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2 / 2)

秦唐之好 晏央 41371 字 1个月前

他们捂着自己身上的伤口,用惊骇的目光看着这群仿佛忽然间从天而降的人,以及他们手中的“神器”,又用藏语叽里咕噜说了些什么。

可惜现在,李令月完全不想听。她手底下的士兵们迅速给噶尔家族的幸存者补了刀子,夺走了这些人的性命。

鲜血染红了小昭寺外的土地,地上歪歪斜斜地躺了二十几具尸体。

面对这样的情形,李令月却无动于衷。

与她并肩作战过的武将曾评价她说,有时候她的心柔软得不可思议,但一旦踏上战场,她便会变得无比强硬,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李令月既然已经决定了要为吐蕃王朝如今的实际掌权者噶尔家族敲响丧钟,她便不会给这些人回去通风报信的机会。

这场冲突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消弭于无形。

那些被李令月所庇佑的藏地百姓们,都用一种敬畏的眼神看着李令月,仿佛站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位女将军,而是一尊杀神。

这时,李令月身边的一名吐蕃亲兵上前,操着一口藏语与这些藏地百姓们交流。这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藏地百姓们的情绪。

片刻后,这名吐蕃亲兵来到李令月的面前,将自己从藏民那里打探来的结果告知她。

原来,文成公主前些日子病得很厉害,但她凭着自己过人的毅力熬了过来。现在,她虽然已经脱离了危险期,但病情时好时坏的,让人非常揪心。

现在,这些藏地百姓们守在小昭寺外,是在为她祈福。

李令月对那名吐蕃士兵说:“你去告诉这些藏地百姓,孤是文成公主的亲眷。孤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医治文成公主的病,他们不必惊慌。”

那名吐蕃士兵在与藏地百姓们进行了一番交流之后,那些百姓们的情绪果然被安抚了下来。

他们朝着李令月行了个礼,然后恭恭敬敬地让开了一条路。在他们看来,李令月大军拥有这样的神兵利器,肯定来历非凡。

在他们眼中,文成公主是菩萨转世。要说李令月和文成公主是亲戚,他们是绝对相信的。

李令月快步走进了小昭寺中,她身边的亲兵大部分都护卫在她的周边,唯有最初与藏地百姓们搭话的那名吐蕃士兵,此时还留在小昭寺外,继续与自己的同伴们进行交流。

他希望将尽可能多的同伴争取到大唐这一边,为他们接下来与噶尔家族,甚至整个吐蕃王朝抗争做准备。

这些底层吐蕃百姓们本就对噶尔家族的专权不满,他们无比向往文成公主口中那个“众生平等”的佛国世界。同时,那些在藏地宣扬大唐皇储仁德的言论,也在影响着他们。

吐蕃地区,有近九成的人是身份低贱的奴隶,唯有一成的人是王公贵族。

而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做奴隶,同样也没有人,甘愿把自己的命交到别人的手中。

过去他们不反抗,是因为他们无力反抗。上层的王公贵族们不仅禁锢着他们的身体,也禁锢着他们的思想,但他们仍然时常为自己卑微的身份以及任人践踏的命运而痛苦。

正因如此,文成公主将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传达给他们时,他们很快就成为了佛教的信徒——这是一种他们无比渴望,在现实中却又难以达到的状态。

松赞干布虽然也在藏地传播佛教,但他的侧重与文成公主又有些不同。

他致力于向自己治下的百姓们兜售“前世今生”说——今生,这些吐蕃百姓们日子过得如此艰苦,是因为他们前世犯下的罪过。只要他们好好干活,努力赎罪,来世,他们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过,这也是必然的。松赞干布支持佛教在藏地的发展,是为了巩固他的政权,同时也是为了削弱苯教在藏地的影响力,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削弱那些信奉苯教的贵族们的势力。

文成公主则纯粹是为了传播佛教理念,导人向善。

言归正传,吐蕃百姓们虽然对松赞干布十分尊敬,但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并抚慰着他们精神世界的文成公主,无疑让他们觉得更为亲切。

