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60(2 / 2)

秦唐之好 晏央 41709 字 1个月前

阿米尔虽然有心帮助当地深陷困境的其他女子,但她缺乏实际经验。好在,章大夫很愿意帮她。

渐渐的,阿米尔安置这批圣女的计划有了雏形。

她准备先做通这些圣女们的思想工作,让她们意识到,她们不需要依靠任何人。靠着自己,她们也能过得很好。

太女殿下刚刚将天竺纳入大唐的管辖范围,天竺都护府正在组建中。如今的天竺地区,可谓是百废待兴,多的是活计需要人来做。

在阿米尔看来,可以让圣女们先向太女殿下身边的女官、女兵学习一些技能,等学成出来,她们就能够去给太女殿下帮忙了。

章大夫告诉阿米尔,在新组建的天竺都护府中,太女殿下希望看到女官的身影。章大夫让阿米尔好好学习,同时好好培养招揽到的女眷们。

她的话,让阿米尔特别兴奋。从前,即使是婆罗门家族出生的女孩,也不能进入家族甚至国家的决策层。现在,她们这些底层女人,居然也有了一步登天的机会。这让阿米尔怎么能不感慨?

不过,阿米尔也明白,想要进入吐蕃都护府,必须拥有过硬的能力,否则,她们非但不能给太女殿下帮忙,还会为太女殿下添乱。

现在,她们比起其他人,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她们知道太女殿下的需求。

只要她们狠得下心来学习,那么,她们中肯定有人能够入选吐蕃都护府官员。

阿米尔决定,要努力吸纳更多的同伴们,好好培养她们,让她们成为太女殿下的左膀右臂。

太女殿下将她们从深渊中拉出来,让她们得以窥见一丝曙光,她们理应成为太女殿下的力量。

这不仅是为了太女殿下,也是为了她们自己以及她们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未来。

章大夫看着下定了决心的阿米尔忙前忙后的样子,露出了一丝笑容。

阿米尔自己都没发现,她其实很适合做这类宣讲的工作。正因为她的遭遇跟许多天竺地区的女子一样,她才能引发她们的共鸣,她的思想,才能顺利地传达给那些人。

……

寺庙中的那些婆罗门长老们一个个都被判了刑。那个将塔布拖出去害死的凶手也被找到了,是婆罗门长老十分倚重的一名弟子。

这名弟子不仅犯下了强奸罪,更犯下了杀人罪,他的判罚,是整个寺庙中最重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长老就没有害死过人了。只是,唐军接管北天竺之前,北天竺还不是大唐的地盘,大唐律法自然管不到那时的天竺。

现在被唐军抓起来公开处刑的,都是大唐接管北天竺之后触犯大唐律法的。

阿米尔亲自去围观了整个行刑的过程。她看到婆罗门长老们一个个被施以宫刑,那名害死塔布的凶手先是被施以宫刑,而后又被处死。

泪水渐渐充盈在阿米尔的眼眶中,阿米尔仰着头,望向蔚蓝的天空。

——塔布,你看到了吗,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一个都没有好下场,他们全部付出了代价!

——如果你能看到这一切,不要再愤怒和难过了,你的大仇,已经得报。

——接下来,请你保护我们,让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进展顺利吧!旧有的制度该被抛弃,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天竺!

……

李令月在正式接管北天竺之后,就写了一封奏疏送去长安,让她家亲亲阿娘赶紧派个合适的人来,担任天竺都护。

与吐蕃地区不同,天竺地区,她这一时半会儿真是找不出什么适合的人选来。

当然啦,既然要担任天竺都护,那至少要懂得天竺语,且对天竺地区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要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委派一个外交官过来,或者干脆直接任命尉迟循俨做这个天竺都护,都是可以的。

无论是外交官,还是尉迟循俨这个老部下,对于李令月来说都是自己人。只要坐在天竺都护位置上的,是李令月的人,就不必担心北天竺的发展会违背李令月的预期。

当李令月的书信被快马加鞭地送回长安城时,武皇正端坐于朝堂上,与朝臣们议事。

这两三年来,李令月在边关开疆扩土,稳固边疆局势,武皇也没有闲着。她一面着手打压世家大族,为即将到来的土地改革做准备,一面命人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李令月已经把海上贸易的框架搭好了,武皇按照这框架来添补细节并执行计划,自然没什么问题。

