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40-150(第1/18页)
第141章 第 141 章
那囊氏的领地内,众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祭祀而忙碌着。
他们原本因为共同的信仰而与噶尔家族交好,在噶尔家族和吐蕃王室相继倒台之后,他们家族内部的许多成员也产生了危机感。
对于即将成为吐蕃地区新主人的大唐,那囊氏的人并不信任。大唐借由赤玛伦之口提出的种种条款,也让他们无法接受。
当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到齐后,那囊氏的家主环顾着自己身边的人,开口说道:“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后世子孙积累了无尽的财富。现在,有人要将我们的钱财,我们的土地,我们的牲口夺走,我们该怎么做?”
“战斗!战斗!战斗!”
那囊氏的人脸上,浮现出了癫狂之色。
他们眼神凶狠,表情扭曲,似乎他们假想中的敌人此刻就站在他们的面前,而他们正幻想着用自己手中的利器刺穿对方的身体。
“我们的先祖从远古的厮杀中脱颖而出,我们的财富自浴血奋战中积累而来!我们不会畏惧战斗和死亡,任谁都别想从我们的手中夺走我们的财富!即使对手是强大的大唐朝廷,我们也不会屈服!”
周围的其他人仿佛也受到了这番话语的感染,气势开始高涨,战意充斥在宗庙的每一个角落中。
那囊氏的家主对家族成员给予的回应十分满意。
他点了点头:“事情未必发展到了最坏的一步。我这么对你们说,不过是让你们做好最坏的打算。我们可以先试探试探大唐朝廷那边的态度,如果他们的那些条例只是嘴上说说,那我们可以继续跟他们相安无事,必要的时候,陪着他们做做戏。如果他们真的要将我们赶尽杀绝,那我们也只好奋起反抗!”
“我那囊氏的勇士不畏惧死亡,但我们不能白白送死。我们的军队,如果要跟大唐的军队硬碰硬,我们绝对不会是他们的对手。”其中一人开口道:“我们要不要……寻找一些外力?”
“六诏中,除了南诏始终依附于大唐,其余五诏,都是我们可以拉拢的对象。还有位于我们西面的泥婆罗……”这人的脑子很快就开始转了起来。
六诏指的是云南地区六个较为强大的势力。
此时的云南地区还没有完成统一,六诏之间,彼此仍然征伐不断。
六诏之一的蒙舍诏由于位于六诏的南端,又被称为南诏。
在原本的历史线中,蒙舍诏会在大唐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并成为大唐的属国。
大唐出兵帮助南诏完成统一大业并建国,也不是纯纯做慈善,而是要在云南建立起一个亲近大唐的政权来,并借助这个政权的力量来牵制吐蕃。
南诏国的前身蒙舍诏在唐高宗永徽年间,就开始执行亲唐附唐的政策。
后来,南诏得到大唐襄助而建国,更是一度与大唐进入了蜜月期。
可惜这样的蜜月期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唐玄宗的不作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几年,南诏国被逼反了,大唐朝廷亲手把南诏推向了吐蕃。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京都沦陷,大唐不得已撤回了用来防备吐蕃的军队。吐蕃趁此机会长驱直入,大肆掠夺大唐的领土,并几次洗劫长安。
因着这些原因,大唐对吐蕃的忌惮达到了极点。为了对付吐蕃,大唐采用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①的策略。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就是大唐拉着新疆、云南、阿拉伯帝国和印度的小手,一起胖揍被他们围在中间的藏地。
现在,南诏还没有建国,吐蕃已经被大唐攻克,新疆地区仍然在大唐的掌控之下,此时的回纥只是一个很小的部落,一切自然都已经不同了。
当有人提出要联合云南地区的五诏以及泥婆罗时,那囊氏的人经过了短暂的思索,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提议。
“那五诏就是墙头草,我们吐蕃和大唐哪边强,它们就往哪边倒。指望它们,多半是指望不上的。而且,蒙舍诏就是大唐的应声虫,我们去联络五诏的人,被蒙舍诏发现了,他们肯定会汇报给大唐。到时候,我们岂不是行动还没开始,就被发现了?”