爱屋及乌之下,吐蕃百姓们对于同样出自李唐皇室的李令月有着天然的好感。

现在,李令月一行人又用天神一般的姿态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说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们同伴提出的提议,选择站在李令月这一边。

以噶尔家族为首的王公贵族们的压迫让这些藏地百姓们感到痛苦,李令月和文成公主,却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30-140(第6/24页)

可能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无论是从情感上来说,还是从利益上来说,他们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另一边,李令月已经来到了文成公主的养病之地。

就在她准备走进文成公主的寝室时,她身边的一名女兵忽然拦住了她:“殿下,天花是烈性传染病。文成公主虽然已经脱离危险期,但谁也不能保证您会不会被传染。您身份尊贵,不好轻易以身涉险,还是让末将代您进去探望文成公主吧。”

李令月见她神色诚挚,不由摇了摇头:“不必,你留在外面,孤进去探望孤的堂姑吧。”

她身边侍卫的话提醒了她,天花的确具有危险性,但不是对她的,而是对她身边之人来说的。

李令月可以利用相同兑换一个临时保护罩,罩在身上,她身边这些侍卫却没有这种待遇,她得尽可能保证他们的安全才是。

女兵没有料到,她的本意是劝李令月不要进去的,最后却成了李令月独自进去,唯有她留在外面。

“殿下,末将不是这个意思……”女兵还欲劝说李令月改变主意,李令月却加重了语气:“这是孤的命令!”

这名女兵闻言,无法违背李令月的意志。最终,她只能静静地站在门口,看着文成公主的房门在自己面前打开然后又关上。

文成公主身边的侍女们没有想到李令月竟然眉都不眨一下,直接就进去了。

一般来说,贵人们不是会对“天花”相当忌讳吗?即使文成公主已经脱离了危险期,寻常人在与她接触时,也得小心、小心再小心。这位太女殿下还真是有勇气啊!

她们用崇敬的目光看着李令月的背影。

此时,文成公主正躺在床上休息。

她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但因为保养得宜且又心态平和,她看上去至少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十岁。只是,一场大病下来,到底让她伤了元气,损了底子。

因着这场病,她原本乌黑的发髻边多了几丝白发,她的眼角,也多了几丝皱痕。

文成公主并不属于第一眼美人,但她五官清隽,身上又有着岁月沉淀出来的独特韵味。李令月只是瞧着她,一颗心便不自觉地平静了下来。

在听到门口传来的动静后,文成公主睁开了双眼,在看到李令月时,她愣了愣。

“你是……”

文成公主确信自己没有见过李令月,李令月这通身的高华气度,也并非寻常人能有。

“侄女令月,见过堂姑。”李令月朝文成公主行了个晚辈礼。

“令月……”文成公主努力回想着这个名字,然后倏然一惊:“你是当朝皇太女!”

在说完这番话后,她用复杂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李令月。

文成公主自打入了藏地,便开始潜心礼佛,传播佛教。松赞干布去世之后,她更是鲜少过问外界事务。但长安那边的几次大异动,她还是听说了。

譬如武皇以后妃之身登基为帝一事,又譬如武皇跳过一众儿子,立自己的幼女镇国太平公主为皇储一事。

在听说了李令月的种种事迹之后,文成公主对李令月十分好奇。

从那些曾经奉芒松芒赞之命与李令月作战的吐蕃士兵口中,文成公主对李令月有了一定的了解。她知道,李令月不仅得天眷顾,文治武功也是样样出色。

因李令月的作战风格颇有太宗皇帝遗风,许多武将都站在了她这一边,许多文臣也因为她立下的赫赫功绩而动摇了。若非如此,李令月也不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儿八经被册封为皇储的公主。

文成公主原本以为,她与李令月兴许只能通过信件交流几句。

她未曾料到,有朝一日,李令月会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

李令月倒也干脆,她直接道:“不错,我正是当今大唐,同时也是大周的皇太女。我这次来吐蕃,一是关心堂姑的病情,二是欲将吐蕃纳入大唐的管辖之中!还请堂姑祝令月一臂之力!”

