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1 / 2)

秦唐之好 晏央 43307 字 1个月前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90-100(第1/15页)

第091章 第 91 章

“朕是不是该感到欣慰,朕向来不开窍的女儿,竟也跟人成婚了。”武皇面色不虞地道:“朕竟是最后一个知道此事的人!”

李令月也觉得自己有些理亏,只见她讪笑着道:“这不是……没来得及告诉阿娘嘛。”

她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反正,这事儿除了跟随我一起穿越的十万大军外,也只有阿娘会知道。我不会将此事公之于众,既如此,我成婚与否,有什么要紧?我与阿政……已经结束了。”

“这可是你说的!”武皇道:“你与他既然已经结束了,就忘了他吧!待日后,朕会亲自为你挑选一名如意郎君!你若看中了谁,只管告诉朕。即便那人不适合做你的正夫,也可让那人来伺候你。”

说着,武皇将手抚上了李令月的乌发,目光变得柔和了些许:“朕的令月是大周太女,合该拥有最好的一切。那……”她犹豫了一瞬,到底还是喊不出口:“那人纵然样样都好,却不如一些温顺的小郎君那般可心。”

对此,武皇可太有发言权了。从前她与李治在一起时,虽说他们是夫妻,李治也极为看重她。可在床笫之间,她到底是要顾着李治的。

哪像现在,她看中了谁,只管将对方接进宫中便是,身边的小郎君们一个个都争相奉承她,唯恐将她伺候得不舒坦。

李令月的笑容变得有些僵硬。

她虽然对她家阿娘开放的作风没什么意见,但她是真的对那档子事敬谢不敏啊!

有一个总爱给她做媒,还总想着给她塞面首的阿娘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此事稍后再说吧,女儿刚回大周,还有许多事等着女儿处理呢。”李令月果断采用了缓兵之计。

武皇觑了她一眼,决定暂时放过她。

爱女才到洛阳,还是不要把她逼得太紧,免得她一着急,又要往战场上跑。

反正日后,她们有的是时间!

“你率领大军穿越去了战国,还与……成婚一事,就莫要公之于众了。”武皇道。

至于往后,李令月的夫家发现李令月不是处子怎么办,武皇半点儿不放在心上。

皇储不易立,皇储的配偶却是好找得很。

李令月的夫君若不识相,武皇便打算直接将那人杀了,重新给她换个夫君。

此时,李令月还未想到,短短时间内,她家阿娘心中已经转过了这么多念头。

李令月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有阿娘配知道全部真相,至于那些大臣……我只告诉他们我去了异界,带回了先秦典籍。至于别的,就由着他们自己猜去吧!”

“对了,阿娘,听说我突然回来,碍了一些人的眼。阿娘可否告诉我,这些人究竟是谁呢?”

她面上虽带着甜美的笑容,眼中却毫无笑意。

若在以往,武皇说不定会让李令月自己去调查,以此来锻炼李令月。

但这回,武皇看了李令月一眼,报出了一串名字。

最后一个名字,让李令月愣了愣。

她听到武皇说——李贤。

“是他啊。”

在武皇派人送来的书信中,李令月只知道她的兄长在朝臣们的撺掇下,决定以流言来对付她,却不知这名兄长究竟是谁。

此刻,李令月才知道,这人竟是李贤。

对于李贤,李令月的印象其实不是很深。李贤与她差了足足十岁,李令月会跑会跳的时候,李贤都已经准备踏入朝堂中了。

他们之间,可以说是没什么交集。

与李显年龄相仿的李显也同样如此。武皇与李治诸子之中,唯有李旦与李令月年岁相近,幼时相处的时间多一些。

已故太子李弘是个宽厚的长兄,时不时便来探望一下李令月和李旦,与幼弟幼妹培养一下感情,也是向阿耶李治彰显兄妹情深的意思,李治果然对李弘十分满意。

李贤是个聪慧之人,见状,也跟着兄长学。得空时,他时不时会从宫外捎来一些新鲜的小玩意儿送给李令月和李旦,哄这对幼弟幼妹开心,也得了李治几句夸赞。

李治对自己的兄弟姊妹下手时毫不容情,却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能够和睦相处,尤其是阿武所出的几个子女。在看到李弘、李贤懂得照顾弟弟妹妹时,李治颇为高兴。

后来,李治走了,李贤无需再刻意与李令月和李旦维持“兄友弟恭”、“兄妹情深”,他这习惯,仍一直保留了下来。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谎话说得多了,连他自己都要信以为真了。

