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60-70(第1/31页)
第六十一章
“宋朝之后, 权力被转移到了哪里?”关于这点,宋朝前的权贵们很感兴趣。
因为世家的权势,他们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但是他们想象不出来权力被转移后的模样。
“难道是科举制?!”宋朝及之后朝代的人们若有所思, 很快想明白其中关键。
“科举制有那么厉害吗?”也有人不以为然。
“如果是真的,那只能说, 科举制比咱们想象的还要厉害。”有人神情凝重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 那就是权力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唐末黄巢诛灭世家们, 看似拔除了华夏一大毒瘤, 实际上剥削的本质并未改变。
只是原先掌控权力的那些人, 被迫换成了其他群体。】①
“权力不会消失,只会转移,这句话真有意思。”嬴政挑眉。
因为这已经涉及到政。治, 而说这话的两人,却不是从政人员,他们哪来的这么深刻理解?
“你才毒瘤呢!”诸朝大大小小的世家, 听到姜叶和江雪对世家的定论,纷纷破防。
“我们世家对华夏的贡献, 难道不比那些泥腿子们大?朝堂是谁治理的?地方是谁维护的?
那都是我们世家做的, 要不然就凭那些大字不识的泥腿子,他们能帮陛下治理好天下?!”
“不错, 我们世家上承皇权,下抚黎民, 可谓居功至伟,后世居然用‘毒瘤’评判我等, 实在用心险恶!”
他们恨不得把世家的功绩大书特书, 直接贴到姜叶和江雪眼前。
可也有一些人, 和身旁破防的人态度不同,“为什么只说世家的功绩,而不说世家的罪孽?”
“欺男霸女、鱼肉百姓、土地兼并等恶行,世家们也没少做。”
但世家们为自己辩解时,可不说这些。
他们身旁人气急,“你们到底还是不是世家?别忘了家族培养你们,不是让你们忘恩负义的!”
“就是想为家族好,我们才更要正视世家的所作所为,而不是粉饰太平。
要不然我们也醉生梦死,直至被忍无可忍的底层百姓按族谱杀光,那时候你们就高兴了。”
“咱们世家暂时亡不了,看你们操心的。”
“就是,咱们王朝才刚建立,稳当百年富贵不成问题。”
更多人哪怕道理说透,心里也没多大危机感。
这让那些清醒的人失望又无力。
“你们不是不知道后果,只是你们觉得,未来付出代价的人,不是你们而已。”
所以他们才有恃无恐,哪怕明知所作所为,对家族未来不利,依旧不会停手。
“看你说的,我们当然也操心子孙后代的事,比如咱们世家没了以后,谁接手了咱们的权力。”大部分世家人眸光闪烁。
“若是未来那股势力能和咱们世家合作……”既然阻止不了,那他们可以加入进去。
“应该不可能,未来能接手权力的群体,是在世家覆灭后出现的,这意味着他们将和咱们世家对立。”
“那就没办法,只能让他们晚点到来。”为了自身荣华富贵和世家未来,他们是不可能把手中权力交出去的。
【科举制,隋唐时就开始出现,唐朝时期,科举制虽然提拔了不少人才,但整体并没有彻底打破世家贵族们的权力垄断,只是进去权力中心分一杯羹。
直到唐末,世家们覆灭,宋朝建立后,加上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等配套技术成熟,书籍开始面向天下读书人,至此,科举制兴盛。
等因科举制而成功入朝为官的人多了,他们就形成新的势力。】②
“果然是科举制。”
“可科举制是从全天下选拔人才,那些势力总该不会像世家那样任人唯亲的抱团了吧?”
等姜叶再开口,他们发现自己实在太过天真。
【科举制形成的士大夫阶级/文官集团,他们不再像世家一样靠血缘为纽带,但没有血缘做纽带,还有其他关系,那就是——师生。
没有了血缘限制,以师生关系为纽带的文官们,势力范围变得更广,这就跟科举制一样,有利有弊。】③
“也就是说科举制之后,文官们的势力虽然比不上世家,但数量却远超世家。”
“真不知这情况,是好还是坏。”宋朝前面的朝代人们感慨。
宋朝及之后的朝代,文官们集体黑脸,“天幕可真是不讨喜!”