第133章 第 133 章

文成公主还在养病,本就有些精力不济。李令月又在这会儿给她放了一枚重磅炸弹,更是炸得她头晕目眩。

“你是要……率军攻打吐蕃?”文成公主扶着床沿,艰难地开口。

她刚一说完这话,便偏过头去,咳嗽了几声。

李令月并不愿在此时打扰她养病,但拿下吐蕃之事事关重大,绕不开文成公主。她少不得要请尚在病中的文成公主稍稍为此事费一些神。

“吐蕃王朝的当权者对我大唐是什么样的态度,相信堂姑心知肚明。吐蕃地区的普通百姓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堂姑也应该一清二楚。”

李令月道:“我以为,当初堂姑选择违背噶尔家族的意愿,帮助那些效忠于我的吐蕃士兵时,便已经在我与噶尔家族之间做出了选择。”

文成公主当然清楚。

如果不是噶尔家族对待底下百姓的态度实在残暴,如果不是李令月在百姓们中声望颇高,又切切实实地做了许多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事,文成公主也不会轻易决定帮助李令月。

可她原本以为,吐蕃和大唐之间还有缓和的余地,不至于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李令月似乎看出了文成公主的想法,开口道:“我不是没有给过噶尔家族机会,可他们辜负了我的期待,派人残害我派来的使者。既然噶尔家族不肯做我的朋友,执意要与我为敌,那我只好让噶尔家族成为历史。”

在李令月轻描淡写的话语中,文成公主嗅到了一丝血腥味儿。

“况且,堂姑这次突然染上天花,说不定也有噶尔家族的手笔在里面。”

“我的这场病未必是噶尔家族所为……”

“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不是吗?天花并未大规模在藏地传播开来,偏生就是那么巧,时常来堂姑跟前聆听佛法的一名信徒中招了,那名信徒在此前又与苯教信徒发生了冲突……”

李令月派人手调查此事的时候,那名致使文成公主患上天花的佛教信徒已经病逝,而那名与他发生过冲突的苯教信徒也失足落水身亡,线索至此就断了。

文成公主感染天花一事,兴许是巧合,又兴许是噶尔家族算计之下的结果。

李令月其实并没有充足的证据指控噶尔家族,但她都已经准备掀桌子了,自然也不会去管什么证据充足不充足的。

“自从堂姑出手帮助我派来的人之后,噶尔家族的人便视堂姑如眼中钉。堂姑与噶尔家族之间紧张的关系,连藏地的百姓们都看得出来。除了噶尔家族的人之外,给谋害堂姑之事,还能是谁做的?”

听到这里,文成公主也明白,李令月这次铁定是要将噶尔家族的人给拉下来了。

她又问:“噶尔家族与各部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即使你能将噶尔家族的人拉下来,你也未必能够掌握整个吐蕃。”

“那又如何?”李令月道:“噶尔家族不愿意接受孤抛过来的橄榄枝,孤就只好让他们走向覆灭。底下各部族的首领也一样,愿意臣服于孤,从此听从孤的调派的,孤可在一定程度内保证他们的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30-140(第7/24页)

华富贵。若是有谁不愿意听命于孤,孤便去找他们的下属,或是他们下属的下属,总会找到识相的人为孤办事的。”

文成公主道:“我这些年以来,一心专注于礼佛,对这些争权夺利之事虽然有所耳闻,却也只是一知半解的。既然你心中已经有了成算,那便按照你的意思来做吧。我这里有一块令牌,可以让你们在吐蕃境内畅行无阻,这块令牌,兴许对你有些作用。”

说着,文成公主在自己的床边摸索了一阵,最终,将一枚铜制令牌递给了李令月。

这令牌,还是当初松赞干布给她的,只是,她一直没有用上。想不到,在松赞干布过世许多年之后,她竟用上了。

李令月从文成公主手中接过了令牌:“多谢堂姑。还请堂姑继续在小昭寺内养病,我会留下几名亲兵来保护堂姑。接下来的战事,不需要堂姑操心。”

文成公主犹豫片刻,又开口道:“在交战的过程中,请尽量勿要伤到吐蕃子民。”

“这是自然,即使堂姑不叮嘱,我也会尽可能减少冲突的规模。”

