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局长当秘书,她内心是有些忐忑的。
她以前是县造纸厂的工人,被单位推荐去大学读了两年书,成了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大学毕业返回原单位工作半年,又被借调到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在企业管理组一干就是两年多。
这次市轻工业局成立,她被划拨到局里的企业管理科。
没想到刚上班三天,就被调到办公室,给新局长当了秘书。
女领导本来就少,能给女领导当秘书的机会就更少了!
奚迎春被这个馅饼砸得晕晕乎乎,搞不懂领导怎么就相中了自己。
还是科长陈特冶提醒她,叶局没选办公室里的大学生,却选了企业管理科的人,必定是有深意的。
奚迎春这才反应过来,她在市革委那两年不白干,不说百分百,但全市70%的企业情况和企业领导她是有数的。
这会儿她就是根据自己的猜测,给领导做着汇报。
叶满枝听了她介绍的情况,沉吟一阵说:“迎春,你让办公室发个通知,明天上午所有局领导和科室负责人一起开个会,科长副科长都要出席。”
轻工业局总共四个副局长,其中张百能、何必能,是从市革委调来的。
这两个“大能耐”都是组织考察过的局长候选人。
尤其是何必能,一直在生产指挥部工作,当局长的呼声非常高。
所以,局长位置被她截胡以后,跌破了好多人的眼镜。
这俩大能耐都在革委会工作,按理说手续交接应该很快,结果张百能第一个来局里报到,何必能却是最后一个来的。
叶满枝心知四个副局长资历深又有背景,人家未必会信服她。
她原本打算处理完利华厂再说。
可是,听完奚迎春的汇报,她觉得工作得尽早安排,不能拖了。
*
轻工业局成立以后,局里只组织过一次全体干部大会,展望了一下轻工业的未来,并没说到具体工作安排。
这次局长和科室负责人一起开会,让不少人对新局长的安排非常期待。
叶满枝声名在外,但大多数人没跟她一起共事过,还没啥真实体会呢。
十点开会,叶满枝9点45就到场了。
她是跟另两个副局长——宋红军和兰海——同时进入会议室的。
坐下就跟附近的几个科长聊天,问问人家住房如何安排的啦,平时上下班怎么通勤呀,劳动节文艺演出表演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30-240(第6/31页)
什么节目呀。
反正聊得挺热乎。
等到副局长何必能最后到场,款款落座,她才笑着宣布开会。
“咱们轻工业局刚成立,各位同志肩上的担子都挺重,我就长话短说了。”
“咱们滨江是大型工业城市,重工业和轻工业一直是齐头并进的。但是市里没成立重工业局,却先成立了轻工业局,大家有没有想过原因?”
众人:“……”
这有啥可想的,领导让成立就成立呗。
叶满枝严肃道:“这些年咱们一直响应主席同志‘抓革命,促生产’的最高指示,一手抓革命,另一手促生产,工业产值稳步提高。可是,1972年滨江的轻工业系统内,工业总产值是30.1亿,德化专区是22.6亿。1973年,滨江32.6亿,德化专区25.8亿。1974年,滨江34.4亿,德化专区30亿。”
“从去年开始,滨江不再是全省唯一突破30亿大关的地区。在‘30亿’这一栏,出现了德化专区的名字!”
她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有人交头接耳议论了。
除了固定的几个科室,其他科室其实是不关心这种经济数据的。
尤其机关里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的提高,很多人并不在乎“30亿”里都有谁。
反正滨江一直是全省工业发展最好的。
不过,听到叶满枝列出的这几组数据,大家心里都有点大事不妙的紧迫感。
咋感觉要被德化赶上来了呢?
叶满枝问:“同样是抓革命促生产,德化三年增长7.4亿,滨江三年增长4.3亿,咱们跟人家的差距在哪里呢?”
“……”
没人答话。
叶满枝点名问:“张局,你之前一直在市革委工作,也一直在咱们工业系统战斗,你觉得差距在哪里?”
“……”张百能想了想说,“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就得对企业进行摸底了。”
叶满枝点点头,又看向另一个大能耐何必能,“何局,你也是工业系统的百事通,你觉得呢?”
