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民生现实的角度,清定以养民为重,并不打算对下野一国进行按时征收年贡、赋税,意图缓和下野全境因战事而导致的民生困苦。他就回信上杉景信:“年贡、赋税有经制,人耕获或先后不齐,地利亦有远近之异,不可一概而论。任人长民,当使之察其难易而顺其情。虽取之亦必思有以利之,不当急责于民,急责必至乎病民。其勿问。第更与约限,令民输之。”
这仅仅只是缓征年贡、赋税,但上杉家治下领国之中有些地区甚至连缓征都做不到。对于这些地区,清定只能采取减免年贡、赋税。例如甲斐八代郡、巨摩郡。
毕竟现实之中可不会年年风调雨顺,若是遇上天灾降临,就要考验君主的临机应变之能了。
在伊势氏亲之乱尚未弹压之际,流经上野、武藏两国的高野川、利根川等河流因春季、夏季的暴雨而水位大涨,导致不少位于低洼之地的农田、村落被淹,使得不少领民居无定所,大量流民涌入越后、常陆等地,甚至还出现了妇人抱着孩童因绝望而投河之事。
这只是扶桑五畿七道之中因存在战事遭遇大灾之后民生困苦的一个缩影,那时的民生距离清定‘斯民小康’的目标还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直至伊势氏亲之乱被弹压后,在樋口兼丰、太田资正等人家中重臣对高野川、利根川等河流的疏浚后,这才极大缓解了水患的问题,还让上野、武藏、下总三国的民生得以逐步恢复。
‘小康’一词最早是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为了避免上杉家治下领国之中各地守护代、郡司、郡代、奉行、代官等各级家臣对出现饥荒、天灾之事进行瞒报、谎报的情况,清定特意设置了国目付的役职,用于加强对各地的巡查。
至于对治下领国之中的特产征求,清定则是尽可能的减少。
因为,大明在这方面可是极大的加重了民间的负担。早在永乐五年,大明对各地物产的征求就造成了具体执行之人将‘所领官钱悉入己,名为和买,其实强取,于民万不偿一’。在物产征求、疏通会通河、营建北平等诸多沉重徭役的加持之下,永乐十八年于漕运重地山东造成了声势浩大的唐赛儿起义。
对于这样的前车之鉴,清定自然不敢滥用人力、物力,将弓弦绷得太紧,这样只会给治下领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与此同时,上杉家斡旋仲介尼子家与山名家之间的战事也有重大进展——尼子晴久同意与山名祐丰达成停战议和,并分割因幡一国的统治权。
之所以尼子晴久会如此的爽快,是因为眼下备后、备中两国的形势实在是不容乐观,而尼子家也无力继续与山名家鏖战与因幡境内。若是继续与山名家鏖战的话,那么很难保证发生家督更迭之事的大内家不会再度大举攻入尼子家的根本之地出云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