噶尔家族的亲信是没法留着了,但其他的士兵,能争取的,李令月都会尽可能争取。其他与噶尔家族无关的藏地百姓,李令月自然也不会主动找他们的麻烦。

文成公主又问:“吐蕃如今的赞普杜松芒布杰尚且年幼,他的母亲赤玛伦倒有几分才干,你打算如何处置他们?噶尔家族的人敌视大唐,与赤玛伦母子并无关系。”

赤玛伦极会做人,论起来,这赤玛伦与文成公主,倒还有几分交情,故而文成公主有此一问。

李令月斩钉截铁地道:“我大唐千里迢迢派遣军队来到这里,可不是为了做好事,给赤玛伦母子献温暖的!我大唐也不需要在吐蕃建立一个傀儡政权,堂姑你可明白?”

大唐的军队顶在前面跟吐蕃王朝的权臣作斗争,赤玛伦母子在后头捡便宜,哪有这么好的事?

既然都走到兵戈相向这一步了,大唐自然要直接接管吐蕃!

李令月并不打算留着吐蕃王室。

文成公主发出了一声叹息:“我明白了。”

这便是政治斗争,真实而又残酷,她无力插手。

李令月为文成公主做了一个全身检查,并利用积分给她兑换了一些药材。

她将这些药材交予文成公主,嘱咐她日日按时服用:“堂姑无需为吐蕃之事操心,这场动荡,很快就会结束。”

当李令月再一次站在小昭寺门口时,她眉眼冷肃、目光犀利,仿佛一把刚刚出鞘的剑,锋芒毕露!

……

一声又一声的炮火,轰开了噶尔家族的大门。

此时,留在噶尔家内部的人都用惊恐的眼神看着破门而入的李令月,以及她身后的士兵。

震耳欲聋的声音,击溃了他们心底的防线。

他们不明白,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何会招来“天雷”?

李令月却没有理会噶尔家族的人。

她麾下的士兵们刚刚在噶尔家的宗祠中,发现了一面祭祀用的鼓,这面鼓竟然是以人皮制作的!

李令月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面鼓,目光冷得仿佛能结冰渣子。

她一直对“阿姐鼓”有所耳闻,却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实物。

据说,这种鼓材料来源十分苛刻,必须选择没有经历过情爱的少女的皮来制作。这种鼓是用来祭神的,苯教信徒们相信,唯有纯洁的少女,能够帮他们沟通天地。

通常而言,这类鼓都是用奴隶的女儿制作的,其制作方法十分残忍。

阿姐鼓的材料来源,首选是哑女,在时人看来,哑巴不会说谎,灵魂比寻常人更为纯净。如果苯教徒们找来的少女不是哑巴,那么,这些少女就会被割去舌头,这些少女腿部的骨头则会被抽出,做成鼓锤。

很快,大唐士兵们又从宗祠中陆陆续续拿出了一些用人骨做的碗,以及其他的法器。

即便是这些士兵们在战场上见过不少惨绝人寰的景象,也不由为他们手中拿着的这些器物而遍体生寒。

噶尔家族的人偷觑着李令月的神色,似乎不明白这名突然闯进他们家中的大唐人为何要露出这样的表情。能够为祭祀而牺牲,对于被选中的“祭品”来说,明明是一种荣耀啊。

如果李令月知道他们心中的想法,肯定会问一句,让他们拿自己的皮来制作祭祀的鼓,他们是不是也会感到荣幸!用别人的命来给自己做踏脚石,还真是不痛不痒!

很快,分散在各处的其他人也被捉回了噶尔家族,其中包括噶尔家族的几名主要话事人。

虽然他们身边带了不少勇士,但他们的勇士完全不是唐军的对手。

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就在唐军的炮火中被吓破了胆。此时,他们在李令月的面前毫无反抗之意,只想尽量保住自己的性命。

“这位大唐将军,如果你同意放了我们,我们愿意向大唐臣服,以后遵循大唐的命令行事,绝对不再自专。”

“晚了。现在,我们只想要你们的命!”李令月指着人皮鼓,冷冷地道:“既然你们这么喜欢用别人的人皮来制鼓,让你们也为你们信仰的神明献身可好?”

