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1 / 2)

汴京小面馆 松雪酥 39364 字 2天前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汴京小面馆》 50-60(第1/32页)

第51章 书院开学

面前那陶盆中的烤鱼鱼皮煎得焦黄油亮, 诱人的香味不住地往人鼻子里钻,顾婶娘也不客气了,她实在也被香得都说不出什么客套话了, 便笑着举起筷子, 道:“大姐儿的手艺,我是早知道的,一定好吃。”

于是她和顾叔几乎同时下筷,两人分别夹起一块鱼肉放入口中,咬下去, 第一口先吃到的便是已经炸得酥脆的外皮,轻轻一咬, 便发出 “咔嚓” 一声。但这脆又不是那等干口的脆,鱼早已浸满了浓汤, 因此咀嚼起来是又入味又焦香。

第二口吃到的便是鲜嫩的鱼肉了,鱼肉是先烤后炖,早已被花椒以及其他的佐料腌制入味,在鱼肉本身的清甜之味上头, 堆叠出的是浓郁无比的料香和热油泼过之后的独特焦香,竟一点儿鱼腥味都吃不到了。

他们知晓沈大姐儿手艺好,因此顾婶娘和顾叔对这烤鱼也有些期许, 但没想到那么好吃。

“咱们都先吃鱼,鱼在里头咕嘟久了总难免老了,吃了鱼, 再吃底下的配菜与汤饼, 若是吃汤饼还不过瘾,我还蒸了米饭,用这烤鱼的汤汁浇在米饭上吃, 也极为美味。”沈渺笑着挟了一大块肥嫩的鱼肚子肉放进顾婶娘的碗里,“婶娘,顾叔,顾二哥,你们都多吃点啊,别客气。”

沈渺说得寥寥几句,倒又把大伙儿的馋虫勾了起来。

“这样边烤边炖鱼肉,竟这么香。”顾叔吃得一口接一口,都不用谁劝,筷子压根停不下来,他无意中还夹上来一筷子豆芽菜和白菘,那吸饱了汤汁的蔬菜,已经煨得软趴趴,但却一点儿也不失口感,吃起来辛辣中混着淡淡的甜——那是白菘与豆芽菜本身所具有的甘甜味,竟随着咀嚼,在辛辣之中一波一波被激发,脱颖而出。

顾屠苏一句话没有,只管埋头吃,鱼肉好嫩,又因被煎过多了几分紧实与弹性,轻轻一抿便将肉骨分离,顾屠苏时不时吐几根细骨,只觉着连这鱼骨都炸得脆了,用牙齿也能咬断。他甚至来不及如何回味,只顾着一口接一口。

尤其这烤鱼一直煨在炉子上,热热吃下肚,满腹都是香气。鱼这样的食物,只要一直是热乎的,便不会腥,还沾染上炭火独有的烟火气,更好吃了。

因太过美味,顾屠苏埋头吃了好一阵,才忽然想起来,赶忙将手里的酒递给刚坐下来的沈渺:“大姐儿,这是今春刚酿的青梅酒,你拿去。”

“来就来了,带东西作甚?”沈渺笑呵呵接过来:“正好!青梅酒酸甜又清爽,我给你们都倒上一杯。这下喝酒吃肉,岂不是更惬意了?”

湘姐儿听到了,匆忙咽下嘴里的鱼肉举手:“阿姊,我也要喝。”

沈渺微笑且拒绝:“小孩儿喝酒会变傻,给你们额外煮了锅鱼汤,喝那个吧。”

湘姐儿做了个鬼脸,重新坐回去吃了。

沈渺趁着倒酒的功夫,顺带把灶房里和豆腐一块儿咕嘟的鱼汤端了出来,特意放得离陈汌近一些:“小汌多喝汤,烤鱼的鱼肉还是咸了点儿,你腿还没好,少吃。”

几个孩子自己在旁边的一桌,守着一大锅不辣的烤鱼,他们这一锅没有放花椒,沈渺还特意用干锅煎的,也就没怎么放油,几个小孩儿吃不了太辣,也是怕陈汌吃不了。因此这一锅做出来是豆豉味的,干煎出来后酱香极浓,又是另一种鲜美风味了。

沈渺只嘱咐了他们一句别烫着,仔细骨头,便由着他们自个吃。沈济自己先挟一筷子,烫得哈气,又忙给湘姐儿、陈汌挟一筷子,还记得给俩弟弟妹妹挑鱼刺少的鱼肚肉。

湘姐儿也是吃得着急忙慌,烫得一边“哈哈”地张着嘴,又忙不迭要去挟下一筷子,屁股有一半都悬在半空,捧着碗里的馋着锅里的,一个劲问:“阿兄,汤饼熟了吗?”

