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节(2 / 2)

呃,当时战场上执行军法真有这么死板吗?没考虑到有人可能会被炸昏的问题?

第230章、肉价腾贵,瘟鸡瘟猪瘟牛大爆发!

作为美国巫毒文化的起源地,在新奥尔良城内最古老的法国区,随处可见关于巫毒教主题的奇怪小店铺——橱窗和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面具和巫毒娃娃,还有晒干的蝙蝠标本,猫科动物的指甲,骨头磨出来的小骷髅,小块的蛇皮,曼陀罗花做的草药,泡在大玻璃瓶里的动物肠子、心脏、肾脏等等……

嗯,怎么说呢?颇有一种闯进了《哈利波特》的魔法界,在阴森的翻倒巷逛黑市的既视感。

相比上述那些阴森的玩意儿,新奥尔良最负盛名的巫毒娃娃,看着倒是不怎么可怕,反倒挺可爱。

——跟东亚各国下诅咒用的小草人不同,新奥尔良这些用毛线捆扎而成的巫毒娃娃,普遍做得花花绿绿,外观也是圆头圆脑萌萌哒,在秋山惠看来,简直跟小孩子喜欢的玩具没啥差别。

更关键的是,它们根本没有诅咒效果:这座城市的灵气都无了,女巫们如何下诅咒?

说起来,“巫毒教”这个名词本身,就含有了美国传统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污蔑。

随后又被一些不明就里的华人翻译者以讹传讹,变本加厉。

最后搞得在不明底细的中国人看来,这个宗教又是“巫”又是“毒”的,一看就不是好东西,跟童话里的邪恶巫婆集会,里面的女巫各个忙着诅咒和下毒,或者调制一些奇奇怪怪的药汤药粉来骗钱。

可事实上,“巫毒”这个词是VOODOO的音译,其本身的含义很简单:“众神”。

“巫毒教”并不邪恶,也并不阴毒,它就是“众神教”的意思。

换而言之,新奥尔良的巫毒教,本质上就是作为西方一神教反面的“多神教”。

或者说,是任何文明早期都有的“万物有灵论”,在这里形成的一种民间信仰。

大航海时代来自非洲的黑奴,从非洲带来了他们部落里的原始拜物教信仰,拿着一堆骨头、毛线团什么的充当神器,然后又在美洲融合了一部分基督教元素和其它神话的内容,最终变成了巫毒教。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中国的城隍庙、山神庙、关公庙、财神庙等等各种山野毛神的大集合,或者是古希腊、古罗马、古代北欧人的神话,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日本神道教的美国黑人版本。

其核心思想就是:这世上不是只有上帝一个神,而是有很多很多的神!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非洲人在美洲开创的大杂烩式多神教,仅此而已。

至于巫毒教最出名的各种诅咒……这个应该属于全世界各种多神教基本都有的内容。

举例来说,秋山惠作为一名日本巫女,也是知道怎么扎草人画圈圈下诅咒的啊!

同理,哪怕是号称普度众生的佛教,也有各式各样匪夷所思的诅咒法门,比如日本中世纪军阀混战的时候,各路诸侯在出兵之前,就往往会组织和尚举办诅咒仪式,诅咒敌人喝凉水塞牙之类。

至于献祭也没啥,中国哪个庙祭神的时候不需要杀猪宰羊,把猪头羊头牛头什么的摆上啊?

总的来说,新奥尔良的黑人巫毒教,在搞诅咒和进行献祭的方面,并不比其它多神教更出色。

怎奈新奥尔良这个巫毒教文化中心,位于美国南部的【圣经地带】,被一帮虔诚的美国白人传统基督徒包围,面对如此悖逆他们一神教常识的多神教信仰,自然本能地要通过舆论予以全面污名化。

具体来说,就是拼命宣传巫毒教的娃娃诅咒术和毒药,还有残忍血祭,却把其它正面的东西隐藏起来不说不提——当年欧洲宗教战争期间,欧洲白人也是如此互相攻讦,天主教和新教互相泼污水的。

这就是巫毒教各种阴间名声的最初来源,跟中世纪欧洲产生猎巫运动属于一样的道理。

之后,到了二十世纪,美国人的基督教信仰被各种现代思潮冲击,自己都不怎么虔诚了。

但巫毒教的各种神秘仪式,又成了好莱坞恐怖片的常用吓人题材,结果凭借美国黄金时代傲视全球的软实力,反而把巫毒教的负面形象进一步地传播开来,从地方邪教变成了全球知名的邪教。

再接下来,新奥尔良当局发现了巫毒教的重要文化遗产价值(商业价值),顿时如获至宝,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大加宣传,越吹越玄乎……得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巫毒教彻底变成恐怖片画风了。

当然,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新奥尔良的巫毒教,其实也就是跟哈利波特的魔法差不多的玩意儿。

那些卖巫毒娃娃的小贩,对这些乱七八糟,互相矛盾的“新编神话”,多半也是当奇幻小说看的。

但奈何总有那么一些钻牛角尖的狂热爱好者,对这些神神秘秘的东西非常热衷,真的把心思放了进去。

今年又恰好赶上了北美大陆灵气复苏,神秘降临,于是,新奥尔良诸多巫毒教文化的爱好者,恐怖题材的职业或业余作家,还有以此为生的女巫、占卜师们,顿时更加起劲地折腾了起来。