“用你们的皮来制作鼓,不知道神明会不会喜欢……将你们的皮肤切开一道口子,血一点点放干,让你们亲眼看着自己的身体干瘪下去,最后再将你们的骨头抽出来,你们说可好?”

当李令月从这些人面上捕捉到惊恐之色时,讽刺地想,原来,这些人也是会感到害怕的啊。

他们拿别人来制作人皮鼓的时候,怎么就不问问别人是否害怕呢?

李令月很想让这些人也尝尝作为祭品的滋味,但她和她手底下的士兵们底线到底比这些人高。再加上,此时她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没有功夫跟这些人周旋。

最终,李令月在好好吓唬了他们一阵之后,还是赏了他们一个痛快。

在临死之前,噶尔家族的家主带着万般不甘对李令月说道:“别以为除掉我们,你们就能够顺利接管这里……你们早晚会明白,没有选择跟我们合作,是你们做大的错误!”

李令月对这些话充耳不闻。

她侧过头,对自己身边的士兵道:“在这场动乱结束之后,将这些……用人皮和骸骨做成的器物好生葬了吧。”

日后,这里将成为她大唐的领土。她绝不允许再有用活人来进行祭祀或者制作祭品这种事存在!

当李令月麾下的精兵将噶尔家族的党羽一网打尽之时,并分各路进入藏地的五千名精兵已经全部聚集到了李令月的面前。

李令月指着布达拉宫所在的方向,给了他们一个极为简短的指令:“进攻!”

这支由五千人组成的军队人手一把火铳,他们在藏地动作灵活,来去自如,似乎完全不受当地高原气候的影响。

在李令月的带领下,他们一路杀向了那座坐落于红山顶上的宫殿群。

途中,有人试图阻拦他们,但这微薄的反抗对于他们来说,却像是螳臂当车一样不自量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30-140(第8/24页)

当李令月和陈茵率领这五千精兵闯入布达拉宫时,他们中不少人的刀锋上,已经沾满了血迹。

王座上,端坐着一个看上去颇为年轻的女人,她的怀中,是一个瑟瑟发抖的年幼孩童。

这个女人,就是当代吐蕃赞普的母亲,赤玛伦。

赤玛伦倒有几分胆色,面对李令月身后杀气腾腾的大军,她仍然能保持冷静。

她对李令月说:“我们谈谈吧,大唐太女。”

赤玛伦能够一口叫破李令月的身份,倒是让李令月有些意外。

她的大军是悄悄上山的,他们一行人来得突然,连噶尔家族的人都来不及调查他们的身份,赤玛伦又是怎么知道她的身份的?

赤玛伦道:“我的消息虽然不如噶尔家族的人灵通,但我比他们更善于观察。传说中,在大唐建立起第一支‘霹雳军’的,是大唐太女。”

“霹雳军”便是吐蕃地区的王公贵族,对于李令月麾下那支火器营的称呼。先前,李令月正是凭借这支手握火器的强悍步兵,以及极小的代价击溃了芒松芒赞的大军,间接气死了芒松芒赞。

当时,噶尔家族的人忙着嘲讽芒松芒赞,对于这支“霹雳军”不怎么上心,赤玛伦却丝毫不敢轻视“霹雳军”的实力。暗地里,赤玛伦悄悄派遣人手前往大唐打探“霹雳军”的情况。

她派出去的大部分探子都让大唐给抓了,但仍有少数人逃回了吐蕃。

他们详细地向赤玛伦讲述了“霹雳军”的可怕以及大唐如今的强盛,加深了赤玛伦对大唐的认知。

赤玛伦盯着李令月上下打量了一会儿:“你的年龄,外貌还有气质,都跟大唐太女对得上。”

“赤玛伦太后果然是聪明人。”李令月赞叹道:“不过,我不觉得我们有什么需要聊的。”

不愧是接连辅佐了三任赞普的人。赤玛伦在任期间,灭了噶尔家族,平定了吐蕃治下邦国的叛乱,完全掌握了吐蕃大权,并且,也是她一力促成了唐蕃再次联姻之事。在她的努力下,金城公主成为了继文成公主之后,第二个嫁入藏地的大唐公主。

李令月对赤玛伦的才干也很欣赏。只是,很可惜,她们注定是敌非友。

赤玛伦的才干越厉害,对于大唐而言,威胁就越大。她已经是吐蕃王朝的太后了,即使碍于形势,愿意向李令月低头一时,往后待她寻得机会,又如何保证她不会反唐呢?

