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130-140(第1/29页)
第131章 回县
现在他们还饿着不能吃太多的粮食,不然对胃口不好,一人先喝一碗粥,先住进棚子里抵御风寒。这里的情况比青州府城的情况要糟糕,他要江县多停留几日,把诸位事宜都安排好后,留一个官员在这里主持大局,这里的县令让他信不过。
“去买一些菜叶,做菜粥,他们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吃过菜了。”郑山辞把这一层都考虑到了。
他还是找了户部跟着他过来的吏官,“你去买造屋子的材料,另外多买三个大锅,这里只有两个锅根本不够。”
吏官应声去喊了几个衙役跟在身后去办事。郑山辞看见衙役去给百姓们发棉被,心里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一口气松下来,他觉察到寒风的冷,打了一个寒颤。
一件披风披到郑山辞的身上,很快就带来了暖意。旺福说道,“大人答应过少爷要保重身体,大人可不要再这么做了,可以把棉衣给灾民们。”
身上的披风还是虞澜意给他买的披风,郑山辞拢了拢披风,“当时没想那么多,以后我会注意的。”
这个局势,郑山辞确实还不能生病。
衙役们从推车里拿了棉被掀开棚子,把棉被发给他们,一个棚子里发了五六条,这样下去还有十几个棚子没有棉被。
另外的官员已经去别家去买去了。
“你们放心,等会儿就有人把棉被买回来了。”郑山辞安抚他们。
郑山辞招人先把炭火放在棚子里,让他们取暖。
“大锅里烧了药,驱寒的,你们若是冷了便去喝一碗暖暖身子。”
灾民们听了这话,拿着碗去外边排队。他们以为他们等不到朝廷的帮助,已经撑了两个月了,差点就要熬不过去了,幸好他们熬过去了,幸好他们遇见了一个好官。这个官一点都不嫌弃他们,眼神中也不像是在看脏东西一样。其余人都对他们嫌恶得很。遭遇雪灾并非他们能控制的,遭灾之后却是被万人唾弃。
穿上了棉衣,喝了一碗浓稠的粥,再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药,药喝下去是苦的,余味却有甘甜。
吏官把新的棉被买回来让衙役去发了,还有几推车的棉鞋。
“我瞧见那边还有棉鞋,一并就买了,就是这个尺寸还不知道合不合适,多买了几个码数。”吏官说道。
郑山辞颔首,眼中有赞同之色。
吏官得了郑山辞的肯定,心里越发有干劲了。
刘老汉喝了一碗药躺在大棚里,身子过了半晌就开始生热了,连胃都是暖呼呼的,他舒服的哼了几声。有衙役掀开大棚,数人头把棉鞋递给一个人,“朝廷发的棉鞋,你们自己先穿上。”
衙役们对他们的态度也好上许多,以前说话都是不耐烦,凶神恶煞的,现在平和多了。
“谢谢大人。”
刘老汉得了一双鞋子,他高兴的穿上鞋子,动了动脚,他的脚趾已经冻出了冻疮,红通通的一片,现在穿上棉鞋脚底暖和了。他瞧见披着披风的女人还没有醒,他推了推人的肩膀,“姑娘,发棉鞋了,你粥都不喝,这棉鞋要穿啊,多好的棉鞋。”
刘老汉得劲的踩了踩棉鞋。
女子没有动静,刘老汉突然止了话语。他颤颤巍巍的伸出手去探女子的鼻息,已经没有气了。刘老汉神色恍惚一屁股坐在地上。
衙役把女子的尸体拖走了,披风留在原地。
棚子里静悄悄的,以前在他们旁边睡着的人已经会被拖出去,都是因为尸体已经冻僵了,要么冻死要么饿死,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只是这次看见女子被拖出去他们心里有些惆怅,他们已经等到了朝廷的救助,可她偏偏死在这一天,太可惜了。
至少她在最后的片刻感受到了温暖。
刘老汉拿着披风披在身上,他本不觉冷,身上还是不由自主的抖起来。他吐出一口浊气,紧紧的攥着披风睡过去。
其余的灾民叹息一声也就把这件事抛之脑后了,他们说起钦差大臣的事。
“听说钦差大人以前是新奉县的县令。”有灾民消息灵通,听见有几个衙役凑在一起说话,便入了耳。
