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魏征开办学堂,抵御严冬! 【2】(2 / 2)

魏征高声喊道,陛下这尚方宝剑赐下,改革之事方便许多。

至于能否秉公办理,魏征的声望在朝中自然无人质疑,毕竟除了萧瑀以外,最臭最硬的便是魏征。

此番,接手这件事情,也是朝中文武百官期盼,毕竟魏征为人正直,自然不会刻意打压士族们。

......

长安城城门的封锁已经告一段落,白起、萧炎各自撤军,取消封锁。

士族大臣们已经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城门。

长安城也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仿佛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吐蕃刚刚平定,现在大唐战事已停,长安城又开始了繁荣地发展。

商人经商,农人秋收,工人做工,士人尽职。

当然农人秋收过后,闲暇无事。

大唐朝廷征用长安城民夫,进行兴建大明宫的准备。

梁孝仁与阎立本、阎立德按照太极八卦,隂阳星象之说。

测定好了位置,立刻开始吩咐兴建大明宫。

这国家机器极快的运转了起来,户部拨款,工部接收后,立刻开始采集石料、木材。

第一批征集了十万民夫,当然也有不少百姓踊跃报名,为得就是替陛下尽一份孝心。

大明宫的兴建乃是为了太上皇建造......

工部命令让他们负责石料运输。

皇宫的石料全都选用上好的大理石。

这些石料多来自长安城西北的群山之中,距离数百里,每块石料重大几吨,甚至几十吨。

这些都是建造宫殿必不可少材料。

当然也有无数的珍惜木材,从荆州、扬州,通过水路运到了关中,准备备用。

秋风肃杀,今年天气格外寒冷。

最近,长安城内。

绸缎庄、制衣坊的生意极好,长安百姓有了余钱,自然是要添置衣裳御寒。

可添置衣裳之后,还是许多人觉得必须购置暖炉,否则熬不过这个冬天。

长安城都如此寒冷,北方的突厥恐怕更不好受。

前些日子,燕然都护府送来奏章887。

李元景也与众位大臣商议,采用制造棉衣,送到北方来抵御严寒,帮突厥百姓渡过严冬。

棉花是有了,纺织人才黄道婆也是有了。

如今就剩下时间了。

这些日子,黄道婆先是进行了棉纺工具改革,她顺便还传授了尚衣局、长安私营丝绸纺、制衣坊的女工纺织技术,教会她们如何使用先进纺车。

这可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后,万事俱备,自然是开始大批量生产棉衣。

先是将那些棉花开始弹散......最后将棉花塞到了衣物夹层中填充。

由于只是为了御寒,每日棉衣的产量极大、效率极快。

所以衣物的美观程度反而不在重点考虑当中。

一万件....

三万件....

十万件.....

黄道婆简直受到了长安城私营纺织、手工作坊的欢迎。

哪一家都在邀请黄道婆来自己作坊一游,他们都承诺免费可以为北方突厥制造棉衣。

黄道婆自然知道他们都是为了先进的纺织技术、纺织工具呢。

黄道婆没有敝帚自珍,将这些纺织女工一共召集起来,培训教授。

一时间,甚至苏州、扬州、杭州的江南丝绸厂,江南绸缎庄,郑氏纺织厂听闻消息,纷纷都派出女师傅,进入长安学习技术。

大唐的纺织业、服装业在黄道婆的带领下。

迅速腾飞起来,领先其他行业。

-

走之前码了章,鲜花支持下作者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