“泥婆罗那里,倒是可以试试。泥婆罗是我们吐蕃的属国,又不是大唐的属国,泥婆罗人完全可以脱离大唐自立出去……”
这些讨论得热火朝天的那囊氏族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周围如同背景板一样的奴隶们,将他们的话牢牢记在了心中。
他们向来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他们未曾料到,有朝一日,这些连命都握在他们手中的存在,居然敢反抗他们。
这些“贵人们”所不知道的是,没有人生来就愿意受人奴役。
如果这些农奴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且没有反抗的力量,兴许他们会选择默默忍受。
但现在,一条充满光明与希望的道路就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又怎么会视若无睹?
……
那囊氏的人特意挑选了一个好日子来制作法器。
几名十三四岁的农奴少女被绑着带了上来。
农奴成婚很早,再大一些的农奴,很多都已经谈过恋爱甚至成婚了。在教徒们看来,谈过恋爱的少女就不再纯洁,不适合再被制作成法鼓,因此,他们选中用来制作法骨的对象,通常是年龄较小的少女。
这次那囊家找来的少女中,没有一个是哑巴。因此,在剥皮之前,这些少女们会被先拔掉舌头。
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苯教徒们相信,只有哑巴不会说谎。
他们望向少女们的目光,不像是在看着一群活生生的人,倒像是在打量着某个死物。
少女们年轻稚嫩的面庞上满是惊恐之色,她们就像是误入狼群的羔羊一样孤立无援。
这一幕对她们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每一年,她们身边都有人因此而死去。
少女们知道,接下来,她们会活着被剥去面皮,即使她们再怎么疼痛,这个过程也不会终止。如果她们的皮不小心被剥坏了,就要由备选者顶上。
她们体内的骨头会被抽出,拿来做鼓槌。作为法器的材料,她们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会被浪费。
当制作法鼓的人拿着刀具靠近这群少女时,有一名少女因为过于恐惧,而摔倒在了地上。
“能够被制作成与神灵沟通的器具,是你们的荣幸。以后,你们就是最接近神的人了!你们开心吗?”
持刀者眼中闪烁着不正常的狂热之光。
怎、怎么可能会开心?
少女们用恐惧中夹杂着绝望的目光看着眼前的持刀者。
如果可以能够活着,谁愿意去死?
持刀者明明要做一件极为残忍的事,他的语调中却带着一种诡异的温柔:“不用害怕,这一切,很快就会结束了。”
砰——
下一刻,这名持刀者就倒在了地上。与他一并倒下的,还有周围的几名那囊氏的核心成员。
那囊氏的家主大声命令他的护卫队出来保护他的安全。可当他回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40-150(第2/18页)
过头时,他才发现,原来他身边的护卫队,已经倒下了大半。
这场变故发生得十分突然,简直就如同那场发生在红山顶部的政变一样,来得悄无声息。
砰砰砰——
又是几声火铳响起的声音。周围的人不断倒下,场面一时之间变得混乱无比。
不知从什么地方涌出来的唐军与那囊家的护卫打成了一团。
当那囊氏的家主回过神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包括家主在内的一些那囊氏的成员被唐军五花大绑,像拖死狗一样地在地上拖着走。
那囊氏的家主试图与这些唐军进行交涉,然而他一张嘴,就吃进了一口泥沙。在见识过这群苯教徒们疯狂的行径后,没有人能以平常心来跟他们说话。
公然违反太女殿下的命令不说,还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来对待没有过错的无辜少女。在唐军们看来,那囊氏全族的罪行简直罄竹难书。
如果不是要将这群人带到其他几大尚族面前公开处刑,唐军们真想将他们就地正法。
不,就这么直接让他们死去,未免太便宜他们了!想想他们做的那些畜生事吧,这些年来,有多少底层人因为他们而无辜惨死?那些人死得那么痛苦,他们凭什么痛痛快快、舒舒服服地死去?!