何必能不知道自己啥时候就成“百事通”了。
但是当着所有干部的面,他只能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想找差距还是得对企业进行摸底。”
叶满枝又问了另两位副局长,得到统一答复后,她笑着说:“既然大家都觉得应该对全市轻工企业进行一次摸底,那咱们就摸一次。不过,我觉得这次的摸底,必须真实严谨。不能企业提供什么数据,咱们就相信什么数据。”
有些企业比较重视“抓革命”,那经济数据好几年都不带更新的。
“大家都知道,我是从基层走上来的,在好几家单位工作过。我们基层单位一直信奉‘干部和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我在第一食品厂和曙光厂任职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下车间劳动,真正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
“所以,我认为咱们局里也要学习这种先进经验,不要等着企业来办公室汇报工作,而是主动走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看清企业需要什么。”叶满枝环视会议室问,“有哪位同志有不同意见吗?”
各位副局长和科长们:“……”
你已经占据制高点了。
谁敢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不对啊?
于是,两个大能耐主动表态支持。
宋红军和兰海跟着发了言,这种事当然得支持啊!
会议室里没人反对,叶满枝拍手说:“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咱们这次就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摸底。包括我在内,每位局长负责一个轻工行业,选择行业内部的至少十家企业进行调研。各科室的科长副科长,至少要派出一人,负责一个行业的摸底调研。”
她没给大家留下讨论的时间,快刀斩乱麻为每个人安排了负责的行业。
张百能负责造纸工业。
何必能负责发酵工业。
宋红军负责轻工机械。
兰海负责日化。
各科室也各有负责的行业,叶满枝还要操心利华厂,所以她负责食品和军工配套。
坐在会议室后面做记录的奚迎春:“……”
几位副局长各有各的分工,但是无一例外的,全都避开了之前给他们做过汇报的企业领导!
叶满枝不知自家秘书的惊叹,分完工以后,就笑着说:“除了基础数据,这次摸底还要有几个侧重点。”
刚得到分工的科长们又赶紧提笔记录。
“第一嘛,当然是抓革命,也就是各单位的思想政治学习情况。”
轻工业局必须在年底之前做出成绩,给市里一个交代。
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有那种特别能闹腾的企业,叶满枝会选择暂时绕开,不在这些企业身上浪费太多精力。
“第二,要了解各厂的实际库存,查清产品的积压情况。”
“第三,弄清楚各厂技术工人的占比,初级工有多少,中级工有多少,七级八级这样的高级工又有多少。”
“第四,各厂主要生产设备的使用年限和折旧情况。”
“第五……”
“……”
“到时候办公室会给大家发放格式一致的表格,大家照着填写就成……”
叶满枝巴拉巴拉巴拉,说了七八条注意事项,然后便利索地宣布散会了。
陈特冶下意识看了眼手表,20分钟就把工作部署完了,这工作效率确实挺高。
放在生产指挥部那边,这不得讲一下午啊!
*
所有局长和科长都分到了任务,除了必要的工作人员,机关里的大部分人都得下生产一线做调研。
甭管副局长们是否乐意,反正这是到新单位的第一个任务,而且人人都有指标。
要是任务完成得不好,那就等着在总结会上出洋相吧。
有的企业领导还想去轻工业局“拜码头”呢,一看这架势,得嘞,在厂里等着领导上门吧。
生产不能停,厂里还得搞搞大扫除,事情多着呢!
叶满枝将任务分下去,就带头去企业调研了。
按照她的计划,她要把市属食品工厂全都考察一遍,有时间的话还要去各区县的食品厂看看。
忙了半个月后,在五月的第一个周末,她接到了来自夏竹筠的电话。
方知然从生产队回城探亲,夏局请她去家里一起吃饭。
叶满枝欣然应邀,赴约的时候还把自家闺女带上了。
吴玉琢和起球每年都要去农村老家过寒暑假。
所以,她与方知然是认识的,一进门就笑眯眯地喊了声“知然姐姐”。
“快进来!”方知然揽着小姑娘的肩膀,热情地将人请进来,“家里刚买了一台电视机,我还不会用呢。你快过来帮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30-240(第7/31页)
我看看!”
吴玉琢把她太爷爷的那台电视机拆开过好几遍,对电视机早已不陌生。
于是与方知然手拉着手,一起去研究电视机了。
叶满枝则撸胳膊挽袖子,主动进厨房帮忙。
糖醋排骨刚出锅,夏竹筠先让她尝了一块,“怎么样?”
叶满枝咬了一口,嘶嘶哈哈地竖起一个大拇指,“好吃!”
夏局的厨艺真挺不错!
她俩一个负责炒菜,一个负责切菜。
夏竹筠抽空问:“你最近在轻工业局怎么样?那个利华食品厂有着落了没?”