李令月既然已经决定要将吐蕃纳入大唐的疆域之内,她便不打算给自己留后患。

赤玛伦显然也明白,如果自己无法展现出相应的价值,她和她年幼的儿子杜松芒布杰便将性命不保。

她对李令月说:“我知道,太女殿下所图甚大,也知道,即使我代表吐蕃向太女殿下投诚,太女殿下也不会相信我们的诚意。但太女殿下得天眷顾,又拥有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我又怎么敢在您的面前耍花招?”

“我愿意代表吐蕃,向太女殿下投诚,日后,我们吐蕃作为大唐的属国而存在。我们的赞普在年幼之时必须去大唐做质子,接受大唐的教育。成年后,方可回吐蕃继位。大唐如果对我们的赞普不满,可以随时更换我们的赞普。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每年给大唐纳贡。”

“我听说,大唐人十分崇敬你们的太宗陛下。太宗陛下实力强大而又胸襟广阔,所以才能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周围人的青睐,被尊为‘天可汗’。太女殿下是太宗陛下的孙女,有着肖似太宗陛下的果敢和智谋,想必您也会拥有如同太宗陛下一样广阔的胸襟,不会对愿意臣服于您的人赶尽杀绝。”

这高帽子戴的,仿佛李令月只要放过了赤玛伦母子,放过了吐蕃王族,她就是“李世民第二”一样。换个人来,恐怕此时已经被赤玛伦捧得下不来台了。

不过,从李令月的面上,赤玛伦却看不出多少欣喜之色,这也令赤玛伦心中微微一沉:她是事先调查过这位太女殿下,知道她对自己的先祖十分推崇,这才拿李世民来跟李令月类比的。这位太女年纪轻轻,却如此沉得住气,看来,想要说服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134章 第 134 章

“你觉得,我大唐缺属国吗?”李令月静静地注视着面前的女人:“依照我大唐现在的国力,只要我大唐发话,多的是小国愿意奉我大唐为主!”

这条件,吐蕃要是早几年提出来,武皇说不定会欣然接受。

毕竟,那时候,大唐还没有研制出如此厉害的火器,也没有能够在高原地域作战的部队。

要是那会儿吐蕃就成了大唐的属国,现在,大唐反而碍于道义不好轻易对吐蕃动手了。

可惜,吐蕃几次三番与大唐争锋相对。现在,唐军已经打上了青藏高原。仓促之下,无论是噶尔家族还是吐蕃赞普都无力应战。

吐蕃都被人把刀架在脖子上了,才说要给大唐做属国,赤玛伦凭什么觉得大唐会接受呢?

“那么,太女殿下究竟是何意?”赤玛伦也很快就领会到了李令月的意思。

一想到吐蕃王朝的基业就要败在自己手中,她就心情极为复杂。

赤玛伦虽然知道李令月不会轻易因为她的话语而产生动摇,但她还是试图做最后的努力。

“即使您覆灭了我们的王朝,各大部族也不会轻易听从您的命令。您可以利用武力在这里驻军,并建立起一个新的朝廷来。但最终,您得到的,只会是一个混乱而又无序的地方。”

“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我们的生活习惯,跟中原王朝有很大的不同。即使你们派人来管理我们,我们也未必会听从你们的安排。这不是因为我们蔑视来自大唐的命令,而是因为,我们认为,大唐的官员无法真正理解我们。”

赤玛伦直视着李令月,不肯放过她脸上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吐蕃人还是需要由吐蕃人来进行管理,我可以为您做这个桥梁。我年幼的孩子,是我获得权力的倚仗,您可以将他带回长安,这样一来,我在吐蕃就不敢胡来。我敢打赌,整个吐蕃,您再也找不到比我更好用的棋子了。”

李令月思忖片刻,开口道:“你的话语十分动人。不过,你搞错了一件事。当我们大唐的军队攻入布达拉宫的这一刻,大唐在吐蕃设立吐蕃都护府,就势在必行!我大唐不会允许你们的王朝继续以任何形式存在下去。日后吐蕃地区的最高长官,必须由大唐来任命!吐蕃也必须接受大唐的驻军!”