摔倒在地上的农奴少女被扶了起来,她似乎还没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愣愣地看着面前的唐军。
唐军叽里咕噜地跟她说了几句话,她却完全听不懂。
她听不懂,但她会用自己的双眼去看。当她发现,她身边被绑起来的其他同伴们手脚都被解绑的时候,她隐隐意识到了什么,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神多了一丝希冀。
后来,一名早年便向唐军投降的吐蕃士兵来到了这名少女的面前,用藏语对她说:“不用害怕,你已经自由了。”
“吐蕃向大唐投降了。现在,我们都是大唐人,而不再是吐蕃人。”
“大唐废黜了农奴制,允许我们过上自由的生活。从今往后,没有谁能够随意夺走我们的生命,也没有谁能够理所当然地压榨我们,奴役我们。”
“我自由了,你自由了,她们也自由了。”这名吐蕃士兵指了指自己,指了指少女,最后指了指他们身边的其他少女。
“不,不会再被做成法鼓了吗?我们真的可以活下来了吗?”这名少女小心翼翼地问道。
“当然。以后,如果谁想伤害你们,你们可以去官府告他,大唐的官员会负责处理这些事。”
这名少女突然失声痛哭,像是要将挤压依旧的恐惧、委屈和仇恨全部释放出来。
她身边的其他少女,与她的反应极为相似。
不久前,她们还以为自己会迎来无比痛苦的死亡。哪怕她们再怎么说服自己,她们也无法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谁能想到,在她们即将坠入漫无边际的暗夜之前,她们居然能够等来一丝曙光?
一直以来,她们是奴隶,是牲口,不,她们的价值,甚至还比不上牲口。她们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有人对她们说,她们能够做个人……
身为吐蕃代理都护的赤玛伦又一次将几大尚族的人召集了起来。
上一次,四大尚族的人都是她的座上宾,这一次,却只剩下了三家。
曾经十分显赫的那囊家,现在已经沦为了阶下囚。
几大家族的人都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他们大致知道那囊家做了些什么。他们也明白,那囊家居然敢顶风作案,受到的惩罚肯定不会轻。
不过这次,赤玛伦对他们的态度,似乎比上次强硬了许多。另外的三大尚族不知道这究竟是赤玛伦本人的意思,还是她背后大唐朝廷的表态。
没庐家的家主忍不住将目光放在了赤玛伦的身上,希望能够从赤玛伦处得到一点提示。但这一回,赤玛伦却目不斜视,一点都没有偏帮自己家族的意思。
“那囊家公然违背太女殿下新制定的命令,这件事你们应该也知道了。现在,我们吐蕃地区是大唐的属地,不把来自大唐朝廷的命令放在眼中,等同于谋逆!”
“而且,那囊家居然还敢煽动泥婆罗叛乱,罪加一等!”
赤玛伦锐利的目光从三大家族家主的身上扫过:“谋逆的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从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你们都看看那囊家的下场吧,然后好好记在心里!”
三大家主听赤玛伦这么说,就知道那囊家的人多半要性命不保了。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等待着那囊家的,居然是凌迟……
他们曾眼睁睁看着农奴们在他们面前被肢解,那时的他们没有什么反应。
可现在,他们看着曾经跟他们平起平坐的那囊家的家主被一刀刀割在身上时,一股寒意沿着他们的脊背蜿蜒而上。
大唐太女,实在是太狠了!
即使她要惩罚那囊家的人,也该给他们一个痛快,而不该这么折磨他们。
“这就受不了了吗?你们对待那些底层民众,可比这还狠!”赤玛伦身边,一直沉默的一名大唐官员忍不住开口道。
三大家主想了想,才反应过来,他所说的“底层民众”是指农奴。
可是,他们的命,跟农奴的命,怎么能一样呢?
