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使其成为当时的理学学术中心!他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这个学规成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典范。学规内容包括“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还有“为学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部分,涵盖教育目的、学习方法、修身准则等诸多方面
朱熹认为“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是万物的本原。“气”是形而下者,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和“气”相依相存,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他还主张“性即理”,人性本善,因为“理”在人身上体现为“性”。他认为心是认识的主体,通过心可以体认天理。同时,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受气禀的影响会产生善恶差异。
最后朱熹认识论的核心是格物致知,他强调“格物”是接触事物并穷尽其理,“致知”是推致自己的知识而达到极致。通过对事物的研究,从一事一物中体会天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少成多,最终豁然贯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最后一位人物,是王阳明,他幼名云,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是明朝绍兴府余姚人
王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有关联又有区别,对其既有继承,也有批判与发展
在继承方面,二者均认同儒家道统,以传承孔孟思想为使命,重视研读儒家经典。同时,都看重个人道德修养,将其作为成圣根基与社会秩序基石。
批判方面主要是对于“格物致知”,程朱理学主张外求,通过研究事物来穷理,王阳明觉得此方式繁琐,倡导向内心体悟!而关于“天理”,程朱理学将其视为超越人心的客观存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王阳明则认为天理在人心,二者并非绝对对立
在发展方面,王阳明提出“心即理”,把“理”的根源归于人心,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是一体,不可分割;主张“致良知”,将良知作为内心先天道德标准,靠扩充良知实现道德完善
…”
说完这些,郑荨本应该退到一边给老祖宗们留下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只是余光瞥见正皱眉查看资料的老朱时,郑荨忍不住将心里话吐噜了出来,“洪武爷,晚辈听闻您曾试图认朱熹为祖?这样其实大可不必,不说他们读书人那套未必就全部都对社会好,就是那句“自古得位之正者,唯有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也比“我祖宗是朱熹”好!”
朱熹…
朱元璋…
其他老祖宗…
后世人这话来得莫名其妙不说,深究起来怎么看也都是在无理取闹,但在场的人心里都有了一个答案,这后世人确实看程朱理学这帮子人不顺眼!
喜欢我有个乖崽崽叫扶苏请大家收藏:我有个乖崽崽叫扶苏m.bayizww.com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