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节(2 / 2)

明末的格里芬指挥官 6698 字 11个月前

“你们做的非常好,我会特意为你们准备一份奖金,参与项目的人,人人有赏,奖金之后下发,不过现在,还需要各位多多努力,眼下便是年关,既然这煤炉的制作方法各位已经熟悉,我们也要开始为了下一步的量产开始筹备了”

“东家,此物虽说难度不大,但其中许多工序,也颇为复杂,若是要量产,只靠我们几个,怕是力有未逮,可若是现在招收学徒,时间又来不及,我等正式在为了此事烦恼呢”

有了奖金,众人马上喜出望外,这做了大半辈子的匠人,只听说过做不好要掉脑袋,还没听过做好了能有奖励的,实在是意外之喜,还没高兴起来,就听东家说要量产,匠人们又开始犯了难。

说老实话,这煤炉看似简单,实际上可是折磨了他们好多天,众人可以说是不眠不休,好不容易才做出来三两个,不仅仅是炉子,就那个烟囱,那样轻薄的铁皮,就是个细活,这样的效率,如何量产?

“你们啊....”

姜寒看着铁匠们犯难的脸色,也明白过来这三个煤炉是怎么做的了,这也是古代匠人们的一个通病,打造物件,往往是一个整体性的打造,这样造出来的东西,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完全看不出拼接痕迹,但这样,技术含量是上去了,但是产量也下来了。

“我这个铁匠工作间,便是专门为了量产而设计的,既然一件做起来麻烦,那就把这些炉子拆分一下,化为各种不同的小件,分别去生产嘛,这样你来生产外壳,你来生产炉壁,你来生产炉排,分别多找几个工人,这样一来,炉子的工艺不至于外泄,同时也增加了产量,完事之后,将它们拼起来就好了,这外壁上也不用如此惊喜,只要简单结实就行,实在不行,就拿模具把花纹印上去就好”

“铁皮烟囱的事情也好解决,河边那块的水车工坊也快弄好了,我会安排在那边放一个水力冲压机器,你们派人在那边处理烟囱就好”

姜寒所说的,就是后世很简单的流水线流程,但很多事就是这样,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没有这个概念,你就是想死了也想不到这个点上。

“妙,妙啊,如此一来,速度可快上三倍不止!”

有匠人很快想通了其中的奥妙,不由击节赞叹。

“哪是三倍啊,十倍都不止!按照此法来做,一天,能做十来个部件,剩下的只需简单组装罢了”

“东家真乃神人也,这样的方法也想的出”

“行了,别给我戴高帽了,这三个炉子,先搬到我家,最近就麻烦各位,尽快做一批炉子出来,給庄子里先分配上,让大伙过个暖和年,奖金的事,会有专人与各位接洽,各位先忙着,我去看看煤那边的情况”

“恭送东家!”

第一卷 : 第111章一百零八章:南下

比起煤炉来说,蜂窝煤的技术含量就更低,基本上就是把煤炭打碎碾成粉末,再跟黄泥按照一定的比例搅拌均匀就好,

黄泥和煤粉的比例大概是一比一,再加上差不多两倍的水,搅拌之后,用模具压出形状来,晾晒到彻底干燥就算是成型了。

黄泥可以稳固热量,蜂窝煤的特殊结构可以确保整体充分与氧气接触,燃烧充分,产生的热量更多,更持久,这些被烧完了的土,还能进行二次利用,纯天然无污染,多好。

最关键的,省煤,一份煤打成粉,就能做两份蜂窝煤,效果还更好,这波啊,这波是无中生有!

无烟煤炉加上蜂窝煤这一套combo,就是姜寒接下来要主打的产品了,在这个小冰河期持续的当下,人们一来渴求的是食物,二来就是温暖了,有能够不用开门通风散去毒气的炉子,还有只需两枚就能烧上大半天持续提供热量的煤炭,怎么可能不大卖?

如今,得像个办法把这玩意推销出去。

姜寒摸着下把,不停琢磨着怎么才能让这玩意被人所知呢,明代不比后世,有什么广告传单,线下推广,线上曝光一条龙,连份报纸都没有,全凭吆喝,所以才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说法,你出了这条巷子,都没人认识你的东西了。

而想要让这东西被人所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借助名人效应,也就是让这东西先在达官贵人们的圈子里普及开来,这样有了贵人们的身份做背书,下面的百姓对产品的信任度也会提高,毕竟,老百姓兜里能有几个钱?像这样的大件家具,买起来,还是要再三考虑,想想性价比的。

那么如何让这东西在达官贵人的圈子里普及开呢?