“连省局都知道利华厂的事啦?”叶满枝惊讶地问。
“他们那个革委会主任来省局找过好几次。”
叶满枝:“……”
这余公仆可太能折腾了。
“利华厂的问题暂时还没有着落,不过,我最近正在全市的食品加工厂中进行摸底,发现了不少问题。”
“嗯,说说。”
叶满枝一边切黄瓜,一边说:“滨江的大部分食品厂都是在四五十年代成立的,那时候也不讲究什么城市规划,反正有块地就能建厂。所以,很多老厂都建在小街、胡同和居民区里。”
“这是多少年的痼疾了,”夏竹筠说,“十年前就有不少人民来信,投诉那些居民区里的小工厂。”
叶满枝笑道:“对,我在咱们工业厅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回复人民来信,当时确实有不少告状的。但那时工厂都发展得很好,咱省厅总不能把厂子关停了。”
“嗯。”
“我最近去调研,发现居民区里的小厂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有两家食品厂早就有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但是前后左右都是居民区,工厂没有条件扩建,很多不错的新项目,都因为场地的限制而作罢了。”
夏竹筠挥舞着锅铲说:“我去年到中江专区调研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对啊,我当时就觉得挺可惜的。”叶满枝接着说,“还有一家滨江回民食品厂,也挺麻烦的。这是滨江唯一一家回民食品企业,受到场地限制,回民食堂和汉民食堂设在同一处,猪肉就从同一个大门进出。这家食品厂已经被定为对外开放单位了,偶尔会有外宾去参观,让人看见很不像样子,而且有碍咱们的民族政策。”
“……”
叶满枝停下动作,靠在灶台边说:“夏局,我有个想法,还没跟市里沟通,您先帮我参详参详,可行不?”
“你先说说。”
“现在省里对城市新建工厂是有限制的,除了在原地扩建,并不允许企业占用新的城市用地。这几家工厂在滨江市内很难扩大规模,所以,我想把它们,还有利华厂,全都搬迁到郊区,搞一个食品工业小区。”
夏竹筠也停下动作,望着她问:“你怎么会想到这种办法?”
叶满枝心说,还不是被逼出来的!
为了利华厂,她联系过三个县,但无一例外全被拒绝了。
叶满枝觉得自己这局长当得有点憋屈。
在企业的时候,她得求爷爷告奶奶,如今都当局长了,咋还得求人呢?
于是,她转换了一下思路,打算搞个食品工业小区。
这么大一个项目,无论放在哪个县,都是明晃晃的成绩。
给利华厂投资的那点钱,其实已经不算啥了。
到时候她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拒绝那些县领导啦!
也让她摆一摆当局长的谱儿,嘿嘿!
第233章
叶满枝的心路历程, 不足为外人道。
她挑着能说的,跟夏竹筠说了。
“通兰县觉得利华厂规模太小,要是围绕它新建面粉厂、包装厂之类的配套工厂, 那是大动干戈。”
夏竹筠笑:“为了一家300人的小厂,的确没必要。”
“对啊, 我理解人家县里的难处, 所以就想扩大一下规模嘛。”叶满枝嚼了一块黄瓜, 含混道, “一家小厂不够,那就多弄几家小厂。大家都是食品行业的, 可以发挥行业的协作配套优势。”
工业区不是啥新鲜事, 早在解放初期, 滨江就有工业区了。
只不过, 那会儿都是重工业区,围绕飞机或汽车搞配套生产。
轻工业区似乎还没有过。
思及此, 叶满枝问:“夏局, 您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不?”
夏竹筠就看着她笑, 眼角绽开浅浅的纹路。
“您笑什么啊?”叶满枝摸不着头脑。
夏竹筠将炒好的菜塞给她一盘, 示意她出去说。
“要是征求我的意见, 那我当然同意。省里要求滨江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城区里不再新建工厂, 旧城改造也要有统一规划, 但是实际执行情况似乎并不好。要是能把市中心的食品厂整体搬迁到郊区,可以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叶满枝端着盘子, 等着她接下来的“但是”。
然而,等了半天也不见她接着说什么。
叶满枝忙问:“就这些?您真的同意啊?”
“对,就这些, ”夏竹筠招呼两个孩子吃饭,坐到饭桌前说,“这是你们滨江的工作,不需要省局出资,又能做一次全新的尝试。要是整合效果好,兴许还能给省里提供一个新思路。省里没有必要反对。”
“……”
“其实在中江专区那边也有个类似的轻工业小区,他们是在一家塑料印刷厂周围,陆续新建了好几家印刷厂。本质上跟你说的这个食品工业区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当地的领导并没有给那一片取名叫什么工业小区,只是依照惯例,将那条街取名叫‘印刷厂路’。”
叶满枝感叹道:“人外有人,有想法有眼光的同志真多啊!”