有那么一阵子,李贤是真以为自己很喜欢两个小家伙。

他对李令月和李旦的情感兴许不那么真挚,却也可以算得上是个不错的兄长。

不过,也仅此而已。

皇家终究难有纯粹的亲情,李贤再喜欢李令月和李旦,也是在他们对他没有妨碍的情况下。一旦李令月和李旦威胁到了李贤的利益,李贤自然也不会对他们手软。

先与李贤决裂的,是李旦。李弘因病去世后,储位空悬,人心浮动。不少朝臣都想得个从龙之功,于是,有人以李贤既嫡且长为由,站在了李贤的身后,有人则看中了更好掌控的李显,还有人则说李旦命格贵重……

通常而言,王朝都以嫡长为尊,可大唐有太宗陛下玄武门之变的先例在,嫡长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

自李旦被人推出来与李贤抗衡后,李贤看这个弟弟的目光,就与以往有些不同了。

明面上,他待李旦依旧不错,可实际上,他看向李旦的目光中,却没了温度,还时常带着审视之意。

这时,李令月已自请戍边,在安西四镇开始经营。若是李令月仍在京城,或许她就能亲眼见到她头上的三个哥哥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李弘在时,李弘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李弘没了,他们个个都盼着成为下一个“李弘”。

就连李令月,也是如此。

不过,正因为李令月离开了,她既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又避开了一场纷争。

表面上,李令月入局最晚,当李贤兄弟三人都建立起自己的班底之时,她除了武将外,却没有其他支持者。这是她的劣势,却也是她的优势,武皇可以放心地用她,有武皇和军功做后盾的她,有了后来居上的资本。

可惜,李令月在边关屡立战功之时,李贤兄弟三人丝毫没有引起重视。他们反而因武皇明里暗里夸赞李令月,开始考虑怎么拉拢这个妹妹。

直到李令月带着她的功绩杀回京城,直到武皇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口说,比起李贤兄弟三人,她更中意李令月,因李令月颇有太宗皇帝之风,直到李令月亲口说,她也是李治与武皇的孩子,既然李贤兄弟三人可为储君,她为何不可……

这时,李贤、李显与李旦兄弟三人才像是重新认知了她一般,可惜,为时已晚。

他们轻视了他们的对手,于是,他们在立储之战中成了输家。

按照武皇一贯的做法,这兄弟三人胆敢对储位伸手,她应该会当即便断了兄弟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90-100(第2/15页)

人的念想,将他们全部赶到外地去。

但也许是出于磨砺继承人的考虑,也许她有别的思量。总之,武皇当时没有对兄弟三人下狠手,只是将他们降了爵,挨个儿训斥了一番,而后拔除了他们的部分党羽。

此后,兄弟三人表面上安分了下来,实际想法不得而知。

直到李令月失踪,朝廷军队遍寻不得,他们才再度亮出了爪牙。

武皇偏爱李令月,李令月在时,储君轮不到他们来做。在李令月很可能回不来的情况下,他们终归能够肖想一下储君之位了吧?

可惜,李令月的回归,再度打破了他们的美梦。

其实,李令月站在她三个兄长的立场上,她都觉得自己挺讨厌、挺碍眼的。

然而,储位只有一个,她绝不能后退半步。

武皇看向自己的小女儿,问道:“令月,你打算怎么做?”

“我这人,虽不喜欢对血亲动刀子,可这回,是六兄先来招惹我的。我向来信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既然六兄想要我的命,我自然不会对他手软!”

这么说着,李令月却想起幼时有一回她崴了脚,李贤亲自将她背回宫中的场景。

那时的他们是那么要好,谁能料到,他们有一日,竟会兵戈相见呢?

在权利的漩涡中心,大概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持久存在,不被腐蚀。

无论曾经多么真挚的情谊,到了最后,都只能无声凋零。

更何况,他们兄妹之间的情谊,从一开始,就掺杂了太多的杂质。

对于李令月的回答,武皇很满意。

“正该如此,为帝者,首先要学会心狠。挡在你面前的,即便是你的手足,你也要毫不犹豫地跨过他们的尸体!”