他们是人上人,生来就是要享受荣华富贵的,那些农奴却是最低贱的人。
大唐太女难道是为了这群贱种,才这么作践那囊家的人吗?
三大家族的家主感到不可思议。
赤玛伦一眼就看穿了他们心中在想些什么。这些日子,她也渐渐明白了李令月对底层民众何等看重。
她想了想,用一种三大家族的家主能够理解的方式,将李令月的用意阐述给他们听。
“自从大唐接手了吐蕃,大唐就是吐蕃最大的地主和奴隶主。现在,你们想要霸占属于大唐的奴隶和田地,还杀死大唐的奴隶,这对于大唐来说,是很大的羞辱!”
三大家族的家主一听这话,才终于“恍然大悟”。
没庐氏家主当即便收起了心中的那些小心思,准备紧跟赤玛伦的步伐,争取不再行将踏错。
蔡邦氏家主十分庆幸他先前听了没庐氏家主的劝告,一直按兵不动,没有酿成大祸。
原本打算将土地和奴隶隐匿起来的琛氏则开始思考,他们联合其他势力跟大唐硬拼的胜算有多少。
大唐和那囊家的战斗结束得太快了,快到琛家完全没办法衡量入藏唐军的实力究竟如何。
在看到那囊家的凄惨下场后,琛家决定先在大唐朝廷的统治下当个奉公守法的良民。以后若是有机会反抗大唐的统治,就要一击必杀,否则宁可先蛰伏起来。
从三大尚族家主的面色中,众人都能看出,赤玛伦举办的这场“杀鸡儆猴宴”是十分成功的。
作为被杀的那只“鸡”,那囊家的成员下场十分惨淡,这让旁观的三大尚族家主也面色戚戚。
背叛大唐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往后,在做这方面的决定时,他们将慎之又慎。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40-150(第3/18页)
当三大家主面容严肃、步伐沉重地离开后,赤玛伦收起了面上的犀利之色,看向了身旁的官员:“那囊家的人还活着吗?”
“活着,不过就剩下最后一口气了。”吐蕃都护府的一名医官说道:“待会儿下官去给他们再上点药,他们能够坚持更长时间。”
“不必了,另外三大家族的家主人都走了,继续留着他们也没什么用了。”赤玛伦道:“给他们个痛快吧。”
“是。”医官恭敬地领命而去。
赤玛伦则来到了李令月的面前。她发现,李令月将此时全权交给她之后,对这件事的后续似乎就不怎么关心了。
此时,李令月的视线正落在吐蕃的舆图上。
“孤听说,泥婆罗(尼泊尔)是吐蕃的属国,北天竺是吐蕃的辖地?”
“是。泥婆罗在贞观年间就被打服了,成为了我吐蕃的属国。北天竺也是在对外征伐的过程中,成为了我们吐蕃的属地。”
赤玛伦想了想,又道:“不过,前两任赞普都对泥婆罗和北天竺的用处不甚明晰,我们吐蕃便也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治理泥婆罗和北天竺,我们对这两个地方的管理比较松散。”
“从现在开始加强对这两地的管理,也不迟!”李令月铿锵有力地道:“既然我大唐已经将吐蕃纳入了版图,那吐蕃的属国和辖地,我大唐也该一并接手!”