“从我们青州出去的官,难怪对我们青州的灾民这般好。”有灾民眼中一亮,心里更有念想了。
他们说话没一会儿便盖着棉被,棉衣跟棉鞋也未脱下就这样睡下。两个月以来只是他们睡得最温暖的一天。郑山辞等人也没顾及去接风洗尘,到了此处,郑山辞倒是请跟着他来的这些简单吃了五菜一汤,他也不跟他们一起吃,免得拘谨。
这五个菜有两个硬菜,三个素的,汤便是酸萝卜汤最开胃。吃完饭菜后,他们各自回到厢房睡觉,明早还要起来忙。
跟着郑山辞出来的人,有户部的人,这还是郑山辞挑选的,余下的便是吏部指定了几个官跟着郑山辞一块去。
赈灾这事做得好就是功绩,吏部选定人跟着郑山辞一同去,这些人还能混点政绩,混点政绩以后的路更好走。
郑山辞晚上不喝茶怕睡不着,他喝了一杯热水就睡下了。其实他们到了青州并未花费多少银两,光是大棚、棉衣跟棉鞋、棉被,大量去找老板买便可以砍价,这样下来只几百两银子。只是这风雪大,建筑房屋要费些功夫,郑山辞还是打算以工代赈,让灾民们建造屋子勤快的就先住。
脑子里过着这些事,郑山辞又想到京城里的印刷坊,应该把笔记印刷好了,他说了半个月就可以上架,他在来青州的路上已经上架了。
他临走前特意交代了不必等他回来再上架,等他从青州回来那都猴年马月了。
……
郑山辞走后,户部年底的事基本上已经做完了,月底的俸禄交给玉风来发。印刷坊的于管事按照郑山辞的吩咐,把状元、榜眼、探花笔记摆在书架上,还有他们书铺的保障四书五经跟二十四史。
伙计听了掌柜的话摆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状元榜眼探花的笔记,科举云云。伙计吆喝了几声,见没人来,在书铺外面的跺跺脚。
这么冷的天他还是要在外边吆喝几声才能回屋烤火,伙计叹气又吆喝了几声。
街道上的行人零散,有几个年轻的学子听见什么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词耳朵敏感的动了动,一行人皆是去了书铺,掌柜的倒是热情立马几句迎上来,“各位公子看看,这是本店新上的书册,榜眼跟探花的笔记,加起来有六册,状元的笔记有五册,我看诸位公子都是要下场的人,买几本去看看也不亏。毕竟啊,这谁不想当一甲呢。”
掌柜笑吟吟的说。
一个书生闻言首先就拿了一本状元笔记,一看著作人是萧高阳,眼皮跳了跳,“你这是正经人写的书么?”
掌柜忙不迭解释,“公子这是说的什么话,这就是萧大人亲手写的,本店印刷成册,我们再怎么也是户部名下的书铺,怎地还会盗用朝中大臣的名字来给自己贴金。若有熟悉萧大人字迹的,可以来认认。”
几个书生顿时不说话,他们还不认识萧高阳呢。书生不跟掌柜的搭话,他翻看了一册书籍,越看越痴迷,当下就把状元的五册书买了。他想有了状元,谁还看榜眼跟探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130-140(第2/29页)
余下的书生可不这么想,全部买回去看,万一还有什么知识漏了,万一别人全买了,我只买了几册,想到此处,他们还是全买下了。
开头去结账的书生一看他们全都买了,心下后悔,忙不迭把榜眼跟探花的笔记也买下来。虽说有些贵,这厢来一趟书铺就花销了十一两银子。
“诸位公子把这三套书全买了,原价是十一两银子,我们现在只收十两银子。”掌柜笑眯眯的说。
他们刚从书铺出去,手里拿着一叠书,这般吸引了众人的注意。这一行书生有六个人,这一下子就进账六十两银子了。以前他们这个书铺两个月都凑不出六十两银子,现在一下子就卖出去了。
伙计出门吆喝得更有劲了。
街上的人见书生买了这么多书,又听了状元榜眼探花这类的话,零零散散的几个读书人也走进书铺,掌柜瞧见他们进来脸上笑容越甚。
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他们翻看了笔记,这就知道这笔记是真材实料的,对他们读书人来说如获至宝。每个读书人走进书铺免不得要花十两银子买个全册,全册还少一两银子,这般想来商家已是让价了。
