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然而。
明明是一道圣言。
却分成了三个明显不相干的语句含义。
说了三件不同的事情。
这真的是孔夫子的本意么?
真若如此的话,直接将这一段分成三则圣言不就行了。
干嘛还非得强行拼凑在一起?
亦或者说,是按照“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意境解读方法,强行解读一番?
陈琦觉得,这种解读,当真是有些牵强。
那么,这一则《论语》的开篇之言,究竟要如何解读呢?
这点陈琦也不知道。
因为他没有读过孔夫子的《论语》手稿,所以他也不知道这一则圣言要如何的解读。
按照他个人理解。
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其实就是孔子劝别人学习要多注重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直陈心志,直明其理。
学习就要在一定时候或者经常进行复习,这样做,会让自己很喜悦。
但这种喜悦只是内心的情感微澜,还不足以外化为“舞之、蹈之”的行为。
可如果复习时能做到复习旧知识就像见到老朋友,那就是“乐”了。
这种快乐是由内而外的,是喜形于色的。
这两句话,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朋友一样的快乐心态。
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有很多种,且各有道理。
但陈琦仍有不同的看法。
既然孔子前两句是谈复习,而且构成了意思上递进关系,下一句就不会不伦不类的突转到讲如何为人处事上。
陈琦个人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仍然是讲自己学习的事。
那就是,经过复习,没有新的收获,也不要着急,更不要发怒,这是一种正常的事情,也是一个有品德的君子应有的学习之理。
如此,三句话围绕“温故而知新”这一个中心,层层递进,讲明了复习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陈琦漫步于勤学小径中,细细感受着这条小路上的历史沧桑和古老韵律。
这一刻,他好似回到了春秋战国,回到了那个百家争鸣,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绽放的璀璨时代。
他们也曾在这勤学小径中,像陈琦一样闲庭信步,留下自己的足迹。
不同于陈琦的悠然惬意。
此时稷下学宫中所有人都炸开了锅。
尤其是论道台上的三千学宫弟子,更是一片哗然。
一个个瞪大了双眼,全都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不要怀疑陈琦的文道修行境界。
也不要怀疑他身上的种种文道神通。
文以载道,言意明智。
举手投足间,便能表达出万千道理。
虽没有达到言出法随的地步,却也是较之不远了。
故而,陈琦虽然仅是悠悠开口,复述了一句《论语》开篇之言。
但他的的思想,他对《论语》开篇之言的个人理解,却通过悠悠言语,传递到稷下学宫中的每一个人心里。
或者说,陈琦对“` 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读,已经颠覆了学宫中所有人的理解。
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解读,他们竟然找不到丝毫的反驳点。
甚至,在他们心里,也不自觉的认可了这种解读。
觉得陈琦对《论语》此言的解读,比学宫夫子们教导的还要符合孔圣人之意境。
同样震惊的还有前来观看此次论道的神州各大势力高层以及精英弟子们。
他们虽然不是儒家之人。
却绝对不是不知不学之辈。
对《论语》这本儒家圣人典籍,更是不知道读过多少遍了。
却从没有想到,《论语》的开篇之言竟然还有这么一种读法。
“莫非,我们以前读的都是假《论语》?”
“还是教导我们《论语》的夫子,全都是断章取义之辈?”
“为何我觉得明微子先生对这句话的解读更加符合孔夫子的思想呢?”
这一刻,不仅是稷下学宫专修儒家圣贤学说的学宫弟子们陷入了自我怀疑。
即便是前来观礼和听学的一众宾客,也全不约而同的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同时,他们也没想到这场论道会这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