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2 / 2)

郑山辞虞澜意 端瑜 43253 字 2天前

郑山辞笑着去抱他,“谢谢。”

“你太厉害了,这么快就升官了,我相公是正五品郎中了。”虞澜意高兴极了,他捏了捏郑山辞脸颊上的肉。

亲了亲他的唇瓣,他正打算退回去,结果被郑山辞搂着腰亲到无法呼吸。

分开时,郑山辞的手指捻了捻虞澜意的唇,像是还在回味。

虞澜意脸上立马就红了。

自打虞澜意怀孕后,他们就没做其他的事了,这还是他们第一次亲吻。

郑山辞很快就恢复过来,唇角还是带着笑,“这次升官是上官赏识。”

虞澜意:“说明你上官是个聪明人。”

郑山辞爬上床,虞澜意靠着他。郑山辞的手心还是热的,他摸了摸虞澜意的肚子,虞澜意是有腹肌的,现在肚子变得软起来。

“今天胃口如何?”

“还是老样子。”

郑山辞抱着虞澜意,摸了摸他的头,外面的廊外没甚声音,好似就独独的只有他们两个人。郑山辞心口泛软,只说,“有什么要吃的就吩咐人去做,我休沐便陪着你。”

“我知道的,你忙嘛,升官也不能让你白白升官。大哥说陛下最是重实事,你用心做事,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郑山辞听了这话心头一热,他说,“你好。”

虞澜意得了郑山辞这一句,得意的去抓他的头发,“我就是这般好,你当下才知道。”

“一直都知道。”郑山辞回答。

虞澜意却不知说什么话,“你就会说好话哄我。”

郑山辞去吹了烛光,两个人在漆黑的夜里相拥。虞澜意犯困,自己窝在郑山辞的怀里便要睡了,他点了点郑山辞的胸膛,“好好升官,给孩子争气。”

郑山辞应下来。

夜里虞澜意的脚抽筋,郑山辞半夜起来给他按了按脚,等脚抽筋过去了,郑山辞怜惜的亲了亲虞澜意的脸。

怀孕实在是辛苦。

虞澜意早起后,金云伺候他洗漱。这个月里只有一件事要忙,便是萧高阳跟时哥儿的婚事,他跟郑山辞都要去参加,怀孕后酒肆里的账本也可以不用看了。

他每日还是要去院子里走一走。

郑山辞不在家,虞澜意便去郑夫郎那去看看。

郑夫郎见他来便笑,“我们正要去上香,给你肚子里的孩子也求佛祖保佑。”

虞澜意心中一动,应了一声,他想等郑山辞休沐后让郑山辞陪他一起去。

“我给孩子绣的虎头鞋,不是什么稀罕的物件。”郑夫郎把鞋子递给虞澜意。

虞澜意真心实意的夸道,“阿爹的手真巧,我是不会做鞋的。”

郑夫郎现在见虞澜意哪哪都满意,孩子出生在这么一个富贵的家里,这辈子都好过。郑夫郎拉着郑父一起去上香,问虞澜意去不去。

虞澜意说不去。

多多在前面走,见了他就喊叔叔。

郑同初这小子有快要三岁了,现在白白胖胖的,走路稳当了,见了人就露出两个小酒窝。

“我跟相公都没有酒窝,多多笑起来还有酒窝。”林哥儿给儿子剥了一颗葡萄。

虞澜意说道,“这生孩子真奇妙,大哥跟大嫂的样貌好,生出来的多多样貌也是好的。”

虞澜意想到多多的酒窝是漂亮,他跟郑山辞的孩子还不知道长什么样,虞澜意有些期待。

林哥儿还在同虞澜意说话,郑山成坐着两个轮子的车滑动过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110-120(第6/22页)

“大哥这是……”虞澜意有些惊讶。

“山辞托人做的,我往后也可以转一转了。”郑山成笑起来。他自打骨头敲碎后,他一直在床上,起初是一点都不敢动,现今好上一些。

“大夫说恢复得好,再隔两个月就可以试着走一走了,慢慢的恢复过来。”林哥儿笑着说。

虞澜意:“太好了,大哥的腿彻底恢复过来,到时候要大大的庆祝一番。”