……

李令月的回归,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朝堂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因李令月进入洛阳城时,周身自带祥瑞之象,百姓们对李令月越发推崇,几乎要将李令月视为下凡的神女。

那些先前以流言蜚语中伤李令月之人,自然遭了秧。

首当其冲的,便是李贤和他的党羽。

朝堂上,武皇看向身穿储君公服的李令月:“令月,你觉得此案该如何处理?”

李令月行事作风向来温和,有时武皇下手过于很重,李令月还会劝着她。故而朝堂上不少人都盼着李令月能为李贤求情。

然而这回,李令月却对武皇道:“无故中伤皇储,是重罪,是为臣不忠。六兄在毫无凭据的情况下,编造谣言构陷孤这个妹妹,不顾阿母的心情,与孤手足相残,是不孝不悌。”

“如此不忠不孝不悌之人,怎配苟活于世?”

第092章 第 92 章

李令月这话一出,许多人都用惊诧的目光看着她,似乎不明白,她为何会对一母同胞的兄长这般狠心。

一年半不见,与先前相比,李令月似乎变得愈发令人捉摸不透了。

当她收敛起笑意时,周身的肃杀之气,令人望之生寒。

李显和李旦都用敬畏的眼神看着李令月,他们觉得,他们几乎要不认识这个小妹妹了。

他们未曾料到,一直挂着爽朗笑容的李令月,竟也会有这般冷酷的一面。

兴许,他们早就不认识她了。不,应该说,他们从不曾认识过真正的她……

李令月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她并未在意。亲情与权柄不可兼得,从她决定夺权的那一刻,她就有意识地与自己的几位兄长拉开了距离。

无论他们对她的态度如何,都不会真正伤害到她。

武皇显然对李令月的表现很是满意,她不顾李贤苍白的面色,开口道:“此言深得朕心。来人,传朕旨意,朕之次子李贤,不忠不孝不悌,目无君王,构陷皇储,其罪当诛。着令夺其爵位,赐其自尽!”

母女俩三言两语间,就决定了李贤的命运。

李贤身后的党羽自然不甘。他们中有些人开始为李贤求情,恳请武皇看在李贤是她亲子的份上,从轻处罚,有些人则言辞激烈地指责武皇迫害亲子,戕害高宗血脉。

“对了,朕倒是把你们给忘了。”武皇看向这些人的目光中带着森然寒意:“构陷令月的人,是李贤指使的。虽说那些人已经被朕收拾了,但你们这些李贤的党羽究竟有没有参与,还得好好调查调查!”

她嘴上说着调查,实则却已经给这些人定了罪。

胆敢公然与她作对之人,实在不必留着了!

众人看着武皇的神色,这才想起她从前一怒之下究竟杀了多少人。

近几年来,武皇的手段的确变得和缓了不少。但当他们触怒了她,她仍会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天子之怒!

朝中与李贤来往密切的人,被诛杀的诛杀,罢官的罢官。

一时之间,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再也没有人敢为李贤求情。

在武皇发落李贤的人时,李显也战战兢兢,生怕这把火烧到自己身上。

他虽没有直接参与此事,但在李贤派人散布流言的时候,他也听从王妃韦氏的意见,悄悄推波助澜了一把。

虽然最后证明,他派去的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真要细究起来,他也是掺和了此事的。

现在,李显生怕自己搞的小动作被武皇发现,而后也落得个凄凉惨淡的下场。

好在武皇发落完人之后,没有要把李显拎出来训斥的意思。

李显见状,很是松了口气。至于他手底下有个重要大臣被问责,他已经顾不得了。

没见隔壁他的兄长李贤已经被赐自尽了吗?这种时候,他能保住自己,就谢天谢地了。

李显手底下的大臣们见了李显的反应,十分失望。

他们倒不是说一定要李显顶着武皇的怒火,跟武皇对着干,这样有勇无谋,显然是不明智的。

只是,不跟武皇硬碰硬,也可以想办法曲线救国啊。

李显手底下那名受了牵连的大臣,可是在为李显办事。事发之后,李显却只顾着庆幸自己逃过一劫,丝毫不想着怎么去营救那名大臣。他如此没有担当的做法,自然令投靠他的人失望无比。

李令月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

她垂下眸子,心中暗自合计着,她的四名同母兄长中,也就属李弘和李贤还算有点本事,不过,这“有点本事”,也是相对李显和李旦而言。

如今,李弘已经身故,李贤也将要步他的后尘。

李令月和武皇倒是没有必要再对李显和李旦痛下狠手。一则,依照这两人的能耐,很难掀起什么风浪来,二则,几个兄长/儿子一个不留,对李令月和武皇来说,名声不大好听。

只要李显和李旦的行事莫要过界,李令月倒是愿意留着他们做做面子功夫。

当然,前提是这两人以及他们的子嗣足够安分守己。若是这二人对李令月和武皇产生了威胁,就算名声再不好听,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90-100(第3/15页)