更气的是他们只能听着,而阻止不了。
【世家制度下,好职位会紧着自己血缘亲戚,科举制度下,好职位也会紧着和自己关系亲。密的学生或者同窗等人。
刚开始还好,科举制刚出来,文官们还没有紧密抱团,可是随着时间过去,文官们开始以出身地或者书院形成党派。】
“党派,这可真有‘意思’?”宋朝之前,有的帝王意味深长。
“最可怕的是党争,他们争斗起来,根本不管家国天下的。”宋朝及之后,深受党争之苦的人们悲愤道。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如宋朝的新、旧党,明朝的东林党及阉党等各种党派。
可以说它们都为宋朝和明朝的灭亡,做出很大贡献。】④
“朕的大宋/大明!”赵匡胤和朱元璋两人睚眦欲裂,心里别提多气。
要是那些党派在他们跟前,他们能把人生撕了。
“阿嚏!谁念叨我们?”宋、明的党派中有人忍不住打喷嚏。
“说不定是咱们大宋/大明太。祖呢?”有人忍不住笑道。
“别说,咱们可不怕太。祖,反倒是其他党派,更让人担心。”
他们并不担心已经驾崩的太。祖,就算其他时空的太。祖真在念叨他们,威胁性也没有同时代的党争对手大。
至于他们为什么不害怕太。祖找他们这些未来人的事,那当然是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好找。
他们有的人未发迹前,家里连族谱都没有,开国太。祖就算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不可能找得到他们。
“可恶,后世那些家伙,族谱不像世家们那么悠久,根本追溯不了。”赵匡胤和朱元璋也意识到这点,心里别提多气。
不过他们虽然找不出那些党争的先祖,却也有别的出气办法。
“赵光义!”赵匡胤看着赵光义,开始摩拳擦掌。
“老。子让你和你子孙后代放任党派做大!”
赵匡胤不知道宋朝党派什么时候形成,但他知道揍赵光义准没错。
“朱棣,你给朕滚进来!”朱元璋则把朱棣叫来,等朱棣一来,直接一脚踹朱棣屁。股上,把朱棣踹趴下。
其实朱元璋力道不大,速度也不快,朱棣能躲过去,但并没有躲,因为他也看到天幕,知道明朝未来有党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60-70(第2/31页)
未来大明帝王都是他子孙后代,这一脚他觉得自己挨的不冤。
“不对,宋元明清,为什么宋朝和明朝就有党争,元、清为什么没有党争?”也有人注意到另一个角度。
可能疑惑这点的人不少,他们的话变成评论。
“对啊,凭什么元、清没有党争,朕不服!”赵匡胤注意到屏幕,打赵光义更加起劲。
“元朝国祚短,没有党争还可以理解,凭什么清朝也没有党争?”
要知道清朝国祚,可不像元朝那样短,这让朱元璋心里十分不得劲。
【元朝和清朝为什么没有党争?
这和他们身为异族文化,有很大关系,比如他们上层执政者,都是自己人,天然抱团排外。
除此之外,元朝是有党争的,但是元朝国祚短,不等党争们狠斗起来,元朝就没了,自然也就没有党争了。】⑤
元朝:“……谢谢你天幕,不用再提醒我们元朝国祚短的事实了。”
“哈哈,朕舒坦了!”不同于元朝,朱元璋听到后则是哈哈大笑,特别开怀。
【至于清朝,情况有些特殊,清朝的臣子们手中权力是被削弱过的,皇权高度集中,是历朝历代之最。
古代权力可分为皇权和臣权,皇权强了,臣权自然就弱,而党争,则归属于臣权范围。】⑥
“凭什么清朝就是皇权至上!”朱元璋不服。
“这不就是明说我们宋/明的帝王们不行吗?!”
