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东西市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这首不算太好的诗后来位列全唐诗第一卷第一首。
它有个极为堂皇的题目帝京篇;它还有着一个声名更为堂皇的作者太宗李世民。
诗中所描述的就是当今的帝都长安。该怎么描述这个长安呢如果登高俯瞰,它位处关中盆地。东面潼关,西接太白山,南望秦岭,北通渭水。这一块地山无常势,水无常形,可在这一地耸乱山川中,硬是被开辟出这横是横、竖是竖的城池来
这城池的历史如此悠久,那是发源于黄河中上游的汉家子弟向这片土地上硬生生戳下的一枚方方正正的印。江山万里,逶迤画卷可那方印硬生生地戳出了一个民族的归属权之所在。
这归属权玁狁曾窥伺过,戎狄曾谋占过。两千年呼啦啦地过去了,可这城还是汉人印制的向这土地上打下的最强硬的图章。
这印章的枢纽该就是位于它正中的皇城。
此时,正有一人站在皇城那高高的朱雀门门楼上俯瞰着这一切。
九城十二街横是横竖是竖地书写着印章上的文字,那像是“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可惜今天虞世南不在,不然,倒可以向他请教请教曹阿瞒这诗中剩下的句子。
立在城楼上的那人生得丰颐朗目,日角龙庭,年纪不过三十许,却意气饱满,目光练达。他虽说不言不动,身上自有一种龙翔凤翥的气息。
他身后侍奉的李淳风忽躬下身,近前一步禀道“臣夜观天象,近日忽有南来客星直欲干犯斗牛光焰,大有势侵紫微之意。”
前面那人却把凭栏的双手撑开,揽天下如入怀抱。
望着那苍烟落照间天际的一点红,他的神态略不经意。心中不由略生睥睨地想这世上,难道还有什么英雄
所谓英雄,时也,命也,势也
虬髯客已远赴海外,李靖称病避朝,杜伏威老死阙下,张须陀墓木已拱,王世充束手已久,萧铣入朝陪侍,其余薛举、沈法兴、刘黑闼之辈更不足论,而徐世绩、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侯君集早已入我麾下。
窦建德窦建德都已伏斩多久了
连我都不再求当一个英雄,但求做一明主。
这世上还有什么英雄
今日他召李淳风前来,是因为他昨晚做了一个梦。
在梦中,他梦见,龙生九子,却遗一胎。那一胎,不喜龙身,竟蜕变为马。那马姿非骁骏,却根骨殊异。自己不知怎么动了怜惜之念,想赐之金鞍玉辔,以为抚慰。可那马却挣脱这一切,化作了一匹野马,哂笑似的嘶鸣一声,绝尘而去。
不知怎么这梦让他有些不安,所以专召李淳风前来以问征兆。
李淳风低头推算了一会儿,才略显迟疑地道“这梦,当应在诸王子中一人身上。”
诸王子中一人
那该是哪一个王子
城门楼前那人在心中盘算着那些王子。他把目光注在李淳风身上,想进一步地得到答案。
可李淳风只是摇了摇头。
凭栏的人就没再追问。
李淳风以占星之术驰名天下,在他身后,他所撰写的推背图更是风靡数代,其竟推算至以后千余年的朝运兴衰。至宋太宗时,因为推背图所得之谶太过灵验,满朝文武均担心妖言惑众,所以请求禁制此书。宋太宗奸雄伟业,并不下令禁止,反倒多刊行出推背图的十数个版本,只是各版本间,字句错讹窜乱,不出数年,搅乱得天下人等已不知哪个才是推背图真正的原本了。推背图的灵验,由此方告失传。
凭栏之人信任李淳风,知道如有不妥,李淳风自当言无不尽。所以,李淳风不说,他也就不愿再追问,可是心下已觉得安然起来。
其实他不担心。如今,一个王朝已堂皇开场。剩下的,该就只有人杰,而再无英雄了。
他转眼望向这个城池,如同望向它的过往。在它的过往,它曾有过很多名字,比如,秦的咸阳、汉的长安、隋的大兴
可无论怎样的江山易主,这城池都不会变。
这城是一方端凝的印,它眼望着剧秦经过,炎汉经过,身上浸染了秦汉以来尚黑尚黄的色泽。那印是一方锈迹斑驳的玉。以凭栏人现在的这个年纪,早已不再欣赏那白如羊脂的和田玉,或清透如潭的交趾碧。他更喜欢那经人佩戴、后埋入土里,又经人掘出,再由人佩戴,掺杂着土黄色纹路的、质地浑然的玉。
