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雪笑着抱怨了句。
“不用了,谢谢你。”
“中午的全蟹宴好好吃,而且吃得有点撑呢!”
说起来,四枫院悠都有点不信,千羽千雪竟然吃得有点撑了……明明以全蟹宴的料理,单个碟子只是一两口罢了。
在认出了千雪之后,老板娘吉原阿姨似乎格外的热情。
就仿佛要把这些年份一次性补完似的。
住客是本地人,还是看着长大的孩子,那种态度上转变是很自然的。
东瀛许多地方都是这样,至于对待客人的热情,则是另一回事。
对外人的热情只是礼仪,骨子里还是带着排斥的。
在服务员的目送下,两个人踏出了旅馆大门。
走出吉原旅馆,在门前小巷就能见到海的湛蓝。
顺着近路慢慢往前走,没一会儿功夫就能见到一面临海的街道。
暮色苍苍,远处淡青色的天际依旧残留着些许微光。
宽敞整洁的道路上路灯洒着柔和的光,照着周围,一盏盏挂这,别出心裁地用着灯笼的样式。
感觉就让人回到了古代一样, 很有情调。
走在街道上,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静谧。
似乎无论有多少人在走着 大家都沉浸在古镇的静谧美景之中,少有喧哗。
这里的清净,对于游客来说却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尤其是刚从车水马龙喧嚣不断的城市过来,会觉得恍如隔世。
就仿佛这里的时间流速都变缓了。
路边有着栏杆,隔着栏杆就是湖水。
湖面泛着银灿灿的光芒,与不远处雪山顶上的红色光晕交相辉映。
老奶奶经营的湖边小咖啡馆,泛着温馨的家的感觉。
明明没有几个客人,却总是笑声盈盈。
神社旁的石阶上,有金发碧眼却形单影只的年轻男孩,坐在那里,就着神社前的灯光专注于写生。
这里没有旅行团的吵闹,没有自拍杆的叨扰,更没有血拼族的大包小包,安静得离得远远就可以听到处瀑布飞流的声响。
一切都是如此怡然自得、泰然静处,不知道为什么,让人不好意思大声说话叨扰了这份清幽。
并肩穿行在这诗意的小镇上,两个人都不怎么说话。
偶尔只是一个回眸,一个笑容,简简单单地几句,就能感受到彼此的那份默契。
一个白天的游玩,再加上这会儿提前出门享受的傍晚景致,已经足够让人心满意足。
在约定的时刻,两个人提前三分钟到了稻田家。
太早,主人家未必已经准备周全。
太迟,又有怠慢迟到嫌疑。
不早不迟,刚刚提前三分钟左右到。
稻田家是本地首屈一指的有钱人家,大门大得不可思议。
“我代表千羽家,到时候单独给一份礼金,悠的话代表你自己就可以了。”
除非出嫁, 不然千羽千雪目前还是千羽家的人。
跨入与奢华门扉及庭院相称的豪宅之中。
就有穿着黑色衣服的年轻女子等在这里。
她领着四枫院悠二人来到豪宅一侧,早有人等在这里,坐在桌子后面,拿着册子,来一个人就写下名字。
在四枫院悠他们之前,已经有几个人先到了。
“请问您的姓名。”
“千羽千雪。”
“四枫院悠。”
登记完姓名住址,又向似乎是亲属的工作人员,双手递交香典钱(御霊前、御香典。
来客与礼金都要登记在册,以备回礼。
不论是谁来,都要给这份礼金。
一次大概出五千至一万日元左右。
左邻右舍因为要帮忙,钱可以少出。
东瀛人在这方面非常计较。
对送香礼钱的人,在葬礼完了以后,要向他们寄送感谢信,并回赠“谢礼钱”。
“谢礼钱”的数量一般为对方送的香典钱的一半或1/3。
同时还要回送洗澡巾、被单、毛料、白布料、陶器、漆器、茶叶等礼品。
总之有一个原则——参与葬礼的来宾,所花费的钱,基本上都通过礼品、谢礼钱、宴席等给你回馈了。
不多,也不少,大致对等。
最近几年,偶尔也有采取不向个人而向社会福利设施捐款的形式表示感谢的。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要寄一封感谢信,信中写上“承故人意愿,敬许向社会福祉捐献”之类的话。
在办丧事过程中及丧事完了之后,要向吊唁者、僧侣、牧师、以及其他帮助料理丧事的人表示感谢或回礼。
对前来参加“守灵式”的人要设便宴款待;对一同去葬场的人和参加埋葬仪式的人要请到自己家或到饭店吃饭;对司机或火葬场的工作人员等一般要用写上“志”的小纸袋装上一两千日元答谢;对其他帮忙的人要以“交通费”的名义送些钱。
对僧侣,要根据诵经的次数、时间的长短等来付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