若是此时,李令月身在长安城,就会发现,长安城比原先更加繁华了。

不仅商贩们比以前多了,形形色色的外国人也比以前多了。一时之间,大唐竟有了盛世之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50-160(第6/17页)

当然,人多了,管理难度自然也是直线上升,为此,士兵们在皇城中巡逻的频率也变高了。

武皇在听说边关送来了急报之后,一颗心不由悬了起来。

武皇虽然知道李令月不会有性命之忧,但李令月这一走就是两三年,书信也是隔几个月送一封回来,武皇难免为自己这个任性的爱女操碎了心。

她早就与李令月说过了,打下地盘之后,就可以回来了,边关不需要李令月这个皇储亲自坐镇。

李令月却坚持要留在边关稳定局势。

不知不觉间,两三年已经过去了,武皇属实没有见过哪家的皇储远离都城,且一走就是这么长时间。

朝堂上,方才还在据理力争的大臣们,此时也都安静了下来,等着武皇在看完信件之后,将信件中的内容告知他们。

要是太女殿下安然无恙倒还好,万一,太女殿下在边关出了什么事……他们还是低调些,别触武皇的霉头比较好。

武皇仔细读完那封奏报后,紧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开来。

她一面摇头,一面道:“令月还真是会给朕找事啊。吐蕃都护才转正,她又让朕给她派一个天竺都护过去……”

大臣们闻言,愣住了,回过神来之后,他们的表情变得有些恍惚。

“天竺都护?太女殿下……已经打到天竺去了吗?”

“并不是令月主动进攻天竺,而是,北天竺有一块地方是吐蕃的辖地。既然吐蕃已经归顺我大周,那么吐蕃的属国和辖地,我大周自然该一并接收!”

武皇眉宇间是一片傲然之色:“我大周乃是泱泱大国,怎么能放弃属于我们的地盘?”

说完这番话后,她又看向了周围的大臣们:“北天竺如今需要一个都护,诸卿可有合适的人选?”

第154章 第 154 章

朝中大臣们的神色变得有些纠结。

都护是极为重要的封疆大吏,按理说,他们该争着将自己的人安排过去才是。

可北天竺太过偏远,跟朝廷之间还隔了一个吐蕃。他们要是真把自己精心培养的人才送过去,这些人跟被流放也没有什么区别了。远离朝廷中枢,必定会导致这些人淡出权力中心。

除非这些人能够在北天竺做出一定的政绩来,以此作为接下来晋升的跳板……而这条路,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了,远不如按部就班发展收益大。

不过旋即,朝中大臣们又想起了同样位置偏僻的交趾郡与海南……

原本的交趾郡与海南是流放之所,官员们也只有被贬谪才会去那两个地方任职。

可现在,交趾郡与海南已经成为了大唐极为重要的粮仓,这两地每年产出的粮食,可养活上千万百姓。

除此之外,随着航海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大唐境内的港口和造船厂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海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列为了重要的海港建设地。

虽然这港口暂时还未建成,但海南已经得到了不少资源。去海南游历过的人,回来之后都说,海南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荒凉偏僻之地了。

正因如此,这些年,在海南和交趾郡为官的官员,反而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出政绩。从前官员们避之不及的这两个地方,如今却有人争着抢着要去。

北天竺地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容易“捞政绩”的地方呢?

武皇看着底下的大臣们思量、交谈的模样,开口道:“历来这边关要地,在任命长官之时,都得慎之又慎,忠心、手段、能力缺一不可。若是边关的长官不可靠,极易酿成兵变之祸。北天竺与我大周国情不同,又是首次被纳入我大周国土,这首任天竺都护的人选,自然十分重要。”

她的这番话,堵住了一些想要安排自己人去北天竺就职的官员。

武皇说得不错,边地的长官没那么好当。一个弄不好,非但没有功劳可以捞,反而会惹祸上身。

如今在朝中的官员,虽然各有各的小心思,但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干实事的——不干实事、只想着党争的那些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武皇清理掉一批。能够留下来的官员,多少还是要考虑大局的。

宋璟向武皇提议道:“若论忠心,怕是无人能及得上圣人的至亲血脉。皇太女开疆扩土,庐陵王或豫王镇守边疆,兄妹联手平定天下,倒也是一桩佳话。不如,圣人直接派遣两位王爷中的一位担任天竺都护?”

