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节(2 / 2)

他们的行动,都要仰仗这几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

苏尘一句话,瞬间震惊了众人。

这话简直将文人抬得太高了。

所谓武将拼死拼活,每一场战争,该如何打,都是这些文人谋士在做决定,而将军与军队,只是被估算好了战力等级的棋子,基本上大差不差。

细细品味之后,众人竟然有种胆寒的感觉。

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是谁谋划中的一个棋子。

“这些人,想得太多了。”

看着台下众人愁眉不展,李长生哑然。

“就算是想要被当做棋子,那也得有一定的能耐不是。不然,谁会再去计算一个没有多大用得着人呢?

他们当谋士都是算无遗漏的仙人吗?”

李寒衣与百里东君摇头无奈。

苏尘继续说道,“义山,字元婴,北凉王府第一谋客,在阴暗潮湿的听潮阁顶楼生活了二十年,披头散发,形容枯槁,无论是在江湖还是庙堂,名声都是不显,但是,若是真正了解他的存在,谁敢轻视于他?”

“春秋江湖中有谋士诸多。

抛开谋定天下之辈、搅动春秋天下的黄龙士不讲,李义山定是当之无愧的智谋第一,他一生为北凉可谓是算无遗策。

春秋国战期间,人屠徐骁压的离阳、北莽两座朝廷都抬不起头,不仅是因为麾下猛将如雨,手下有三十万的北凉铁骑,更有因为有阴阳二谋士的谋划。

徐骁手下有两大谋士,赵长陵擅长使用阳谋,李义山擅长使用阴谋。

相比之下,徐骁不过是个领兵打仗的大老粗,出谋划策的事,全部出自这两个谋臣之手。”

“在当时,赵长陵的声望远远超过李义山,是名义上的头号谋臣。

而李义山也甘愿躲在幕后,不去争抢名望,而因为他擅长使用‘绝户计’,也被称为春秋毒士。

先说一下阳谋赵长陵,大楚豪阀之后,投奔徐骁之时,浩浩荡荡带着八百家仆,令徐骁都说出了全军可以死,独赵先生不能死的混账话,而阴谋李义山投奔徐骁之际,形单影只,孤身一人,潦倒至极。

阳谋赵长陵在攻伐西蜀病死之后,李一山便枯坐听潮阁二十年,全盘为徐家,为北凉谋划。”

“他是北凉隐王,三十万铁骑真正气骨塑造者,凤年恩师。

他为北凉留下了无数的后手,更是以整个天下为棋盘,设置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大局,让北凉仅三州之地逼得北莽百万雄师不敢动手,以北凉一地战北莽一国。

整座天下,李义山最无愧北凉。

只是可惜不能再活得久一点,否则龙椅之上坐着的未必不会姓徐。”

“甚至于赵长陵曾亲言「李义山一山外儒内法,以霸王道杂之,这才是徐家建制成军的跟脚所在,使得大将军能够春秋战事里屡败屡战。

归根结底,我赵长陵不过是徐家铁骑的面子锦上添花,李义山才是不可或缺的里子,是在为大将军雪中送炭。

二十年前,李义山未必能够做得比我更好,也未必更差。

可春秋定鼎二十年之中,我却要远远不如李义山。」

最后更是说出了「李义山生前死后我皆不如你啊!」这句话。”

“有人说毒士李义山在春秋谋士中因其手段阴毒,一直看作要比纳兰右慈、赵长陵等人略逊一筹,尤其是他与阳士赵长陵的对比。

徐骁帐下有些读书人都觉得谋略决断两事,赵长陵都可一肩当之,完全不用寒士出身的李义山费心。

甚至,很多北凉老将都把当初大将军不肯自立为帝划江而治,归咎于赵长陵死后得以顶替上的李义山太过鼠目寸光。

但鲜有人知春秋之中每次上报奏章都是徐骁授意,李义山亲自书写。

而奏章捷报写的那叫一个花团锦簇,对赵长陵推崇的无以复加,但只要是有关李义山的谋划却只字不提,导致赵长陵声望极高。”

“可是当时的老皇帝与徐骁都清楚,离阳如果能够使赵长陵投靠朝廷,那徐骁认栽。

可是对于籍籍无名的李义山,想都别想,否则就过界了,徐骁是有可能真的就起兵造反的。

春秋之战有两处细节,

第一是妃子坟之战,是李义山谋划,袁左宗出战,而后成就了袁左宗春秋骑战第一之威名,也决定了离阳与大楚战局的关键。

第二是褚禄山千骑开蜀,哪怕是一心报仇的赵长陵都并未支持,是李义山支亲自说服了袁左宗借兵,成就褚禄山。”

“在西垒壁之战尾声,李义山便设了一个长达几十年的大局,一场足以改变包括北莽在内的整个天下的大局。

李义山暗中联系纳兰右慈,再加上黄三甲和元本溪似有意似无意的操作,一个四个读书人做的「以天下为棋盘,天下人为棋子」的大局就开始了。

这就是衣冠北渡,洪嘉北奔。”

“阳谋赵长陵与阴谋李义山最大的分歧,便是那两件事,

第一赵长陵是坚定的从龙派。

支持徐骁造反与离阳划江而治,但李义山不认可,认为徐骁声望不足,如若造反只是打光了三十万徐家铁骑而已。

第二,赵长陵认为北凉继承人是陈之豹。

而在李义山的看来,陈之豹如果继承了北凉,最终也只是两次挥师打北莽,最终也打光了三十万北凉军而已。”

“而后徐凤年继承北凉王,也是李义山与褚禄山竭力支持。”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