她好想吃一碗这满是汤汁的速食汤饼,把汤饼往里头拌一拌,每根汤饼都裹着汤汁,闻着就觉着好吃极了!

沈济另取了一双筷子,搅动了一下鱼身下的汤饼,挑出一根来试了试,汤饼吸饱汤汁,香溢齿颊,好生入味,煮得正好!他赶忙咽下去,招呼妹妹将碗递来:“好了好了,给你盛。”

湘姐儿飞快递上了自己的碗,顺道伸手帮陈汌的也拿来递过去了。两人很快得到一碗吸饱了鱼汁的汤饼,沈济还给他们每人又挟了一大块鱼肉,铺在汤饼上。这样烫熟的汤饼爽滑劲道,吃一口汤饼,再吃一口鱼肉,皮焦肉嫩,油脂微渗出后又融在那一根根汤饼上,鲜醇交融,两个孩子都吃得头也不抬。

陈汌一直没吭声,筷子下得飞快,舌头熟练飞快地抿掉骨头,吞下去后也忍不住露出满足的神情。

湘姐儿好吃惊:“陈汌你剔骨头好干净啊。”

她很努力了,可吐出来的刺上还总是会有鱼肉,给她心疼坏了。

陈汌愣愣地热气氤氲中抬头,竟不知怎么回答。

在还没被沈家救下之前,他被装在麻袋里,捆扎住手脚,每天仅有吃喝拉撒时才会被解开一会儿,那时他一日只能吃一块饼子。他实在饿了太久了。后来,那拐走他的络腮胡之所以不捆着他了,是因为他的腿已经断了,连跑也跑不了多远。

络腮胡不止拐了他一个人,他有好几个麻布口袋,里头装着有男孩儿,也有女孩儿。他时常会凶狠地问他们自己叫什么、家在哪里,若是他们能说出来,便会狠狠地打他,直到他们下次因害怕挨打而再也不敢说。

他还会给他们取新名字。

后来真的有些孩子,慢慢不记得自己原来的名字了。这时候,络腮胡便会哼着曲把他们卖了。

陈汌是里头最倔的那个,他每回都仇恨地看着他,清清楚楚地把自己的名字说出来,也就挨了更多的打。所以他成了里头唯一被打断腿的、也是最后一个被卖掉的。

等到了汴京,终于有了逃命的机会,他拼死滚下排水渠,拼命往里爬往里钻,他也不知自己为何有这样的勇气。他年幼懵懂,却天生是个硬骨头,不肯妥协也不肯放弃。

所以直到今日,他虽然也忘了许多,却仍然记得家大致的模样,还记得自己的名字。

他家住在水边,他自小便会吃鱼,阿娘时常会买来几条小小的稻花鱼,家里每人蒸一条,他与爹爹每次都能完整地剔下一整副鱼骨。

他的亲阿姊与弟弟吃鱼都不如他。

陈汌又垂下头去,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在沈家这几日,是自从离家以来,他过得最好的日子,能吃饱能穿暖,不会挨打,夜里也不必害怕随时被提着脚卖掉。

陈汌其实还是会被开门声惊醒,但他已不会吓得缩起来了。

因为,他已能听出沈家阿姊的脚步声。她夜里忙活完,便会轻轻地推开房门。沈家的木门是新做的,门轴只会发出十分轻微的“吱”声。这样的声音是吵不醒人的,但陈汌不知为何,即便睡着也总能听见。

之后,沈家阿姊会蹑手蹑脚进来为他和济哥儿盖被,还会担忧地轻轻摸一摸他的额头。她似乎很害怕他因腿伤而发热,总要摸了摸,确保没问题,才肯放心回去歇息。

这些他都知道。他只是闭着眼,假装睡熟了。他下意识觉着,这样或许能让沈家阿姊更放心一些,少为他操心,于是他哪怕时常疼得睡不着或是夜里疼醒了,也不想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汴京小面馆》 50-60(第2/32页)

让人知晓。

他出神时,湘姐儿正和济哥儿抢一块儿煎得最焦香的鱼皮。湘姐儿生得胖嘟嘟的,扒在济哥儿身上嬉笑打闹,最后把济哥儿都压趴在桌上。

济哥儿被她闹得笑得浑身都没力气了,认输地把那块鱼皮放进了她的碗里,她才善罢甘休。

谁知,湘姐儿转手便将那块鱼皮挟到了陈汌的碗里。

陈汌看了眼碗,又看了眼湘姐儿。

湘姐儿眼睛很大很圆,像黑葡萄似的,笑起来却又弯弯的,和沈家阿姊特别像。但沈家阿姊的笑更多像温柔的水波,像家门口那平静的河流。湘姐儿因生得更圆乎些,笑起来是甜丝丝的,像多加了一勺蜜的酪浆。

“我好不容易抢到的,给你吃。”湘姐儿得意地左歪歪头又右歪歪头,然后挪动着屁股蹭到他身边来,伏在他耳边小小声地说,“陈汌,你是不是想你爹娘了?”