“往后,吐蕃的每一项重大抉择之前,都必须有大唐的参与。吐蕃的管理者可以是吐蕃人,但这个吐蕃人,必须得到朝廷的认可,成为朝廷委派的官员!”

李令月当然相信,如果她答应了赤玛伦提出的条件,在大唐强盛期间,吐蕃对大唐会恭顺无比。

可这样的依附和从属关系是很不稳定的。一旦大唐显现出颓势来,吐蕃也必定生出其他的心思来。

既然能够一步到位,李令月为何要给大唐留下这样的隐患?

李令月将底线明明白白地摆在了赤玛伦的面前,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她未必非得对赤玛伦母子赶尽杀绝,但吐蕃王朝必须覆灭!

在看到聪慧的赤玛伦之时,李令月的确起了几分爱才之心。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30-140(第9/24页)

赤玛伦对政治的敏锐程度,远超寻常人。在原本的历史中,赤玛伦也的确将吐蕃打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这样的人,要是能心甘情愿为李令月所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大唐便无需再为吐蕃之事而忧心。

文成公主在藏地虽然也有极大的影响力,且颇受当地百姓敬仰,但文成公主只适合做宗教领袖,她在政治方面的敏感度是不够的。况且,她也不够狠心。

李令月原本的打算,是让文成公主帮忙安抚吐蕃当地百姓,朝廷那边另外派遣精明干练的使臣团过来,在藏地选拔官吏,组建吐蕃都护府,负责管理吐蕃的政务。

但现在,看着赤玛伦,李令月又有了些别的想法。只是,她暂时没有将她的想法告诉赤玛伦。

李令月还在等着赤玛伦展露她的才智和诚意——这决定了李令月接下来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吐蕃王族。

赤玛伦沉默了良久,她的眼前,闪过了芒松芒赞临终前将幼子托付给她的情景,闪过了芒松芒赞带她去祭奠先祖之时的画面。最终,她脑海中浮现出她首次踏入布达拉宫的那一日,阿父拉着她的手,在她耳边殷殷叮嘱的模样。

她嫁给未来的吐蕃赞普,代表的,便不只是她一人了。

在布达拉宫,赤玛伦是吐蕃四大尚族之一的没庐氏家族的女儿。

现在,在大唐太女面前,赤玛伦又代表整个了吐蕃王朝。她的决定,不仅关乎着她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关乎着吐蕃接下来的格局。

在大唐强大军事的实力下,吐蕃王朝的覆灭似乎已经不可挽回。她能否在保全自身性命的前提下,为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做些什么?

前路一片迷茫。

对于赤玛伦而言,上一次她面临如此艰难的局面,还是噶尔家族咄咄逼人的时候。然而这一次,她要面临的对手,比上一次更加可怕。

许久后,赤玛伦终于再度找回了自己的声音:“我,赤玛伦,当今赞普的母亲。我可以代表吐蕃赞普,向大唐投诚,并自愿解散我们的朝廷。但我们吐蕃在并入大唐之后,您必须给予我们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权益,并给予我们一定的自治权。”

“如果大唐对我们压榨太狠,干涉太过,这片大地上必将重新燃起战火。”

明明赤玛伦在李令月的面前这么弱势,她却仍然试图挺直腰杆,争取权益。

这一次,赤玛伦已经不是在为日薄西山的吐蕃王朝争取权益,而是为整个吐蕃争取权益。

“我们吐蕃人勇敢善战,我们可以向大唐屈服,但绝不会任由大唐肆意践踏!如果大唐的管理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我们会像尊敬天神一样尊敬你们。要是大唐把我们当做最下等的奴隶一样来压迫,我们会重新拿起手中的武器拼死反抗!”