第142章 第 142 章
“敢问殿下,是打算将泥婆罗和北天竺直接并入大唐疆土,还是准备按照从前的形式来与两地相处?”赤玛伦问道。
她必须先弄明白大唐对泥婆罗是个什么态度,才能决定接下来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对待泥婆罗和北天竺。
“北天竺直接并入大唐疆土,至于泥婆罗,它若愿意像从前侍奉吐蕃一样侍奉我大唐,那么,从前吐蕃与泥婆罗是什么相处模式,往后,我大唐依旧这样与泥婆罗相处。”
李令月所指的从属,是指泥婆罗在关键时刻听从大唐的诏令,并定期向大唐纳贡。
赤玛伦听闻此言,微感吃惊:“臣还以为,殿下有如此雄心壮志,会趁着势头正好,继续往西边扩张……”
大唐打吐蕃都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如果大唐想要得到泥婆罗的领土,想来泥婆罗也不会有什么反抗之力。
“想什么呢,你当真以为孤是个狂热的战争分子么?”李令月失笑道:“泥婆罗至今未曾主动招惹过我大唐,孤没有一定要针对泥婆罗的理由。”
“况且,再往西发展,就要对上大食了。这并不是关键,依照我大唐如今的发展势头,与大食发生冲突是迟早的事。泥婆罗虽小,却是夹杂在我们两个势力范围之间的小国之一。孤不能无缘无故将泥婆罗给打下来,否则,周围的其他小国在心生恐惧之下,难免会倒向大食。”
“当然,若是泥婆罗不老实,不愿臣服于我大唐,或是与我大唐的敌人相勾结,那么,我大唐也不惧怕与泥婆罗一战!”
对于泥婆罗以及周边小国,李令月打的是与他们通商,然后一点一点影响甚至蚕食他们的主意。能收服的收服,收服不了的开打。
“至于北天竺,反正已经由吐蕃掌控了那么多年了,如今自然该由我大唐继续掌管。”
李令月道:“天竺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种植谷物可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如今大唐一年三熟的地方,唯有海南一带包括崖州、儋州、振州、万州、琼州在内的五个州①,交趾郡(越南),邕州(广西南宁)南部与广州南部地区。
此外,在大唐境内,还有一些一年一熟和一年两熟的平原。
正因有这些地方的供养,李令月才能养得起那么多的兵。
不过人么,总是不会嫌粮食多的,有了更多的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百姓。如今的种植技术不如后世,产量自然也不如后世。
技术方面的难关一时半会儿难以攻克,李令月免不了要将目光放在“好地”上。
这不,北天竺被她盯上了不说,还没怎么在她跟前刷过存在感的云南地区,以及被隋、唐先后发兵灭了几次都还顽强坚挺着的高句丽也被她盯上了。
赤玛伦在听了李令月的话后,倒是不感到惊讶。因吐蕃在北天竺地区派有驻兵,她先前也曾关注过天竺那边的情况,对天竺有所了解。
她十分艳羡地对李令月道:“我们这里的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有时候,要是运气不好,兴许还会颗粒无收,天竺真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啊。”
赤玛伦先前倒是考虑过要扩大在天竺的势力范围,并将天竺变成吐蕃的粮仓。不过,先前执掌吐蕃大权的噶尔家族更眼红大唐在丝绸之路上获得的利益,执着于与大唐争夺安西四镇和原吐谷浑地区的管辖权,对于北天竺的管理难免有些松懈。
当时的赤玛伦年轻无权,也插不上话,只好将自己的想法默默埋在心底。如今,她身居吐蕃都护之位,对着李令月,总算是能够将心中的想法吐露一二。
“既然是个好地方,自然就该好好将其把持住。”李令月道:“孤看了吐蕃的舆图,整个恒河平原都在你们的掌控之中。恒河平原土壤肥沃,你们吐蕃先前的当权者却不甚在意,当真令人惋惜。孤已向阿娘上表,请阿娘征调一部分百姓来吐蕃进行耕种,吐蕃这边也该派出一部分人,到北天竺地区进行耕种、屯兵。”
在王朝开疆扩土之后,想要将那部分疆域彻底占领,便需要将内地的百姓迁往边疆,在边疆处实行屯兵制。
对内,内地百姓不断与边疆百姓通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对外则共同迎敌。如此一来,经过数十年时间,才能真正地将那片土地纳入到王朝的掌控之中。
当然,让百姓背井离乡来到边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考虑到此时,大唐内部土地兼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李令月的主要征调目标是那些失去了土地的百姓。
她打算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部分百姓外迁,比如,自愿从内地迁至边关的百姓,十年内不收取任何赋税,路上的一应花销由朝廷来提供。若是耕种和作战有功,这些人还会得到格外丰厚的嘉奖。
虽然李令月已经废黜了农奴制,并尽可能将吐蕃地区普通百姓们的活力调动起来,但吐蕃地区地广人稀,仅凭这些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当然,吐蕃地区缺乏的不仅是人力,更是专业的农业大才。邀请农业大才前来考察吐蕃以及恒河平原如今的情况,并对什么地区该种植什么作物进行细致划分,同样也迫在眉睫。
当李令月将这些计划说给赤玛伦听之后,赤玛伦由衷地赞叹道:“您果然是一位仁慈的主君,您将吐蕃纳入到大唐的版图中后,没有一味想着怎么从我们这里得到资源,而是想着怎么改善我们的生活。能有您这样的主君,是我们吐蕃的幸运……”
她这话才出口,就被李令月以手指抵住了唇:“慎言,孤的阿娘,我大周的圣人才是这天底下唯一的主君!”