“说起庆祝这事,还要恭喜山辞升官了。我今早去食肆里看了看,有人去说山辞升官了。”

“升了正五品郎中。”虞澜意对这事挺高兴的。

……

郑夫郎跟郑父一起去拜佛,马夫把他们送到护国寺,还有一个侍从跟着他俩。今早来的人还不少,到了他们,郑父跟郑夫郎都是信佛的人,他们虔诚的跪下去拜佛。捐了一回香油钱,郑夫郎又去抽一回签。

郑父:“抽签有甚用,天意都没个定数。”

郑夫郎却是要去求个心安,他求了是上上签,脸上的笑意更甚。两个人吃了一回素斋,护国寺的素斋这比一些硬菜都好吃。

他们吃完饭回到去坐马车,结果前面的人马车坏了,暂时走不了。这天还冷着,马车里放了炭盆,郑父跟郑夫郎还是拿着汤婆子。郑夫郎掀开帘一看,现在这下山的车就他们这两辆马车。瞧见是一个哥儿模样的人跟侍从在寒风里站着,郑夫郎不禁升起了怜惜之情。

这哥儿看着模样好看,年纪小,他这般一想就想到郑清音身上了,他让侍从去喊他上马车来取暖。

梅哥儿今儿是来拜佛的,然后给他的母亲上一炷香。他不爱出门,今早一出门就遇上了马车的轮子坏了,小厮要去城里叫人来修,这轮子坏了他又不敢坐在马车上只好在寒风里等。

听见有人来说让他先去马车里躲一躲,侍从是从虞家出来的,之前一直在清乡村里侍奉郑父跟郑夫郎。这次上京城来,虞澜意就让两个侍从继续侍奉他们。

他说道,“这位少爷,我家大人是户部郎中郑大人,我家老爷跟夫郎今早来上香的,碰见少爷这般在寒风里吹着便想邀您上去坐一坐。”

报了名,梅哥儿的警惕心松懈一些,他轻轻的点了一下头,去了郑家的马车。

郑父跟郑夫郎坐在一侧,郑夫郎把自己的汤婆子给他暖着,“这里还有糕点,你用一些。”

梅哥儿见他们都是和善的人,心里的紧张也慢慢的放松下来,他先道谢后才礼貌的拿了一块糕点。

郑父不知道怎么说话,郑夫郎是知晓不该问东问西的,便没问他只说天气冷得厉害。

梅哥儿认同的点点头。

等到小厮从城里带了人回来把马车修好,梅哥儿再次道谢后便离开了。

梅哥儿回到家里,脱下披风交给下人,拿着汤婆子说,“他们帮了我,改日还要登门道谢。”

“少爷说得是。”

梅哥儿等梅侍郎跟梅淮回来时,他们一起用晚膳便把在佛寺的事告知给了父亲跟哥哥。

……

郑山辞接手郎中的事务,就是事务繁重一些,他做熟练了上手也很快,没有造成失误。今天下值跟着岳父一起去侯府。

到了侯府,虞澜意已经跟虞夫郎还有安哥儿在说话了。

“今天就让厨房做一只新鲜的烤全羊,我们一家人一块吃吃,长行要晚些才回来。”长阳侯让长随去跟厨房说。

“这冷天吃只羊最好。”虞澜意馋了。

第113章 上位之责

虞澜意跟安哥儿说着话,余光瞥郑山辞。

长阳侯叫儿婿去书房里谈事,把这处地留给哥儿们说去。郑山辞顺从的起身跟着长阳侯一同去书房。

到了书房有侍从端了炭盆进来,又提来一壶热茶,屋子里就剩翁婿两个人。

长阳侯抿了一口茶问道,“山辞,陛下在忙军费改革的事,你在户部听到风声了么?”