庐陵王指的是李显,豫王指的是李旦。这二人,如今都被武皇打发回封地去了。

武皇并没有彻底对他们放下心来,他们在封地上,也需要接受一定的监视。尤其是在武皇和李令月“失踪”期间,一度准备登基为帝的李显一家子,受到的监视更严密些。

不过,武皇也没有忽略李旦一家子,尤其是李隆基,他一出生,武皇就往他身边安排了人手。武皇虽不在意年幼的李隆基,但考虑到另一个世界的他干得那些事儿,牢牢看着他很是很有必要的。

宋璟的话一出口,立刻便惹来了一些人的反对:“皇子身份尊贵,怎可去那种荒芜之地?”

李显和李旦现在虽说被武皇赶回了封地,无诏不得随意离开封地,可一旦长安和洛阳两京出了什么事,他们赶回来也还算便利。

他们要是真被“发配”到路途遥远的天竺去,那才是真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宋璟立马反唇相讥:“天竺那地界儿,太女殿下去得,两位王爷如何去不得?难不成,两位王爷竟比太女殿下还金贵么?”

“这如何能比?太女殿下小小年纪就有了太宗陛下的神勇,又对边关之事甚为了解,她自然能稳住北天竺局势。庐陵王和豫王未曾离开过我大周的国土,突然让他们去做天竺都护,岂不是要将他们置于险境?”

“哦,看来,你们这是承认了庐陵王和豫王远不如太女殿下的事实了。”

宋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将李显和李旦拿出来,与李令月进行了一番对比:“庐陵王年长太女殿下九岁,豫王年长太女殿下三岁。太女殿下在前线为我大周立下大功之时,庐陵王和豫王却无尺寸之功。如今圣人需要派人去镇守边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两位王爷也不能为圣人分忧。看样子,大周下一代人中,扛得起大任的,唯有太女殿下一人啊。”

“宋璟小儿,你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你出言讥讽庐陵王和豫王!”

宋璟淡然一笑:“我岂敢讥讽庐陵王和豫王?只是先前,你们为庐陵王和豫王抱不平,认为两位王爷与太女殿下一母同胞,却差别过大,对两位王爷不公。那时,你们怎么不想想两位王爷为大周做了多少贡献,太女殿下又为大周做了多少贡献?”

“两位殿下虽是天潢贵胄,可他们未立下功劳,一应待遇自然不好与太女殿下相比。如今,两位王爷有了去边疆立功的机会,待他们立下大功,圣人自然会提升他们的待遇。你们又为何要阻拦呢?”

“你们也知道庐陵王和豫王不堪大用,这才阻拦他们去边关吧?”

武皇眼见着朝中两拨人又要吵起来,赶忙阻拦道:“让李显和李旦去边关,朕不放心!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50-160(第7/17页)

令月好不容易才稳住的局势,没得让两个逆子给败坏了!”

“这天竺都护,你们若是没有人选,那朕就按照令月的建议来安排了。”武皇说着,提名了一位女官。

这女官名唤丁佩兰,她是通过上一届科举来到李令月身边的女官。

她有着出色的语言天赋,曾在吐蕃末代赞普杜松芒布杰一行人来到长安城后,为杜松芒布杰充当翻译。也是她,在察觉到吐蕃王族们有异动之时,及时向武皇禀明情况,让武皇先下手为强。

丁佩兰原本是作为外交官被培养的,但当武皇发现她有不错的政治嗅觉之后,就开始着力培养她,以备不时之需。现在,武皇的一番安排,正好能排上用场。

武皇曾秘密给丁佩兰委派了一些任务,丁佩兰都完成得相当出色。在武皇看来,丁佩兰是有这个能力管理好北天竺的。

即使丁佩兰一开始过去,人生地不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但她是李令月一手带出来的人,李令月自会将天竺当地的情况详细告知她,她必定能在李令月构建的框架下,稳住天竺的局势,让天竺地区得到充分的发展。

可惜,武皇知道丁佩兰的能力,朝中的绝大多数大臣们却不知道。

他们听着一个陌生的名字从武皇的口中说出,面面相觑,都感到十分茫然。

“不可,天竺都护,乃是天竺地区最高长官,怎能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官担任?”

