章才真是‘大声疾呼,发聋振聩’,令‘中国之人尽知中国可兴,而闻鸡起舞,奋发有为’。我也经常拜读贵报。”

后面跟着的卓一飞没有听懂,轻声问身边的洪天赐:“喂,他们俩在说什么?”

洪天赐也低声回答:“阿龙说的是这家报纸的创刊号上说过的话,昨天知道要来的时候我也一起看了。《中国日报》向来以‘开中国人之风气、破拘泥之旧习,祛中国人之萎靡颓庸’为宗旨,力图华夏之自强,最看不惯的就是列国贩烟的行为,难怪他们会帮忙发表那篇报道了……”

卓一飞有听没懂地点了点头,他这个人对这种文绉绉的措辞一直都不太感冒。

什么国家啦、民族啦、华夏啦,在他看来就是把街坊、兄弟的概念扩大个几千万倍而已。他们跟自己长相类似、说一样的话、过一样的年,所以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部分,有了归属感。

人和人不一样,当然也有那种哪怕生身父母被人欺负、也能忍着不说话的人存在,不过他卓一飞不是。

小时候街上的兄弟被打了,都是他和马如龙出头打回去,因为那是“我们街上弟兄”。

要在两广强抢中国人的地种罂粟?除了这事情本身就是欺负人、是无耻地侵占别人的利益,更令人生气的当然是“外国人欺负自己人”。

不过他也很佩服这些能把话说得好听的人,也许听不懂,但人家说出的道理听着就那么顺耳。

那边的主编也已经跟马如龙聊开了,叫几个人坐了下来之后,叹了一口气,回答着马如龙“这事情最后会怎么解决”的问题。

[63.第63]

他说:“清廷不会管这事的。现在各地粮荒、民心不稳,国门之外又有列强虎视眈眈,两广总督这么重要的职位,不可能只因为报纸上的流言突然撤换人选。而且清廷也已经无人可用了……”

马如龙又急问:“难道两广父老百姓之性命,就丝毫不能放在清廷眼中吗?”

“……清廷从不关心百姓,实乃野蛮政府也!”主编痛骂,“先有扬州之屠、江阴之屠、嘉定之屠、金华之屠、广州之屠,后有出卖国家之利益、结洋人之欢心。人民所以倚赖政府者,是因为政府天然负有保护人民之义务,此时清政府不仅不保护人民,反而变本加厉地与外敌勾结、掠夺本国百姓,实该亡也!”

几个人一起骂了一会,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对坐长叹。

主编阁下率先收拾好心情,振奋道:“……不过我们这篇报道被中外多家报社转载,在国内也引发声浪,说明同胞国人已渐渐觉醒。我等文人无能,只能靠耍弄笔墨,唯独指望能号召中外、共传救国之声,有此收获已经最好不过。”

马如龙沉吟半晌,觉得还是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好,于是开口回应说:“我虽然身在港英政府中任职,但心忧中国同胞,想为中国自强的事业出一份力,这两位兄弟也是一样。前几日宝顺洋行海盗之事中,除了那份计划书,我们还从麦氏身上搜出一张不记名的渣打银行现银存单,现愿将此捐给贵社,聊表我等支持《中国日报》的心意。”

主编收到这张存单,看了看上面的数字,立刻大呼出声:“十万英镑?”

……这对于宝顺洋行来说,其实也不是个多大的数字。

这家洋行每个月往中国国内输入的烟土都远超过这个价钱,更不用说宝顺的买卖可不止这一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