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节(2 / 2)

并且,陈琦严重怀疑,在这科举房间内,是否存在某种隐秘的能影响人心灵的阵法,能够让人在答题时,不自觉的就把自己的真正想法灌输到文字笔墨中。

可以想象。

一旦心手不一,写出来的文字和心中的真正想法不一样,那文章读起来不别扭才怪。

这样的话,别说得高分了,不给你个鸭蛋,都对不起阅卷老师承受的痛苦。

陈琦想到这里,心中一定,顿时知道后面该如何答题了。

那就是宁愿交白卷不回答,也不能心手不一的瞎吉尔写。

“我就说嘛,这大汉神庭的科举考核怎么会这么简单,搞了半天全都是满满的套路啊!”

陈琦心中吐槽,小心的将回答完的题目整齐的摆放在一旁,然后看向第二题。

大汉神庭科举考核第一轮,儒学科目,第二题!

“儒学讲究仁义治国,当如何以仁义治国?”

“备注:请考生站在儒家的角度,详细写出自己的仁义治国方略,若觉得不能以仁义治国,则讲明理由!”

陈琦看到第二个题目后,嘴角忍不住抽搐一下。

这大汉神庭完全是将儒家士子往死里逼啊!

0 ······求鲜花·· ·····

甚至陈琦看到这道题目后,已经能够想到万千儒家士子一脸懵逼的情况了。

如何以仁义治国?

这个问题问的不是一般的好。

若是让普通的儒家士子来回答,肯定是劝勉君王,实行仁政等等。

但是这么做真的能治理好国家吗?

这答案根本就不用想,地球人都知道。

想想前世历史上儒学最为昌盛的大怂朝就知道了。

打仗打赢了还得给人割地赔款!

由此就知道儒家的仁义治国是怎么一个不靠谱了。

但是,你作为儒家士子,如果连儒家最基本的仁义治国理念都否认了。

你还算是儒家士子嘛?

呵呵,这事情要是传出去,不被亿万儒生口诛笔伐才怪。

面对这个问题,陈琦认真想了想,然后答题曰:“仁义治国,非治国,而在于兴国,在于教化,知礼明理,以儒为基,融百家之学,可教育兴国。”

意思是,仁义这种东西拿来治国就算了,还是用来教化百姓吧。

让底层的百姓知礼明理,通过教育来让国家更加兴盛。

这也是陈琦的真实想法。

毕竟用儒家学说来治国,真的有些不靠谱。

反而用儒家学说来搞教育,让底层百姓知礼明理,这个还是可以的。

.... ....... 0

当然,教育之道,单一个儒学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多学科发展。

在这一个题中,陈琦依旧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进行答题,并没有谈及自己心中的儒道。

只是稍微暗示了那么一点点,以儒学兼并百家之学,通过教育来兴国。

这就是陈琦对儒家仁义治国的回答。

根本就不谈什么仁义,因为在治国层面上,仁义根本就没用,反而从儒家的整体方面,讲述了儒家的治国之道。

第二题答案,咱们来看第三题!

“苟子言:人之生也固小人。”

“孟子曰:人之初,性善也!”

“此二人,皆儒学之圣贤,谁对谁错?”

这道题看似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实际上却是暗藏对儒家圣贤的讥讽。

孟子和苟子,皆是儒家学说中的圣贤人物,结果两人的理论却是截然相反,那么他们两个又是谁对谁错呢?

真要陷入了“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那就是上了出题人的当了。

因为儒家讲究“天地君亲师”,古之圣贤皆为师。

你若是肆意评断古之圣贤,后面若是再来个“是否尊圣贤”的题目,你就不坐蜡了?

正确的回答是,无有对错,儒道包容万理也!

第四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可否为孔圣之师?”

必须的。

第五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何为格物?”

第六题:“孔子诛杀少正卯为何故?”

第七题......

.......

第一百二十题:“儒者需如何尊圣贤,能否诽议,论其对错?”

第一百二十题:“何为君子?”

.......

第九百九十题:“《论语》可有错,错在哪里?”

第一千题:“尔之儒道为何?”

答:儒之道,人需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