“即使那女官在舞文弄墨上有些许才能,可她毕竟未离开过京城,也未见识过大世面,她如何能镇得住场子?”

朝臣们纷纷出言反对武皇的提议。一时之间,他们竟不知道是武皇想册封一个寂寂无名的人为边塞都护更离谱些,还是武皇在册封赤玛伦为吐蕃都护之后,又想册封第二位女性都护更离谱些。

赤玛伦原本是“代理吐蕃都护”,现在,前头的“代理”二字已经去掉,她成了吐蕃名副其实的都护。

这两三年来,赤玛伦的政绩的确十分骄人。但在朝臣们看来,赤玛伦的政绩是有水分的。

吐蕃地区有李令月坐镇,指不定是李令月为了扶持女官,而将自己的部分政绩送给了赤玛伦呢。

丁佩兰既是“寂寂无名”的新人,又是女官。

这在朝臣们眼中,简直就是叠了双重负面元素。朝臣们开始神色激烈地跟武皇据理力争,试图让武皇打消这个念头。

而站在李令月这边的人,则出声与这些人据理力争。

他们也不好直接说丁佩兰能力过人,担得起天竺都护一职。他们只是质问反对丁佩兰做天竺都护的官员,是不是在质疑太女殿下的决定。

迄今为止,在重大事情上,太女殿下几乎从未出现过决策失误。

“太女殿下的决策,我们自然是信服的。只是,她常年身在边关,与这女官并未相处多久,对这女官又能有几分了解?许是这女官用花言巧语蒙骗了太女殿下,也未可知!”

双方人马你来我往,唇枪舌战,战况十分激烈。

武皇由着他们吵了一会儿,再次喊停。

李令月的确没有指名道姓,说让丁佩兰担任天竺都护。她只是请武皇为她留心一下,看看女官中有没有可塑之才。

女官正式迈入朝堂的每一步,都走得极为不易。像吐蕃和天竺这种刚刚打下来的地盘,朝臣们还没怎么放在眼中,这种地盘拿来给女官们练手,是最合适不过的。

朝臣们还能对外放的地方挑挑拣拣,女官们却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她们想要正式迈入朝堂,就必须抓住每一个能够抓住的机会,她们得比已经站在朝堂上的那批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李令月也会尽可能为每一个有才能、有远大志向的女官创造这样的机会。

若女官中当真有才干出众之人,力排众议,将她拔擢为天竺都护,在李令月看来也没什么不可以。即使不能一步到位,直接让女官成为天竺都护,至少要让女官先从副都护做起,积攒一些政绩。

李令月对她亲自招进来的那批女官一视同仁,她并不在乎谁来天竺,她只关心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是武皇选中了丁佩兰,并误导朝臣们,让朝臣们以为丁佩兰是李令月推荐的人选。

在朝中,自然是武皇这个皇帝说话更管用,可提及天竺,众人无疑对于李令月的判断更加信任。

“好了,你们的意见,朕已经听到了,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女官丁佩兰此前未曾担任过任何要职,缺乏经验,直接任命她为天竺地区的都护,的确不妥。但令月为我大周立下大功,朕也不好驳斥令月,让令月失了颜面。”

“传朕旨意,册封大将军尉迟循俨为天竺代理都护,代理期满之后,转为正式都护。女官丁佩兰为天竺代理副都护,辅佐尉迟循俨处理天竺地区的事务……”

尉迟循俨跟随李令月南征北战,立下了极大的功劳,武皇要册封他为天竺都护,朝臣们倒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只是,他们在听到“代理都护”和“代理副都护”这些字眼时,敏锐地意识到,日后,这“代理”二字,怕是会成为官员们的常态。

原本,官员们接到任命,就可直接上任,现在,他们却多了一个“考察期”。

可官员们说不出什么反对的话来,毕竟,大家同朝为官,凭什么吐蕃和天竺能设代理都护,其他地方不能设呢?