郑山辞点点头。

他做员外郎的时候还不知晓朝中大事,现在升了郎中便知道一点消息。军费改革这事是叶云初在做。叶云初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改革。军费的支出上叶云初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并且给武明帝提出建议裁军,武明帝同意了。边疆无战事,可以裁一部分的军减少每年的开支。另一方面就是军费的管理,叶云初完善了军费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防止军费的浪费跟贪污。

这件事年前就在改制,现在叶云初折腾得差不多了。

户部这边就是给军费的人,郑山辞这边就有前后军费的对比,乍眼一看,叶云初改得狠,实则还在大燕承受的范围内。这次裁军的人数,郑山辞这边不知道,只知道今年要给多少军费。可以通过给多少军费结合之前的军费反推出来要裁多少人。

“陛下这件事是派云初在张罗,我没好意思去问他。”长阳侯跟虞时言这两口子的感情不深,他心里还是有些发愁。

他们家是因为军功发迹的,武官中有不少人跟他们家有旧,让他去打听一下消息,好安心。

郑山辞心中了然,他只说,“陛下是顾着大局的,岳父不必担心。”

长阳侯得了这一句,心里慰贴。

“太平盛世,裁军也是应当的,不能白白养着。我只是担心这些士兵从军队里退出来了,要怎么安置他们。”

这话也是在问他。

郑山辞思忖片刻说,裁掉的士兵一般是发银子做归家处置,以后就随他们去了。

“……这样啊。”长阳侯知道是这么回事,他是还是有些不死心问问郑山辞还有什么别的打算。

“另外户部这边会分给他们一些土地让他们去种地,若是不事农事,也可以把土地租赁出去。还有一部分年轻体壮的士兵可以去县衙里做衙役,或是负责宫观、寺庙、园林的维护,还可以充当侍卫。”

户部这边是要给他们分土地,这事现在就在梅侍郎手里,梅侍郎分了一些给郑山辞,至于把年轻的士兵送去县衙做衙役这些话,郑山辞觉可行,还要给武明帝上奏才行。

长阳侯说好,“山辞,这奏折还需你来上,我这个身份不方便。”

“岳父放心。”郑山辞知道若是让长阳侯上奏,毕竟长阳侯也是武官,这般怕给陛下留下结党营私的印象,又觉长阳侯是在替自己的某些旧人谋利。

晚上虞长行回来了,全家人吃了烤全羊。

到了晚上郑山辞跟虞澜意就回府了。虞长行跟长阳侯去逛园子,长阳侯先说,“山辞说陛下顾着大局。”

虞长行嗯了一声,这关于军队的处置是皇帝的逆鳞,不会让人随便去碰,去问。

英国公府自打老国公退下去后就大不如前了,现今还要看底下的小辈才是。

虞长行,“父亲,那我先回去了。”

长阳侯点头。他是不必担心长行的,陛下跟他的情谊非同一般,只要长行知道分寸可以把这事延续到下一任皇帝上位。

可惜当时两位皇子选择伴读时,他们家里没有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110-120(第7/22页)

龄的孩子,不然也可以送到皇宫里让两位皇子选一选。

伴读少时就陪着皇子一起读书,这样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一般皇子上位后,伴读就是皇帝信任的人。

长阳侯遗憾叹气。

……

郑山辞回到家里就写奏折,把奏折写完后他回到屋子,瞧见虞澜意在泡脚。他坐过去挨着虞澜意,把自己的脚也伸进脚盆里。

虞澜意的脚趾都是白皙的,指甲泛着粉。郑山辞的脚要硬一些,毕竟在新奉县时他走了不少路,也不是娇弱的读书人。

郑山辞用脚去蹭虞澜意。

虞澜意嗔了他一眼,郑山辞只觉心里热热的,藏在头发下的耳朵泛着薄红。

郑山辞后面老老实实的泡脚。

翌日,郑山辞就把奏折呈给内阁,再由内阁批阅后呈给武明帝。

户部这边给士兵分土地,实则没有那么细致。士兵一般是返回原籍,然后户部这边会看人口把划分土地这事交给地方县衙来做,他们会给县衙一份名单,并给土地的份额。这土地如何划分也是有苗头的,毕竟有的土地是好地,有的却是劣地。

