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都将文化同化都算计在内了。
通过这些中原读书人,削弱北莽的的武力,然后就不用再那么频繁地打仗,这一招,足可以说是国策也!”人们衷心赞叹。
“但哪怕这样,这李义山竟然还只是是四大谋士之一吗?而且黄三甲竟然还远超另外三个谋士,是独一档的存在,那这黄三甲又该是多么厉害啊?!”
“可能对于北莽而言,她们对于这些读书人也不会拒绝,因此才会吸纳他们,并扶持他们建立了新的朝堂。
毕竟,与北凉、离阳经过这么多年的打交道,他们应该也知道了文人书籍的作用。”
“文的作用虽然大,但武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吧。”
人群中,有人反驳道。
“肯定是文啊,”
“文更重要,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统一了文化信仰,不愚昧不狂妄,有辅国治天下之心,才能让一切蒸蒸日上。
就比如现在所讲的这个,北莽不就是重武吗?怎么打不过离阳?”
“武最重要,有刀枪还能有政权,有了政权得了天下就必须靠文来治理,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武这个基础上的。
还有,谁说北莽打不过离阳的,那是没有打到而已,北莽一直在打北凉,而北凉明显是与北莽一样,尚武的!”
“可是北凉如此尚武,还不是被尚文的离阳管的好好的?”
双方开始争执起来。
争执不下后,众人便齐刷刷看向苏尘,想要问他一个答案。
苏尘丝毫不慌,神色如常,平静说道,“在我看来,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重文有重文的好处193,轻武也有轻武的优点。”
“固定的政策在一定时期也确实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兴旺,但好的政策如果不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一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则好处会衍生为坏处、优势会衍生为劣势。”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两者相互依存,地位同等。”
苏尘的一番言语,说得众人哑口无言。
“苏先生大才啊!”
沈笔目光一凝,细细咀嚼起苏尘话语的意思。
“不应当一昧追求尚文还是尚武,应该随时而变,适合当下环境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非要争个高下。”
说着说着,沈笔的目光逐渐明亮了起来,猫舍顿开似的拍手叫好。
“苏先生大才,如果生在天启城,可不比那个相宰要好上数倍。”
沈笔的心中,依然没有半点对那相宰的尊重,并且,言语之中,透露出对天启城的那位相宰的不屑与轻视。
在沈笔看见,单纯凭借着苏尘这一席简洁,就足以在朝堂之上,搏个三品大臣。
“苏先生本应该治天下之才,窝在这雪月城说书开茶馆,太可惜了啊……”
沈笔摇头叹息。
但他也知道,自己无法左右苏尘的想法。
像是苏尘这样的人,对于那一官半职,可能就不屑一顾。
“记得苏掌柜的之前刚说,李义山是徐凤年的老师,当时我们没有太在意,现在听来,这李义山也是绝世谋士。”
“苏掌柜的,那这李义山到底有多厉害,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吗?”
人们期待地看着苏尘。
似乎一直在铺垫世界观啊。
苏尘心想,无奈叹气。
雪中悍刀的人物,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与人生,每一个都极度精彩。
如果这样介绍下去,这说书的进度,实在是缓慢。
不过,算了——
这次说就说吧。
苏尘平静了一下,呷了一口茶,缓缓说道,
“关于李义山的介绍,实属太多。
因为整个雪中的故事背景,以及后来的格局战场,都有这位谋士的影响以及布局。
甚至可以这么说,那六国的春秋战争,都是几个谋士在操纵。
黄三甲,开启了春秋大战,
离阳有幕后国师原本溪,
北莽有一人之下太平令(bafb),
西蜀有儒家奇才谢官应,
南疆有悔为男儿的纳兰右慈,
外带一个北凉智囊赵长陵,皆是惊才艳艳。
其他什么将军、军队,说句不好听的,都是这场棋盘上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