李令月也会亲手将他们料理了。

武皇对儿子终究还是有几分仁慈之心,她没有命李贤当即自尽,而是给了李贤三天的时间,让他去完成一些未尽之事,并与身边之人道别。

当然,逃跑是别想逃跑的,李令月带回来的十万大军如今就驻扎在洛阳城外,李贤插翅难逃。且他一旦有不轨的行为,他的妻儿就会遭到牵连。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贤自然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贤究竟有没有后悔过,李令月不得而知。

不过,在李贤来求见李令月的时候,李令月拒绝见他。

当时,武皇就在李令月的身边,李令月对前来传话的人道:“孤与六兄,无旧可叙。看在六兄在孤年幼时照拂过孤的份上,往后,孤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拂嫂子和侄儿一二。”

当然,她的这个照拂,至多只是让李贤的妻儿不至于缺衣少食。至于更多的,就别指望了。

对于李贤的妻儿来说,李令月也算是间接害死了李贤的凶手,她当然不会傻到直接去见李贤的妻儿。

武皇听了李令月的话,颇为不赞同:“令月,你终究还是心软了。房氏与其子过得如何,同你有什么干系?他们也配让你亲自出面照拂吗?”

“李贤会落得鸩酒一杯的下场,是他咎由自取。你不欠他什么!”

“你当你这么做,房氏与其子会感激你吗?不会,他们只会觉得你软弱可欺!”

武皇从未见过李令月这般“实心眼”的人,旁人对她有一分好,她恨不得还个三分回去。

李令月与武皇相处时这么做,武皇只会觉得熨帖,可李令月对着旁人也是这副做派,武皇便免不了担心她会吃亏。

她倒是想将李令月这副脾性给掰正过来,可也得李令月肯听才行呐!

“阿娘,我知道房氏及其子不会感激我,我要的也不是他们的感激,而是自己的安心罢了。”李令月道:“他曾照拂过我,我便还在他的妻儿身上。倘若日后他的妻儿触到了我的底线,我照样不会手软。”

“你啊,非得一桩桩一件件,都算得这么明白吗?”武皇也拿李令月没有办法了。

李令月讪笑一声,岔开了话题。

“阿娘,我从先秦带回来的典籍中,你先看看你有没有感兴趣的。待你挑完了,我再将那些书交给礼部官员,让他们进行抄录和解析。”

李令月及其手底下的将领,已经向朝中的官员们透露过他们去过另一个世界的事了。

他们说得语焉不详,朝中的官员们一个个却是极其擅长脑补。

李令月一行人定然是去了天宫,否则,他们怎么能抄录到这么多早已失落的典籍呢?

一时之间,李令月是仙人转世的传言,以及他们一行人这一年半以来的行踪,成为了洛阳城中的焦点。

这两个话题,让众人将注意力从“武皇赐死亲子”一事中转移了开来。

毕竟前两者与仙神有关,惹人遐想,后者不过是人间的争斗罢了,虽说可以看个新奇,但皇帝赐死儿子也不是本朝独有的事。

三日后,李令月在东宫收到了李贤自尽的消息。

她手上的动作一顿:“知道了。”

对于这件事,李令月至多是有一二分感慨。要说此事给她带来了多大的影响,那自然是没有的。

一切渐渐步入了正轨中。

李令月也趁机重新熟悉朝政的间隙,向武皇了解了一下吐蕃那边的情况。

武皇道:“那一战,令吐蕃伤筋动骨。消息传回吐蕃王庭之后,曾经挑衅过你的芒松芒赞,没过多久便病逝了,继任者是他年幼的儿子杜松芒波杰。吐蕃人原本还想着隐瞒这则消息,继续向安西四镇派兵,好在朕有你的提示,早早便派了探子进入潜入吐蕃。”

“最终,我大周及时知悉了吐蕃的真实情况,并逼得他们签订了一个对他们极为不利的条约。”

李令月对于武皇没有继续派人与吐蕃对战之事,倒是能够理解。

吐蕃是块硬骨头,本就没那么容易啃下来。没了她,武皇怕是一时之间也找不出什么能够稳操胜券的将领,可以继续与吐蕃作战,乃至攻入吐蕃腹地。

再加上,她当时在边关失踪,必定引起了一些动荡。

在这样的情况下,武皇自然会选择见好就收,利用已知的信息换回些许好处,而不是继续与吐蕃硬碰硬。

一想到没能趁机拿下吐蕃,李令月就有些手痒痒。

武皇看出了她的想法,将手覆在了她的手上,语气严厉地道:“给朕打消这个念头,朕不允许你再前往边关!”