冬日里读书人不爱出门,但有时他们喜欢围炉煮茶,所以便出门了。出门的书生皆是看到了书铺面前的牌子,便走进去探个究竟,然后一进去就花十两银子高高兴兴的出来了。
时哥儿在家本想让萧高阳同他一起去看看,萧高阳心中羞赧,到了书铺一侧的门口,他说道,“你去吧,我就坐在马车上。”
时哥儿见状只好自己一个人进去。
刚一进去就撞见几个书生在看笔记。
“妙哉,这句话还能这么解,果然是状元啊。”
“是也是也,瞧探花郎这句话也解得好。”
“梅榜眼对《尚书》的解释深得我意,越看他们的书,越觉得我们之间的差距,真真是难于青天。不过在这里能窥探到他们对于书籍的理解,俨然已是满足。”
一个清俊书生拱手说道,“兄台这句话就有失公允了,每个人对书籍的理解不同,三位大人的见解很深,但也不要忘记要有我们的见解。”
众人皆是点头称妙,那位被驳斥的书生不见愤怒,反而面上露出一丝喜意,郑重拱手,“是我着相了,敢问兄台姓名,在下想与兄台成为知己好友。”
“在下何言……”
“相逢即是有缘,我们既在这个书铺相遇,诸位不妨都认识认识。”一个书生说道。
众人纷纷应好,都互报了姓名。
掌柜的也不去阻止,他们是户部名下的书铺,跟其他的书铺不一样,郑大人也未曾做出什么指示,他便乐见其成。
短短的两个时辰,书铺已经进账几百两银子了,掌柜的脸上泛着红光,两个伙计同样也是。
“快去把笔记补上去。”
一个伙计在外吆喝,一个伙计去库里搬书,还有一个账房。人太多了,掌柜的也帮着结账。
时哥儿刚一进书铺还没脚落下,都是一些年轻的人,手里拿着几册书排着队结账,有的看得痴迷的书生,边排队边看,看到妙处就连声说好好好,仿佛已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这书铺也是大方还放了炭盆子,用钢丝笼着免得冲撞了人。这书铺人多,热气也不易散去,进来就觉暖和。他顺着书架去看,没费甚功夫就找到了萧高阳他们的书。这书架上已是空了,时哥儿瞧见还有这么些人在排队,他便没去买,悄悄的出门去。
车夫还在原地等他回来,时哥儿踩着板凳回到马车里,他先是把汤婆子拿到手里说道,“这书铺的人真多,我本想去买相公的书,结果排了许多人,心里便打退堂鼓了。相公这回的书卖得不错,我瞧以后还要出名。”
萧高阳心里高兴,表面上还是矜持着,“都是一些粗鄙的见解,能让众人见着我已是羞赧不已,不求有什么名气,只求别辱没了状元这个名。”
“相公真不愧是状元,这般谦虚。”时哥儿崇拜极了。
萧高阳心中颇为受用。
除了萧高阳外,姜兰礼也是忐忑的,他不知自己的书卖得如何了,姜哥儿瞧他哥哥那副样子,自己去替他打听消息。
姜哥儿回来便说,“二哥你就安心吧,你的书卖得很好,一本要卖一两银子,你有三本笔记,拢共要卖三两银子,该是多写几本,不然还能卖得更多。”
姜兰礼顿时眉梢间都高兴起来,他这个哥哥长相俊美,偏偏在这事上木得厉害。
“你说得是,可我就这三本笔记的字迹好看一些,其余的笔记都是为了方便记,怕是拿给郑兄不好,旁人也看不太懂。”
姜兰礼得知卖了心里就放心了,不然五千册这都堆积在库房里不知要亏多少银子。
这书铺卖笔记的第一天已经卖完了一千册,还有的书生去走亲戚还未回来,有的窝在家里不知道这事,明天等消息传出去后,估计来的人更多了。
今天一天书铺就赚了一万多,有的书生只买了状元笔记,有的只买榜眼笔记,这般算下来就有零有整。掌柜的把银子换成银票,刨去成本,他们也赚了许多。他们这个书铺两年都赚不到这么多钱,一直处于亏本状态,这才一天就赚了一万两银子。接下来这几天不知道还要赚多少银子,掌柜连吃饭都顾不上了,他忙不迭去印刷坊把这件事告知给于管事。
他们印了五千册,今天还是在印笔记。于管事这一天都心神不宁的,他等不及就派了杂役去打听,杂役高兴的回来说,卖得很好,书铺里全是人。
于管事当下放心,让印刷坊的工人加紧印刷,等书铺的掌柜过来告知他一天就赚了一万两银子。
于管事眼睛瞪大,“你莫不是在说笑,这、这一天就赚了一万两?!”