“哼,我们可不像前面朝代帝王,居然给臣子们那么大的权力,活该你们帝王被架空!”清朝,乾隆幸灾乐祸。
他丝毫不知道,自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权集中的帝王,在他之后,皇权会一路走低。
【当然清朝虽然没有党争,却有其他问题,最后同样亡国。
大家实在不用纠结这个。】
这次换朱元璋笑,清朝康雍乾几个帝王耷拉下脸。
“我们清朝亡于什么?”他们仔细思索,觉得自己把前面朝代亡国的原因,都打上补丁了。
可惜他们的话没变成评论,姜叶和江雪没看到。
【古代权力的构成群体,大致就这些。
有人说明朝亡于东林党,是东林党等党派太过可恶。
东林党等党派的确自私自利,不以国家利益为主,但究其本质,东林党等党派,和宋朝之前的世家们,有区别吗?】
“天幕意思是,东林党不在乎国家利益,世家们也不在乎。”
“世家和东林党等党派,并没有区别。”
【党派之前,是世家,世家们对待改朝换代是什么态度,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除非他们转为皇家,要不然依旧是以自己家血脉利益为准。
东林党等党派也是同样,他们不在乎帝王们是谁,只在乎自身及党派富贵,所以朝代灭亡以后,他们立马归顺新朝,继续做臣子,享受荣华富贵。】
“噗,他们怎么都这样?!”诸朝许多帝王觉得自己心里受伤,怨恨底下人不为他们誓死效忠。
“要不是我们开科举制,那些人哪有今天的风光,可他们却不知感激,反而做白眼狼!”宋朝及之后的帝王们怒道。
他们一怒之下,怒了一下,至于行动,很少有帝王去做。
因为他们要是有本事,底下也不至于发生党争。
臣子势大的情况下,他们出头,万一被废除怎么办?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废帝先例。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有真正在乎国家动荡和存亡的群体吗?
有的,那就是帝王们和百姓。
虽然他们份属阶级两端,但彼此的利益,还真是一致的。】
“帝王和百姓利益一致?天幕怕不是在说笑。”世家和党派们嗤笑,许多帝王也觉得这是无稽之谈。
只有少数帝王和优秀执政者们,猛然抬头,仔细思量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的世家和官员们,他们为什么能无视国家利益,只顾自己的私人利益?
那是因为他们在乱世中,拥有足够的自保力量,以及改朝换代后,维持荣华富贵的资本。
且天下又不是他们的天下,他们给谁干活不是干活,至于他们拥有权力,却不干人事,则是另一回事。】
“对啊,战争又波及不到那些人,加上新朝又离不开他们帮忙治理朝政,他们这是有恃无恐。”
“换了我们是世家和官员,我们也这样,但可惜我们不是。”
他们身为底层人,哪能有那样的后路。
“等等,我好像有点明白天幕说的意思了。”有人恍然。
【为什么说古代帝王和百姓们利益一致,那是因为他们都是没有后路的人。
改朝换代,帝王和宗室们会首当其冲,一般都会被新朝斩尽杀绝,很难幸存,这也是古代世家为什么有改朝换代的实力,却没几个真坐上皇位。
因为坐上皇位,就会彻底断掉他们家族的后路,不像身为世家,他们进可攻、退可守。】
“原来是这样,难怪有些世家明明有实力,却不自己做皇帝。”
“确实,新朝一般很少会留前朝宗室的性。命,前朝帝王们还真没得选。”
【百姓们是因为没有退路,一旦战乱,没有自保能力的他们,会最先受到迫害。
所以纵使阶级不同,帝王和百姓们的利益却是一致,他们都不希望朝廷发生动荡。】
“还真是这样。”许多帝王们原本还想反驳,结果一细想,发现情况还真是姜叶说的那样。
并不是因为底层百姓对他们更加忠诚,而是因为他们比世家、官员们少了改换阵营的成本。
“呵呵,帝王明明跟我们一样没有退路,可他们却还跟那些官员一起欺压我们。”
百姓们冷笑自嘲,心里别提多悲愤。
“糟糕,天幕说破本质了。”诸朝臣子们心道不好。
他们所在阶级,比帝王和百姓们更早意识到这一点。
其中不乏借此忽悠帝王,还把帝王忽悠瘸的臣子。
现在天幕这么说,他们身上当即涌出冷汗,生怕他们头顶的帝王脑子突然清醒。
偏偏他们这么紧张,姜叶的江雪依旧没放过他们。
【所以说古代帝王们真的很奇怪,明明他们应该站在百姓们那边才对,只要百姓们安稳,他们的王朝才能长久。
但是许多古代帝王就不爱惜百姓们,而是使劲劳役他们,好像生怕自己王朝国祚太长。】
噗,诸朝帝王们只觉得胸。口。中箭。
“不,这事以前也没人跟我们说过啊!”