在这一刻,李令月觉得,赤玛伦的胸襟和胆识,的确非寻常人所能比。

“可以。孤率领军队攻占吐蕃,想要得到的可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群富有激情,富有创造力的百姓。即使你不说,孤也不会随意奴役吐蕃人的。”

李令月加重了语气,道:“包括吐蕃贵族,包括吐蕃的所有平民。”

赤玛伦听到李令月的话,眼睛眨了眨。从李令月的话语中,她似乎听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意味。

现在,在吐蕃,可没有什么“平民”的概念,奴隶隶属于他们的主人。赤玛伦刚才那番话,听起来是在为全体吐蕃人争取利益。可实际上,真正的受益者,还是吐蕃权贵。

大唐太女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她想要为这些奴隶做主,提升他们的地位?

这个念头在赤玛伦的脑海中一闪而逝。李令月的话语中似乎透露出了很多信息,只是,现在赤玛伦完全来不及深思,只能先记下来。

“至于吐蕃王室之人……”李令月又道:“如果你能为我大唐妥善处理好这件事,孤可以留吐蕃王室的那些王族一命。只是,他们必须移居长安,不得再随意返回吐蕃。”

李令月本身并不是弑杀之人,如果留下这些人的性命,能够给她带来的收益超过风险,那天何乐而不为呢?

“日后,吐蕃王朝被取缔,孤打算上书阿娘,建立吐蕃都护府。这吐蕃都护府的都护五年一任,任期满后,由朝廷来决定下一任都护的人选。都护府的官员任期满后,可以进入朝廷中枢,也可以去我大唐别的地方就职。”

赤玛伦闻言,立刻追问道:“我们吐蕃人……也能去大唐做官?”

“当然。”李令月微笑着道:“从今日开始,吐蕃就是大唐的一份子了。吐蕃人为什么不能去我大唐别的地方做官?”

赤玛伦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吐蕃都护府五年一任……看样子,这位大唐太女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做大,当真是煞费苦心。

不过,要是他们吐蕃的官员日后当真有希望进入大唐中枢,影响大唐决策,倒也不失为一个好机会。

吐蕃当地权贵会反感自己的权力被人侵占,但他们不会反感利益交换。

李令月看着赤玛伦,又道:“你刚才说,你在吐蕃地区执政的权力,都来源于你的儿子。那么,你可曾考虑过,以我大唐官员的身份,堂堂正正地成为吐蕃的掌权者?”

“您这是什么意思?”赤玛伦倏然看向李令月。

“字面上的意思。如果你能够在解散吐蕃朝廷的同时,安抚住吐蕃地区的人,我可以向阿娘举荐你为吐蕃的首任都护。”

虽然赤玛伦现在在吐蕃地区的影响力还相当有限,但事实上,她缺乏的,并不是能耐,而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赤玛伦真能出面解散吐蕃王朝,并将身为赞普的儿子送去长安城,也就意味着赤玛伦决意与过去一刀两断,李令月也能够放心地用她了。

“我原本以为,我们这些跟吐蕃王朝息息相关的人,注定要背井离乡。没想到,您竟然有这样的胸襟,允许我竞选吐蕃都护。”

“吐蕃首任都护意义重大,当然要选择最合适的人。既然你说,你能助我稳定吐蕃,我自然就信了。”

晚间,李令月身边的陈茵等将领知道了自家主将与赤玛伦的口头协议,不由道:“殿下要是想彻底占领吐蕃,还是将吐蕃王室斩草除根的好。您要是任用吐蕃太后继续管理吐蕃,咱们在的时候还好,等咱们离开了,难保那位吐蕃太后不会对朝廷阳奉阴违,最终酿成大祸。”

“不会。赤玛伦目光长远,又有远大抱负。只要孤能给她施展抱负的平台,能够让吐蕃蒸蒸日上,她就不会轻易背叛孤。”

李令月傲然道:“况且,即使她真的背叛了,那又如何?孤能率军攻克吐蕃一次,就能攻克吐蕃第二次,第三次!只要孤够强,孤就不必担心她的背叛!”

她的这番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陈茵等人一时都被她的气势镇住了。

片刻后,陈茵才用敬仰的眼神看着李令月。

她回想起,她首次被李令月任命为先锋军统帅时,不少人都对她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而产生质疑。

那时的李令月,也是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