赤玛伦像李令月请罪道:“是臣失言了。”
赤玛伦离开后,李令月将手摁在眉心处揉了揉,一股难言的疲惫弥漫在她心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40-150(第4/18页)
连赤玛伦都下意识觉得,李令月才是吐蕃真正的主人。她远在长安城的阿娘,又会作何感想?
李令月从怀孕四五个月时离开长安到现在,已经快要两年了。
在这两年中,她与武皇只能靠着书信联系,她可以肯定,武皇身边有人会挑拨离间。
纵使武皇对她颇为信任,又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挑拨?
李令月知道武皇身体康健,福寿绵长,她并不想考验皇权和亲情。
为了避免与武皇发生冲突,这些年以来,她一直专心巩固大唐边疆的领土,避免在朝中发展出过大的势力来。以至于现在,她对长安的局势并不十分清楚。她所知道的,都是武皇告诉她的大致信息。
这样真的好么?
从前,李令月对这一点并不怀疑。但方才,赤玛伦不经意间说出的一番话,却让她生出了些许危机感。
这时,李令月忽然发现自己账户上的积分猛地往上蹿了一截。
当熟悉的荧幕再一次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看着似乎成熟了些许,又似乎没有太大变化的嬴政,调整了一下表情,笑着问道:“阿政,你这是又拿下了哪个国家?”
这么迅速的积分上涨,除了灭国战和大规模赈济救灾之外,再无别的可能。眼前的嬴政意气风发,看起来并不像是刚刚从赈灾中脱身的样子。
很显然,在李令月为了治理吐蕃而忙碌的时候,嬴政也没闲着。
也不知是不是李令月的错觉,嬴政身上的气势似乎比从前更盛了。
“楚国。”
李令月对于这个答案倒是不感到意外。嬴政已经在楚国布局数年,秦法也早早就开始在楚地推行了。嬴政会选择在此时收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她有心想要跟嬴政打探灭楚的更多细节,却听嬴政道:“许久未见,你却不关心寡人,只关心政务,当真叫人伤心。”
李令月:“……”
说起来,她关心楚国是怎么变成楚地的,不就等同于是在关心秦国和秦王了吗?
他细细地盯着李令月打量了许久,见李令月不说话,又道:“若不是寡人主动联系你,你怕是又要过上许久才会想起还有寡人这么个人了。”
李令月失笑道:“你这是在跟我撒娇么,阿政?”
在与嬴政相处的时候,是她少有的可以完全放松下来的时刻。
“寡人岂会作这种孩提之态?寡人只是提醒你,即使是联姻,你也得尽到联姻的职责。”
李令月想了一会儿,摸了摸下巴:“联姻的职责……莫非是每日在宫殿中等大王回来临幸我?还是命人每日给大王送些点心汤水?亦或是,主动为大王寻几个美人?”