聪明的帝王们可能隐隐悟出这点,但大部分帝王,并不具备这种聪慧。
他们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身边人教导,如果身边人有意误导,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60-70(第3/31页)
们很容易一叶障目。
现在,他们蓦然被姜叶和江雪戳破一直被隐藏的真。相,心里别提多崩溃,那感觉就跟天塌差不多。
尤其是昏君们,别提多抓狂,“我们是不是只要善待百姓,就能一直骄奢淫逸下去?!”
可他们已经开始劳役百姓,现在想办法挽回,还来得及吗?
嬴政、刘彻等帝王闭上眼睛,只觉得脑海中的思路,前所未有清晰。
他们终于知道帝王和百姓之间的关系,知道今后该怎么执政。
李世民这类帝王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今后会做的更好。
“可恶,天幕居然教人怎么做皇帝!”诸朝臣子们,许多人都在背后咬牙切齿。
因为帝王们脑子要是清楚,就该他们这些臣子受罪了。
比如搜刮民脂民膏,之前帝王们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今后却可能会插手。
“是不是只要记住这点,我们也可以为帝。”领悟的不止帝王们,还有许多起义军的首领们。
他们许多人都没有方向,对于未来十分迷茫,可是现在,他们心里的迷茫彻底消散。
同时还有诸朝百姓们对帝王们的恨意,他们不懂政。治,但听懂了他们和帝王利益是一致的。
为什么他们利益一致,帝王们还欺负他们?
既然帝王们不愿意善待他们,那他们也不会善待帝王。
【做图后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流逝,天下读书的群体会越来越大。
但是跟整个天下的人数比,读书群体又显得十分少。
按照数据,民。国时期的识字率,大致在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那时候超过八成快九成的人,都是文盲。
这还只是民。国时期的数据,民。国越往前的朝代,识字率越低。】⑦
“十分之一左右,后世的识字率,居然那么惊人吗?”诸朝古人们为后世“离谱”的识字率感到诧异。
因为他们所在朝代,识字率更低。
“确定是总人数吗?也包括奴隶们吗?”
在古代,奴隶们不算人数,但他们不确定奴隶们在后世算不算人数。
【然后是科技和生产力,也和读书有很大关系。
读书人数少,让古代本就贫瘠的生产力和科技自然发展不好。
我们后人比古人聪明吗?
