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实实在在的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好的待遇,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才换来额外的权力。”
“这不比什么仁义道德,更有仁义,更有道德?”
“你何不去问问他们,是想要仁义道德的教化,还是要更多的报酬?”
“还是你觉得,这天下百姓,统统都是小人?不配和君子相提并论?”
“这满朝文武百官勋贵,又是君子还是小人?”
朱钧带着几分嘲讽,接连询问道。
朱标松开了手,无力的靠在车厢上,无言以对。
这个道理,正是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又如何能够自欺欺人,再说什么仁义道德。
“老君曾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正是大道衰而有德,失德方有仁义出,仁义不兴,才以礼约束人心。”
“而礼崩乐坏,才是后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重新约束人心,方才成就儒家学说。到了如今,所谓儒家,实则为儒教,如神鬼一般,恐吓人心,腐朽精神。”
“我所说的权力之道,正是传承大道,知道大道而不用,却说什么仁义,何尝不是本末倒置。”
朱钧收敛不悦,苦口婆心的对着朱标说道。
“先生言之有理,是学生愚钝,未能开窍。”
朱标心情低落,但仍然有礼有节的恭敬回应道。
“可是,仁义道德,难道就是虚假的吗?”
“请先生开释!”
他不死心,这更违背了他在生活中的认识,全心全意的向朱钧请教道。
“仁义道德并不是虚假的,只不过是有些人虚伪罢了。”
朱钧并没有继续出言打击,不会因为个人喜好,就贬低仁义道德。
“那为何...”
朱标自己也不知道他想问些什么。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权力,它是百姓因为需求,不得不依赖于他人,所以需要有人来监督,维护需求,才诞生的规矩。”
“人都有偷懒之心,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好好劳作,那么天子,难道要组建千万大军,专门盯着每一个人,让他们辛勤劳作不成?”
“显然不可能。”
“百姓提供自身劳作成果,粮食,布匹,盐铁等等,给予天子。而天子也需要这一份成果作为成本,经营朝廷,维护规矩。”
“所以规矩消耗越低,则成本越低。对百姓而言,可以付出更少的成果。”
“对统治者而言,则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仁义道德,显然是这么一个成本更低的规矩。它符合了天下所有人都利益,所以才能够通行天下,成为天下公认的道理和规矩。”
“如果人人遵守仁义道德,那就不需要什么朝廷天子,来维护规矩了。”
“但这是也不可能的事情,仁义道德,也只不过是规矩的一部分。”
“所以,也没必要把仁义道德,看得太高,当做天理一般。”
朱钧没有在意朱标的疑惑,自顾自的解释道。
朱标豁然顿开,仁义道德,并没有错误,有问题的显然是人,赫然松了口气。
“不怕说什么仁义道德,最怕利用仁义道德的规矩,去危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