当秋山惠等人经过新奥尔良的著名景点,巫毒教女王坟墓时,就遇上了一场热闹的宗教游行。

——巫毒教女王玛丽·拉沃,是新奥尔良历史上最有名的巫毒教名人。

这位黑女巫是十九世纪的人,她的故事被传得出神入化,据说她祖上原本是非洲的黑人巫师世家后代,被贩卖到美洲后依旧操持旧业。玛丽·拉沃的母亲和祖母,就是海地岛黑人中著名的女祭司。

后来,海地岛先是从法国统治下独立,又在十九世纪初期陷入了连绵内乱,当地居民纷纷逃亡以躲避战乱。玛丽·拉沃也从海地岛迁居到了新奥尔良,并且很快成为了当地黑人社区的领袖。

按照历史记录,玛丽·拉沃的本职应该是一位助产士(稳婆),替女人接生小孩。但凭着她的惊人美貌和极度厉害的社交能力,她硬是把自家房子变成了一个聚会沙龙和宗教圣所,新奥尔良的黑人都向她寻求有关婚姻事务、家庭纠纷、司法问题、生育、财务、健康和好运的建议。

传说中,玛丽·拉沃擅长跟死人的灵魂进行交流,祝福、降咒、预言各种巫术样样精通。她会给信众分发护身符和药水,并且在自家后院和城市广场上举办神秘的宗教仪式,以凝聚人心。

好奇的白人常常会偷看这些仪式,还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夸张的故事来进行报道。

再后来,玛丽·拉沃又开了一家美容院兼理疗所,凭着她的养生知识,跟很多来做头发、保养皮肤和疗养慢性病的贵妇太太们成了知己好友,从而成功打入了新奥尔良白人贵妇们的上流社会圈子。

——她跟《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你能想象一个黑人女巫在白人奴隶主的豪宅里谈笑风生,前呼后拥,广受追捧的模样吗?但玛丽·拉沃就硬是做到了!

美国其它地方的人,也听说新奥尔良有这么个厉害的女巫,纷纷慕名前来拜访,让她名声大噪。

尽管当地的种族主义者报纸痛骂她是“臭名昭著的巫师,统治着无知和迷信的巫毒教女王”,

但是与此同时,玛丽·拉沃又被许多仰慕者视为活着的圣人,称她为“有史以来最善良的女性之一”。

当玛丽·拉沃以八十高龄安详去世的时候,整个新奥尔良都为她哀悼,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参加了她的豪华葬礼,千里之外的《纽约时报》。用满篇的溢美之词发出了她的讣告。

甚至在她去世很多年后,新奥尔良的街头巷尾仍然流传着“海地岛来的黑人女巫玛丽”的传说。

而巫毒教女王玛丽·拉沃的坟墓,自然也成了新奥尔良的历史名胜兼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奉上硬币、祈祷珠子、鲜花、朗姆酒或蜡烛,在这里的墙面上画上“XXX”以许下愿望。

当秋山惠来到这里的时候,刚好看到一场盛大的宗教游行,从巫毒教女王玛丽·拉沃的墓地出发。

——喧闹刺耳的音乐中,许多打扮得花花绿绿,戴着羽毛和夸张造型的首饰,有些还把脸涂白弄得好像小丑一样的巫毒教信徒们,在巫毒教女王的墓地前做了祈祷,然后一路吹吹打打,向着市区出发。

队伍中有人打扮成吸血鬼,有人打扮成星期六男爵等巫毒教神灵,有人敲打着小鼓,有人拿着不知真假的骷髅头,有人扛着扫帚戴着尖帽,有人提着万圣节的南瓜灯,搞得好似万圣节的嘉年华。

各种各样的面具,包括鸟嘴面具、狗头面具、牛脸面具等等,被他们戴在脸上,还有人在面具的嘴巴位置上开了个孔,方便自己把哨子或喇叭给塞进去,好从下面吹得呜呜响。

准备待会儿宰杀献祭的动物,包括一头小牛和两头猪,也被五花大绑地摆在敞篷轿子上,让人抬着招摇过市,在一片嘈杂的声浪之中,好奇地看着街边的景色,浑不知大限将至。

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女孩们提着花篮,一边走边向众人抛洒花瓣,嘻嘻哈哈的,轻松欢快又开心。

小男孩们则辛苦一点,需要用棍子提着小巧的香炉,这种香炉的内胆中是燃烧的木炭,香料被倾倒在木炭上方,然后盖上盖子,持香炉者必须不停地摇晃它们,才能保持木炭与空气充分接触,并且让焚烧香料的烟雾尽可能地扩散出去——这活儿明显很费胳膊,几个瘦弱的小孩很快就累得两眼发直,面色苍白了。

队伍里还有不少人扛着大型十字架,或是用旗杆举起基督教圣人的画像——为了防止欧洲主子们的干涉,早期的黑奴巫毒教信徒,普遍把他们的原始信仰和罗马教廷的圣人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巫毒教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仪式元素,巫毒教的祭坛常常会出现基督教的人物,搞得很像是基督教的异端变种。

不过,尽管那个裹着金箔的大十字架看着亮闪闪的很耀眼,但通常不会有人把这误认为是基督教游行。

——应该不会有哪个牧师把赞美诗给唱成RAP说唱风格的吧?呃,应该是这样的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