掌柜的把银票给于管事看。
于管事拿着银票捏了捏这是真银票,“这笔记这么能赚钱。”
他看向印刷工人们还在印刷笔记,眼睛里冒出火来。这笔记就是真金白银,他差点就瞎眼了,让这笔财富从手里溜走,还是郑大人的眼光更好。
“这第一天就卖了一千册出去,估计这几天就能把剩下的四千册卖完。”掌柜的说。
这可不能断货,于管事跟掌柜同时这样想到。
于管事让杂役帮着掌柜去搬书,他让工人先停下手里的活,简单的说了几句,“今天笔记一天就卖了一万两银子,我们库房里还有四千册,这几天大伙辛苦一下,晌午休息半个时辰就开工,这段日子每个人月例多加三两银子。”
工人听了这话心里还是高兴的,这在年前多赚点钱,回家好过年,更何况还给他们多了三两银子,这般已经算好了。
工人们应下来。
郑大人还承诺要给他们包一个大红包,可惜郑大人已经被陛下派去青州赈灾了,工人想到这里心里不禁叹息。
于管事现在是对郑山辞很佩服,把他的话当做金科玉律了。他做印刷坊管事多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数目。他畅想了一番,若是每天都赚一万的话,那这一年下来可了不得了。当然他也只是想想,这几天能多卖几本就成了。
于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130-140(第3/29页)
事笑容满面。
印刷工人现在手里更里劲儿,这卖得这么好,按照郑大人的性子,回来应该还是会给他们包大红包的。
这般卖得好,京城的书铺老板伸出脑袋望了一眼也不敢去那家书铺里闹事,都说了是户部开的书铺,他们去闹事铁定要抓进大牢里。
买了全册的书生晚上就熬夜看,看得如痴如醉。
有相熟的书生买了便把这件事告知给好友,这便一传开,太学生都知晓了。能在太学读书的人,大多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家,他们一出手就买好几套,还有几套可以过年的时候去别处拿去送人。
还可以送给在地方上的亲戚,要说做长辈的最看重的就是小辈的发展,长辈重视,小辈自己也重视,送去一套一甲笔记这真是送到心坎去了。与人交好就要送礼送到心坎上,这般才真心实意。
笔记卖的第二天,书铺一大早就有书生排队来买,掌柜跟伙计都吓到了,很快就把五百册卖完后,这还没到晌午。两个伙计都去库里搬书,另一个伙计也不出门吆喝了,已经把名气打出去了,现在京城中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卖状元榜眼探花的笔记。两个伙计就忙着补货,做账房的倒是轻松起来,掌柜的帮着算,而且一般情况下都是买一整套。
账房还在算账,有个书生直接买了十套,拢共一百两银子,这十套书由侍从搬到马车上,这就是买去送人的。
几个书铺老板站在门口,瞧见墨香书铺的生意这样好,基本上京城的书生都要买一份,哪怕是有的人还是一个孩子,家里的长辈都要买上几套书备着,等孩子长大后就可以直接看了。去墨香书铺里买书的人还在增多,并且越来越多。
虞澜意买了一套给小平安备着,他回到家里一边烤火一边说,“郑山辞应该去做一个商人。”
现今全京城做长辈的、做父母的不管怎么样,手里有钱了,都会买上一套笔记,这样下来一天不知道能赚多少银子。
于管事让厨子给工人加肉,抓紧时间印刷,他当即决断去多招一些工人进来。
一睁眼来户部就是印刷,晌午吃饭睡了半个时辰起来就刷。
买几套来送礼,这件事被众人所知,余下的人也有想法买几套送给到地方县学读书的表弟表哥们,还有的书生也想着买来送给在州学上读书的堂兄。
第二天拢共买了两千六百册。
这样库房里只剩下一千四百册了,余下印出来的还有六百册,一共还有两千册。
他们书铺第二天赚了二万六千多两银子。
“于管事,他们太疯狂了,明天还不知道会怎么样。”掌柜的都怕了。
于管事冷静道,“你去找外边的印刷坊,看有愿意跟我们合作的么。”
