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三河村放卫星?(1 / 2)

第三百二十章三河村放卫星?

中午吃完饭,阎解旷就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

看着报纸,拿起搪瓷杯喝了口茶。

忽然,阎解旷一怔,报纸上竟然提到了三河村。

三河村今年建了一个凉茶厂,生产好几种凉茶,大卖特卖。

除了凉茶厂,三河村的收成也不错。

粮食的收成是去年的一倍。

靠着凉茶厂,三河村赚了十几万。

十几万对三河村来说可不是小数。

“三河村放卫星?阎解旷心中嘀咕。

韩春明很会搞事,三河村出现个凉茶厂没什么,但粮食的收成是去年一倍,这就有些不不可思议了。 去年,三河村的粮食收成是不太好,但今年就已经比去年多了一倍,还是让人不敢相信。

报纸上大赞特赞。

三河村已经成了北方一个成绩突出的农村。

去三河村的知青要得意了。

知青下乡建设新农村,三河村发过大水,还能发展的这么好,要说和知青没关系,大家也不会相信。 阎解旷也就是关注了下。

三河村已经大变样了。

放眼看去,一间间砖瓦房。

厂里有砖窑,每天都烧不少砖头,有村里人用,也有卖出去的。 除此之外,凉茶厂也是有模有样。

凉茶厂还是韩春明的建议,村长听了韩春明的,就建了起来。 韩春明在镇上认识了个老中医,就搞出了几种凉茶。

当搞出了凉茶之后,韩春明先是免费给村里人喝,喝过的都说好。

渐渐的,韩春明搞出的凉茶也名气越来越大。

灵机一动,韩春明就找上了村长,然后就建了凉茶厂。

没有村长的全力支持,三河村是不687会有凉茶厂的。

凉茶厂建成之后,村民都争着抢着要进厂工作。

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凉茶厂,但也是国家单位,进了厂的工人虽然还是农村户口,但也让农村人趋之若鸳。 而因为凉茶厂的规模小,需要的工人也就不多。

目前,韩春明当凉茶厂的科长,李成涛和几个知青当副科长。

至于程建军,就是反面教材了。

韩春明为三河村做了不少贡献,程建军却和小寡妇搞破鞋,还经常偷鸡摸狗。

凉茶厂建成之后,效益越来越高,简直就是供不应求,所以,厂里的规模也在扩大。

韩春明的意思是三河村全力扩大凉茶厂规模,但村长没同意,觉得韩春明不够稳重。

现在这大好局面,村长和别的村干部也都认为应该求稳。

发展可以慢一些,但一定要稳。

凉茶厂建成还没一年,已经赚了十几万。

至于凉茶厂赚的钱,一小部分拿出来给工人开工资,大部分用来建设三河村。

像修桥和铺路等,都要钱。

砖瓦房也是越来越多了。

至于粮食的收成,并没有放卫星,而是真的比去年多了一倍。

之所以粮食的收成会比去年好,也和韩春明有关。

国内出现了改良的稻种,亩产很惊人。

北方缺水的地方多,三河村不缺水,在北方是鱼米之乡了。

以三河村的地理位置,要发展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不出意外,明年三河村的粮食收成会更多,凉茶厂也越来越赚钱。

随着凉茶厂发展起来,一些问题也暴露了。

厂里都沾亲带故,很多人还想着捞一点是一点。

下班时,工人夹带厂里东西回家越来越多。

一间五十平方的砖瓦房,这是凉茶厂的会议室,村干部在开会。

村干部也都是凉茶厂的领导,而韩春明和李成涛等几个知青也在。

几个知青以韩春明为首。

村干部们也都对韩春明客气。

韩春明为三河村做出了贡献,村干部也都是感谢。

当然,嫉恨韩春明的人也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凉茶厂发展的是不错,但很多问题也暴露了出来,要是放任不管,厂子走不了太远。 “厂里要有规定,例如不能迟到早退,不能夹带厂里东西回家。”

韩春明开口说着。

村干部也都在讨论着。

韩春明说的有道理,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要是按韩春明说的给凉茶厂立规定,也就影响了村里不少人的利益。

当影响了别人的利益,也就得罪了人。

就是在坐的村干部,不是反对就是犹豫,一时间竟然没人支持韩春明。

韩春明叹了口气,现在三河凉茶是一副好牌,可是这样下去,迟早要打烂。

韩春明希望凉茶厂发展起来,带动三河村,让三河村走向富强。

“春明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可以先一步步来。村支书开口了。

“城里的厂都是有规定的,一个厂要是没规定还不乱套?李成涛忍不住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