姜寒自然想到了自己那位好朋友,小王同志,这位小王同志姜寒也看不清他的来路,能和一地父母官的关系亲如父子,几乎是说啥听啥,这位的后台可以说不是一般的硬了,如果说能够在抓住小王同志薅一把他的羊毛,借助他的关系把这个火炉打到他们圈子内部去,那还愁没有销路吗?这帮子达官贵人可是个个富得流油,像姜寒这样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就要对这种人狠狠宰上两刀。

他都想好了,给这些人卖的炉子就用手工版,加上一些什么至尊,什么华贵之类的词汇,怎么高大上怎么来,怎么能衬身份怎么来,咱们达官贵人买东西,那就图一个面儿!钱少了就是看不起我!

摇了摇头,将那些虚幻的幻想放在一边,眼下,还是要把煤炉的产量提起来再说,

“没啥说的,招人!”

姜寒一边再次开启招工计划,一边顺手在系统里刷了一发召唤,刚斗完地主,横竖都得给他来个一发,没别的,有资源,任性!

辽东,此刻正在下着鹅毛大雪。

小冰河期的江南学都能积两尺厚,何况辽东呢?这里的温度,那可真是撒泡尿都能把篮子冻住。

稍微在寒风里睡着,都有再也醒不来的风险。

在这样的天气之下,还要上城墙巡查,站岗放哨,对于士兵们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考验。

而在他们几十里外的野地之中,一支大军,正在缓缓行进。

伸手接住飘落的雪花,为首的额多吉面上带着忧虑。

“这天色,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多吉,发什么楞呢,主将让咱们加快速度,尽快渡过黄河,到了那边,就好些了”

一位小将从背后靠近了额多吉,拍了拍他的肩膀。

“啊,没什么,只是在担心,这样天寒地冻的年月,家里的人是否还安好”

“哎,可不是吗,这鬼天气,实在是冷的不像话,今年,就连兔子都少见了,若不是这样,我们也不至于这么快再次出关去”

小将叹了口气,显然对气候也有着自己的忧虑:“不过,这也恰恰要让我等更加加快步伐,只有抢到了更多的牛羊,更多的吃的,更多的奴才,我们家中的家人,才能活的更好,他们,可都等着咱们凯旋呢!”

“哈哈,说的是,此去一番,一定要抢他个盆满钵满!”

“哈哈哈!对嘛!我们就是要杀最多的汉狗,抢最多的钱粮,睡最多的婆娘”

小将的高声呼和,点燃了周围一同行军的军士们的热情,军汉们纷纷高声应和:“哈哈哈哈,对!抢最多的钱粮!”

“我要杀最多的汉狗,把他们都抢来做奴才!”

“那就要看你本事了小子!”

听着士卒们在后面热火朝天的议论,身在中军的多尔衮脸上微微泛起了一丝笑容,这一仗,军心可用。

这样大规模的行军,无疑是很难掩盖行踪的,哪怕有大雪遮挡视线,那地平线上缓缓移动的长龙也是扎眼无比,行伍里呆了大半辈子的守军们自然之道那到底是什么,这样的画面他们已经看了无数次了。

那是鞑子正在行军!

“快!快!速速示警!!鞑子南下了!!”

“快点烽火!!”

辽东之地多关口,这些城市没什么钱,打起来麻烦不说,还抢不到钱,清兵们对于这些城池往往都是直接绕开,这也让守城的辽东兵们能安心向后方传递消息,双方井水不犯河水,有人能弯弓射他两箭就算是对得起朝廷了。

至于出城与对方迎战?那是什么,我不认识熬!

辽东军上上下下,从军官到士卒,早就没了和清军作战的念头,将领们满心只想着喝兵血,士卒们只想着怎么把今天熬过去,这就是辽东防线,它能挺立在那里不是因为有多坚挺,而是因为,敌人实在是看不上。

建奴南下的消息很快通过蹭蹭传递,来到了京城之中,让原本沉浸在年味之中,都想着回家过年的百官们心头一紧,他们知道,皇上又要发火了,皇上一发火,就有人倒霉,只希望,不要是自己。

“如今建奴南下,我大明河山岌岌可危,贼军此次来势汹汹,可有哪位爱卿有退敌之策?”

崇祯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的满朝文武。

偌大一个宣政殿内,鸦雀无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