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40(1 / 2)

叶满枝吴峥嵘 鹿子草 46109 字 11天前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30-240(第1/31页)

第231章

叶满枝带人来到市革委会时, 门口的横幅已经被人撤了下来。

职工们三三两两站在对过的人行道上,眼睛紧盯着大院里,似乎随时准备伺机而动。

叶满枝绕过维持秩序的红袖箍, 快步走进了办公楼。

尚未推开会议室大门,她便听见了哐哐拍桌子的声音。

“余公仆!利华厂还有没有组织纪律性?”彭静云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 “这是今年第几次了?你这个革委主任还能不能干?”

另一个带着哭腔的女声说:“工人要来, 我有啥办法?市里要是能解决利华厂的问题, 谁乐意一趟趟来找领导的麻烦?”

“你还知道这是找领导的麻烦?”彭静云被气得太阳穴突突跳, “你别以为领导不知道怎么回事!没有你的指使,工人们敢几次三番地来革委会门口闹事吗?”

“这可真是冤枉我了!”余公仆接着哭诉, “职工来市里的时候, 我正跟附近几个居委会协商呢, 哪怕我有八只眼睛也盯不住那么多人呀!彭主任, 这事也不能全怪我们,职工没工资, 没活路, 那不就得来市里找领导做主嘛!”

“就是呀!”

几个工人代表跟着附和, 要是让他们恢复生产, 有了工资, 谁愿意来看领导脸色!

叶满枝推门进入会议室的时候, 里面的议论声有稍许停歇。

在空位上落座后, 工人代表又重新嚷嚷起来。

“领导, 利华厂已经停产7个月了,到底啥时候能让我们上工?”

彭静云抬手压了压, “利华厂有废气废渣污染,那块地皮又被居民区包围,利华街上的居民对重新建厂的抵触情绪很大。你们之前不是试过了吗, 建筑材料刚拉过去就被偷了……”

余公仆抹了抹并不存在的眼泪,哽咽道:“那我们怎么办?市里总得给我们想想办法!”

“把你那副作态收一收!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彭静云斥道。

革委办公室主任接话说:“余公仆,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你要负主要责任!现在全国都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怎么只有你们利华厂手心向上要钱?”

市领导们真是对余公仆厌烦透顶了。

利华厂会被一把火烧光,与这个余公仆脱不开干系。

利华食品厂最初只是一家窝在棚户区里的花馍作坊,借着大跃近的东风,在那几年大干快上,扩大规模,逐渐变成了一家有三百名职工的食品厂。

他们主营花馍、传统糕点和小吃,主要在本省销售,这几年厂子效益还不错。

直到去年,余公仆突然跑来市里,说什么要增加产品花色,向天津上海学习,生产麦乳精和巧克力。

这两种产品在滨江本地的产量很低,要靠从外地调运。

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可能喝过麦乳精,但巧克力是吃不到的。

除了酒心糖,滨江就没有其他巧克力制品了。

余公仆当着市领导的面,将胸脯拍得邦邦响,说什么要让滨江老百姓吃到本地生产的麦乳精和巧克力,生产设备可以由厂里自行解决,不需要市财政出一分钱。

企业有这个革命积极性,市里当然不会阻挠。

看过她的计划书以后,就同意他们增加产品种类了。

这本该是件皆大欢喜的事,可是,余公仆向市里申请了25个招工指标。

城市的工作岗位紧张,劳动局对用工指标卡得相当严。

像曙光厂那样的两千人大厂,每年也不过十几二十个招工名额。

而利华食品厂只有三百人,市里一下子给它批25个指标,真算得上鼎力支持了。

拿到指标以后,余公仆没买设备,先将25个厂子弟招进了工厂。

让本该上山下乡的知青留在了城里。

这件事吧,也没什么可批判的,很多工厂都这么干,先可着本厂子弟招工。

然而,有些事情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25个招工指标,不但分给了应届生,还分给了已经去插队的知青,让知青有了回城机会。

这件事看在有心人眼里,就是天大的不公平!

市里每年都动员知青上山下乡,但并不是所有知青都听话的,有些人就是主意正,甭管上面怎么动员,他就是不去下乡。

即使没工作,也要在城里等待机会。

利华厂就有这么一个孩子,高中毕业三年了,先是摔一跤装瘸,后来又断断续续装病,反正就是不肯下乡插队。

好不容易等到利华厂招工,原以为能拿到一个名额,结果厂里觉得他思想不进步,宁可将指标交给已经下乡的知青也不给他。

这孩子很左性,眼见好几个知青都回城进厂工作了,总觉得厂里人都针对他,对不起他。

于是,他不好过,别人也别想好过。半夜去公厕上厕所的时候,他挥手就往仓库那边扔了一根点燃的柴火。

后半夜大家都在沉睡,等到火光冲天时,才被人发现厂里起火了。

纵火犯已经被正法,可是这把火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灾后清点利华厂资产时,市里发现他们账户里的钱根本就不够采购设备。

生产巧克力和麦乳精更是无稽之谈。

余公仆信誓旦旦地跟市领导拍胸脯,八成是为了骗那25个留城指标!

