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哥我慢慢理解。”
“嗯,别急,你就先听我跟你说着玩儿,时间久了,或者到时候你就懂了。
今天心情超级好,看你很乖,大哥再教你点牛逼的东西。”
“谢谢大哥,嘿嘿嘿,大哥你真够意思。”
“必须滴,听好了哈。”
“嗯哪。”
“你记住哈,给别人最好的东西,哪怕贵重的,你给多了,就是稀疏平常,不会被人珍惜,因为得到的太容易了。这就是惯的毛病。
但别人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一点点,即便对你来说再稀疏平常,可能在你眼里不算什么,但她没有,所以会如获珍宝。
没跳出规律的人,是很难逃出这条法则的,这就是规律给卡死的毛病。
比如,一个人求的东西,别人没有,只有你有,但你像玩儿一样一直给一直给,她有一天也会认为不算啥。甚至会感觉你给多了,烦人。她不会想到,她这么多年从来也没得到过的问题。因为她习惯了你对她好。
一旦你一变,她就觉得你如何如何了,甚至会产生别的想法,什么你生气了,或者你变了等等。
这就是常人最傻,被卡的最死的规律。”
“哥我好像听明白一些事儿。”
“那你继续听。”
“好。”
“不管这个人跟你是任何关系,她都不会逃的掉这个点,比如说,你想求修仙之法,找了三十多年没找到真正能有用的,但是有一天你找到一个人,他的方法和东西,你听的懂,真的有用,并且还真的帮助到你,或者让你获得了超于常人的东西。你一旦不珍惜,或是习惯了他给你的好,那么就离下课不远了。
因为你会从最初,百听不厌,持续成长变成,听多了不爱听,甚至会潜意识的觉得,他这些东西对他来说不算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时候他都会给你,然后不在当回事儿,重新掉回原来的你。
哪怕他给你的东西,在你这个状态下你也会忘记用,甚至平时也会一点点不当事儿了,从而从有很大进步直接打回原形。这是bug的一种。
也叫做,太容易得到,不容易珍惜。或者说你觉得对他来说这不算啥,但其实,你忘了,对你来说,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从而失去向上学习的力量。
但没有一个人是你亲爹,谦虚学习才能让你持续进步,一旦骄傲自满,失衡后,不进则退,咫尺天涯,切记切记。”
“大哥,这是不是相当于一个玩家,教npc变成玩家,但是npc很难打破规则或者说固化认知的原因啊?”
“对,世人最难的叫破相,也就是常规认知,习惯,好坏,对错,喜怒,恼忧等等。但凡跟自己以往经验有一定关联的,一定是先推翻,然后获得别的认知后,再推翻,一次次到完全没有什么执着点后,整理以往那些经验。
有用的化本能养成习惯,比如,善,定,静,慧等等。没用的苦,恼,烦,急,躁,怒等,干碎或者干老实,需要时候再说,不需要时候,一律蹲特么一边去等着调遣。
元神当家如同君王上朝,一切乱七八糟立马俯首称臣,为己所用。
王就有王该有的姿态,以及气度,切勿因任何人放低自己。如若不然,不光是对自己不好,也是对她人不好,因为她人还没破开枷锁呢,并不理解这个规律的可怕程度。”
“我知道了大哥。”
“嗯,弟第你这么懂事儿挺好,用心听,大哥今天给你讲四禅八定,以及其中道理。”
“好的大哥,我肯定用心听。”
大哥稍微思索了一下后,开始道;
“四禅八定?,在常规修行,或者说佛法中也同样是重要的法门,其中从初到深,完整次第为四个色戒禅定以及四个无色界禅定,分别对应不同修行境界。
初禅指,修行者通过离欲恶不善法,进入初禅体验到喜乐与寻伺,寻伺这词旧译叫觉观,新译为初静虑。也叫有寻有伺地,未至静虑,又名无寻有伺地,二禅以上叫无寻无伺地。
有寻有伺地是指在修行过程中,意识和思维的一种活跃状态?。有寻有伺地主要存在于欲界及初静虑中。在这种状态下,修行者的意识会对外界事物进行广泛的寻求和认知,同时也会对这些认知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处理。这一过程涉及到意识的推求、寻觅,以及对对象的反映、影像,包括推理、构想、设计等活动。所有这些思想活动,无论是想象还是推理,都隶属于寻和伺的性能?。
未至静虑,属于六静虑六地之一?。
六静虑是一种修行方法,用于对治见所断惑。未至静虑是其中的第一阶段,也称为未至定。
当修行者依据未至静虑进入正性离生,初见道时,未来只需要修行这一地的见道,就能永断见所断惑。而其余的五地,则处于无事而住的状态?。
六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
欢喜地?是说,菩萨修行的起点之一,标志着菩萨开始积累智慧和福德,为未来的成佛之路奠定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初地菩萨断除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着、恐怖、颠倒、梦想,进入初地的菩萨就等于生到了诸佛如来的家中?。
身见结又称我见,是执着于身心有一个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真我。这种执着是迷惑的根源,修行者需要认识到身心只是种种因缘的变化,没有实在的自我存在,从而断除身见结?。