热乎乎的气息,还夹着一股烤鱼味,拂在他的耳边。

陈汌被问得又是一呆。

湘姐儿却又一字一句,自顾自的,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说:“我也好想我爹爹和阿娘。可大伯娘说,他们早就去天上了,这辈子都见不着了。可是你不一样,你爹娘还在,指不定他们也在找你呢,总有一日你还能见到的。只要还有相见的希望,就比我们三个都强多了。”

她声音软软的,挠在耳边痒痒的。

“所以你别想家了,多吃点,我们一起快快长大吧。”湘姐儿伸出她满是烤鱼味的胖手,抓住了他又瘦又满是疤的手,“等我长大了,我会变得像阿姊一样厉害,我变厉害了便再不会偷偷地想爹娘了。等你长大,你爹娘说不准也找到你,把接你回家去了。”

“不过……你爹娘日后若是来接你了,你可别把我忘了,要记得给我写信。”湘姐儿捏着他的手指,黑葡萄般的眼睛饱圆,她认真地注视着他,“拉钩。”

胖而白的小指头勾住了他的手轻轻地摇晃,他的心猛地窜起一股压抑许久的酸涩,那酸意熏得他喉咙发紧眼眶发涩,他拼命地眨着眼,才把眼泪憋回去。

慢慢的,他总算把那股想哭的劲忍过去了,低低地“嗯”了一声,他也笨拙地蜷起了自己的小指,搭在湘姐儿柔软的手指上,“我不忘,我给你写信。”

“我在跟阿兄学写字了,以后我也会给你写的。”湘姐儿咧开嘴,又笑了。

两个孩子稚气地许下约定,更因此紧紧挨在一块儿,肩抵着肩,手拉着手。那些隐藏在心底,平日里不会时常想起、也似乎不好意思对兄长、对大人述说的沉重思念,便在这热气腾腾的夜色中,像是两根相互依靠的藤蔓,全勾在了彼此的指间。

***

沈渺起初并没有发现两个小孩儿之间有什么变化。自打那天烤鱼得到顾家人的一致好评后,她便开始忙活在铺子里上烤鱼这个新菜的事。

她反复试验斟酌了烤鱼的配菜、调料、汤底的用量和搭配,连着做了好几次,把一家人吃得连打嗝都全是烤鱼味,好悬没吃上火,她终于试出了最完美的比例,算是完美复刻了后世夜市大排档的独特味道。

之后又比对了好几家鱼铺子,最后还是选择了狸花猫所讨食的那家鱼铺子作为供货源。不得不说猫猫严选还是有道理的,在汴京城中打下那么大江山的它知道哪家鱼最新鲜,也知道哪家鱼铺子的店主心地最好、最厚道,后来沈渺与那家鱼铺子谈好了长期供应的批发价钱,鱼铺老板很高兴,因为铺子里一直是花鲢鲈鱼之类卖得好,他塘里好多草鱼长得又大又卖不出去,如今正好能供给沈渺,便按比平常售价便宜三成半的价钱出售,他能多卖鱼挣钱,还能清掉一个鱼塘,双赢!

还包杀鱼。

搞定了供鱼商,她又核算了一下成本:鱼、辅菜、调料、陶盘、炭火等等都要算进去。她琢磨了好几个晚上,最终还是决定做成九十八文一份。毕竟这是一道大菜,加上辅菜很丰富,适合好几人围桌一起吃,独特的烹饪方式和丰富的食材,值得这个价。

且从经营上谈,这价格已算是利薄的了。

之后,陶窑送来了陶盘和配套的小炉子,一切都准备好了,沈渺便让济哥儿按照后世宣传海报的形式,画了一幅巨大的围炉烤鱼图。

图上一家人围着一张大桌,大桌上一口巨大的锅,锅里卧着一条炸得金黄的大鱼,鱼身下也满满当当,刻意画得各色菜肴都要满溢出来似的。

顶上还写上了广告词:“一炉烤鱼,一场欢聚”,并且附上火辣辣的火焰,火焰上标着“限时特价,一百八十八文(划掉)”旁边再用更加巨大的红字写上“惊爆!限今日!九十八文!”。海报底端再附上“金梁桥杨柳东巷,沈记汤饼铺”的地址。

宣传海报沈渺让济哥儿画了好几幅,一张贴在自家门板上,另外两幅,分别交给了两个走街串巷的闲汉,给了他们一人二十文,让他们将宣传海报贴在前胸后背上,当移动人形广告牌。

再让他们吹着小喇叭,滴哩哩地满街到处去喊:“杨柳东巷的沈记汤饼铺新出炖烤鱼啦!一锅烤鱼半锅料,真材实料好味道!”