那才是真正浸染了汉家历史的玉。
也只有这样的玉,才可制印。
这城池,就是那样的一方印。
而这印,也曾残破,残破于五胡十六国的混乱交战;也曾出走,出走成魏晋交际的风流悲慨;也曾沦落,沦落为宋齐梁陈的绮靡流艳;也曾酷烈,酷烈就北齐北周的野蛮彪悍。
可是,历史到最后兜回了一大圈。
重又兜回来,让他开国于这个长安。
他望着暮色下天地交界处那黑黄的色泽,嗓音低沉地问“你说明日祈雨,结果可能如愿”
李淳风微微一笑“圣虑无忧。”
站在前面的那人就笑了。
他望向北边,他曾独面突厥数十万骑的渭水桥边客星犯斗那个他不担心。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有在那分合之际的裂缝里,才会挤压出所谓英雄来。
而现在,这是个黎庶的时代。
而黎庶渴望的,不过就是这久旱后的甘霖吧
长安城共有东西两市。
东市多经营丝帛、马具、纸扎、桕烛乃至吃的用的,无所不有;西市则多香料、犀皮、枕冠、花翠等珠宝奇珍。
东市与西市的商户行当不同,彼此也就一向有看对方不入眼的意思。
偏偏长安城中,无论大事小节,朝廷往往诏许两市商家共同参与供奉,以为万民之乐。所以无论碰到上元重九,还是天子万寿,凡属节庆,两边都露出点比拼的意思。
今日天门街祈雨,朝廷就召许两市商家共同参与供奉。
据说今天要比拼的,就是“斗声”了。
天门街也叫天街,它位于朱雀门外。
朱雀门是长安皇城的正南门。当时的长安城呈扁长的长方形,天子所居的宫城位于中轴,它坐北朝南,南御百官衙属所在地的皇城,以及百姓所居的外廓城。
天门街以南就全属外廓城了。外廓城一共一百一十坊。南北走向的大街共计有九,东西走向的大街十二。一百一十坊一个小方格一个小方格地重复着同一的格局,“百千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
天门街是横隔开王家与百姓的一条线。
今日,一座木楼正悬丝绘彩地矗立在天门街上。
维时大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到处都是一片开唐气象。
这条街忠实地表述了那个时代的气象。平日的朴素端凝像只为更好地承载生命中的那些盛事。天门街今日就张开了它盛大的庄严。这条街阔达百余步。长安城所有的街道都以宽阔著称,当年秦王率天策府卫伐王世充凯旋,入城的仪仗就曾走在这条宽阔的大街上。
今日的天门街是快乐的,快乐得连灰尘都舞动出一片祥和来。人、马、骡、驴各自奔走,种种呼吸混杂在一起,贵人与百姓都到了街上,衣衫上的苏合香与微微的汗酸泛在了一起,混杂在有吃食香气和牲口臭味的街上。
此时的长安还是一个万国都会,碰上天门街这样热闹的日子,只见不时地有人贩卖着西域来的鹦鹉、突厥来的宝马、华彩的斗篷、孔雀石的珠宝更无论石蜜鸾胶、锦罽羊毡了。
更有高鼻深目的胡人、明珰窄袖的胡女穿街而过。信奉景教的、祆教的、摩尼教的衣履各异。
今天是朝廷恩旨在天门街祈雨的日子。入春以来,京畿一带正经历着一场历时两个月的小旱。其实旱情并不严重,可是自从贞观以来,天子极重与民休息,所以一自旱情稍重,长安尹也就发布了祈雨的告示。
如果仅是祈雨,长安城中百姓大半不会将之太当回事儿的,可今日这祈雨,却还有斗声献技。记性稍好的人都会记得,今年上元节观灯,却是西市略略输给了东市。今日这“斗声”,想必两边一定都铆足了劲儿。
人群里忽然轰的一声,猛地闹开了。
那是长安尹在祈雨坛上已将御笔亲书的青词焚化,朗声祷告完毕,然后冲着人群一挥手,转身退了下来。
他这一挥手是个示意。接下来开始的,该就是“斗声”了吧
有知道的人已传了开来今天东市请来的人是贺昆仑
人们一听,不由更鼓动起兴致,有不少人高声叫起了“贺昆仑贺昆仑”。
贺昆仑本是龟兹人,在当时以琵琶技艺名盖一世。
唐人爱乐,长安城中渴听贺昆仑琵琶的人多矣只是平时难得找到这样的机会。