掌柜的应声出去,有两家印刷坊愿意接他们的活,俗称业务外包。
三个坊同时印刷速度就变快了。
墨香书铺在京城打出了名声,这书铺就连梅侍郎都知道了。有人来给他们拜年时便直说梅淮出名了,写的笔记京城太学生人手一份,他自己都还买了几套打算送给在外的亲戚家的孩子。
梅侍郎看了一眼儿子,谦虚的说,“都是一些浅薄的见解,他以后要走的路还长。”
来拜年的人,往日还挨于梅淮的冷脸不敢亲近他,如今看了他的笔记,心里胆子就大了,有公子喊堂兄。
他硬着头皮说,“堂兄,你能不能给我解一解这句话,我瞧你笔记上没写这句。”
梅淮看了堂弟一眼把这句话解给堂弟听。
堂弟听了直点头。
亲戚家的小孩其实都很崇拜梅淮,只是梅淮太冷了,现在堂弟去问了话,其余的几个公子也一并过来问。
梅淮都解释了。
诶,梅淮也不是那么难接近。
堂兄,表弟,表哥,外甥等各种称呼都有,都在叫他,梅淮有点烦。
……
这一下子萧高阳跟梅淮,还有姜兰礼都出了名,崔子期瞧着也眼红得厉害。他把年一过,就是在想他的话本。
吕锦去瞅了一眼,崔子期还是端端正正的坐在书桌前写话本。
他最近格外的勤奋。
崔子期还写完后就洗漱去睡觉。他很爱干净,就算是冬天每天晚上都要洗澡。
“等我话本写出来一定不输他们。”崔子期嘴里念着。
吕锦笑了笑,“写出来就很了不起了。”
……
江县
郑山辞让一个吏官留下来让他们修屋子,材料这些都买好了,修屋子这件事县衙里的工房也要帮忙。郑山辞监工看了一下,江县的工房不成,没什么技术但是修个基础的房子还是可以的。这几天灾民们的生活就是吃饭和修房子,修到第一个房子出来了,他们便可以从棚子里搬进来先住进去。住在房子可比住在棚子里暖和多了。等把所有的房子修好后,他们每个人都有房屋住,冬天过去后,春天到了他们就去种庄稼,这样也能活下去。
只要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自己管好自己。
郑山辞去了下一个地方。他在青州的几个县城里都走过了,遇见过好的县令,也遇见过尸位素餐的县令,这些他都写了奏折,等回京之后就可以呈给内阁。
这样下来已经花去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到了岚县。
岚县的县令换了人,是郑山辞的同年,他们都是武明十五年的进士。
这位孙县令的年纪要大上一些,已经三十多岁了,郑山辞在他们进士中也算出名,毕竟是长阳侯的儿婿,结果没想到这个人爬得这么高了,从一个县令已经变成朝廷派下来的钦差了,这样的仕途,让人羡慕。
在岚县耽误了三日,郑山辞把事情都安排好了。新奉县没有向州府求助,但他还是要去看一眼。就像青州瘟疫的时候,叶云初也去了一趟新奉县。朝廷不明真假,还是要亲眼去看心里才踏实。
郑山辞想到新奉县,心里还有些忐忑。
有跟在他身边的吏官跟他已经熟悉起来,他笑着说,“明日就去新奉县了。”
郑山辞点点头。
翌日一早他去动身去新奉县,天气太冷,这条水泥路上风沙小了,郑山辞掀开车帘,看着这条路,不由想到自己离开新奉县的场景。
马车还在往前走,有的户部官员是头一次来新奉县,这第一次见到水泥路,还很稀罕。
等他们到了新奉县已经是傍晚了,马车直接到了县衙。
……
丁宣还在处理公务,一个小吏就快步进来见礼说道,“丁大人,钦差大人来了。”
丁宣忙不迭起身,打算召人一起去迎。
“丁大人,钦差是郑大人。”小吏激动的说道。
丁宣的脚步一顿,面上露出一丝喜意。他带着县衙的人到外边去迎郑山辞。
说是迎钦差,县衙上来心里都还是有些惧意的,这从京城下来的都是大官,他们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还不知道能不能让钦差满意。上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130-140(第4/29页)
