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舜年仅三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的时候代替尧处理政务,只用了仅仅二十年便把人族的权力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对外的说法是尧的儿子丹朱不成器,尧对其大为不满,为了不让人族衰落在自己手上,已经耄耋之年的尧执意让舜代替自己执政,大有把人族共主的位置交到舜手中的意思。
而人族经过少昊、颛顼、帝喾几百年的治理,轩辕氏一系的血脉在人族之中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即便丹朱真的不成气候,那么即便是凭借先祖的威望也能把人族平稳过渡下去,远远不到需要改换世系的地步。
其中内情到底如何已不可知,人族只知道舜代替尧处理政务开始,便执掌了人族整整二十年。
尧在去世之前传令将人族共主的位置禅让给舜,并留遗言,“天下岂有万世一家之道理。”
不管外界如何猜测,舜终于在战战兢兢处理了二十年的政务之后,在他快要到花甲之岁时,才终于登上了人族共主的位置。
为了显示对尧的尊崇,舜表示要为尧守孝三年,方才真正继任人族共主的位置。
而这也开启了为期不到一百年的禅让岁月,留给后世以及后人数之不尽的猜想和揣测。
在舜为尧守孝期间门,尧的儿子丹朱被传起兵造反,又被舜以雷霆手段镇压。而为了显示对尧的尊敬,舜并没有下令处死丹朱,而仅仅只是将其流放到蛮荒之地。一时人族之中大传舜的美名,舜的通知这才算彻底稳固下来。
而当时人族已经有了不太平的先兆,人族居住地大多洪水频发,就连已经不理政务的尧都曾经感慨道,“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当时众人一致回答道,“鲧可。”
而鲧直到尧去世,舜守孝三年之后才开始着手治理洪水。
史载崇伯鲧治洪水九年而不畅,筑堤堵水之法颇为不可,反倒使洪水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人族伤亡惨重。而鲧本人也被舜殛死于羽山。
相传崇伯鲧乃颛顼之子,其曾与丹朱、舜争夺共主之位,因治水不利、消极怠工而被舜处死。
鲧虽然身死,但水患依然存在。他年仅十九的儿子禹为了替父洗冤,毅然接过了治水的重担,在众人的一致推荐下,被舜任命为夏伯,开始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治水生涯。
夏伯禹采用了与其父亲鲧完全相反的治水策略,采用堵不如疏的方法,沿洪水流向开挖河道,致力于将其悉数流入东海。
而等到白若出关,已经到了大禹治水的第四个年头。
眼看大禹治水,白若心中便有了计较。
白若先是去了万龙宫见孟章神君,请他出面派遣龙族助大禹治水。
“龙族复兴近在眼前,若有此大功德加诸龙族,则族裔绵延、获大功于天道。”白若此言并非危言耸听,天道确实钟爱人族,而龙族本就是水之化身,没有比龙族更适合襄助大禹治水的选择了。
而孟章神君听了白若的话,也迅速做出反应,派遣麾下龙族前往襄助大禹治水。
龙族的反常举动引起洪荒各方的关注,原本因为人族内政而选择避世的几方都在观望。
别人或许可以观望,但白若执掌地道之中的人、神二道,对此却不能视而不见。这本就是她的职责所在,让龙族出面一是为了加快治水进度,二是让龙族沾沾光,三则就是看在轩辕氏的面子上。
在白若出手后不久,大禹向上天祈求治水神器,而久不出世的太清圣人却对此做出回应,圣人派玄都去向禹送去他亲手所炼制的定海神针铁,助其丈量东海。而神器在手的禹在获得龙族的襄助之后,带领伯益、后稷加快了治水进度,终于在九年之后彻底将洪水治理。
大禹治水一共历时十三年,在治水过程中一大批能臣聚集在大禹的身边,在将洪水彻底治理成功的第五个年头后,大禹的威望已经超过了舜。
舜为了表示公正,表示自己效法尧禅让与自己的做法,他也将在自己死后将人族共主的位置交给禹。
相传舜的几个儿子都不孝顺,舜恐惧传位给儿子会获罪于天,所以将人族共主的位置禅让给禹。
而禹为了表示对舜的尊敬,特意将舜的儿子义均封在商地,并让其子奉先人祀。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传位也遭到后人议论,皆传舜传位于禹非其本意。因为舜最后几年的执政事迹没有被记录下来,都是禹代替其处理政务,而关于舜的记载却是未见只言片语。只是在舜登位的第三十八个年头,禹才向天下宣布舜去世的消息。再之后禹也为舜守孝三年,然后才接任人族共主之位。
所以后人皆传言曰“舜囚尧,禹放舜。”
因为治水的功绩,也因为有龙族襄助,所以大禹特意铸九鼎以彰显功德。
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用以表示九鼎镇压天下。每个鼎上都绘制着山川河流,以显示大禹的功绩。而且在每个鼎上,都绘制着一条颜色鲜明的龙纹。九鼎上分别绘制着祖龙九子,以表达龙族对于治水的帮助。
龙族因此得到一笔不菲的功德。虽然九鼎上绘制的是祖龙九子的形象,但因其皆以不在,得到这笔功德的便是以孟章神君为首的龙族。
禹在执政十年后,因为治水所损耗的身体已经走到尽头,而禹原本打算禅让的对象皋陶已经过世,所以禹临终前打算禅让给年龄比自己大的伯益。
而禹的儿子启却并不甘心,在父亲启去世之后便获得众人的拥戴,自立为君主。
至此持续一百三十九年之久的禅让制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家天下的世袭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