第155章 第 155 章

对于这项结果,武皇与各路官员们大体上还算满意。

朝会结束之后,武皇扶着上官婉儿的手离开宣政殿,朝着紫宸殿走去。

大臣们在武皇离开后,来到宣政殿中悬挂的舆图前,盯着那舆图看了好一会儿,这才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宣政殿。

他们中有的人满面红光地说道:“太女殿下当真本事了得,短短数年功夫,就将那么大一块地儿纳入了我大唐的版图中。”

有人却面带忧色:“太女殿下武德充沛固然是一件好事。可她步子迈得这样大,总让我忍不住想起那些穷兵黩武的帝王,一味对外扩张,对我大周而言恐怕并非一件好事啊……”

先前说话的人立刻反驳:“吐蕃屡屡寻衅滋事,难不成你觉得我大周不该还手?况且,拿下吐蕃,对我大周而言意义重大!吐蕃地区地势高耸,对我大周而言,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要我说,这仗就该打!太女殿下怎么就穷兵黩武了?”

“就算吐蕃地区该拿下,可那北天竺,又算是怎么回事儿……要我说,天竺既没有屏障作用,又需要我大周出动大量兵力去维持,就该……”

“就该什么?那北天竺是吐蕃的辖地,我大周既然接管了吐蕃,自然该将吐蕃的辖地一块儿接管了。难不成,你的意思是我大周该主动弃地吗?孬种!你要是再说这种没有志气的话,别怪我揍你!”

一行官员出了宫门,恰好撞见前来进贡的使者。

这些年,不知多少小国来向大唐进贡,以求得到大唐的庇护,或者从大唐这里学到一些先进的技术。官员们对于其他国家给大唐上贡一事,早就见怪不怪了。

不过,既然正好让他们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50-160(第8/17页)

见,他们还是停下脚步问了一嘴,看看这回来进贡的又是谁。

让他们惊讶的是,这回来的,居然是吐蕃的使者!

队伍中,同时精通唐蕃语言的女翻译官出列道:“前两年,咱们吐蕃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扶持。今年,吐蕃迎来了一场大丰收,咱们都护便想着向圣人进贡咱们当地的一些好东西,以此来表达对圣人的感激与仰慕之情。”

官员们忙问,都有些什么东西。那女官答:“有藏红花、佛手参、冬虫夏草、雪莲、红景天、藏因陈①……”

她朝着眼前的官员们一样样历数着这些产自高原的珍贵药材,有些药材,官员们是认识的,有些药材,他们则闻所未闻。每当这个时候,女官就会简略地向他们介绍这些药材的作用。

官员们听闻此言,不由大为感慨:“想不到,吐蕃竟然有这么多的好东西!”

这里头的有些药材,可是救命良药啊!

“那是自然!你们还真当咱们吐蕃一穷二白,全靠朝廷接济不成?”

女官看着眼前的官员们合不拢嘴的样子,笑得很是开心:“吐蕃的好东西可多着呢,只是,从长安到吐蕃的路难走了些。幸好圣人已经在筹备着修路了,等这路修好了,咱们的人进入吐蕃方便些,吐蕃的那些好东西,都可以运出来了……”

“除了这些珍贵的药材之外,都护还吩咐我们带上了咱们那儿上好的青稞酒,以及上千头优质牛羊。这些啊,都是要进献给圣人的。你们若是得圣人看重,指不定能得到些许赏赐。”

说完这番话后,女官便和其他吐蕃使者一起去紫宸殿面圣了。

被留在原地的官员们看着吐蕃使臣团风风火火的样子,深觉他们对吐蕃地区的了解还不够。

……

武皇早就从赤玛伦的奏报中得知,吐蕃地区准备献上哪些东西。

当她亲眼看到一样样珍贵药材被呈上来时,她还是十分高兴。

吐蕃地理位置特殊,甭管它有没有丰富的资源,武皇都不会放弃这样一块土地。但吐蕃拥有这么多资源,也就代表它不会给朝廷的财政造成太大的负担。

与这些贡品一起被呈上来的,还有吐蕃都护赤玛伦的奏报。

在奏报中,赤玛伦详细向武皇陈述了吐蕃如今拥有哪些资源,有哪些物资是吐蕃急缺的。

赤玛伦可不是单纯为了讨好武皇,才派使臣团这么大张旗鼓地往长安走了一趟。

一则,朝廷先前向吐蕃送了不少人和物资过去,为吐蕃的兴建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于情于理,吐蕃都该有所表示,好让武皇和朝廷的官员们知道,吐蕃人并非不懂感恩之人。