上回,她目送李令月离开长安,等来的是李令月失踪一年半。

她不会坐视这样的事再度发生!

对于大周而言,李令月本身的价值,可比她作为武将的价值高多了。

“阿娘,上次是意外。若不是突然遭遇极端天气,我和大军也不会突然穿越。您要相信我的运气,我的运气不会总这么糟糕的。”

李令月试图跟她家阿娘摆事实,讲道理,可惜武皇油盐不进。

“与吐蕃交战固然重要,可你是皇储,你的安危才是最为紧要的。便是日后,我大周要再度对吐蕃用兵,也轮不到你上场!”

李令月:“……”

她家阿娘一旦打定了主意,想要让她家阿娘改变主意,可真是难如登天。

这个时候,李令月是多么希望她手底下有几个嘴皮子利索的能臣,能帮她劝劝她阿娘啊!

可惜,嘴皮子利索的能臣是有,但那些能臣只会帮着她阿娘来劝说她不要上战场。

想到这里,李令月不由露出了头疼的表情。

第093章 第 93 章

李令月非但计划着要将吐蕃拿下,日后,她还准备亲征高句丽,完成她家阿翁没有完成的遗愿呢。

瞧着如今武皇恨不得将她摁在两都的架势,她当真还有机会往外跑吗?

李令月叹了口气,罢了,她刚回来,对于她无故失踪一事,她家阿娘八成还有心理阴影。

待此事造成的影响稍稍淡去一些了,她再试着跟她家阿娘提一提上战场的事吧……

这时候,李令月还未曾料到,往后至少两三年的光景中,她都没有机会再踏上她心心念念的战场了。

对于她而言,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武皇对李令月道:“这先秦典籍既然是你命人带回来的,整理典籍的工作,就由你来总揽吧——活交给你手底下的人做,你只挂个名就是。”

这项差事,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要紧的是,他们得提醒众人,这些珍贵的典籍是李令月带回来的,李令月是天命所归。

让李令月挂个名头,就很合适了。李令月手底下真正出了力的人,武皇和她都看在眼里,自也不会亏待了他们。

对于武皇的提议,李令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90-100(第4/15页)

并不反驳,她手头事务繁杂,整理先秦文献一事,并不是非她不可,她自然要先紧着别的事。

李令月想了想,又对武皇道:“阿娘,当日跟随我一起前往战国时代的那些吐蕃降军,如今视我如天神,对我很是尊崇。咱们不如从这些降军中挑选一些机灵之人,放回吐蕃去,让他们为咱们打探消息。”

吐蕃人并不通晓中原历史,他们对于自己究竟穿越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始终有些懵。他们只大概知道,他们来到了将近一千年前的时空。

在战国时,他们忙着学习唐语,与时人交流的任务,基本都落在了唐军的身上。

唯有一点,是这些吐蕃人可以肯定的——在李令月一行人的帮助下,当地人的生活,肉眼可见的变得越来越好。

李令月在危机时刻,能够带着他们转移到另一个时空,且又能为另一个时空,带来如此神奇的变化。

在吐蕃降军看来,即便李令月不是天神,也与天神无异了。他们自然盼着李令月能够将吐蕃也纳入管辖之下,好让他们的同胞也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一旦将这些人放回吐蕃,这些人会是李令月最得力的助手,李令月和朝廷不必担心他们背叛。

在听李令月说完这番话后,武皇道:“此事就交由你来操办吧,朕会派相应的官员与你接洽。”

对于李令月,武皇向来很舍得放权。她不怕李令月贪恋权柄,只怕李令月还不够贪恋权柄。

在武皇看来,李令月行事虽有章法,但手段还有些稚嫩。如今趁着她能看顾得上,合该让李令月好生历练历练。

李令月应了声是。转眼间,武皇又与她提起了另一宗事。

“此次,朕处置了一批官员,自然要挑一批人补上。朕有意举办一次恩科,今年,这恩科的殿试环节,便由你来负责吧。”

