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魏征开办学堂,抵御严冬! 【2】(1 / 2)

】 第二百三十一章 魏征开办学堂,抵御严冬! 【2】 大唐之少年皇帝 第二百三十一章 魏征开办学堂,抵御严冬! 【2】 .   魏征早就想好了对策。

如今大唐朝廷最大的威胁不是士族们。

而是士族们心头的怨气。

此怨气不消除,日后定会成为大唐祸患。

谁家不是损失惨重,辛辛苦苦最后被国家收走,人人不服。

解决这怨气乃是第一步,士族乃国家之本,不可动摇。

“臣以为,崔侍郎此次改革之中,为大唐出了极大的力,陛下应当让他成为天下士族的模范......”

“好!朕也觉得崔侍郎居功至伟,为大唐立下汗马!”,李元景很是同意,“那朕就加封崔侍郎为太子太保位列三公,从一品!”

崔雍激动到无以复加,没想到因祸得福,得了一个三公的头衔。

这三公只有头衔,没有实权,乃是皇帝以最高荣誉以示恩宠。

司徒、司空、司马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从一品。

这三公,隋唐以来,也就只要李世民、李元吉、杨素、裴寂、长孙晟、宇文述等二十九人担任过。

陛下加封他一个太子太保头衔,简直是莫大的恩宠。

全是因为崔雍捐了那130万亩良田,虽然丢了土地,但是获得了无上荣誉,可以说风光无限了。

清河崔氏虽是一流士族,但是16能够位列三公极少,而后世清河崔氏,必将以他为荣耀。

满朝文武纷纷嫉妒不已,原来他们本是幸灾乐祸。

清河崔氏良田全无,实力必将大损,没想到因祸得福......

魏征又笑着说道:“陛下!臣觉得崔太保为天下士族做了个表率,应当将清河崔氏捐田的功绩......”

“刻在功绩碑上,供后人瞻仰!”

轰!

大殿之上,简直炸开锅了,这清河崔氏要名流千古了。

“好!此事交给房玄龄去办,核查完崔氏130万亩良田,到时候便刻在石碑之上!”

“朕在想其他士族们也捐了田,是否一同刻在上面呢!”

李元景自言自语说道,他看了一眼群臣,发现他们个个眼巴巴看着自己,觉得很好笑。

不过,李元景没有下定结论,让这些人自己纠结去吧。

“魏爱卿,说吧,还有什么想法!”

魏征点了点头,开始将昨天想出的改革策略,向朝臣们述说。

毕竟昨日郭嘉的两税法,不过是一个法律,还不能真正根治士族。

毕竟,法律需要有人执行,但那人若与士族勾结,岂不是还是没用吗。

只靠增加土地税收,无法限制士族土地兼并。

唯一的方法则是,拉进士族与寒门的巨大差距。

士族有钱财、良田、名望、人脉、祖上背景、官爵。

这些一切的来源都是他们在朝中为官。

根治之法,在于如何为朝廷选才。

大唐的高层被士族垄断,而寒门极难进入其中。

虽然科举制、廉价书籍、纸张普及,但远远不够......

还要在大唐十道,天下九州,各州各郡,开设国子监、私塾。

其中由朝廷国库与州郡府库拨款,资助优秀学子们入学,鼓励优秀文人开办私塾。

学堂的普及出现,自然是为大唐朝廷积蓄人才。

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天下百姓能够温饱。

才能实施这开办学堂计划。

这些话,魏征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他本就是寒门出身,知道寒门士子学习不易。

如今书籍、纸张是便宜了,可是也不是每个寒门都买得起,朝廷与地方一同出资,资助优秀士子,这是最好不过。

满朝文武听得纷纷点头,他们如今只想在陛下面前得个好印象,能让家族上功绩碑就好。

至于阻止开设学堂,几乎没有这个想法。

谁都不想当出头鸟呢。

李元景觉得魏征的想法真是十分直观,很是痛击士族的命脉。

在选官制度和人才储备上下功夫,才是真的根治士族的方法。

“好!”

“朕赐你尚方宝剑一柄,上可以斩皇亲国戚,下可以斩名门世族,命你负责士族改革之事,可监管六部文武大臣!”

“臣领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