“印刷厂路是十几年内慢慢发展起来的,领导有意识地将新建的印刷厂放在一起。但你们这个要将老厂搬迁到新小区,资金来源、职工的接受程度、老厂所在区的阻力,都将是很大的考验。”
叶满枝试探着问:“夏局,既然省里愿意让滨江做尝试,那能不能给我们一点支持啊?”
最好能拨点资金。
夏竹筠夹了块排骨给有言,又对叶满枝说:“省局可以在精神上支持你们。”
同桌另外三人:“……”
方知然吐槽:“我们上工累得要死的时候,生产队长不说给我们一口水喝,反而给大家喊口号,你说这口号有什么用?”
“省里不反对,对滨江来说就是最大的支持了。”叶满枝笑嘻嘻道,“夏局,没有物质支持没关系,但省里能不能把我们这个食品工业小区当个试点啊?”
省里的啥啥试点,听上去就很唬人。
这玩意也跟产品似的,需要适当包装一下。
吴玉琢努力干饭的同时,将耳朵竖得高高的,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30-240(第8/31页)
着听接下来的结果。
她妈妈已经为那个利华厂头疼一个多月了,光是各种重建计划就写了半本稿纸。
隔壁周伯伯思考的时候要抽烟,她妈妈在家思考的时候嘴巴不闲着。
她攒的那点零嘴,全被妈妈吃光啦!
因此,吴玉琢绝对是最最希望妈妈工作顺利的人。
夏竹筠说:“你这个计划,先在你们市里通过一下吧,如果市革委同意了,那就递到省里来,到时候再看能不能当个试点。”
*
除了利华厂,叶满枝另外相中了四家食品厂。
它们的特点都是,与居民区犬牙交错,厂群矛盾尖锐,不但妨碍生产发展,还影响居民生活。
但五家工厂的人数不少,总计1500多人。
这么大的项目,不是叶满枝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她在局里组织了一支调研小组,将局里的笔杆子全都聚集到一起。
一边调研,一边写兴建食品工业小区的可行性报告。
第一版报告的初稿完成后,叶满枝只稍作修改就提交给了市革委会。
结果第二天就被返了回来。
市领导不同意!
宋红军协助叶满枝办这件事,拿着报告来到她的办公室说:“果然被打回来了!”
报告第一页上,不知被谁用红色墨水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叉。
足可见内心有多不待见了。
叶满枝笑道:“让市财政拿出这么多钱,给老厂搬迁,那跟扒一层皮差不多。宋局,你觉得之后该怎么办?”
她在企业的时候与副主任们都相处得不错,所以她想将这种良好关系延续到轻工业局来。
尽管四个副局长都是有资历有背景的,但是不影响她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
宋红军就是第一个被她递出橄榄枝的副局长。
这位与她的经历有些相似。
在滨江钟表厂,从技术员干到副厂长。后来市里成立滨江照相机厂,他又调到照相机厂担任革委会副主任。
这次市里成立轻工业局,又把42岁的宋红军调来当了副局长。
虽说一路都是副职,从来没干过正职,但叶满枝与他谈过几次,觉得宋红军是个实干派。
因此,这次需要人手帮忙时,她就将宋红军拉了过来。
宋红军瞅瞅那个红色大叉,笑了笑说:“把第二套方案交上去吧。”
两套方案的区别只是市财政出资比例的不同。
他们早知道市领导同意的可能性不大,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还是要试一试的。
宋红军让人将投资金额改一改,变成第二套方案,又迅速提交给了市革委会。
市领导这次没有立即拒绝,隔了一个礼拜,才将画叉的方案退回轻工业局。
次日,叶满枝又交了第三套方案。
……
秘书敲门走进领导办公室,低声汇报道:“叶局那份申请又被市革委驳回了。”
何必能扶着眼镜“嗯”了一声,问:“这是第几次了?”
“第三次,局里有些不太好的议论。”
“我在企业调研的时候,叶局来找过我吗?”
“奚迎春来问过一次,不过我说您在企业调研,不一定什么时候能回来。”秘书猜测,“叶局是不是想请您去市革委疏通一下啊?”
毕竟何局在生产指挥部工作多年,应该有些面子。
何必能没言语,摆摆手让秘书出去了。
他在机关里干了二十年,在市革委也有七八年了。
凭他的经验,市领导绝不可能同意这种方案。
那食品工业小区,听上去挺新鲜的。可是对市领导来说,这就是把工厂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对产能没什么太大影响,换个地方就真能提高产值吗?