钦差来的时候有郑大人在,他们心里还是有底。毕竟郑大人就是长阳侯的儿婿,这身份足够,郑大人也不怕甚。现今郑大人走了,他们又来迎接钦差,心中还是忐忑。
江县丞已叫人去把驿站收拾得干干净净,尽量让京城里来的大人满意。要是不满意,他们也只能窝囊的改一改。
马车停在县衙,他们心里还是忐忑的,直到马车上的人下来——
除了丁宣外,其他的人都有些惊讶,他们还是先向郑山辞等人见礼。
“不必多礼,我奉朝廷的旨意来青州赈灾,新奉县没有向州府求助,丁大人要把缘由说明白。”
几个官员跟在郑山辞身后,这次他们终于可以吃一顿接风洗尘的饭了。到了青州后都是在忙,现今终于可以歇息片刻。
丁宣定了酒席,县衙里的官都来了,他们都是等郑山辞先坐下后,他们再坐下。
这次吃饭宾至如归,他们吃了一会儿饭就打开了话匣子,一个户部官员说道,“郑大人,等明日探查完新奉县,我们就可以回京了。”
“这一路上赈灾比算账累多了,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
这话一说,众人纷纷附和。
以前他们哪里会这么细致,都是坐在户部把账算了,不管是户籍人口、田地、赈灾物资都是他们算出来的。这次出来也涨了见识,知晓他们在户部的计算出来的数字会影响很多人,他们心里就生出了敬畏之心。
这次雪灾跟着郑大人一起来青州,他们大多都是靠自己的本领来帮助灾民,瞧见这些人活活被饿死、冻死他们也是于心不忍。
以前没见到不算什么,只有看见之后才明白,这些百姓跟他们一样是人,一样怕冷怕热,怕挨饿,不仅仅是他们账本上的一个数字,他们同样有血有肉。
想来惭愧,他们到现在才知道这个道理。
第132章 升升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1]
现今他们已有惆怅。
丁宣给郑山辞敬酒,“郑大人恭喜您升官。”
郑山辞唇角含笑,端着酒杯一饮而尽。
江县丞瞧见郑山辞的官袍,已经知晓他的老上官从从五品官变成了正五品官了,郑大人果然非池中之物。三年未见了,江县丞又想起郑山辞离开新奉县的时候,他有些感伤的用袖子擦了擦眼睛。
他跟着郑大人,多是迎合上官,结果郑大人临走后还给他升了官,他以为他这辈子都只能做一个主簿了,其实郑大人什么事都看在眼里。
他们把饭吃完就要去驿站休息,丁宣忙不迭说道,“诸位大人今晚有没有时间,我想请大人们喝点小酒。”
几个随行的官员见状了然,他们在官场上都是人精,知晓这不是在请他们,这单是在请郑大人,这该是要说说私心话,这也正常,毕竟郑大人以前是这个县的县令,他们拒绝了丁宣,跟郑山辞请辞先回去了。
郑山辞应声,他们换了一个包厢,这个包厢只有糕点跟一壶酒,郑山辞说道,“酒我就不喝了,怕明天醒来头疼。”
丁宣从善如流。
除了丁宣外,还有江县丞跟谭和,还有朱典史,旺福在门外守着。
“郑大人,见到您太好了。”丁宣本来堆在肚子里的话很多,可是到了郑山辞跟前,他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心里只剩下激动和感慨。
“郑大人,我们也没想到您是这次的钦差大臣。”江县丞忙不迭说道,他端着酒杯给郑山辞敬酒,“下官的官职低,不好意思在酒席上给您敬酒,这次只剩下我们几个,我想敬郑大人。郑大人明日有要事在身就不用喝酒了。”
江县丞把酒杯的酒喝完。
郑山辞拿着酒壶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
明明郑山辞都说了晚上不想再喝酒了,他还是喝了一杯。
谭和看见郑山辞心里也高兴,眼巴巴的瞧着他。他成为主簿后,还是战战兢兢的为县衙里做事。他跟戚少爷的事结束了,谭和这几年娶了一个新夫郎,日子过得安稳平静。主簿的俸禄足够他养活一家子,年前还有了一个孩子,把父母从乡下接到县城里来住了。
如今他是官身,父母在外边把他当做骄傲,他主持过修路,新奉县的人都知道他,对他感激着。他的这辈子就是因为遇见了郑大人才改变了,谭和一直心存感激。