就在众人欢呼未竟之时,那木楼顶上已现出一个人。那木楼楼高五丈,虽只是临时由东市商户专为贺昆仑而搭建的,却搭得骨架劲健,极为朴实。光看这楼,就足以吊动人们的兴致了。
只见那人怀抱一把琵琶,个儿不高,才过五尺,却虬髯广鬓,一头毛发把他的面孔遮去大半。
他本是胡人,一双瞳子是绿的,双手上的十指极为粗大,整个人显得极不协调。可他抱着一把琵琶。那琵琶在手,他似乎就足以自信了,也足以让他的整个人都显得协调了。
他矮小的身子把那把琵琶衬得极为醒目。众人看着他,只觉得他与那琵琶似乎都长成了一体。
天门街上人声鼎沸,人人吵嚷着,互相说话,几乎谁都听不清谁的了。那木楼顶上的人却不慌不忙,解下琵琶,盘坐于地。调整了下气息,先把那琵琶自上而下来了一番轮指,又将弦索自下而上弹弄上去。
那琵琶金声玉振,不觉就把天门街上的人声压了下去。直待人声静了,天门街上人个个仰首,一张张金黄的面孔朝上开着,这时那人重整弦索,就把一串乐声向众人的期盼上掷了下来。
那是一串流宕华丽的乐声,像筵席将开始时抖开了茵蓐,无数佳肴珍馔就等在后面;也像才开张的绸缎铺里,展出的一整匹一整匹的绸缎,那绸上的花一朵一朵张红叱艳地开着,开向人人翘首的仰望。
天门街上不由人声大寂,就是驴儿马儿一时也似噤了声。随着这一串华丽乐声的开场,那接下来的调子猛地就凸扬出来,那是一连串的生之快乐像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像突然而来的急踏的舞步,像酷暑中的骤雨,把众人心底都触得昂扬了。接下来一阵骤响,更把众人心中的快乐吊了起来,吊得那快乐直升到天上,聚到一起,再以叠加的方式,自上而下,砸至众人耳中。
人人至此,已是倾倒。
贺昆仑的琵琶果非寻常,弹至极处,简直不是他一把琵琶在响,而是调动起了无数琵琶一起在响。人人心中都被他安了一把琵琶,那么多、成千论万地随着他的轮指一齐轰响。
天门街整个似被引爆了一般,引爆出一片沸腾的欢乐,那快乐把众人从平日寡淡朴拙的生活、勤苦难耐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快乐得都要汹涌了。
只见琵琶一曲未竟,人群中早已欢声雷动。再抬首看去,木楼顶上那弹琵琶的人依旧那么小小的个子,几乎望不清的,抱着个硕大的琵琶,在五丈高楼上危坐着。
乐声稍停,楼下看客知道贺昆仑是要暂歇一下了。渴了的就去找水,饿了的就去买吃食。好多人却还露着咂嘴舔舌的神情,如饮醇醪,还在那儿品味着适才的滋味。
却有人惊“咦”一声,为这声音传染,不少人就向那楼底下看去。
却见一个皂衣小孩儿,一身小厮的打扮,不知何时竟已溜到了那木楼底下。他双手一手挽着一条做装饰用的长绸那是从木楼顶上垂下来的,正将之缠在臂上。发觉有人在看他,他神情中略微显得有些慌乱,却把那绸子缠得更快了。然后他身子猛地腾起,接着就翻滚着,借那双臂之力,缘着那绸,竟直向木楼顶上翻腾而去。
悬着的绸在他臂上密匝着,越来越紧,不一时他已翻到了丈许高处。
那楼极高,孩子又那么小,看得人人心惊。
只见那小孩儿一匹小马儿似的,瘦瘦的,身上只见筋骨,却偏偏腰腿便捷,细溜溜的肩膀让人看着还十分稚嫩,却又有说不出的执拗。
众人一时琢磨不清这孩子到底是东市请来在贺昆仑弹奏间隙为大家杂耍助兴的还是就是一个突然蹦出来的顽皮孩子
那孩子转眼就已翻到两丈来高,将及木楼一半处。
有妇女好心,杂声叫道“快下来,危险”
旁边有人笑道“你乱叫什么,这孩子这么灵巧,多半是东市找来助兴的番儿。”
却有人道“不是,你看他穿得就不像。”
另有认得他的人回道“我说是的。这孩子我认得,他是右教坊谈容娘的儿子。谈容娘你知道吧你别看他翻得好,那是从小练过的,多半是东市给了他钱让他趁空儿来杂耍做戏的。”
那孩子翻到两丈余处歇了歇,然后一倒身,竟把两腿也缠入那绸中,然后手足并用,竟一个轱辘般地直向上翻去。
他这一下可大是好看,腰是腰,腿是腿,身如辘辘,翻得虽无一般杂耍小番儿们那般花巧,也没什么特意卖弄,却显出一个小男孩刚刚长出的劲健之趣来。