不,我们并不比古人们聪慧,我们之所以显得比古人们聪明,是因为我们双方的知识积累和成长环境不同。】
“没有文化,我们只能做简单的活计,要是有文化,我们一定能做更多。”
“咱们和后人脑子没什么不同,只是咱们生在了古代,他们生在了后世。”这个事实,让他们既欣慰又酸楚。
【除此之外,还因为古代读书人对科研的偏见和歧视。
古代人为什么读书,是为了钱和权。
的确有心怀天下、造福于民的存在,可那样的人实在太过凤毛麟角,跟读书人整体比,少的可怜。】
“这话太直白了。”诸朝为了钱和权而读书的人们受不了这么赤。裸。
那些真正心怀天下的人,只能叹息一声。
“后世的意思是,让我们读书人去干那什么科研,开什么玩笑!”也有读书人觉得身份被冒犯,十分生气。
因为古代科研人员地位不是很高,且很难爬到高位,对于有心仕途的官员们来说,就跟自绝前程没什么两样。
“别跟天幕说,去跟陛下说!”有人反应过来,赶紧去找帝王哭诉,生怕帝王被天幕蛊。惑,真让他们这些文人去搞科研。
先不说他们对科研不感兴趣,他们本人也不会啊。
“格物在咱们时代,地位的确不高。”诸朝普遍叹气。
格物,是科研在古代的称呼。
“你说朝廷重视格物吧,像张衡大人那样的人没出几个,要说朝廷不注重格物,朝廷还有专门的工部。”
虽然工部不是专门搞格物的,却也是跟格物最沾边的部门了。
“后世科技那么厉害,背后又有多少读书人?”嬴政等帝王,突然意识到这点。
既然科技和生产力发展,跟读书人数有很大关系,那么后世的读书人数,又得多庞大?
但就算不知道具体数据,他们也相信后世读书人数绝对远超民。国的十分之一。
李斯等官员们按照帝王们的意思,变换口吻发出评论。
【为什么突然好奇咱们现在的文化普及率啊?
我们查查,咱们现在的文化普及率之所以没达到百分之百,是因为有不少老一辈的人没接受过文化教育。
目前咱们大概还有百分之三左右的文盲率,跟古代比起来,算是人均识字吧。】⑧
“噗,多少,确定说的是识字率百分百,而不是文盲率百分百?”
“识字率百分之百,世上怎么可能有那么荒谬离谱的事?”
“对啊,别忘了后世跟民。国挨的那么近,民。国时期的识字率在十分之一左右,后世那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真是吹牛不打草稿,后世那么高的识字率,包括老人、孩子和女人么?如果不包括,有什么资格说是百分之百!”
“知道培养一个读书人,需要花费多少钱吗?后世就算衣食住行便利,但也绝不可能人人都能读的起书。”
他们承认后世衣食住行发达,但实在难认可后世近乎百分百的识字率。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六十二章
“读书和衣食住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没错, 读书得是人衣食无忧后,才需要考虑的东西,且读书又不像衣食住行是必需品, 后世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识字率。”
他们不明白,如果说衣食住行是人生存必须的东西, 可读书却不是。
后世就算能做到, 也没必要那么做。
诸朝执政者们更是若有所思,“如果后世读书人数真的那么多, 只能说明读书是后世国策。”
“要不然, 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数量。”
因为除了国家介入的原因, 其他情况很难达到全民读书的地步。
说完他们沉默,扪心自问,换做他们, 是否会这样做。
答案是否定的。
不说他们国库有没有那个本钱,他们也没那个心。
古代都是愚民政策,就算能做到, 为了维持自身阶级统治,也不会为百姓开启民智。
“后世难道就不怕吗?”他们十分奇怪。
不明白后世为百姓们开启民智的底气原因。
全民开智, 就不怕社稷动荡不安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60-70(第4/31页)
【读书算是咱们古今人群, 很不同的一点。
因为古代读书人数量少,且他们是把女人们和穷人们排除在外的, 不像咱们现在,无论男女青幼贫富, 都得学习。】
“后世女人们果然也都读书。”对于这点,诸朝古人并不意外。
就是心里不舒服的男人们, 这么长时间下来, 也清楚后世女人地位, 和他们古代女人们不一样。
至于古代女人们,听到读书纷纷抬眸。
“后世女娃子也能读书,真好。”对于她们而言,那却是可望不可及的妄想。
说起现代的知识普及率,姜叶和江雪语气里是遮掩不住的自豪。
【目前也就是老一辈的识字率不行,但就算这样,他们也经历过扫盲班,会一些基础字。】
“扫盲班,那又是什么东西?”
“意义何在?”诸朝古人们不明白扫盲班的意义。
见姜叶和江雪没准备往下讲,诸朝臣子们连忙刷评论,最后终于上去天幕。
【大家怎么突然对扫盲班感兴趣了?