但大火将一切烧尽了,利华厂一口咬定有大量现金葬送在火海里,市里除了口头批评,也拿他们没办法。

主要是利华厂的职工太能闹了,市里还得用厂领导安抚职工。

……

会议室里闹闹哄哄的时候,大门再次打开,几家食品厂的领导被秘书带了进来。

彭静云神色稍缓,请几位同志入座。

又看向余公仆问:“如果市里安排利华厂的职工去其他食品厂上班,你们能不能接受?”

余公仆在利华厂干了20年,从最初的花馍师傅,干到如今的革委主任,她当然希望利华厂可以完成重建。

她瞅瞅彭静云,眨巴眨巴松弛的眼皮,点头说:“只要能给职工开工资,怎么都行!”

但那几家食品厂的领导可能未必会同意。

如她所料,这几人果然不乐意。

利华厂要是连人带设备一起合并过来,大家肯定举双手欢迎。

可是如今利华厂要啥没啥,哪家工厂能背上这么多的人员包袱?

滨江第一食品厂被派来开会的人是陈谦,当着领导的面,他只说:“我们厂的用工已经饱和了,突然让我们接收这么多工人,我一时没有准备,还得回去跟朱主任和其他同志商量商量。”

于之江被调走以后,第一食品厂由朱可海担任一把手了。

突然接到市里的开会通知,又听说利华厂的职工又来市里扯横幅了,大家心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30-240(第2/31页)

都有数,会无好会,所以厂里将陈谦派了过来。

另外四家工厂的情况也差不多,来开会的全是副职,没有一个是能当场拍板的一把手。

彭静云不给他们搪塞的机会,“那你们现在就回去,将情况跟厂里说清楚,明天上午必须明确告知市里,你们各自能接收多少人。”

“……”

所有安排都是当着利华厂的面进行的,彭静云对那些职工代表说:“市里的安排,你们也看到了,先回去等消息吧,市里会尽快给大家答复。”

职工们相互瞅瞅,觉得这样也行,先等两天,听听市里怎么说。

于是,企业代表们走了以后,职工们也呼啦啦离开了。

会议室里只剩下始终没发言的叶满枝、张百能,以及悄咪咪坐在后面的陈特冶。

“情况你们都看到了吧?”彭静云说,“既然轻工业局已经成立了,那以后利华厂的事情,就交给轻工业局了,你们接手安排吧。”

张百能:“……”

轻工业局今天刚成立,领导班子里总共就俩人。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连市领导都拿这个厂没办法,他俩能安排啥?

叶满枝说:“彭主任,如今很少有工厂还有人员空缺,那几家食品厂每家能安排二三十人就是极限了,如果富余人手太多,对这些工厂也是负担。利华厂已然如此了,咱不能把其他厂也拖累了吧?市里能不能想办法帮助利华厂重建?”

彭静云摇头道:“利华厂的产品,与其他厂的重复性很高,将人手安排到其他厂,可以让其他厂扩大生产规模。既然利华厂已经烧毁了,那就没有必要进行重复建设。”

叶满枝:“……”

并不是人员多,就是扩大生产规模了。

不补充设备的话,那就只会冗员,并不能增产。

如果这些企业能增加新设备,那另当别论。

可是哪个企业会为了接收外厂人手,花钱采购新设备啊?

叶满枝问:“彭主任,如果这些食品厂无法消化这300名职工,市里打算怎么办?”

“那就看你们轻工业局的安排了。”

彭静云拿着笔记本起身,在叶满枝的肩膀上拍了拍便离开了。

望着重新关上的大门,张百能皱眉说:“轻工业局刚成立,连办公经费都没多少,其实没必要接这种烫手山芋。既然市里不打算重建利华厂,那利华厂就是不存在的企业,咱们轻工业局管不着,职工应该由劳动局做安排。”

叶满枝琢磨一阵后,叹气说:“既然上级把任务交给咱了,那咱就接下来吧。”

张百能:“……”

虽说这叶满枝在企业的时候挺能干,但机关经验太少了。

那利华厂就是个大包袱,真不是能随便接手的!