不顾众人一边担心一边得趣地望他,那孩子只管一心一意地翻上去。两条绸子水一样地流过他的臂膀,又在他腋窝里泄下。他似缀着两条彩带的天童,身上满溢了一个小男孩升腾的愿望。
头顶上,就是那瓦蓝瓦蓝的天,金色的阳光被他忽上忽下的头足翻出一片荡漾,像一匹小马催着崭新的车轮、碾过金色的阳光麦浪。
直到四丈有奇,眼看就要到楼顶了,众人期待着要看他登楼,以为他总要找贺昆仑做点什么。却见他突然歇住,顿了下,腰一弹,双臂一撑,小腿后蹬,荡得那绸子悬风飘晃,他人却如乳燕凭风般横挂起来。
这一下腰劲儿可非寻常,底下就有人喝了一声“彩”。
却见他把一个头尽向前探着,一张小脸上满布汗珠,那双被头巾吊着的眉梢因为吃力,却吊得更紧了,吊得他的神情又忧烦又急切。他把一双眼急切地向楼底下人群中望去天门街密匝的人群有里许长,他一对眼珠儿转动着在人群中急急地搜索着,似要在沙里淘出金子来。
楼下就有人叫道“却奴,却奴”
那孩子名叫“却奴”。
他却理都不理。楼顶上贺昆仑的琵琶声又响起了,可他也全没在意。他只眼望着天门街两旁那鳞次栉比的房屋,十分认真地一块瓦一块瓦地搜寻起来。
他看到了卖汤饼的、淘槐芽的、炊黄米的、漉酒水的一个个小摊子掩映在人群里,种种香气伴着烟气升上来,更有持竿的小贩儿竿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小孩儿的玩物儿扰乱他的视线这人群实在太乱了
那孩子着急,双腿一蹬,稍一用力,他本嫌紧的衣服就绽裂开来。一根小脖子犹自那么执拗地梗着,梗得看的人都眼酸起来
一片白衣却忽跃入他的眼帘,那孩子心底低叫了声“师父”
那是他的师父宗令白。
其实宗令白不算他正经的师父,他也不算云韶子弟,他不过是不得已在右教坊里混饭吃的。娘让他在右教坊里做一个跑腿儿的小厮。在右教坊,他必须叫很多人师父,但他几乎从来都不开口。躲着人,也就不用跟人打招呼。
但宗令白叫他一声“师父”,他还是不屈的。
只见宗令白正带着那一班云韶子弟自东向西地走来。他们左顾右盼着,似乎也在寻找着什么。
那些云韶子弟都着了男装,可她们习舞之人,颈颀腰直,就算在人群中也极是显眼。
旁边人不觉间就在给他们让道。可看他们的行色,意态匆忙,要找的分明还没找到。
只见宗令白的身形有说不出的懊恼,甚至是焦躁。他不理那贺昆仑的琵琶,一双眼睛只管四处急切地看去。那孩子看着他,有一个感觉,只觉得他师父的那一双眼睛,一直在上下翻动。
那该是师父无意识的举动。宗令白的心中似乎有一种渴望,那是一种渴望升腾的力量。他在寻找着那场舞,那可以弥补他残缺人生的一场舞,那曾招摇在云韶厅顶上的一场舞,那可以让万里云停、四野霓垂的一场舞,他的目光忍不住朝上。
可他们想来已找了好久,他手下的云韶子弟个个疲惫,宗令白也变得身姿僵硬,可他们终究还是没有找到。
却奴的目光追随了他们一会儿,眼见他们由东至西,沿着街边走了千八百步,把天门街的人群穿了个对穿,最后立足在一个卖古铜器的门口。
那是天门街与延吉坊交界处。
延吉坊对面就是积庆坊,它们都在天门街的南面。
宗令白的身影是迷茫的,这时他正背对着那个古铜器坊。
铜器坊的门口阴森森的。那是建于前朝的一片老宅,阳光下只见灰尘飞舞,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铜的锈味从里面发散出来,映得人须眉皆碧。
可宗令白无心看这一切。他的心比天高,一心盯的只有向上的去处。
他身处的那块地方地处天门街人群的边缘,人本就少。这时更显得他们一干人白衣鹄立,与世不谐。
却奴心中却更急切了他知道师父在找什么,可如果连师父都找不到,那就更别提他了
他看着师父那一身白衣在这扰扰红尘中就这么站着,却在这一向他敬为离群超卓的身姿里读出种说不出的恓惶来。
他隐隐听说过宗令白为了一心清宁,很少去听杂乐。可今日他被迫出来,面对的就是这些杂乐。师父没有望向这木楼贺昆仑的琵琶,那该是师父不喜欢的吧可师父所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