她仔细回想了一下幼年时她阿耶与后宫妃子们相处的情形,以及如今她阿娘与小郎君们相处的情形,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嬴政听着她前两句话,刚想反驳她,待他听到最后一句话,不由气笑了。
他倾身上前,明明隔着屏幕,却似乎下一刻就要将手扣在李令月耳边。
“你当真希望寡人去寻几个美人?”
“不是我希不希望,是你想不想。你要是想,我反正离你那么远,也不会知道。”
李令月瞅了他一眼:“听闻,始皇帝每攻破一个国家,都会在咸阳北阪上复刻这个国家的王宫,并将得来的美人充入宫殿之中②。说来,你们也算是同一个人,想来喜好是大差不差的。我虽不知你是更钟情温柔似水的楚国公主,英姿飒爽的赵国公主,妩媚多情的韩国公主,亦或是豪放大气的燕国公主,但你若是有此意,我自然阻碍不得……”
李令月双手交叠置于案上道:“不过,我这人向来不肯吃亏,你纳了几个美人,我也要纳几个美少年!”
嬴政听闻此言,眼中酝酿着危险的光芒:“听起来,你已经有目标了?”
“那是自然,你都有六国公主作为后宫备选,我有几个候选目标也不稀奇吧?说起来,萨珊波斯的王子生得十分合我眼缘,突厥王子、吐蕃王子也曾向我自荐枕席。新罗、百济亦表示过要遴选文武双全、样貌俊美的宗室子弟来长安城与我大唐联姻……”
“令月!”
李令月见他面上浮现出一丝怒容,赶忙道:“好了好了,不逗你了。我对俊美少年向来都是止于欣赏,没有什么其他想法。再说,我这一年多时间都在收服吐蕃的势力,哪有心思去找什么美少年?”
她眼光高得很,能入她眼的,身后多半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李令月表示,纯欣赏是一回事,可真要沾染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她怕麻烦。除了嬴政之外,她可是连其他美少年的小手都没拉过。
嬴政对她这话却表示怀疑:“寡人怎么记得,你先前主动追求寡人,也是因为寡人生得……合你眼缘?”
虽然不想承认,但他在李令月这里,似乎还真是靠脸上位的?
“这是一方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我以为等我回来之后,我们就不会再有什么交集了。”
李令月道:“要是我知道,在我追上你之后,我们会就此被系统绑定,那我当时肯定还得好好思量思量。”
“你如今可是后悔了?”
“那倒没有。谁能如我家阿政一般,又养眼又贴心,还能为我贡献积分呢?”李令月笑眯眯地道。
嬴政紧紧皱着的眉头这才舒展了开来:“你既然不后悔,为何会问我那样的问题?”
在心情好转之后,他的自称也换成了两人平时私底下常用的自称。
“我这不是怕你后悔了嘛?毕竟,那么多美人摆在眼前,只能看不能动,对于你来说想来还是挺难受的。你要是后悔了,咱们就回到公事公办的联姻模式,也不是不行。”李令月试图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更轻松一些。
“美色对于我而言,是最微不足道的东西。你追求我,是因为我的容颜,我答应你,却不是因为你的颜色。六国公主纵使生得天姿国色,亦不及你半分。”
若是旁的女子若是听到这么一番话来,只怕早就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了,李令月的关注点却有些不同。
“喂,你这话说得好像我色令智昏一样,唯有你才是人间清醒。”
嬴政睨她一眼:“这话是你自己说的,不是我说的。不过,你若当真色令智昏,你当初就不会那么毅然决然离开大秦了。若不是我提前发现端倪,你甚至打算不告而别。”
“你还记着这件事呢。”李令月感到有些头疼道:“你身为未来的始皇帝,就不能大度点吗?怎么就这么爱记仇呢?”