“三五好友、一家小聚,沈记喊你来吃鱼啦!”

“沈记专注烤鱼二十年,祖传的老手艺!买了不吃亏,吃了不上当!”

有认得沈渺的路人听了,哭笑不得地反驳道:“这不是胡说么!那沈娘子年纪轻轻,连双十年华都还差了点儿,哪来的二十年手艺?怎么,她还在娘胎里便会烤鱼啦?”

闲汉笑嘻嘻,反应倒是快:“都说了祖传的手艺,这手艺的年岁自然是打祖上起算的!沈娘子承袭至今,二十年有什么稀奇?百年老店、百年老汤的那都多了去了!”

不得不说,这样行走广告牌的奇特宣传方式果真吸引眼球,大中午便有人来问了这鱼是怎么炖烤的?沈渺笑道:“要夜市时分才有呢,您晚点来。”

沈渺从上午到中午,除了为来客做面,其余时候都在备烤鱼的配菜、调料、调汤底、腌鱼。

到时候客人来了,现点现烤,鱼一煎好便能点上炉子上菜,便快速多了。

等她忙完手里的活。铺子里正好是青黄不接、没什么人的午后,她便催着济哥儿收拾铺盖和行装准备出发——辟雍书院前两日特意遣了个年轻的讲学博士来“家访”,不仅告知了童子启学的日子,还给了张单子,写明了要带十日至半月的米粮、铺盖、衣裳鞋袜、盆、学具等等。要采买的东西果然不少,幸好先前她已买齐了,如今捆到车上,便能走了。

沈渺暂时关了店门,嘱咐湘姐儿不要带着有余和陈汌胡闹,有事儿去对门找顾婶娘,不许乱跑,不许进灶房,不许点柴火,不许去井边,不许和刘豆花打架,不许拔鸡尾巴毛做毽子……唠叨得湘姐儿两眼发直地捧住了脑袋:“阿姊阿姊你快别念啦……”

沈渺轻轻弹了弹她的脑门,急忙给济哥儿装上新炸的小黄鱼零嘴,领着他飞快往书院去。

沈渺与济哥儿到的时候都算晚了,不少人家一大早便领着孩子来了,毕竟还要擦洗床板、挂帐子、打水、归置东西等等。还有些人是以为书院里的学舍是大通铺,便早早起来,想给自家孩子争一个离尿桶远一些的位置。

但沈渺那天在兰心书局已跟九哥儿打听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汴京小面馆》 50-60(第3/32页)

了,辟雍书院毕竟是官学,学舍是一排排的廊房,粉刷一新,住得也宽敞,每人都有一张小床,床上都刻有字号,是入学前便按照录取的排行排好的。尿桶也不放在屋子里,学舍外建有专门的茅厕,茅厕也有杂役时常清扫、倾倒,算是洁净的了。

所以沈渺便悠哉悠哉让济哥儿在家里又多吃了两顿饭、多呆了大半天才送他去,不像旁人急赶慢赶。他们到了书院时是未时末了。炎日正盛,书院里倒是凉爽,一路走来都有浓荫,也有三三两两如她一般送孩子上学的人家,都在张望书院的景致。

辟雍书院果然如传言般宽广,亭台楼阁掩映在湖光水色与花叶茂葳之中,堪比后世大学美景,倒让沈渺步入其中时,也有些怀念了。

当年自己的学生时代……额,她好似高中毕业后才开始寄宿的哎……这么想想,沈渺侧头看向济哥儿,有些心疼这孩子了。

放在后世还是小学生,在此时便已早早离家求学了呀!

沈济今儿也是有些沉默的。神色十分挣扎,既有些期盼兴奋,也怀着一丝对家人的不舍。

他背着个大大的藤编书箱,手里还抱着自己的藤席。沈渺则替他拎着捆成卷的被褥,另一只手是半袋精细筛过的大米与麦粉。

“济哥儿,没事,上十日就能回家一次,阿姊隔几日得空再来给你送点好吃的,你就安心读书就是了。”沈渺想了想,还是温言宽慰他。

谁知济哥儿摇摇头:“阿姊,我不是舍不得离家,我只是……”他转头看向沈渺,眼里有点担忧,“我担心我在书院的时日,家里忙不过来。”

说着他竟像个老头似的,先叹了口气,接着又唠叨了起来:

“湘姐儿和陈汌都还小呢,陈汌腿又还伤着,他们帮不上阿姊什么忙。虽说有了有余帮忙干杂活,但阿姊你要忙铺子里的生意,又要照顾他们俩,我担心你太累了。”他愁眉苦脸,还道,“尤其今日家里正要上新菜,这样重要的时候我却不在,总觉着不踏实。”

原来他在替她担心呢!