郑山辞看了单子,他想了法子,只是要需梅侍郎的同意,他才能改动。

“梅大人,我想县衙要给士兵分地,我想把具体要分什么样的地写上去,这样更加细致也可以更加规整,可以防止县衙给他们分的地全是劣地。”

梅侍郎事务繁忙,他听了郑山辞的话只说,“你负责了六个州,这事太细致了不好做,历来都是这么做的,若是你想有所改动我并不会说你是错的。”

梅侍郎的意思是郑山辞可以改动他负责的那六个州,但其余的几个州梅侍郎并不会这么做。

郑山辞得了改动可以便成了,他谢过梅侍郎就退下了。

他底下还有属下玉员外郎和姜兰礼可以帮他的忙。

玉员外郎跟姜兰礼说话,便也是觉郑大人太细致了。

“杭州中湖县返籍人员三百,良田需六百亩,中田需……劣田……”

大燕两千多个县,分到郑山辞手里有六个州。郑山辞这次也不逞强,他还有下属可以帮忙,户部的小吏自也可听命于他。

这般也是要费六七日的功夫。

……

郑山辞的奏折呈到了武明帝的手上,他拿着奏折看了两遍。郑山辞的字写得漂亮,道理也是鞭辟入里。要是安置不好这些人会对地方的治安产生威胁。

看了几条,武明帝的重点只落在最后一句话上。

“这便依了他的。”武明帝批一个准字。

武明帝想起来他还未见过郑山辞这个人,他把郑山辞从地方提拔到京城,现在又提拔他做了户部郎中,他还从未见过他。

郑山辞身为户部官员可以接触到怎么处置裁下来的士兵,武明帝并不意外,只是他的看法有些新奇,毕竟他们说改革军费,从未想过怎么安置好裁下来的士兵,通常给地给银子就成了。

郑山辞晌午照例去藏书楼看书,他不知道皇帝对他的好奇心越来越浓。今天郑山辞在看《后汉书》,谢承已经习惯郑山辞每日晌午都在,只是休沐的时候不在。

他知道这个人升官了,官袍还是绯色的,但官袍上的飞禽已经不同了,他变成正五品官了。

谢承有问题不懂,他找蒋詹事问过,蒋詹事的回答谢承并不是很能理解,全然记那些经典去了,忘记自己是如何去理解。他见这位穿着绯色官袍的年轻官员这般喜爱看书,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五品官员便试探性的走过去坐在他身旁。

“这位大人,我有一事不明,还请你为我解答。”谢承生在深宫中,底下的人并未见过他。就算是在宫宴上,郑山辞离得太远也未见过谢承的真容。

郑山辞压低了声音,“这位公子,我可以为你解答,可是我们要小声一些。”

藏书楼里只有他们两个人,郑山辞是怕把管理藏书楼的官员引来了,毕竟在这个地方是不可大声喧哗的。

谢承一愣,抿唇点点头。

“孝文本纪……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郑山辞给谢承讲史记。

谢承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沉思。

武明帝今日无聊便又来藏书楼看看,竟还看到了那个年轻官员还有自己的大儿子,武明帝唇角勾起。

“敢问大人,你如何看待汉文帝的做法?”

武明帝挑眉,这回还问上问题了。

郑山辞只说汉文帝是一位仁德皇帝,诸如此类的话,他话锋一转,“公子关注点在文帝如何应对危机才是,而不是落在评价上。对于帝王,更要关注他所在的朝代跟背景上,再通过对比大燕的处境,这般相对而来,收获更大。”

郑山辞只当是在跟一位公子解答问题,他提供了一个看待事物的角度。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那么他做出的选择和处事风格就是不一样的。

关注帝王的功绩固然好,但这离他们太远了。关注一下帝王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作为臣子应该怎么做才能为帝王解忧,然后迁移到大燕的朝政上。

谢承却有不同的感悟,他拱手,“多谢大人,受教了。”