“没办法,我的记忆力极佳。有时,即使我刻意想要忘掉某件事也很难。说来,我还没关心你的近况。令月,方才初见时,我见你眉宇间似有忧色,可是收服吐蕃之地进展不顺?”
第143章 第 143 章
“那倒没有。吐蕃有些势力虽然异常顽固,但我有一个可靠的吐蕃都护。在她的努力下,吐蕃已经逐渐纳入到我大唐的管辖之下,并开始实行唐律。”
李令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40-150(第5/18页)
月道:“此前,吐蕃信奉苯教,实行农奴制。我大唐骤然打破了吐蕃人的生存模式,他们自然无法适应。尤其是那些吐蕃贵族,在我大唐接管吐蕃之后,他们失去了诸多特权,这些人怕是要恨死我了。”
“那么,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些吐蕃贵族?”嬴政问。
他向来很乐意与李令月进行这样的交流。尽管大秦与大唐国情不同,但李令月在处理刚刚开拓的土地方面颇有心得,她采用的一些方法对于嬴政而言很有借鉴意义。
“我管他们高不高兴?既是我大唐的人了,自然要按照我大唐的规矩行事。多余的土地,他们必须给我吐出来,交给普通百姓来耕种。要是他们跟我玩心眼子,吐蕃的普通百姓都可以成为我的耳目。”
李令月再次向嬴政强调了动员基层民众的重要性。
历来变革之事,总会有人利益受损,有人受益。只要她能让大部分百姓受益,她就不必担心这些贵族们作乱。
“若他们识相,愿意做个顺臣,我可以保证他们这一代的荣耀。若有人不识相,那我也不会对他们手软。”李令月道:“这些贵族之间,本就有不少矛盾,可以对他们分而治之。只要我给出的待遇足够优渥,自然有人愿意做我手中的刀子。”
愿意为大唐做事的,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执意要跟大唐作对的,李令月正好将这些人灭了,把他们原本占有的资源拿出来重新分配。
因这些吐蕃尚族们不把农奴当人,李令月对这些尚族们的初始印象实在算不得好。她收拾起这些人来,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那么,你打算如何统一思想?”
嬴政曾听李令月说过,大唐自建国以来,便推崇道教。
战国时代,宗教还不怎么盛行。诸子百家学说虽然繁盛,却也只在士人之间流行,与普通黔首是没什么关系的。
在嬴政看来,黔首们愚昧无知,必须得用律法来指导他们做事。哪怕是大秦一统天下之后,他也不打算改变这个策略。
顶多,为了从系统中获得更多的积分,他会尝试着将律法修改得更为人性化一些,好让那些黔首们都感念他的恩德……
是的,恩德。
嬴政从来都对所谓的“恩德”、“仁政”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都是无用之物。他从未想过,他居然也有需要考虑这些的一天。
不过,系统给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李令月回到大唐之后,前前后后又给嬴政寄了好几次高产粮种,又给嬴政寄了一些医书和舆图。
这些东西,在秦军攻打楚国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有了足够的粮草,有了更为先进的医术,士兵们在大战中的伤亡人数大大降低。
而嬴政近些年来采取的怀柔政策,也让他在楚地民众之间拥有了不错的名声。秦国在接管楚地的过程中,并未遭到来自楚地民众的大规模反抗。甚至有些被楚地老封君压迫得太狠的黔首,还主动跑过去拦秦军的路,问秦军何时才能够打到他们那里。
他们的力量看似弱小,可有了他们作为向导,秦军在地势复杂的楚地少走了很多弯路,避开了不少坑,也因此而获得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先机。
底下将士们的种种经历,不断刷新着嬴政的认知。嬴政也看到了这些毫不起眼的“背景板”,究竟能够发挥多么大的作用。
如果能够用些许恩德,既笼络了人心,又从系统那里赚取了足够的积分,这对于嬴政而言,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他既已注意到了这些民众的存在,无论他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这些人的,至少表面上,他会尽可能营造自己“亲民”的形象,以此来博取底层黔首们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