沈渺这下才彻底笑了,捏了捏他头上的小发髻:“说得好似你也七老八十了似的,放心,铺子里的生意我忙得过来。湘姐儿皮虽皮,但她也很乖的,你没发现么?店里忙的时候,她从不添乱,还会帮着收碗筷、扫地。今儿陈汌坐在轮椅上,还帮我浇菜喂鸡呢,他们俩年纪小,可你也别小看了他们,更不必这样担心。若真是忙不过来,阿姊可以再临时招个工呀,路边那么多闲汉,花点银钱,便能使唤他们进来做一日的工了,你就好好读书吧,别想那么多。”

沈济勉强点了头,但还是认真嘱咐道:“阿姊,这是我的心里话,我希望你要注意自个的身子,若是这几日客多,你自个要记得多歇息、多喝水,夜里也早些睡。若实在累了,便关上门好生地歇一日,少挣一日钱也不打紧的。我在书院里,也不必花销这么多银钱,你今儿给我一贯钱,我能用好久了,所以你要听我的话,得空歇歇吧。”

沈渺心里一暖,软声答应了:“好,我一定听你的话。该歇便歇,你这回可放心了?嗳——那座学舍墙上写着个‘甲’字,是不是就在前头了?”

沈济便也顺着沈渺的手指垫脚去看,大而弯垂的芭蕉叶遮蔽了半座墙,但果然能瞧见一个甲字,他心头怦怦跳,好似又回到那日看榜时一般,心里难免有些悸动。

走上前去,果然是了!今年辟雍书院招录的甲舍生童子一共有二十名,五人一间学舍,一排过去有四间大砖瓦房,后墙下遍植芭蕉与绿竹,青石小径上还有几个灰衣灰帽的杂役在扫地,瞧着倒是不错。

济哥儿因排行第六,正好分到第二间第一号铺,沈渺跟着进去看了,每人一张小床边上一张小桌,角落里两排箱柜,倒是还算干净。

这屋子里已经有两三个人了,都是与济哥儿年纪差不多大的童子,坐在各自的床榻上,见沈渺领着济哥儿进来都好奇地瞧着看。

他们来得早,床铺上帷帐衾褥都收拾好了,有个童子的母亲还汲了水来,勤快地把学舍里所有的几案桌椅、斗柜窗台都擦了。

还有个童子竟然小小年纪便戴上了“叆叇”,是这个时代格外稀有的小近视眼,被他身着长衫的爹爹拉着手切切告诫:“这叆叇夜里就寝前,记得妥善装进棉袋里,莫要划伤了,更莫要摔了,这么一副不便宜呢!你可要珍惜。爹走了,你从此当勤心向学,勿负吾望。”

沈渺也替济哥儿将被褥衣物都放好,挂好了防蚊的绿纱帐子,瞧着没什么了,便该走了。她身为家人,至多只能送到这了。

沈渺交代了他几句,告诉他若是有什么事儿便叫人回家来送信,或是找九哥儿帮衬。

说起九哥儿,她指了指米粮袋子里还有个油纸包:“我多做了些炸黄鱼,你一会儿拜完先生,得了空,便送去给九哥儿吃啊。他也是甲舍生,应当与你住得不远,回头记得去打听打听。”

沈济点点头:“阿姊回吧,一会儿天晚了。”

沈渺应好,便转身要走,没走两步,身后脚步声响起,她回过头,又见济哥儿忍不住送出来说:“阿姊一会儿你便坐车回去吧。”

他依依不舍:“路上当心啊。”

沈渺微叹,笑着摆手:“回去吧,和你屋子里的同窗好好见个礼,别担心阿姊,过十日,等你休沐了,阿姊便来接你啊。”

沈济就这般看着阿姊的背影,颇有些怅然若失。但他知道他得好好读书,才不辜负了阿姊,他还记着自己暗自许下的诺言:他要亲手为阿姊挣一副头面出来,金银铺里最好的!

于是他又振作起来,回了学舍中,便很主动与同窗们相揖为礼,互通姓名,闲聊几句,之后又相约一同去谒拜先生。

他们的讲学博士姓邹,留着个山羊胡子,干瘦干瘦的,瞧着很有些严厉的样子。

但明儿才有课业,邹博士也就说了些:“诸生当志存高远,以修齐治平为念。勿溺于嬉乐,勿怠于困苦。同窗之间,宜互助互勉、互尊互让,莫要为小事争执不休。”之类的话,就让他们回去歇息。

沈济与同窗们回到学舍后,便单独出去问了那些洒扫的杂役,得知监生们都住在东边的廊房,便揣上炸黄鱼一路询问摸索着找了过去。

谢祁此时怀里揣着只猫,正坐在窗下看书,一边摸着猫咪,一边慢悠悠翻过一页。

他身后的床榻上躺了个歪七扭八的宁奕,他自言自语、唠唠叨叨地嫌弃:“这啄饮堂的庖厨难不成是用脚做得饭?羹汤清寡如水,菜寡淡无香,饭米糙硬,入口粗粝,烧的炖肉腥膻不堪,上头还有猪毛!看了都毫无食欲,莫说吃了……”

谢祁压根没听他说什么,因此回应他的只有麒麟奶声奶气地喵喵声。

宁奕饿得不行了,爬起来,晃到谢祁面前,拿手逗猫,饥不择食地道:“谢九啊,要不你也给我冲一碗羊乳糕吧,我实在……”

话没说完,外头忽然传来“笃笃”地敲门声。宁奕耸拉着脸,慢腾腾地打开门:“谁?”