二则,赤玛伦将琳琅满目的物资运来,也是向众人展示吐蕃是个“宝地”的意思。长安城的贵人们知道了吐蕃有那么多好东西,日后,吐蕃和大周的生意,也该好好做起来了。

一些珍贵的药材,可以在长安城中卖上高价,普通的药材、食品和作物,则面向中低层民众。

这些,赤玛伦都规划得很详细。经商得来的钱财,既可以拿来继续投资建设吐蕃,也可以拿一部分出来修路。吐蕃修一段,朝廷修一段,这不就能减轻朝廷的负担了么?

这路早一日修好,吐蕃民众也能受益。

武皇看完赤玛伦的奏报后,笑着对上官婉儿道:“你也来看看。这吐蕃都护,当真是个妙人啊!难怪令月如此中意她!”

上官婉儿接过这份奏报,仔细地从头读到了尾。她素来与李令月交好,这吐蕃都护又是李令月一力举荐的人,她自然不介意替赤玛伦说几句好话。

只见上官婉儿眼波流转,唇角含笑:“恭喜圣人得此贤臣!吐蕃都护这般有能耐,又对圣人如此忠心,时刻惦记着为圣人和朝廷减轻财政负担,圣人该好好表彰吐蕃都护,并号召其他的官员们向她学习才是。”

自赤玛伦就任吐蕃都护之后,她在朝中风评一直不怎么好。许多人都觉得,她只是运气好,出身吐蕃四大尚族,又是末代吐蕃太后,这才能得到李令月的提携。

可如今,瞧着吐蕃这三年来的发展,以及赤玛伦为吐蕃做的种种规划,那些人总该对赤玛伦改观了吧?

“你这话说得有道理。赶明儿,朕就举行一场上贡仪式,也好让其他人瞧瞧吐蕃都护的能耐与忠心!”

代表吐蕃来到此地的使者们中,有一些人听不懂武皇和上官婉儿的对话。但他们见武皇和上官婉儿言笑晏晏,也跟着露出了笑容。

这时,武皇将目光转向了一旁的翻译官:“朕记得你,你是令月选拔出来的女官,名唤周榕榕。如今,你跟在吐蕃都护身边做事,倒是愈发长进了。”

周榕榕笑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臣跟着太女殿下走南闯北,又与吐蕃都护一起去考察民生百态,自然比从前懂得多了,眼界也变得宽广了。”

“能让吐蕃都护专程在奏疏中提到你,可见你在吐蕃没少为她出谋划策。”武皇道:“令月对你们这批女官抱有极大的期望,你莫要辜负了她的期望。往后几年,你就跟在吐蕃都护身边好好做事,积累经验。朕盼着你能独当一面,日后为一方父母官。”

“是。”周榕榕的眼神骤然亮了起来,仿佛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她对着武皇郑重地道:“臣定然不会辜负太女殿下的期望,也不会辜负圣人的栽培!”

接下来,武皇又问了周榕榕好几个问题,与赤玛伦有关的,与吐蕃有关的,周榕榕一一答了。从前,武皇对吐蕃地区的认知十分有限,只知道吐蕃的实力不可小觑,如今,在周榕榕详细的叙述中,武皇加深了对吐蕃地区风土民俗的了解。

李令月虽在书信中简略地提过吐蕃如今的状况,但这三言两语的描述,自然不如周榕榕这个亲身经历者的口述来得生动。

末了,武皇又向周榕榕提起了李令月。

“朕这逆女,从来都不知何为“安生”。自她怀着身孕前往扬州,到如今她一路转战吐蕃、北天竺,朕都有将近四年没有见过她了。都说面圣难,可朕瞧着,她这太女倒是比朕这皇帝还难以得见!”