郑山辞看了书到了时辰便离开了。

谢承回到皇子所,他拿着史记,自己坐在椅子上,让小太监给他研墨,提笔写文章。

《大燕弊病五则》。

郑山辞回到户部喝了一口枸杞乌茶,他继续处理事务。

……

今日给谢承跟谢澹上课的是魏次辅,他是每五日来一次,算不上正式的老师,只是担了一个名号。皇子的教学有赖于詹事。

魏次辅给他们讲完课后,谢承把自己写的文章拿给魏大人看。

“殿下,容臣仔细看看。”

谢承心中还有些忐忑。谢澹听闻探头伸出脑袋去听魏大人会如何说皇兄的文章。

魏次辅看见大燕弊病五则心里就觉稀罕。这不单单是对这篇文章稀罕,更重要的是这是出自于大燕嫡长子之手写的。

魏次辅看完,看向谢承,半晌无言。

谢澹这样活泼的性子在魏次辅没说话时,也是不敢说话,

魏次辅目光柔和说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大殿下在这样的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当真是对学问做足了功课。”

魏次辅夸道:“这是一篇好文章。”

谢承头一次被魏次辅这般表扬,他心中激荡起来。

“多谢老师。”谢承拱手。

待魏次辅走后,谢承忍不住露出一个笑,谢澹跑过来开心的说,“太好了,皇兄你的文章写得好,你真厉害。”

谢承攥紧自己的文章,“都是老师讲得好。”

谢澹想了想蒋詹事,他觉得他讲得一点也不好。魏大人虽有学识,但讲课也是枯燥的。这两个老师都讲得不好。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110-120(第8/22页)

郑山辞把自己负责的六个州统计完了,他去找梅侍郎时,梅侍郎淡淡的说,“剩下的七个州也按照你给的法子,把良田中田跟劣田都统计给了地方县衙。”

郑山辞心中一惊,他还以为梅侍郎不打算做这件事。

梅侍郎让他先坐下,“我回去想了想,你说得对。不能因为之前的户部没有那么做,我就认为应该为了节省精力而不去做。我们这边费一些精力,可能也帮了从那些退下来的士兵过得更好。”

郑山辞拜服,“梅大人说得是。”

梅侍郎扶了一把郑山辞,唇角带着笑,“站在京城太久了,都快要忘记底下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多亏你提醒了我。”

有了他们户部细致的通告下去,这样一层一层的传下去,底下的人就知道户部是重视这件事的,不敢乱动。

对于站在上位的人来说,有时候一点小小的举动在下面就会引起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像是塔罗牌一样一张倒下全部都要顺着轨迹一张张倒下。

户部把文书按照流程下发下去。

从军队里被裁下来的人大都是老弱病残,还有的是年轻而没有背景的人,朝廷给他们发了五十两银子,还说给他们置办了田地,要去县衙去领。

杭州中湖县,几个退下来的军人坐在牛车上,他们都是平乡镇石林村的人,拢共有七个人。年轻的有两个人,残疾的有七个人。

“还分地呢,老子信了个鬼,听之前的老兵说分地都是朝廷说的笑话,还能给我们分什么地,都是些劣田,什么都种不了,烂在手里。”

何三郎一路上骂骂咧咧的。

虽说是这般说他们还是坐着牛车,心里还有一丝希望,希望朝廷给他们分一些好地。劣田也成,就是别太劣,什么都种不了真是逼死人。

今天来县衙找人办置地的人还不少,何三郎缺了一只手,他去问了几句,说他们都是归乡的士兵,都是来县衙先把田地办下来,好回家去。都是家里穷闹的,不然怎么把孩子送到军营里去吃苦,现在裁兵了,他们这些老弱病残就被扔下来了。

他们在县衙面前无言,就连何三郎也知道县衙的威严,他们到底是老百姓就算在前线为战事做出了贡献,一回来就从悍兵变成了老百姓。

这事是主簿在管,县令下了死令,要给他们分好地,通通按照户部的要求来,不能有半点糊弄。这事关乎到他头顶的乌纱帽,县令是不敢怠慢的。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把良田中田劣田这些都做了规定,下放下来的文书都有户部的章。有内阁的章,雷尚书、梅侍郎、郑山辞的章。这是一种担责,只要出现问题,就可以精准的找到人。