暮霭中,站着个眼熟的童子,宁奕认出来了,惊喜道:“这不是沈娘子的弟弟吗?你怎么来了?”

“我阿姊让我来给九哥儿送炸黄鱼,她今儿刚炸的,很香……”沈济老老实实地举起手中的油纸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汴京小面馆》 50-60(第4/32页)

“不愧是沈娘子,真是救命之恩啊!”宁奕双眼骤亮,就要伸手去接,谁。谁知,斜旁里立刻伸过来一只修长而匀亭的手,将油纸包稳稳地夺了过去。

宁奕磨牙,扭头一看,正是方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谢祁,他气不打一处来:“你不是读书入迷么?我说干了口水你都没听见,怎得一听见沈娘子的名字,你又活过来了?”

小猫爬到了谢祁的脖子上盘着,谢祁也不搭理宁奕,反倒笑着对沈济说:“进来坐吧,找过来不容易吧?谢谢你阿姊了,怎么忽然想起来给我送这个?”

沈济小心踏了进来:“阿姊这些日子琢磨了个新菜,把鱼先烤再炖,配上杂蔬,十分美味。因与鱼铺子定了不少鱼,那鱼铺店主便多送了好些小鱼给阿姊,实在吃不完,便都用盐和孜然炸了,让我带来书院里当零嘴,便也想着给九哥儿带一份。”

原来他也被沈娘子惦记着。谢祁听了眉眼带笑,无视宁奕怨念的眼神,将油纸包直接揣进了怀里,看样子谁也不打算分。

不过宁奕很快又被沈济的描述吸引,咽了咽口水问道:“你说沈娘子上了新菜?好吃吗?”

沈济点点头:“极好吃。鱼肉鲜嫩,汁浓味厚,再加两块速食汤饼,泡进那汤汁里,便更是回味无穷了。”

宁奕听得受不了了,肚子里咕噜噜地响,等沈济告辞回去,他便合上了门扉,小声与谢祁和尚岸商议:“咱们三人,今日也去吃烤鱼去,如何?”

尚岸问:“如何去?院门早闭上了。”

宁奕眯着眼:“自然是翻墙!”

谢祁用手挠着小猫的下巴,没有说话。他以往是从来不逃学的,但是……怀里的炸黄鱼正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像是一根羽毛,挠动了他的心。

“不说别的,何不去给沈娘子捧捧场呢?”宁奕瞥了眼默默撸猫的谢祁,意有所指,“人家还给你送炸鱼呢,你不去谢谢她?”

这倒是在理。谢祁总算有了正当借口,起身整了整被麒麟扒开的衣襟,点了点头:“你说的是,来而不往非礼也,炸鱼之礼不能不谢,那便去吧。”

尚岸忍住笑,指着他俩摇摇头:“明儿冯博士若是知道了,你们可得替我挨罚。毕竟你们俩,一个为了吃,一个为了人,只有我,为了你们两肋插刀,舍命相陪。”

“行了行了!快走吧!等会赶不上了!”

第52章 火爆夜市

日沉西山, 天色昏暝。

辟雍书院的后山竹林中,夜虫唧唧,山风来去, 荡起一片沙沙之声。

冯元坐在竹舍中冥思苦想, 烦躁地挥起手,“啪叽”一声拍在大腿上,打死了一只胆大妄为的花腿蚊子。

他苦恼手中编了一半的书究竟该如何写,手还无意识地挠着腿上慢慢鼓起来的大蚊子包,先用指甲压出个“十”的形状, 等蚊子包越挠越大,他又用指甲深深抠下去, 压出个“米”。

但越想越是不得章法,脑中混沌全是浆糊, 腿还痒。

他长叹了一口气,认命地站起身来,绕到后廊,想去泡一碗速食汤饼吃——每当他思绪淤堵, 他便会吃一碗,然后对着竹风,一边吃一边想, 思绪倒顺畅得多,如今竟慢慢地养成了习惯。

可惜今日他翻找了半天,仆从送来的食篮里竟然已经空了——竟吃完了!