不过也对,扫盲班距离咱们年轻一代已经太远,且只存在于老人们的回忆中。】
“只存在于回忆,这说明后世没有扫盲班了。”所以才会淡出年轻一辈视野。
【简单来说,扫盲班就是咱们建国初期,或者路上,开启的全民扫盲计划。
扫盲不需要人读书多么的厉害,只要会使用自己的日常用字和名字就行。】①
“原来如此,这就是扫盲,还以为是什么呢。”诸朝心里担心某些事情的古人们心里松一口气。
“就算只是简单的认字,也没必要全民都来吧?为什么要全民扫盲?”
“建国初期及路上对全民扫盲,他们这样,怎么可能得不到天下。”李世民等帝王眸光晦涩,他们感觉到巨大威胁。
那种威胁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他们忍不住会想,如果是同时代的王朝,他们会是其对手吗?
“只是简单识字,那也比睁眼瞎们好啊。”这是古代底层百姓们的感慨。
虽然他们读不起书,也不认识字,但是他们都知道那是好东西。
又或者说华夏这种文化环境熏陶出来的,人们都对学习很有向往和敬畏之心。
“那后来没有扫盲班了,人们又是怎么识字的?”
“如果是去学堂,很多家里都负担不起吧。”诸朝百姓们想到自己家里的条件,眸光黯淡。
【后来随着国家发展越好,在各个乡镇盖学校,规定孩子们到达一定年纪后,必须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此期间,免学费,有的学校还会管饭。
学堂自古就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咱们国家建立的就是官学,私立也有,就是花费更贵,关于这点,倒是和古代情况相反。】②
古代非权贵不可入官学,入不了官学的人才会入私学。
后世官学是基本选择,有钱才上私立。
“什么意思?明明话都能听懂,连在一起却不太明白?”
“一定年纪必须入学,多少年级?还有九年义务教育,真的免学费吗?这不就相当于后世上学不需要花钱?!”
诸朝古人们惊讶,“虽然知道后世生活条件好,但免学费,是不是太夸张了?”
“是很夸张,要知道那可不是一两个孩子,而是所有的孩子。”
一两个孩子免学费,他们现在就能做到。
全民孩子免学费,对不起,打。扰了。
“后世官学门槛为什么定那么低?”
“按理来说,官学才需要门槛吧。”
“官学不降低门槛,难道指望私学降低收人门槛吗?也只能是官学来。”
【孩子们五六岁时入学,九年义务教育下来,人也十几岁,到了这一步,会进行文化阶层分流。
因为九年义务教育是强制性的,家长不让孩子们上学是违。法行为,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更高的学历并不强求。】③
“五六岁,我们古代幼童也是这个年纪启蒙,这点古今倒是差不多。”
“后世不让孩子们上学居然违。法,就说不可能所有父母都是聪明人,这样一来就解释的通了。”
“十几岁的年纪,读的书也够用了,没必要继续上下去了。”
“就是,我看后世国家还真是多管闲事,凭什么规定孩子们必须上学,不上学还违。法,几岁大的孩子,都能帮家里干活了。”
虽然华夏整体环境都让人对学习向往和敬畏,但也不乏觉得读书没有用。的愚昧之人。
尤其是像他们说的,几岁大的孩子已经可以帮家里干活,孩子们去上学,家里的活怎么办?
他们不去考虑孩子们读书后可以改变命运的未来,只看得到自己眼前的蝇头小利。
随着姜叶声音,身后视频换成学校。
放学铃。声响起,一大群萝卜头们整齐列队走出校门,门外是正接他们放学的长辈们。
看到那群朝气蓬勃,不分男女的班级队伍,诸朝人心头莫名不是滋味。
“要是我们的孩子也能上学就好了……”
“女孩子们上什么学,而且还没男女大防!”