县令不敢偷奸耍滑。

何必为了这事跟上面的规定过不去。有的县令还抱有侥幸的心理,去信问了相熟的县令,发现他们收到的文书都是一模一样的,想糊弄过去的县令就不敢了,他看着文书上面的章心里就发慌。

何三郎站在县衙里排队,他只觉前面的人走得很慢。就是分个田地,怎么这么慢。

他不知道因为细致才慢。

……

郑山辞他在发往大燕的文书上都加上了自己的印章,他不怕担责。

第114章 担当

何三郎排队慢慢的挪动,他看见有人拿了一张纸还有些不可置信,想要回去问主簿,被衙役驱赶出去。

看吧,这就是县衙。

何三郎心里一阵嘀咕,把县衙跟朝廷都骂了。

然后他渐渐的觉察到不对劲,为什么这些人通通都是笑着离开的,疯了吧。

很快就到了何三郎,主簿让他出示证明身份的户籍以及军队发给他的归家证明,何三郎把几张纸给主簿看,他不认识字,队长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好好的放着。

主簿比对了身份信息。

“是平乡镇石林村的人?”

何三郎应了一声。他在当官的面前全无凶悍之气,看着也不像在牛车上骂骂咧咧的人,十七岁的时候就被征走了,要不是断了一只手,他这么年轻应该还在军营里做士兵。

主簿给他划分了两亩良田,六亩中田,还有八亩劣田。他跟何三郎说了一遍,“你拿着这张纸去村子里找里正,他会把地分给你。”

何三郎回过神来,他用仅有的一只手抓住主簿的手,“我有良田还有中田?!”

主簿回答这个问题都烦了,“朝廷规定下来的,后面还有人等着,你可以走了。”

何三郎拿着主簿给他的纸,他走出县衙门口,在门口等同乡的人。良田生产的粮食可以达到一百公斤,中田比良田逊色可以达到八十公斤,至于劣田基本上没什么肥力,种不了粮食。一亩良田价格大约在十八两银子以上,一般能卖到二十几两银子。中田的价格只稍逊色一点,再加上如今庄稼人跟做地主的都不兴卖地,这土地的价格就更高了,只有官府手里有好地才愿意均分出来。

这置换土地利润这般高,所以遇见分地的事,县令才想糊弄过去。

何三郎心想有了这地,他就是独身一人把田地的庄稼伺候好了,手里还有五十两银子,他这样也有盼头。何三郎现今是不骂朝廷了,朝廷给他们分地,还是好地没有糊弄他们。

老百姓对土地有特殊的情感,只要有了土地便能安家了,有了土地就有营生了,土地就是他们的根,他们的生活。

何三郎拿着主簿给他的纸,那张纸被他攥得紧紧的,攥得纸张都出现了褶皱,纸张上染上了水痕。水痕把墨水印得有些模糊,何三郎忙不迭用手擦了擦眼睛。

剩下的几个石林村的人出来了,他们也是喜气洋洋的。他们在县城的集市上买了鸡鸭,打算回去圈养在院子里等着下蛋赚钱过日子。

他们坐上回去的牛车,天上的天更蓝了,溪水也是清亮亮的。他们看见都觉得好,把纸张藏在胸膛里,时不时用手去摸。

何三郎仰头,“朝廷真的给我们分地了,他们没说大话。”

几个年老的嗯了一声点点头,心绪复杂。

何三郎:“我这只胳膊是在追击蛮夷的时候被人砍下的,当时我就觉得眼前一闪,我的胳膊就飞出去了,我也找不到我的胳膊了。现在这只胳膊,值了么。我不知道。”

牛车上没有人说话。

从户部下发的文书在大燕全境内施行。这次裁军朝廷一共裁了十五万人,裁下来的人大多是老弱病残。他们前半生为朝廷征战,后半生前途未卜。今年朝廷兑现了分地的承诺,地方县衙出于畏惧没有做手脚,没有把土地置换出去中饱私囊。

一个中年汉子他是脚受伤了,成了跛脚。他拿了县衙开的证明找里正真的换到了地,他高兴的回到院子,大声嚷嚷,“媳妇!我们有地了!是朝廷分给我们家的好地!”