戒禁取结是对邪戒的执着与信仰,认为通过遵守某些特定的戒律或禁忌可以获得解脱。然而,这些戒律或禁忌并非基于真正的解脱之道,而是不如理作意的产物。修行者需要明白佛陀制定的戒律是基于因果的道理,是为了帮助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非执着于戒律本身。通过正确理解戒律的意义,修行者可以断除戒禁取结?。
疑结是说对佛法的怀疑,包括对佛陀的教诲、修行方法的正确性等方面的疑惑。这种疑惑会阻碍修行者的进步,使其无法深入佛法,也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修行者需要通过学习佛法、实践修行、观察因果等方式,逐渐消除对佛法的疑惑,从而断除疑结?。
离垢地?指:菩萨在此地除了自己修行十善外,也劝他人勤修十善,远离垢染,获得三业清净?。
垢即污浊,有形的是指外在环境的垢染,无形的是指个人内心的烦恼。去掉这些垢染,才能时时保持欢喜心,达到离垢地。
十善,具体指的是从行为、语言和思想上远离十种恶业,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粗俗言语),绮语(花言巧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行十种善业,从而达到身心的清净与解脱。
贪欲指的是对物质或精神上的欲望过度追求?,如财富、权力、美色等,这种不知满足的追求和占有的欲望会让人永不满足?。
瞋恚又叫嗔恚,是说对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的排斥、厌恶乃至愤怒的情绪?。当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产生瞋恚之心?。
愚痴是不明事理的实相,对事物的无知或错误理解?。它包括对因果关系的不明和理解力的缺乏,是引发贪欲和瞋恚的缘由?。
发光地?为:菩萨的智慧之光开始显现,照亮自己和他人的道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三地的菩萨勤求佛法,能忍一切外境,这里的忍,不是强忍,而是指其原因,从而不动心,德性升华,像光明一样驱散了一切暗冥?。
暗冥指洞穴深处一片暗冥,让人感到有些恐惧,寓意未知的一切。
焰慧地?指:菩萨的智慧如同云雨般滋润众生,帮助他们获得真正的解脱和智慧?。
四地的菩萨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袪除了我执、法执,见解上没有愚痴,思想上也无谬误,智慧之光像火焰一样炽盛?。
三十七品即三十七道品,是佛学修行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是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个类别,其中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念处讲的是,身念处:观察身体的现象,如呼吸、动作等,或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受念处:观察感受的变化,如快乐、痛苦、中性,或观受是苦,即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心念处:观察心的状态,如贪、嗔、痴等,或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法念处:观察法的实相,如无常、无我、苦空,或观法无我,即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四正勤?为,已生恶令断,努力断除已经生起的恶业,或未生恶法令不生,防止未生的恶业生起。未生善令生,努力使未生的善业生起,或已生善令增长,使已经生起的善业继续增长?。
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欲如意足,通过强烈的愿望力量达成目标。精进如意足,通过不懈的努力达成目标。心如意足,通过专注的心态达成目标。观慧如意足,通过正确的观察和智慧达成目标。
五根?为,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力量是修行的基石?。
五力?为,通过修习五根,修行者能够获得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进一步巩固修行成果?。
七觉支?指,择法觉、精进觉、喜觉、轻安觉、舍觉、定觉、念觉。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图、语言、行动、生活、努力、正念和定。
我执指的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固执和执着,认为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存在。这种执着导致人们过分关注自我,产生自私自利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