执政者们则抿唇,想到更多,“后世的孩子们,都是国家的储备人才。”
他们不敢想象后世孩子们人人都有文化,所能为国家效力的情景。
比如嬴政,秦朝要是也有同样的学校,他还发愁什么人才问题。
可惜秦朝并没有这样的学校,看着后世学校和学生们,嬴政十分眼馋。
【不过随着重视学习,现在的孩子们也有点“偏科”。
就很像武弱的宋朝,现在学校也是注重文化水平,而忽略了身体素质,没办法文武并重。
好在现在生活条件好,孩子们除了欠缺一点体育,身体一般发育都很好。】
“倒也不必特意提起大宋,朕绝不会重文轻武的!”本来赵匡胤的确有重文轻武打算的。
可是看到后世对宋朝的评价,就打消念头。
就是后世所在时空宋朝情况已经注定,他的大宋,不是被嘲讽,就是被嘲讽的路上。
“后世孩子们,身体发育的未免太好了吧。”
随着出来的年纪越来越高,有的班级人身高开始出现很大差异。
最先出来的孩子们个头都很矮,年龄一看就差不多,诸朝古人们通过前面规律,已经知道走在一起的是一个班级。
可是同一个班级,有的人身体超出一半,都快赶上大人。体型。
“确定他们是同年级?”
“应该是,后世是看学生年纪分班的,不像咱们是按学习进度。”
这点规律不难发现,疑惑的人也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60-70(第5/31页)
是真疑惑,而是震惊。
“咦,不是说后世有九年义务教育,怎么没看到十几岁的孩子?”
随着时间过去,放学队伍进入尾声,有人敏锐察觉到不对劲。
“不出意外,他们九年义务教育,上的并不是同一所学校。”有人很快想到。
但他们并不知道后世学校是怎么划分的,以至于连问都没法问。
【目前咱们规定是小学上六年,初中三年。
更高的高中三年,大学四年……
记得小时候上学年限有过改动,现在基本已经固定。】
“六年、三年、三年、四年,等大学上完,后世孩子们已经过二十岁了,更别说后面居然还有更高学历,后世孩子们是半辈子都在上学吗?”
“那他们嫁娶该怎么办?”古人们震惊疑惑,没想到后世学业会那么长时间,这可不是一两个,而是所有孩子。
“也可能上学期间,也能婚嫁,成婚不影响学习。”也有人觉得不是事。
“学习时要是能嫁娶,女方可能会放弃学业,专门照顾男人,就算她不想,身边人也会劝说她们。”
“就算不放弃学业,要是怀有身孕,也没办法进行下去。”
诸朝女子们眸光晦涩,并不喜欢上学婚嫁这种话题,但她们却躲不过。
【如果说初中有条分界线,那么高中,就是另一道分水岭。
比如咱们的高考,可以看作古代的科举,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关于这点,大家觉得是后世高考难度大,还是古代科举难度大呢?】
姜叶借机和观众们互动。
“后世高考就是咱们的科举,可高中上面,不是还有大学吗?”
“虽然不是很懂,但知道后世高考的意义,堪比咱们的科举难度就行了。”
“我们承认后世的读书水平,但后世高考,还真没有我们科举难。”
“科举不仅难在水平,还难在年龄,你们高考年纪都不到二十岁,就算考过也难委以重任!”
“没错,后世同龄一块学习,有利有弊。”
“就是,不像咱们年龄差距大,阅历丰富。”
“什么阅历丰富,说白了不就是老。”
古代能参加科举的群体人数,可不像后世学生高考年龄整齐。
“你们快看,后世高考人数的数量,这还只是其中一所高中,全国总高考人数,直接过千万。”
这是什么概念,这些人数在古代已经可以建立国家。
而这,仅仅只是高考人数,是后世庞大人口基数的一小撮分支。④
“他们是每年都高考吗?”有人为后世庞大的高考人数所震惊。
“当然是每年都高考,不然下。面学生学成,他们高考人数会更多。”
“说,说的也是,后世人数那么多,参加高考的人数多,也说的过去。”
如果说底层人看到的是数量,那么诸朝有识之士们,看到的就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