“真的?”妇人脸上满是惊喜。

“对,里正已经把地分给我们了,等会儿我就指给你看,哪些是我们家的地。”汉子脸上带着憨厚的笑,“明天我就去镇上买种子种庄稼,再去多买鸡苗跟鸭苗养在院子里,以后把日子过得风风火火的。”

妇人:“那买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110-120(第9/22页)

肉回来,明日给你做一顿好吃的,好好的犒劳一番。”

这样的场景还在大燕的每一个地方发生。十五万的人,对户部来说确实费了些精力,但好在结果是好的。

……

给退下来的士兵分地这只是户部事务中的一部分,很多人把事情做完还要去做手里其他的事,郑山辞手里现在忙的就是户籍的事。

晌午郑山辞去膳堂吃饭,崔子期他们刑部也忙起来了,这还是郑山辞的前上官给他们找的事,把浙江贪污案翻出来了,刑部最近就是在处理这个案子。萧高阳笑着说,“这次休沐记得来参加我的婚宴。”

萧高阳要跟时哥儿成亲了。

他们都点点头应下来。

“会试要开始了吧?”杜宁问施玄。

施玄点点头,“二月初会试。”

这次的主考官是吕侍郎。吕侍郎是崔子期的岳父,有人还把事求到他们头上来了,崔子期一概都是打敷衍过去。要打听主考官的喜好,还要送礼想打好关系。

这事也是寻常的事,历来朝中谁任了主考官,这些举子都要送礼,送礼且不说,打听喜好什么文风才是要紧的事。

有人给吕府递了请帖,还有给崔府递帖的。两府都是闭门谢客,没有去掺合这些事。敢染指科举,这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了。

吕侍郎担任会试主考官,他最近一段日子都是在避嫌,没跟任何官员接触。

“太快了。”杜宁说。

萧高阳也点点头,他这个状元的头衔就要转给其他的人了。

郑山辞下值回到家里,虞澜意躺在床上睡觉,郑山辞换了官袍,看见他睡得正香,自己放轻脚步去书房。

在书房,郑山辞把在新奉县的沤草肥跟粪丹的制作方法写下来,写成奏折呈给陛下。

虞澜意睡醒后就去提着食盒去书房找郑山辞,他敲门,郑山辞喊进。

“新鲜出炉的马蹄糕,你尝尝。”虞澜意的肚子已经有些显怀了,他如今穿的衣服都是宽松的,他坐在茶几旁,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

郑山辞把奏折放好,坐过去拿糕点吃。

“今天是没有睡好么?”

虞澜意点点头,“就是很犯困。”

他今早起来郑山辞不在,他便去外边走走,走了一会儿晌午去郑夫郎那边吃饭,回来睡下后就睡到了现在。

或许是怀孕的缘故,虞澜意总是犯困。

郑山辞休沐时,两个人就去萧府吃席去。到了萧府皆是挂上了大红绸,虞澜意喜欢热闹,让郑山辞扶着就下了马车。

今儿萧高阳跟时哥儿的大喜的日子,京城的人来了大半,安哥儿瞧见虞澜意便走上前来问他身子如何,两个人就聊起来。

郑山辞叫了一声大哥大嫂。

虞长行应一声,待郑山辞比较亲近。户部做的事,他跟父亲都知晓了。陛下裁了十五万军顾着大局,这裁下来的士兵还不知道如何营生,种地就是他们最擅长的。几个老将私下跟父亲说,这次把土地分到士兵的手里了,他们这个心就安下来了,不然总觉心里还亏欠。