这也是武皇诛杀那些跟她作对的大臣们时毫不手软的原因之一。只要朝中不缺干活的人,少一些跟她作对的人,说不得还是一件好事。

武皇让李令月来做这恩科的殿试面试官,也是有意要让李令月栽培属于自己的人手。经由李令月之手进入朝堂的,便与她多了一分香火情。

关于这一点,武皇再清楚不过。她亲自提拔的人,用着就是比先朝旧臣要顺手些。

“阿娘,我没主持过殿试,若是将这事儿办砸了可如何是好?要不,我就先替您打个先锋,具体录用何人,还是由您来定吧。”李令月道。

“让你接这项差事,你只管接了就是。便是你选的人不合用,也可事后撤了。”

武皇表示,裁撤官员对于她而言,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了,没有任何压力。

“婉儿曾数次协助朕处理科举之事,朕将她借给你。你若是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只管问她。”

说完这话,武皇又对李令月语重心长地道:“此次恩科之中,你要格外留意那些青年才俊。朕算是看明白了,与那些老朽之人相比,还是青年才俊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

李令月总觉得武皇话中有话,她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的错觉。

……

在与心腹爱将们协商过后,李令月很快便敲定了进入吐蕃的人选。

拢共五千余人,既有在吐蕃颇有势力之辈,又有那等长袖善舞之人,还有一些则是看着不起眼却极擅打探消息之人。

对于李令月而言,数千人,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字。多了,不好管理,吐蕃人会通过这些人反向打探到大唐,尤其是她的情况。少了,则如泥牛入海,起不到什么效果。

在为这些人安排好各自的工作后,李令月终于派人将他们送回了吐蕃。

这些人一回到吐蕃,便忙不迭地向他们的同伴们转述他们一路上的见闻。他们秉着七分真,三分假的原则,几乎将李令月吹成了真神下凡。

紧接着,武皇也被他们吹了一波,说她能够生出这样一个女儿来,定然也不是什么凡人。自武皇登基之后,大周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气象,这正是上苍给他们的提示云云。

他们的话,有些人信了,有些人则将信将疑。但人都是有从众性的,随着他们的话语在吐蕃越传越广,影响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

这时,那些回到吐蕃的人又暗自感叹,大唐太女手中有不少良种,更有许多他们用得上的东西。可惜,这些好东西,她向来只给自己人。

要是他们也能跟大唐太女成为“自己人”,不知会有多少好处……

这番话,听得周围之人人心浮动,恨不得立刻将李令月撒出的饵咬在嘴里。

吐蕃人中,仍有一批重臣坚定地认为大唐人不可信,他们应该好生防着这些唐人。但有了回归吐蕃之人的大肆鼓吹,不知不觉间,吐蕃人分化成了两拨……

日后,当大唐再次征战吐蕃之时,只需将坚决不肯服从他们的这拨人打服就好。

当然,这是后话了,现在暂且按下不提。

……

却说李令月跟着上官婉儿一起操办科举之事,前后忙碌了两个多月,才终于有了些眉目。

此时的科举程序还远远不像明清那般繁琐,因朝廷急着用人,待做好准备之后,从初试到殿试,拢共只花了月余时间。

本朝的初试内容为诗社、草书、经学,主考官由各地的地方官担任。

通过初试者,可参加殿试。参加殿试的考生,需根据主考官所出的题目,当场作一首五言/七言律诗,或是五言/七言绝句①。

因这回李令月是主考官,各地的考题需要她来拍板,殿试的内容更是需要她来拟定。

她一面召集礼部的官员来出题,一面翻阅着过往几届的试题,思考着她该如何出题。

她家阿娘出的题目一般比较随性,多是想到什么便即兴发挥。

甚至有时候,直到士子们踏入大殿了,她还会临场变卦,把原本拟定的试题给改了。

李令月第一次给人出题,自然要谨慎些。她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拟定了好几个题目,准备等到了殿试的时候,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定考题。

武皇得知李令月的想法后,嗤笑一声:“随性些就是了,这科举考试,本就是给你我甄选人才。自然是底下的人想法子来迎合你我的心意,而不是我们去迁就他们。倘若你发现你选拔上来的人不称其职,事后再寻个由头将其贬下去即可。”

“我只是想着,我在考核关把控得严一些,稍后咱们付出的成本就低一些。”李令月道:“若真是让那等德不配位之人上任做了官,还不知多少百姓要因此而遭殃。”

“对了阿娘,除了进士科与明经科之外,还有武举。这武举是您首创的,您当时的想法,也跟我讲讲呗!”

