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想一板砖拍在赵家皇帝脸上,问问他徐骁到底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你要如此对他,从未想过我有一天能听书听的牙根痒痒。”
“不愧是当皇帝的人家,卸磨杀驴玩的就是快,徐骁刚死就坐不住了,这又是给陈芝豹这个走狗升职,又是贬又是升的,一套组合拳,也不怕天下人骂他吃相难看?”
“开玩笑,离阳皇室会怕人骂?他们早就不要脸了好吧,但凡能在乎一点脸面,好意思给徐骁那个谥号?”
“这一手,其实无非就是纯粹为了恶心徐凤年,新老凉王继位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让朝廷见证,北凉和离阳,早就是两条心了,现在只是看徐凤年如何往下走了。”
“还是那句话,离阳皇室这是气数尽了,所以才会作这种大死,真搞不懂外有北莽,内有西楚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敢得罪北凉,真以为徐凤年是徐骁不敢反啊?”
ps:求全订!求自订!求鲜花!感谢各位彦祖们!夕.
第二百四十六章 李义山的“十万大军”【求全订求自订】
“除了这三道圣旨,最重要的一道圣旨也随即出京,快马加鞭送往北凉。
这一道圣旨的内容,就是朝廷给予徐骁的谥号——武厉。
要是让圣旨送到北凉,对徐凤年来说,可以说是奇耻大辱。
全天下的人都在等着看笑话,想看徐凤年这个新任北凉王,没了老爹护着,到底敢不敢跟朝廷对着干?
此时的徐凤年,正在经历着丧父之痛。当他得知离阳故意下旨恶心他之后,他当即派出两千骑军前往边境,把传旨车队赶走,不准其踏入北凉半步。
这次抗旨,徐凤年的态度十分强硬。他这也是在向朝廷表明北凉的态度,即使徐骁死了,他徐凤年也不是好欺负的。
而不久之后,朝廷又传来圣旨,是“七七三”关于分发漕粮给北凉的。
这一次,徐凤年大大方方的接下了圣旨。
对待这两个圣旨,徐凤年的态度截然相反。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北凉和离阳之间,始终保持着某种默契。
第一次拒收圣旨,北凉是要让朝廷知道,即使徐骁死了,北凉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第二次接下圣旨,是因为接旨对北凉有实际利益,没必要为了意气之争彻底撕破脸皮。
毕竟双方还是名义上的君臣,如果真的闹掰了,只会让北莽坐收渔翁之利。
徐凤年也是在用实际行动,向离阳朝廷表明一件事:徐骁交给我徐凤年的担子,我扛下了,我们北凉也愿意为朝廷镇守门户,这就是底线,你如果再来三番五次恶心试探,那北凉也不介意跟你拼命,大不了就是鱼死网破。
当下的北凉,实力相比于北莽和离阳,都处于弱势。
而北莽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短时间内整顿好军队,立刻就会向北凉进军,大战一触即发。
而北凉自吹是有三十万铁骑,其实骑军只有十几万,余下的全部都是歩军。
仅靠这三十万人,仍是难以抵挡百万铁蹄。
所以徐凤年接任北凉王后,当务之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充军队。
而有一个人,早就料到了徐凤年的处境,也提前为他留下了“十万大军”。这个人,就是无双国士李义山。
在徐骁死后,这位谋臣的一条条妙计,才逐渐浮出水面,这一次才只是个开始。
这“十万大军”是打引号的,徐凤年并不能唾手而得,还需要他自己想办法去收服。
其实在北凉的隔壁,还伫立着三座城池,在历史上是三座废弃的旧军镇。
而这三座城池,此时却聚集了十几万无家可归的流民。
这些流民,绝大多数都是亡命之徒,或者是春秋时期的亡国百姓。
而且这三座城池相当贫瘠,地处北凉以西,北莽以南,西域以北,目前还算是无主之地。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形容这些流民正合适。
这些亡命之徒极为骁勇善战,别说是青壮男子,就是女人和七八岁的孩子,发起狠来,也敢跟军队拼命。
而这种性格的养成,主要跟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这里实在是太穷了,根本养不起十几万人。
所以只有当恶人,学会坑蒙拐骗,才有机会填饱肚子,不被饿死。
除了穷之外,这些流民之所以狠辣,其实也跟李义山有关。
一直以来,北凉边军就有拿流民演武练兵的习惯,经常会有北凉军来到这里,追杀流民中的罪犯。
甚至有的时候,北凉军毫无理由的就会来到流民之地,跟当地的势力大打出手,这都是李义山的谋划。
所以这些流民都对北凉军恨之入骨,可因为他们无组织、无纪律,根本不是北凉军的对手,一直都是待宰的羔羊。
在这里,经常能见到小孩子,把北凉阵亡军士的脑袋当球踢,以此来泄愤,足以见得民风彪悍。
我估计啊,要是组织一场雪中蹴鞠赛,流民之地代表队很可能夺冠,人家体育人才从娃娃抓起。
离阳虽然国富民强,体育经费发放充足,可估计钱多了不一定能踢好球。
这就像某国家队,对阵一些犄角旮旯的穷国,该踢不过还是踢不过. 0
开个玩笑。
李义山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北凉需要练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流民保持狠辣的性格,上了战场就敢拼命。
这三座城池,总计十七八万的流民,其中青壮岁数的占了一多半,这些人上马可以冲锋陷阵,下马可以耕田种地。
而只要降服了他们,就相当于北凉又多出十万军队。
至于如何降服这些人,也是李义山留下的一道考题,要徐凤年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其实北凉和北莽,都很在意这些流民。
原因很简单,北凉和北莽大战在即,不管是谁得到这份战力,两者的得失都可以算作是双份。”
……
“按照客观的角度上来说,徐凤年的做法是最明智不过的选择,当下确实不是跟离阳彻底撕破脸皮的时机,毕竟北莽还在虎视眈眈,若是徐凤年真的意气用事,徐骁几十年的坚持,可就全白费了。”
“但是要是按照感性上的做法,我可去他喵的离阳皇室,天下兴亡与我徐家何干?凭什么所有罪都要让徐家去扛?”
“可别吧,我觉得北莽可不会那么好说话,北凉就堵在北莽的路上,就算徐凤年敢放北莽大军入境,北莽大军真的敢来吗?”
“按照拓跋菩萨多疑的性格,很有可能不敢来,毕竟若是5.1真入了离阳,他们的补给和撤军路线可全在徐凤年手中握着,徐凤年一旦反悔,那就是一套教科书式的关门打狗。”
“所以说,冲动的选择并不明智,因为拓拔菩萨不是傻得,能平推,他为什么要选择冒险赌一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