未必吧?
市里既要出钱,又要协调各区县,还得安抚职工。
投入这么多,却不一定能有相应的回报,那还折腾什么?
有那个钱,还不如在郊区投资建新厂呢,没准儿能更快见效!
何必能将面前的调研表格推到一边,口中哼哼着《沙家浜》的唱词:“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他背着手在办公室里徘徊一阵,又将那调研表重新拿过来。
食品工业小区没戏,他没必要跟着掺和。
拿着材料走出办公室,他对秘书说:“我这几天还要去两家味精厂调研,有事往那边打电话。”
说完就背着手,疾步离开了办公室。
……
听说何局又去企业调研了,宋红军在心里呵呵,转而去了叶满枝那里。
他觉得老何这样特没意思。
轻工业局是新成立的单位,人员也都是新的。
两三年内,不会有什么人事调整。
现在正是同志们劲儿往一处使,努力发展轻工业的时候,老何明明在市里有关系,却不愿意出力。
这是还对没当上局长心存芥蒂呢!
宋红军进了叶满枝的办公室,问:“第三份方案也被驳回来了,要不咱组织个研讨会,跟市领导、企业和区县负责人一起商量研究一下?”
叶满枝沉吟一瞬说:“我先去市革委一趟,看看情况再说吧。”
有些事没必要让太多人掺和进来。
有些话也不是能在报告里明说的。
她提前跟彭静云的秘书约了时间,下午就去市革委给领导汇报工作了。
彭静云将她递来的第四份报告,顺手放到了一边。
“轻工业局的出发点很好,但现在市里没精力搞这么大规模的搬迁工作。不光是资金的问题,还要考虑职工的意愿……”
叶满枝说:“彭主任,轻工业局提出这套方案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利华食品厂的问题。市里不出资重建利华厂,300名职工又不能全部妥善安置,所以我们想出的办法就是,由县财政出资,让利华厂在郊区重新建厂……”
她详细介绍了自己与几个县的交涉结果。
“利华厂的规模太小,人家县里不愿意为它出资建厂房,所以我们才想多引入几家企业,把居民区里的食品厂搬去郊区。”
彭静云皱眉说:“为了一家利华厂,要让市里拿出几百万建设食品工业小区,这不是买椟还珠吗?”
那还不如掏点钱,给利华厂重建厂房呢!
要是由着叶满枝折腾,市财政的支出只会越来越多。
她都有点后悔将利华厂的问题交给叶满枝了。
小问题没解决,又弄出一个更大的麻烦!
对方明显更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30-240(第9/31页)
乎钱,所以,叶满枝并没讲行业配套协作的优势,也没讲这次搬迁并不是普通的搬迁。
她瞄一眼办公室的环境,确认屋里只有她们二人,便胆儿肥地说:“彭主任,目前最紧要的是处理利华厂的问题,市里可以先将这个食品工业小区批下来,把利华厂搬过去。至于那些不着急的企业,可以徐徐图之,在三至五年内完成搬迁。”
彭静云望着她,隔了好一会儿才理解这话里的深意。
她这是什么意思?
先在郊区规划一个食品工业小区,由县财政出资安置利华厂,而其他食品厂就算了?
叶满枝当然不能让其他食品厂算了,真要是那样干,岂不是把人家县里坑了?
但旧厂改造拆迁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年也许只能完成一家工厂的搬迁。
这样的工作,没有三五年是完不成的。
叶满枝在报告里狮子大开口做了几百万的预算,其实真正实施起来用不了那么多钱。
那些工厂的设备是现成的,只需要新建厂房。
而新建厂房的投资不一定需要财政出钱,工厂在市中心的地皮,可以置换出很多东西。
不过,这些都有不确定性,不适合出现在提交给市里的报告中。
这会儿彭静云明显误会了,以为她想用一个食品工业小区的名头,诓骗县里出资安置利华厂。
叶满枝没解释,就让她那样误会着。
彭静云皱眉思考许久后,摆摆手说:“你先回去吧,我跟其他同志商量商量。”
没答应,但也没一口回绝。
看来还是有回旋余地的。
*
食品工业小区的项目还没通过审批,但轻工业局往市里提交三次报告,三次都被打回的消息,渐渐就在各单位传开了。
有人看笑话,有人瞧热闹,也有人看到了机会。
安阳县革委会这边,分管工业的副主任徐淼专门打听了项目情况。
“主任,食品工业小区项目,咱们安阳县其实可以争取一下!”