冯元捏起篮子里的饼屑放进嘴里, 嚼了嚼, 饼屑已潮软,实在不足以慰藉他的身心。他又想起前阵子家中所办的寿宴,不由回味着砸吧嘴。

那日, 他吃了那一顿美味佳肴,夜里回到竹舍中便茅塞顿开,下笔如有神,一夜硬生生写了数千字,至今回想起来都觉酣畅淋漓!

于是他看了看天色,心中动摇:不然……趁着明月清风相伴,这便启程夜探沈记汤饼铺?

既然意有所动,冯元勇敢地迈出了竹舍,顺道将睡在廊下打呼噜磨牙的亲随踹醒:“冯六,走,下山去。”

冯六两眼迷蒙地翻身坐起,擦了擦嘴角的口水,一骨碌爬起来跟上自家家主,摸不清头脑地问道:“天已黑了,书院也已落锁,郎君要去何处?”

“去吃汤饼。”

冯元脚下生风,这山下便是辟雍书院的围墙,因依山而建,此处围墙地基较高,还有山石堆砌,爬出去并不算难。

明月高悬,银霜铺地,照亮了主仆二人哼哧哼哧翻墙的身影,冯六蹲在墙下,奋力将冯元驮了起来,冯元把衣袍掖在腰带上,撅着屁股扒拉着墙头,好容易坐了上去,居高往底下这么一望,脚底又有些软,不敢往下跳。

正踌躇不定,忽然不远处被繁茂花木遮蔽的另一处墙头,也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响,冯元原以为是野猫,谁知下一刻枝丫间接二连三探出来了三个脑袋。

还是十分眼熟的脑袋。

月光照亮了彼此,四人隔着一截墙头遥相望,双方因过于震惊,一时都不知该说什么。

沉默,是今夜的辟雍书院。

还是宁奕逃学经验丰富,率先反应过来,讪讪地摘下了翻墙时不慎挂在头上的树叶,还有心思低头对谢祁嘀咕了一句:“我翻过无数次墙,还是头一回被逮着,早知不邀你了,我都忘了你天生时运不济……”

谢祁竟然也有心思小声反驳:“……知足吧,没掉下去摔断腿已算好运道了。”

尚岸扶额:“你们别吵了,冯先生瞪过来了。”

宁奕立刻堆满了笑容抬起头来,关心道:“先生,这长夜漫漫,您怎么也会在此?”

冯元板着脸:“此话当由我问你们吧?”说完,他转向谢祁,颇有种心爱的学生竟被带坏的痛心,抖着手,气得胡子都翘了,“怎连谢祁都与你同流合污了?”

谢祁惭愧地转开了眼,假装在欣赏今日尤其明朗的月色。

“老实说来,你们三个究竟要去何处!”

尚岸叹了口气,神色慢慢变得凄然。

他是以写策论见长的,于是解释时也是出口成章,先从书院啄饮堂的弊端谈起,菜色寡淡不说,午后甚至只供应早食的剩饭剩菜:“观之则食欲顿消,食之更觉难以下咽。书院天黑便落锁,学子们外出觅食,也多有限制。尤其课业繁重,本就劳神,却还要忍受不得饱腹之苦。我与宁大、谢九三人实在迫于无奈,才冒险翻墙而出,只盼望能寻些果腹之物,以解饥馁。”说到此,他眼神悲哀,语气凄苦,听得冯元都忘了他们三人家世都不错,竟感到心酸了。

之后尚岸又正色道:

“我等自知此举不妥,然为求一饱,实出无奈之举也。望先生也能体察一二,辟雍书院乃官学,啄饮堂事关数百学子三餐饮食,怎能轻忽?学子们都是自备米粮,可交到啄饮堂烹煮之后,新米变作陈米,细面夹杂麦麸,此中难道没有中饱私囊吗?听闻因辟雍书院是官学,啄饮堂的庖厨不仅人数众多,且自书院初立迄今,未尝更替,庖厨们厨艺不精未有严厉惩处,做得好了也无厚赏,才有如今职司不明、推诿互责的境况。我等学子人微言轻,只盼望冯先生日后能为我等上书山长,查彻啄饮堂贪腐一事,解了这困窘,我们便也不必爬墙头,得以安心向学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汴京小面馆》 50-60(第5/32页)

宁奕听得眼睛都瞪圆了,不愧是“铁笔杆”尚岸啊!他们这嘴馋翻墙逃学的行径,顿时便变得有理有据了起来!

这下宁奕也不心虚了,高高挺起了胸膛,顺带用手肘撞了撞谢祁。

谢祁便也连忙调整出一副同仇敌忾的神情,正色道:“的确如此,先生们日常都在广博苑用膳,因此不知啄饮堂膳食的猫腻,学子们来书院是为了专心苦读、出仕为官,且大多都是寒门出身,也不愿因此得罪了人,闹得不可开交,便一直无人出头。若非今日遇上先生,我等又哪里有诉苦之处呢?”