“我来青州赈灾,知道你们没有向州府求助,心里很高兴。说明新奉县在这次雪灾中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有影响你们也能自己解决,这样我便放心多了。”
众人听了这话,心里都涌现出一股被认可的感受。
丁宣把自己的做法说给郑山辞听,“都是照搬了郑大人的做法,刚开始确实是有灾民,我们先是搭建了棚子,然后把县衙储备的粮食给灾民施粥,让工房的人帮着百姓一起建造房子。因为之前郑大人在时,冬日已经坍塌了不少房子,所以这次雪灾大,坍塌的房屋还好,我们用水泥做房子,这样都很牢靠了。”
丁宣说得简单,实则还是要县衙的人都配合才能做到。郑山辞没有戳破丁宣,他满意的点点头说道,“你做得很好。”
丁宣低头有些不好意思,他还说了一些其他的。
郑山辞跟他们说了一会儿话,临走前拍了拍朱典史的肩膀,“你做得一直很好。”
朱典史望着郑山辞离开,嘴角笑裂开了。
他回去的路上还在傻乐。他是典史本来就没有入流,而且他又没有功名在身,升不了官。
郑山辞回到驿站,旺福给他端来醒酒汤,郑山辞喝完后让旺福先去歇息,他也要休息了。
他想到新奉县,心里还是高兴的。郑山辞高兴的睡觉了。
翌日,郑山辞跟随行的官员在新奉县转了转,随行的官员看见这穷乡僻壤的地方,百姓脸上都是带着笑的,百姓的生活安稳幸福,他们心中称奇。
正是春耕的时候,百姓们都在田地里忙,丁宣带着他们走了走。邓老爹跟两个儿子在田地忙活,他们瞧见丁大人带着一行人在路上走,张望了几眼。
“瞧见一个穿绯色官袍的人,这该是从京城来的大官吧。”
离得太远了,他们看不清郑山辞的脸。
郑山辞在新奉县待了一上午就要准备回京了,这次他笑着说,“你们不必来送我了,回去好好做事吧。”
郑山辞这次是静悄悄来的,静悄悄的走。
他离开了新奉县,心里更加开阔了。
他还是要回到京城去。
郑山辞把奏折都写好了,等回到京城就可以呈给内阁,剩下的事就跟他们没有关系了。郑山辞从新奉县一路去京城还会途径赈灾过的地方,他还会停下来再多问几句,得知房屋还在修建,地方县衙没有偷懒这才放心。
“郑大人,这里的房屋已经修建了二十几座房子,剩下的材料已经买好了,我们还要在这里停留片刻。”
按理来说这些事交给地方县衙就好了,现在是随行的官员甘愿留在这里等所有的房屋都建好后再回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130-140(第5/29页)
京。
“好,我回京后会如实禀告陛下。”
……
京城中小平安正在学怎么走路,他的满岁酒也办了,抓周抓了一块玉佩,正如郑山辞给他取的名字一样,温泽如玉。
他一岁了就开始断奶,可以吃辅食了。虞澜意本想大展身手,结果被金云劝下来,只好让厨子大展身手给小平安做辅食。
虞澜意让工匠给小平安做了一个可以自己吃饭稳定的椅子,把他整个人固定在上面。虞澜意刚开始会给他喂米糊,现在小平安已经尝试着自己拿着勺子去戳饭碗了。小平安拿着勺子一直戳饭碗戳到一勺子就把勺子放进嘴里把米糊吃了。
吴氏在一侧照顾着。考虑到小平安还没有完全长大,吴氏照料他也尽心,虞澜意就把吴氏留下来了,以后等小平安长大后,吴氏还是可以跟着小平安。像是大家族的,都是有奶嬷嬷这类人,以后少主子长大成人后,这奶嬷嬷就是少主子信任的人。
吴氏知道虞澜意还留着她在府上,对小平安更加上心。
小平安戳着饭碗把米糊吃完后,吃完后他也不放下勺子还一直在戳碗,要么就是拿着勺子去敲碗,这碗勺就成了他的新玩具。
还好给他的碗勺都是用木头做的,戳也戳不烂,摔也摔不坏。
侍从把碗勺收走了,小平安的目光紧紧的追随侍从手里的碗勺,等到侍从走出正堂后,他还试图把身子撑起来垫着脚尖去看。
虞澜意觉得有点好笑,“什么玩具没有,还就喜欢那碗勺了。”
小平安听见虞澜意在说话,他也听不懂,只看着他喊,“阿叠!”
