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是这试卷不仅足够厚,还足够大。
宣纸尺寸跟后世的高考试卷差不多大小,都是a3尺寸的。
整套试卷......
姑且算是一套试卷吧。
这套试卷一共一千题,每一题下面都附带有一张完全空白的宣纸,让你自由发挥。
如此一来,这一千试题,就是一千页的宣纸啊。
也难怪能有一个新华字典那么厚了。
既然是考试,那就必须要有个考试的模样和态度,即便这考试房间中只有陈琦自己,连个监场的老师都没有。
陈琦也老老实实的坐在了桌案前,开始审题了。
“第一题:儒家仁义礼智信,什么是仁?”
题目下方备注:请考生写出自己对“仁”的理解。
陈琦看到这一题目,不得不给大汉神庭的出题人竖个大拇指。
不愧是大汉神庭的科举考核,这就是当头一棒啊,直接那儒学的根基开场。
仁,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无数的儒家圣贤,都是基于“仁”的理念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学说思想,并借此成为儒道圣贤。
那么,什么仁呢?
按照《论语》所言,孔夫子的仁,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然而,孔夫子的仁是不包含底层百姓的。
他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说白了,孔子的“仁”除了是礼仪道德之外,还是一种施政手段,是用来维护君主权贵们统治和利益的。
所以儒家至圣孔子的“仁”,显然不是陈琦心中的“仁”。
而除了孔子之外,孟子的主张学说根基也离不开“仁”。
只不过孟子的“仁”是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
他认为“仁”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是人便要有恻隐之心,没有恻隐之心那就是非人,将仁上升到了人的本性高度。
并在“仁”的基础上,扩展出了“义”,将“仁”和“义”联系在了一起,创建了儒家的“仁义”学说。
像如今地仙界儒家提出的“仁义治国”,“仁者无敌”等等,都是基于孟子的仁义理念。
当然,这样的说法,在陈琦看来,难免有些偏激了。
是人便要有恻隐之心,没有恻隐之心那就是非人。
非黑即白,非对即错!
这不是道德绑架嘛!
真要这样,法官和行刑者怎么办,还怎么以法治国?
所以孟子的仁,依旧不是陈琦想要的。
并且题目下面的提示很明显,出题人是想要考核考生自己的仁,而不是孔孟等儒家圣贤的仁。
那么,陈琦心中的“仁”是什么?
道德?仁爱?慈悲?善心?
亦或者是礼仪,仁政?
这些可能都有吧。
对于“仁”,无数儒家学者已经将其解释的很清楚了,可以说是拓展到极致,也不需要陈琦进行补充了。
只不过陈琦觉得儒家的“仁”范围太广了,所以需要约束一下,不能什么事情都往“仁”上套。
因此,他想了想,破题回答道:“仁者,人心道德也,在于己,而非他人,亦非处事、明理、治国之理念。”
陈琦的意思很简单,仁这种东西,属于人心道德的一种,可用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如何的。
童颜的,仁这种东西,也不能拿来处理事情,也不是用来讲道理的,更不能拿来治国。
什么仁义治国,仁义无敌等等,都是瞎扯淡,谁要相信了,谁才是傻瓜。
有了破题之言,接下来就是根据这个理论扩充灌水写了。
反正也别管陈琦回答的对不对,他就是这么个想的。
考试这种事情他熟得很,别管你写的对不对,写满才会最重要的。
也许批卷老师看你写的辛苦,给你那么一两个安慰分呢。
啥都别说了,刷刷刷,陈琦写的快急了。
还不到三分钟,便答题完毕。
别问他手速问什么这么快,没有肉身中转,写字就是这么快。
并且,他在答题时,还不自觉的就将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精神意志灌输到了文字笔墨中。
最神奇的是,当陈琦答题完毕,回过神来,他竟然发现自己的精神力没有丝毫的消耗。
哦,懂了,明白!
这是大汉神庭在鼓励考生们放开了表现啊。
想想也就能明白了。
如果不能将自己的精神意志灌输到文字笔墨中表现出来,改卷老师又如何能彻底领悟你的思想真意呢。
想清楚这一点,陈琦心中不由一禀,顿时明白了这是一个隐藏项。
如果有考生没有发现这点,仅凭千百文字描述,决然是无法真正清晰表达出自己思想真意的。
如此一来,能获得高分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