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1 / 2)

一颗颗的精神念头,好似一座座巍峨大山一样。

正所谓不破不立。

随着陈琦对儒家经典的不断阅读,他对儒家的学说也越发的感到怀疑,以至最后由浩然正气凝聚出的精神念头都变得濒临破碎了。

好在陈琦不是纯粹的读书人,更不是真正的儒家士子。

再加上后世各种“道理”的熏陶。

比如说,真理的范围都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又比如说:走不通的路就用拳头来打开;道理说服不了人,那就用物理来说服等等。

所以,陈琦也就很快的想明白了,原本仅是“正直”的浩然正气念头中,也添加了一些其他的“道理”。

用道家的话来说,那就是陈琦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

这个道可以是武道真意,也可以是人生理念等等。

也正是明悟了这样的一种“道理”,陈琦大儒的名头才能变得名副其实起来,而不是纯粹靠系统灌输的浩然正气神通支撑。

毕竟系统灌输的浩然正气神通来自于《孟子》,是孟子的浩然正气,而不是陈琦的。

如今他明悟出了自己的“道理”,系统灌输的浩然正气,方才变成了自己的。

从这一刻起,他就是一名真正的儒家大儒了。

也要做一名真正的儒家大儒了。

孟子的浩然正气,是正直,仁义,王道,以及宏大精神等元素组成。

陈琦的浩然正气,则是道理、拳头、革新、教化天下等念头组成。

是他所认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他所理解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同样也是他心中的儒!干.

第七十一章 儒家三不朽,教化证道之路!(求订阅)

小院中,陈琦慢悠悠的打完一套拳法,心中的念头越发坚定。

他看了眼从翰林院中带回来的儒道“经典”,神色再次恢复原本的淡然。

而后重新回到书房中,拿起刚刚那本被他丢弃在书桌上的儒家“经典”。

翰林院中儒家藏书贰拾万册,这才哪到哪?

他的读“儒”之路,任重而道远,且行且艰难啊!

“儒,人之所需也!”

“孔子的儒,不是我想要的儒。”

“孟子的儒,同样不是我想要儒。”

“历代大儒和名士的儒,更非我的追求!”

陈琦看着手中的“经典”,神思飘远,探索着对儒道的定义。

他认为,儒者,人需也!

并非单纯的道德,也不是所谓的圣人言。

所,墨,弘,首发,以孔子代表不了儒道,孟子也代表不了。

当然,他自己也代表不了。

在他的观点中,但凡人所需要的事物,都可归纳到“儒”道中。

道德、时政,律法、算学、天工、纵横、历法、天机、格物、科学......

亦或者是武道和仙道等等,皆可为“儒”!

正所谓天地万物皆可为儒。

陈琦神思飘远,隐约把握到了一点灵机。

自身念头大放光明,越发的厚重深邃,好似无限星空一般。

与此同时,他脑海中的属性面板境界一栏中的“儒道三品圆满”,也逐渐淡化,最后变成了“儒道二品初期。”

儒家修行,在仙神境界下,只分为两个层次,那就是大儒和儒生。

领悟了浩然正气,你便是大儒,在宏大精神念头的支持下,可一言喝退鬼神,一字镇杀妖魔。

而没有领悟浩然正气的儒生呢?

不过是一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罢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立言,立功,立德!

这便是儒道的三不朽!

按照陈琦理解,所谓的立言,便是抒发志向,明悟本心,确定自己的思想理念。

正如当朝的儒道一品大宗师孔颖达所言:“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也就是说,你所提出的言论,不仅要有自己的理论和思想,能振聋发聩对人有帮助。

还需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能够实现,不能空口说白话,空喊口号。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的理念思想总结出来,不说立书作传供世人传阅吧,起码要搭建起完善的理论体系来。

正如先前的那位未来的大唐名相姚崇一样,他的立言便是取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一句。

直指“为万世开太平”!

而怎么才能为“为万世开太平”呢?

于是便有了《十事要说》出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