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很快的,帝释天就发现了不对,因为此刻眼前的须弥山太过安静了。
也是,能够不安静吗,毕竟在这处刚刚被箱庭佛祖所创造出的六道世界中,极乐净土就只有佛祖本人与梅这位科学上帝。
不是箱庭佛祖演化不出其他的灵山诸佛与罗汉菩萨,只是实在没有必要。
“……永劫轮回吗。”
就是梅也没有在意突然到来的帝释天,而是更加在意箱庭佛祖所展露的智慧。
然而,话说回来,人家世界龙也不是傻的,你箱庭佛祖搞这么大动静怎么可能还感觉不到。
此刻,人间道,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古老的王宫,金碧辉煌,哪怕坐在白象背上也难以看出这座宫殿究竟有多么巨大。
是的,虽说在人类正史中,迦毗罗卫国不过是个小国,但显然在这处箱庭佛祖以古印度为模板扩大化后的六道世界,迦毗罗卫国被加强了,纵横怕是有十数万里。
“……哎,大和尚你在干什么?”
而如今,王宫内,世界萝则在与眼前悉达多的对话。
第四百一十五章 第三个比试的题
前言,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中,成为佛祖前,乔达摩·悉达多有过三次醒觉。
“……这个好像不是你的本体吧,大和尚!你在偷偷玩什么恩赐游戏呢?”
进入正文,话说感应到从六道世界中极乐净土所爆发的强大气息,世界龙不禁好奇的看着眼前的青年。
正如世界龙所说,青年很年轻,看上去还不到二十岁。
这显然不是箱庭佛祖的本体。
要知道,乔达摩第一次觉醒:是因为青年意识到知识可以被传递,智慧不能被传递,只能被体验。
……纵观乔达摩·悉达多的一生,就是这句话最好的实践。少年时代他天资聪颖,性情和顺。身为婆罗门,还是一名王子,人人都喜欢他。
正应了那句话,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乔达摩·悉达多正是如此,他从小就沉迷于学术,早早就立志求道。但是,他发现婆罗门贵族教育并不能引导自己走向“永恒的幸福与平静”。
时常,他感到天国近在咫尺,又无法完全够及。他终极的焦渴从未平复。在所有教诲过他的圣贤和智者中,也没有一人完全抵达过天国,完全消除过永恒的焦渴。
于是,二十九岁,他决定离开王宫,成为一名苦修者。
至于青年的第二次醒觉,则是源于苦行的无果。
话说,在乔达摩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后,便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
然而,后来乔达摩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
最终,在第三次醒觉中,乔达摩·悉达多才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
可以说,纵观青年的后半生,无疑是辉煌的,但在成为佛祖之前,乔达摩·悉达多理应依旧是人类。
“……四位数的灵格。”
这里,世界龙便感知出了眼前的乔达摩·悉达多的灵格等级,确实在箱庭世界观的人类是无法超越四位数的。
不过值得惊奇的是,面对世界龙的注视,才四位数的箱庭佛祖人类身乔达摩·悉达多却是异常淡定。
甚至,青年还有精力将本体与梅约定比较智慧的来龙去脉告知世界龙。
毕竟,哪怕仅仅只是青年时期的乔达摩也依旧非常稳重,不像世界萝那般性格跳脱。
此刻,乔达摩还记得世界龙一开始所询问的问题。
“这可真是太有趣了。”
但话说回来,听完箱庭佛祖与科学上帝的约定,世界龙的兴趣不由得更浓了。
然而,一开始箱庭佛祖用化身在人间道古印度迦毗罗卫国接待世界龙,其实也表明了佛祖的态度。
很显然,箱庭佛祖不想让世界龙去参与接下来的事情,因为箱庭佛祖也不知道梅对于世界龙的态度。
………………………
………………………
可惜,箱庭佛祖的这一番心思还是白费了。
人家世界龙要看热闹,还真不是箱庭佛祖的一个化身能够劝动的。
再加上,此时,箱庭佛祖本体那边也到了关键时候。
却说,那一刻,整个六道世界都在震动。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原来是此刻,箱庭佛祖所施展的力量已经完成了对六道世界最后的覆盖。
就像那句话,强行以意志将如纯白之纸的世界染成自己的颜色——在形而上的领域中,这便是流出。
虽然,箱庭佛祖并没有去过神怒世界,但显然,如今的箱庭佛祖已经有了那个世界观座之主的三味。
此刻,前所未有的大宏愿已经将六道世界包裹。
而更难得的是,这股宏愿更是带着不灭的气息。
毕竟,发了大愿,最难的就是如何把当时的心态永远保留住。
这很难,因为人的想法是无时无刻都在改变的。
穷人的愿望起初也很简单,他希望自己变得富有,当他有富有后却又想要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美好的生活;就算你是个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无尽的财富,依然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长生不老、千秋万代是无数帝王梦寐以求的。
这就像个深渊,永远得不到满足。
这里说个佛教的典故,话说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行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僧人,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只是,当这位苦行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寓居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分来咬他那件预备换洗的衣服,然而。他早就立誓终身恪守不杀生的戒律,因而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开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乡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但是,在山中寓居一段时刻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许多的时刻来照料那只母牛,所以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一个不幸的流浪汉,所以就带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寓居,帮他照料乳牛。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化下去,后面发展可能想必很多人也都能猜到,却说,到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了山上去。
不得不说,这很真实!
而除了欲望之外,人的感情,有时慷慨,有时热血,有时冷静,有时杀伐果断,凡此种种,更是堪称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