“太女殿下志在四方,心怀天下。正是因为朝中有圣人坐镇,太女殿下才能放心地在外打拼。太女殿下人虽在外地,却时刻惦记着圣人。有时,她连看见一朵花儿,都会说,此花与圣人甚是相配。”

周榕榕不遗余力地在武皇面前替李令月刷好感度。

武皇与李令月虽然感情极好,可到底许久没有见过面了。仅仅是书信交流怎么够呢?她务必要让武皇知道,李令月有多惦念武皇!

“她惦记朕?那朕让她回来,她怎么不知道回来?”武皇嘴角的弧度颇为微妙:“就连这书信,也是两三个月才呈上来一封。朕再没有见过似她这般没良心的闺女了!”

“许是逻些到长安通讯不便,太女殿下爱惜民力……”

“她知道爱惜民力,就不知道朕惦记她!”

周榕榕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她深深觉得自己没有好口才,只会越描越黑,于是站在一边呐呐不言。

好在武皇没有继续当着周榕榕的面“抱怨”李令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50-160(第9/17页)

“她去天竺的这大半年,倒是略微长进了些,给朕的书信从两三个月一封,变成了一个月一封。她还特意在书信中提醒朕,若有人在朕面前说她坏话,让朕不要相信。等她回来之后,自会与那些人辩驳……呵呵,她一走就是这么多年,若是朕真将那些话听了进去,哪里还有她辩驳的机会?”

周榕榕:“……”

所以说,武皇其实不是真的在抱怨李令月,而是当着他们这些人的面,显摆她与李令月的母女情谊吗?

看样子,她是不必替李令月担心了。

其他吐蕃使者们在得知了武皇对待李令月的态度后,也感到很是安心。自打李令月来了吐蕃,吐蕃的日子肉眼可见地好转了起来,他们巴不得李令月的地位越稳固越好。

“对了,圣人,殿下虽忙于公务,可对于两位小殿下,也是十分关心的。不知圣人可否带臣去见见两位小殿下?臣见了之后,回去也好将两位小殿下的近况说给殿下听,寥解殿下的思子之情。”

周榕榕还记得,李令月曾说过,她的一双儿女年岁尚幼,她不好把他们接到身边。待他们年岁大一些,生得再皮实一些,她就带他们出去见见世面。笼中雀,怎能了解这天地的广阔,怎能成长为优秀的继承人呢?

不过,周榕榕没有将这话说出来。

她觉得,武皇要是听到李令月不仅准备自己在外面浪,还准备把一双儿女也带出去浪,怕是要发飙。

“他们如今分别住在延英殿和含象殿中,这个时辰,他们应该睡醒了。你若想看,就随朕过去看看吧。”

延英殿和含象殿位于紫宸殿的西面,正是两名小皇孙的住所。

自打李令月的两个孩子被接回长安城后,武皇就将他们接到了紫宸殿中,亲自照顾。皇孙一辈,唯有这两个孩子能有这样的待遇。

两个小皇孙已经年满三岁,到了该开蒙的年龄。武皇身边多的是德才兼备的女官,平日里便由这些女官们轮流教他们习字。

待他们年岁再大一些,武皇就要为他们指派专门的课业老师。

武皇已在文武百官面前确认了他们“神明之子”和“未来继承人”的身份,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自然是重中之重。

尽管武皇还没正式开始为两个孩子选择老师,但家中有希望出皇孙师的人家,已经暗中开始较量了起来。

第156章 第 156 章

“李卉迟,你站住!居然敢趁我不注意偷袭,看我不报复回来!”

“你能追得上我,你就试试呗,小短腿!”

“你说谁是小短腿?”

“还能是谁?谁应就是谁咯!”

……

远远的,武皇和周榕榕就听到了两个孩子中气十足的声音。

武皇笑着对周榕榕道:“两只皮猴子又开始打打闹闹了。他们兄妹凑在一处时,就这样,闹得人不得安生。”

嘴上说着嫌弃的话语,她的眼中却满是疼爱之色。

想也知道,两个孩子是在紫宸殿长大的,若不是武皇纵着,他们怎么养得出这样的性格来?