寒门出身的不敢惹事,士族出身的更是夹着尾巴做人,大不了便日日使唤家中送餐食来,因此倒便宜了那些蛀虫,愈发肆无忌惮了起来。

谢祁心底默默想着,且那啄饮堂的总管事,好似还是某位斋长[注]的妻弟。

冯元性子直,怒气冲冲地一拍墙头:“竟有如此之事?冯某明日便去与山长详谈,必要将此事弄个明白!”

冯家虽无权,但积蓄下来的金银可不少,辟雍书院有大半学舍、学堂都由冯家捐资所建,为此官家还为冯元写了一副“急公好义”的字赏赐于他,希望他继续这般体察圣意、多多捐款。

因此冯元才能在后山上有自己的竹林精舍。

其他人惧怕那斋长的妻弟,冯元倒不怕——面对笑里藏刀的官家,谢家选择放弃长子“惹不起躲得起”,冯家失去儿子后,则选择了另一条路:拿钱买命。

冯家先用钱砸开乐江侯府的大门,再通过乐江侯用钱砸开了太后的宫门,之后便经由太后的手,装满了官家内库的钱袋子。

虽然升官无望,但至少面上过得去。

不过,这也只是饮鸩止渴,金山银山总会花光,到了那时,冯家又该如何?冯元叹了口气,只能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了!

谢祁三人对视了一眼,没成想逃学还有此等意外之喜。冯元为人还算磊落,不是徒托空言之人,他既然开口了,必然真会如此去做。

不过坐在墙头叫凉风一吹,冯元那被忽悠瘸了的头脑又清醒过来,不对,不对劲,好哇,这几个小子皮痒了,还敢用他作筏子了!说什么吃不饱饭,当家里日日往来的仆从都是摆设?

可谁叫他摊上这么三个学生呢?书院里的讲学博士手下大多都有十来个学生,但冯元性情高傲,嫌弃旁的学子愚钝,只肯教谢祁、尚岸与宁奕三人,山长自然也没法子,谁叫冯家是书院的大财主呢!

此时讲究事师如事父,师生之间情同父子。他便也只能宽容这三个不省心的学生了!冯元拿眼斜了斜他们,语气凉凉地问道:“行了,下不为例,我便也不追究你们逃学之责了,那你们倒是说说,这是想要去哪儿果腹?”

“先生不知,那沈记汤饼铺出了新菜,听闻极为美味,我等便是想略尝尝鲜。”宁奕早已蠢蠢欲动,“先生好风雅,今日可是坐在墙头观月?若是闲暇无事,不如与我等同去?”

冯元轻咳一声,颊上泛起一丝红晕,捋了捋胡子,顺驴子下坡地答应了。

于是翻墙觅食的便成了师生四人及一猫,谢祁与两位损友挤在冯元的马车里。他怕麒麟被挤着,便将熟睡的小奶猫揣在衣襟里,只露出个小小的猫头,便这样往沈记汤饼铺疾驰而去。

等他们入了内城,到了杨柳东巷,才知晓沈记今夜生意有多么红火。

师生四人下了马车,未及门前,便闻喧哗之声,热闹非凡。

沈记汤饼铺店内店外都坐满了,铺子边上还罢了一溜的小板凳,不少人手持竹签坐着等候,有两个穿得滑稽喜庆的壮汉子,显然是临时雇来的,他们身上贴着围炉烤鱼的画,一人吹喇叭一人高声吆喝:“小桌十三号!谁是小桌十三号!轮着你啦!沈记喊你来吃鱼啦!快来!过了号可叫下一桌咯!”

四人好不容易才挤进人堆里,才发现不仅门口多摆了桌椅,连沈记的后院、巷子里都临时加了四五张桌子,不少人已经坐下了,满眼新鲜地等着上菜。

隔壁的顾婶娘端着陶炉穿梭在人群中,帮沈娘子端菜;年婶娘也来了,帮着收碗加炭;湘姐儿围着小围裙,仗着人小灵活,飞快在铺子里外穿梭,她记下每一桌点的菜,又噔噔噔地跑到柜台处大声告诉里头忙碌的阿姊:“阿姊,再加豆豉烤鱼一份!脆皮烤鱼两份!葱蒜都吃,少些辣!”

灶房里,沈渺还算从容,她同时起了三个锅煎鱼,有余则坐在小板凳上,努力而专心,刷碗的丝瓜囊都快刷出火星子了。陈汌坐在轮椅上也没闲着,膝上放着个藤筐,推着轮椅从柴房里一趟趟运炭火过来。

此时,正好顾婶娘端着一份热气腾腾的烤鱼经过谢祁四人身边,要送到门口坐着的食客桌上。

宁奕探头一看,口水便险些滴下来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