他这个弟夫心思细致,又肯做实事,虞长行很是喜欢。

虞长行:“先坐下吧。”

郑山辞挨着虞长行坐在他的下端,还是守着礼节。他虽是坐下了,但目光还是在四处寻看,瞧见虞澜意跟安哥儿,吕锦三个人在说话,聊着便看见萧高阳跟时哥儿牵着红绸来了。

宾客们站起来起哄看新人,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虞澜意他们径直就到萧府了,宁哥儿是陪着时哥儿从时家到萧府来的,如今他们拜了天地,时哥儿就送到屋子里去了,宁哥儿这便松快下来朝他们走过去。

宁哥儿:“看着时哥儿成亲就累了,那么早便起来梳妆打扮,如今嫁到萧府,不像成亲前那般自在了。”

宁哥儿心中惆怅。往日他还能夜里去找时哥儿,两个人一块睡觉。现在却是不能了,显得不规矩。

“你说起这番话起来,我们这一圈就你还没嫁人了。”吕锦笑道。

宁哥儿哎一声,“这嫁人要看眼缘,若是没嫁一个良人,两个人成了怨偶,这不是进了龙潭虎穴了。”

虞澜意说道,“我是极赞同的,这找相公就该往好的走,家世这些倒是其次的,人品贵重,家里清白,家里的人好相处,男人有潜力才是好的。”

虞澜意变着法的夸郑山辞。

这话倒是,他们家的家世不差,要找男人自是往好的找。

安哥儿倒是想起自己之前订下的未婚夫张世子起来,他们家出了丑事,张世子出去避风头去了,等张世子回来,他已经嫁给虞长行,成了长阳侯世子正君,跟他们张家是无半点瓜葛。

他回到郑山辞身边,郑山辞给他夹了菜,虞澜意说道,“新郎怎么还不来敬酒?”

郑山辞一想虞澜意对萧高阳的关注,唇角拉平了说道,“要顺着位子过来。”

萧高阳顺着位子过来敬酒,虞澜意睁大了眼睛去看他,长得很是清俊,笑起来很爽朗,周身都是贵公子的气息。

郑山辞给虞澜意盛了一碗汤,低声让他喝汤。

虞澜意应一声把目光从萧高阳身上移开,落在汤碗上。

“果然了,也是一个翩翩君子。”虞澜意点评一句,这人跟时哥儿倒是挺般配的。

吃了席面,再同友人说会话,郑山辞跟虞澜意就回去了。

回到家里虞澜意心思还高涨着,去屋子清点了一下自己名下的铺子跟庄子。铺子只守租金,庄子这地是种的粮食跟蔬菜、鸡鸭鱼肉、还有果子。闲暇像是夏日跟冬日便可去庄子图一个痛快,享受野趣。他到了京城还未去看过庄子,现今只想起来了。

蔬菜,水果这类的倒是每月都有送来。

虞澜意心里想着夏日去庄子上住。

这春天还带着冷,他不到一会儿便爬上床等郑山辞一回来就窝他怀里去。

郑山辞搂着他,同他说话。

大多也是一些琐事,虞澜意最近不好走动听着郑山辞说这些事听得津津有味。听罢就犯困,扯了一下郑山辞的衣襟就睡过去了。

他是睡过去了,郑山辞把他小心放在床上,给虞澜意按了按腿,这才重新搂着他睡下。

要说最近户部还有什么事,都是一些寻常的事,郑山辞也应付得好。去年没甚天灾,国库里的银子都留了大半。

郑山辞上奏给武明帝的肥料,武明帝直接就把奏折给工部尚书杜岳了。杜岳拿了奏折,一看只叹把郑山辞分到户部去了,来他们工部前途无量。

“你先去试试,要是可行就推广下去。”武明帝说道。

杜岳领命。

“还有修路的事,这事急不得,找些商人来合作一起把路修了,不然光靠工部,这还不知要修多少年。”大燕的版图大,工部的工匠又并非只能修路这一处活计,其余的修河堤、房子都是工部去办。这样把这些事交给地方县衙跟商人合作起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