周榕榕见状,放下一颗心来:“两位小殿下年岁还小呢,活泼些好,活泼些好。”

这年头,孩童夭折率高,小皇孙活蹦乱跳、打打闹闹的,至少说明他们身体健康。

“朕也是这么想的。日后,他们是要继承大统之人,有个性自然比没个性的好。我大周,不需要唯唯诺诺的继承者。”武皇似是想起了她的两个儿子,面色有些不悦。

当她目光转向李晏和李清时,又重新柔和下来:“晏儿和清儿年龄虽小,主意却大得很,颇有他们亲娘的风格。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只怕要将朕这紫宸殿都掀咯!”

“太女殿下若是听到您这话,只怕要大喊冤枉。臣听闻,殿下小时候,可是出了名的乖巧,从不曾做过让您头疼的事。很早之前,她就已经能够为您排忧解难了。”周榕榕开始为自家主君鸣不平。

武皇头疼地道:“她小时候倒是乖巧,可她略大一些之后做的事,哪件是让朕省心的?她只与朕打了个招呼,就直接带着人攻上吐蕃。朕在收到她的书信时,那是日日为她悬心。如今,她又先斩后奏,明知道天竺那么乱,还亲赴天竺。你倒说说,朕的哪句话冤枉她了?”

周榕榕:“……”

好吧,她不得不承认,站在老母亲的角度,自家殿下的确十分不让人省心呢。

这时,两个孩子一路打闹着来到了门外。

梳着小揪揪的李清一看到武皇,顿时惊喜地扑入了武皇的怀中:“阿婆!您快帮帮我,李济桓又在欺负我了!”

追在她身后跑的李晏见妹妹居然“恶人先告状”,气得直跳脚:“我才没有欺负你呢!明明是你先偷袭我的!你居然不叫我哥哥,真是没大没小!今天,我就要好好教教你,什么叫做长幼有序!”

李清躲在武皇怀中,冲着李晏扮了个鬼脸:“你来呀,你来呀!有本事你就来呀!你在阿婆面前这么大呼小叫的,我看你才是没大没小!略略略!”

李晏这才想起,他们这是在御前。

他瞥了一眼站在武皇身侧的周榕榕,赶忙整理了一下仪容。

最近,女官姐姐们已经在教他们规矩了,李晏知道,私底下,他们怎么跟武皇亲近都没关系,但在有外人在的时候,他恪守礼仪,需要维护武皇的威严。

“孙儿给阿婆请安。”

他突然正经起来,给武皇行礼作揖,倒真像那么回事儿。

李清见状,也从武皇怀中退了出来,认认真真地向武皇行了个礼:“孙女给阿婆请安。”

她的眼神比李晏活络些,一面向武皇行着礼,一面还偷摸着拿眼角余光去打量周榕榕。

武皇见状,没好气地屈起食指弹了弹她的额头:“行了,免礼吧,你做戏也不知道做全。”

李清“唉哟”一声,瘪了瘪嘴,揉着自己的额头,委委屈屈地缩到了一边。

李晏则朝妹妹发来了“王之蔑视”。

李清见状,挠了挠自己的手掌心,觉得自己的手又开始痒痒了。

有些人就是天生欠揍!比如她哥!

“阿婆,您别只说我,也说说他呀!”李清凭借位置优势,拉住武皇的衣角晃了晃。

武皇一偏头,恰好将李晏的“王之蔑视”尽收眼底……

李晏慌慌张张地收起了脸上的表情:“李卉迟,你除了会告状,还会做什么?”

李清白了他一眼:“你想让我不告状,你就别自己把你的把柄递到我手里来呀。李济桓,你在阿婆面前这般放肆,像什么样子嘛?!”

她一面说着这话,一面努力板着小脸,模仿武皇平时发怒的模样。

她生得本就有几分肖似武皇,如今又刻意比照着武皇的神态来,倒当真有了几分武皇的神韵。

只是,李清面容稚嫩,同样的神态,放在武皇身上是威风八面,放在她的身上,只显得她奶凶奶凶的,一点儿都不让人害怕。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