董少林说:“项目还没立项,现在去争取为时尚早。”
他最近也在关注轻工业局搞出的食品工业小区。
安阳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比较均衡,都能排在八个县的前三名。
但安阳县的工业发展主要依托曙光厂,而曙光厂是市属企业,安阳县就像托儿所阿姨,平时没少操心,却不是孩子亲娘。
每年总结成绩的时候,人家说市里领导有方,说曙光厂自身努力,却很少将成绩算在安阳县头上。
依托曙光厂,安阳县发展了几家配套工厂。
可是,安阳县的领导们对此并不满意,抛开曙光厂,他们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工业成就了。
徐淼说:“叶满枝那人咱都知道,属王八的,咬住就不松口。这是她上任后的第一个大项目,新官上任三把火总不可能哑火吧?我瞧着这个食品工业小区至少有一半的可能会立项。这种事赶早不赶晚,等到项目正式立项再去争取,那黄花菜都凉了!”
另一个副主任说:“我看这事有点邪乎,工厂搬迁和工厂新建不同。搬迁进度由人家说了算,要是三五年都不肯搬,那咱这食品工业小区就空置三五年啊?”
徐淼与董少林交换个眼神,谁都没解释。
市里那几家企业其实不算啥,来或不来都可以。
他们看中的不是企业,而是“食品工业小区”这个名号。
要是立项成功,这就是全省唯一的食品工业区,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意义。
滨江是大中型城市,根据中央的要求,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未来在滨江市内就不可能新建食品厂了。
如果市里有新建需要,那么这个“食品工业小区”就是首选。
董少林提议:“咱们跟叶满枝也算是老交情了,还是跟她联络联络吧。”
“行,我喊上曙光厂的康健,一起请叶局吃个饭。”
……
叶满枝接到安阳县的电话时并不意外。
在此之前,她已经接到三通电话啦!
全市八个县,四个县都跟她表达了争取食品工业小区的意愿。
叶满枝在电话里说:“董主任,你是我的老领导,我得跟你交个底。这个项目在市革委那里还没立项,即使立项了,在选址时也是有附加条件的。”
“什么条件,你先说说嘛。”
“工业小区所在的县,要出资为利华食品厂新建厂房,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
“哈哈,盖厂房是小事,曙光厂那边还有空余的家属楼,到时候可以租用那边的。”
董少林答应得极为爽快。
用一个厂房换回全省唯一的“食品工业小区”,不亏!
叶满枝笑说:“那行,我把安阳县记下了,如果成功立项,选址时会着重考察安阳县的!”
她放下电话,秘书又进来说东阳县的县领导来了。
叶满枝暗自得意,食品工业小区的吸引力果然非同凡响!
市里还没审批通过,她这边已经门庭若市了!
接连好几天接待各县的领导,叶满枝摆了好几天的谱儿。
等到周末的时候,她还有点意犹未尽,觉得自己这谱儿还没摆够。
吴玉琢从邮局取回一个包裹,一进门就说:“妈妈,门口岗哨那里有俩人想找你,手里还提着两个麻袋,被执勤战士拦下了。”
“你没搭腔吧?”
“没有,我看他们像是来送礼的。”
“没搭腔就行。”
叶满枝可以在单位接待县里的同志,但是不想在家收礼。
那成什么了!
她招招手说:“这包裹是出租车寄来的吗?我看看里面都有啥。”
母女俩一起拆开包裹。
吴玉琢先将最上面的塑料皮笔记本拿出来,熟练地翻开第一页,果然在里面看到了一张车哥的相片。
“他怎么每次都给你邮寄相片?”叶满枝在相片上弹了一下。
“臭美呗,”吴玉琢跟着弹了他一个脑瓜嘣,“他就是想说自己长高啦,变瘦啦,好看啦,在信里不好意思说,就送张相片让咱自行体会。”
“臭小子好看什么呀!照着你三舅差远了,”叶满枝嘟囔道,“你三舅十几岁的时候,比他精神。”
两人又继续往下翻,除了一些三线当地特产,还有几个瓶瓶罐罐。
“这是什么?”叶满枝拿起来一瓶观察,“看颜色,别是臭豆腐吧?”
“不是,”吴玉琢拿着信摇头,“我车哥在信里说,那是我三舅妈送你的面膜,涂脸上能美容养颜。”
“……”
叶满枝打开罐子,看了眼那绿油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