武皇要通过武举来选拔人才这件事本身,李令月倒是不难理解。

大唐疆域广阔,周边的邻居们一个个都不怎么安分,时有异动。

武皇杀了一批功勋武将,对外战事上不免有些捉襟见肘。

她想要培养出一批新的人才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90-100(第5/15页)

武举的考试内容总共有七项,分别是: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举重②。

别的项目,李令月倒还能够理解,唯有“身高相貌”这一点,让李令月看了之后,颇有些疑惑。

她当然知道她家阿娘有些颜控啦,不过,若是选拔戍边的将领,完全可以把这一条给拿掉吧?

武皇却坚持道:“参加殿试的士子,都是要走到你面前来的。你若是不对身高相貌加以限制,到时候,出现在你面前的一个个都是歪瓜裂枣,可有你哭的时候!”

她话虽这么说,但毕竟这一届的主考官是李令月。

李令月一面对着武皇应是,一面还是偷偷将这一条给去掉了。

这直接导致,进士科、明经科与武举三科的人前来参加殿试时,人数比往年暴增了数倍。

看来,样貌普通但本事不差的人,还真是不少啊!

李令月为自己增加的工作量而哀嚎着,心中却并不感到后悔。她对下属们的相貌没什么要求,或者说,她工作的时候,在她看来,下属们长什么样,都没有差别。

比起样貌,她更在意下属的才能以及品性。

这与武皇有些的不同。武皇向来是看脸,看能力用人的领导。至于下属本身的私德,她是不大看重的。

深夜了,当李令月将明天将要参与进士科的士子名单整理好后,她发现了一个眼熟的名字。

宋璟。

此人与姚崇并称“姚、宋”,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

如今,姚崇已步入朝堂,先前在储位之争中却选择站在李贤那一边。

宋璟却还未步入朝堂。

也不知,此人她是否可以争取到手。

第094章 第 94 章

太女率大军回归,是不久前发生的事,如今,洛阳城与长安城上上下下,还流传着太女得天眷顾,身边有鸾凤护持的传言。

再加上太女作为今岁恩科的主考官,亲自更改了取士要求,使得许多其貌不扬或是身高达不到标准的士子们有了入朝为官的希望,不少考生都对太女心存好感。

即使有些人总拿性别一事抨击当今圣上与太女,但对于今岁参加恩科的这些士子们来说,还是他们自身的利益更为重要。

只要他们能够得到重用,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并不在乎掌权之人究竟是何人。

考虑到一些士子出自寒门,为了读书赶考,便已倾尽家中钱财,在李令月的建议下,武皇授意手底下一名颇有经商才能的女官开了一座客栈。

在兴办科举之时,这座客栈只供考生们居住。考生们在客栈中一应花费减半,几乎只收个成本价。待放榜之后,若考生们若要在客栈内继续逗留,一应花销恢复原价。

客栈中一应吃穿用度虽算不得有多好,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其低廉的价格,让一些手头拮据的考生们也能安心备考。

此举一出,自然又让武皇笼络了一批士子之心。

因着这家客栈出了好几个状元郎,寓意极好。平日里没有科举考试的时候,一些读书人也愿意专程来这家客栈住一住,蹭蹭状元们的喜气。故而武皇非但没有因为补贴士子们而亏损,反而赚了不少。

今年举办恩科,许多考生们自然也选择入住这家客栈,其中就包括了宋璟。

宋璟祖上是北魏、北齐的名宦,他当然不至于因为读书赶考而手头拮据。

他选择入住这家客栈,仅仅是因为不想闭门读书,想在殿试之前,与其他士子们进行一些交流。

待他来到大堂之时,恰好听到一名说书人说起那日太女回城的故事。

士子们都已经习惯了每日下午听上这么一小会儿故事,此时,他们听得如痴如醉。

与仙神相关之事,总是令人心驰神往。更何况,太女身上的种种异像,可是全洛阳城的百姓们都看见了。

他们这些没来得及看到异像的人,自然免不了想了解更多的细节。

宋璟也寻了个位置坐下,开始听故事。

其实,太女回城的情形就那么短短一段,可为了吸引客人们的注意力,说书人添油加醋了不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