虞澜意应了一声,把小平安抱起来,最近这混小子体重一直在涨,不过虞澜意抱起来还是轻飘飘的。
“平安,你还记得你爹吗?”
小平安想吃手指,被虞澜意抓住了小手。他把小手背到后面,眨巴了一下眼睛,“叠!”
郑山辞这一去赈灾把小平安的满岁酒都错过了,虞澜意把满岁酒办了后又开始从虞夫郎那里支招,现今就教小平安说话。
虞澜意有点想郑山辞了,估计等他回来差不多就是夏天了。小平安都要一岁半了。
小平安被虞澜意放在地上,小平安欢呼一声去抱虞澜意的腿。
他的眼睛像虞澜意,鼻子跟嘴巴像郑山辞,整个人白白嫩嫩的。
“澜意,昨日我做了一些马蹄糕,味道不错,给你跟平安带了一些过来。”林哥儿牵着郑同初的手过来,郑同初松开林哥儿的手,去找弟弟玩。
“弟弟!”郑同初高兴喊道。
小平安见了郑同初松开抱着虞澜意大腿的手,去牵郑同初的手,他奶声奶气的喊了什么,听着含糊估计是没念对。
郑同初今年已经快四岁了,他比小平安大三岁,现在郑山成正想着给他找一个女夫子来教他认字。郑山成跟林哥儿经营着食肆,他们深知读书写字的重要,哪怕郑同初是一个哥儿,他们也想让人来教他。
“吴氏,你照看一下两个孩子。”
小平安拉着郑同初去自己的房间里玩。他屋子里有好多玩具,特别是他满一岁的时候,杜宁带来了一间精致的四合院,小小的,小平安最喜欢的就是这件礼物。
还做了三个小人,可以把院子打开,让三个小人进去生活。
郑同初也喜欢玩这个小屋子,他顺从的跟着小平安一块去他屋子里玩。
金云把一碟马蹄糕送到小公子的屋子去。
虞澜意让人给林哥儿一碗热茶,“我新得了毛尖,大嫂拿一些回去泡着喝。”
林哥儿应下来,这毛尖只有他跟阿爹喝,爹跟郑山成都是牛嚼牡丹,根本不知道这茶多好喝。
虞澜意问给多多的夫子找到了么。
林哥儿面上带了笑,“找到了,说来也是运气。是一个读过书的哥儿,家道中落了,我是在食肆里听人说的,等有空后就跟相公一块过去拜见。结果相看上了,对夫子挺满意的,瞧着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这般我们就把人请过来,每五日教多多知识,然后再让多多休息两天,这般先把千字文学完。”
虞澜意说道,“这样就好,谅他也不敢骗人,若是真有事,大嫂说一声我一个人就能讨回公道。”
他挥动了一下拳头,自打郑山辞走后,他好久都没有出拳了,他的日子太平静了。
林哥儿听见虞澜意这般嚣张跋扈的话,笑道,“瞧着夫子是个顶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