*

之后的几天,另外三名副局长也陆续来新单位报到了。

人员到齐以后,叶满枝与新班子成员开了一次班子会议,顺便介绍了利华厂的情况。

不过,大家与张百能的态度一致,都认为不该接这个烫手山芋。

轻工业局刚成立,正是急需做出成绩的时候,要是被利华厂拖累了,那很可能让大家新官上任就放个哑炮。

最主要的是,市里明显想要放弃利华厂了,厂子解散以后,产值不再计算到轻工业的总产值里,他们操心利华厂的人员安排,属实是白费功夫。

刚上任就遇上这样一个麻烦,让叶满枝也有点闹心。

晚上饭后散步的时候,忍不住跟吴峥嵘说:“我今天去利华厂看过了,心里很难受。”

“嗯?”

“他们的厂址在市中心,窝在居民区里,确实不适合在原址上重建了,不怪附近的居民有意见。但是不管怎么样,职工是无辜的,好好的工作就这样没了,有的两口子都在厂里工作,连着半年没收入,家里孩子又多,连好菜好肉都不舍得买,在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菜叶子。”

这种情况她只在闹饥荒的那几年遇见过。

吴峥嵘天天听她分享单位的工作,对很多事心里门儿清,已经能当个编外副局长了。

闻言便问:“不是有几家食品厂能接收职工吗?”

“总共能接收140人,剩下一百多人怎么办?”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小公园里没什么人,叶满枝挎着他的臂弯说:“我今天去利华厂的时候,看到好多职工守在那片空地上,有人捡了破房子的旧砖头,往工地上搬运。大家都想重建利华厂呢,市里却准备放弃了。”

利华厂这种情况,与当初的第一食品厂差不多。

但第一食品厂烧毁的只是罐头车间,厂里的大部分家底还在,能拿出资金给罐头车间重建。

食品厂的职工还有希望,而利华厂的职工几乎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

吴峥嵘语气肯定地问:“你想帮他们重建工厂?”

“当然想了,就是资金的问题不好解决,其实只要不让市里出钱,领导才不管是不是重复建设呢。”

叶满枝确实想以利华厂为切入点打开局面。

她是从企业调入机关的,不少人都对她的能力心有疑虑。

能管好一家企业,不代表她能管好上百家企业。

她需要尽快做出成绩,在轻工业局站稳脚跟。

局长其实没啥了不起的,当了局长未必能指挥得动手下的企业。

彭静云还是市革委会副主任呢,召集食品厂领导开会的时候,照样有人阳奉阴违派副手出席。

她要是没本事,无法给企业带来资源和利益,那人家凭啥听她指挥?

叶满枝自己就是从企业走出来的,应付上级领导的那一套她可太熟了。

何况工业局下面还有十几家专业公司,比如市食品工业公司,就是统管全市食品生产企业的。

她要是说话不管用,那很可能会被这些专业公司架空,只能在机关里喝茶看报,传达上级指令。

叶满枝嘟囔道:“我对其他行业还不熟悉,但食品是老本行。利华厂的问题虽然棘手,却是个不错的机会。”

吴峥嵘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

“你看什么呢?”叶满枝顺着他的目光向前方张望。

他俩已经从小公园绕出来,准备回家了,此时正站在大院对面。

昏黄的路灯刚刚亮起,叶满枝眯眼望着前方,不确定地问:“那是不是有言和伊伊啊?不是说要参加文艺汇演彩排吗?这么快就回来啦?”

“她只上去唱个歌,用不了多长时间吧。”

“他俩后面是不是跟了两个男生?我瞧着有点面生,好像不是咱们院儿里的。”

“嗯,之前没见过。”

夫妻俩没说什么,但是不约而同提高了散步的速度,与那俩男生保持着十米的距离。

然后就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30-240(第3/31页)

到其中一个傻大个凑过去跟她家有言说话,嬉皮笑脸的。

夫妻俩:“::::::”

养个闺女真不让人省心啊。

叶满枝其实早有心理准备,她家有言完美继承了老吴家的美貌,长睫毛忽闪忽闪的,跟她大姑长得特别像。

漂亮小姑娘难免受欢迎嘛。

可是,眼瞧着臭小子往自家闺女身边凑,那心情其实挺微妙的。

在她心里,有言还是孩子呢。

那男生不知跟有言说了什么,有言没搭理他,拉着伊伊快走了几步。

而后那臭小子就一把拽住小姑娘的书包带子,差点把有言拽个趔趄。

叶满枝和吴峥嵘:“::::::”

手可真欠啊!

他俩不怎么插手闺女的交友,很少管她在外面的事。

这会儿瞧见闺女被男生拉住了,也只是坠在后面偷偷观察。

只见他们家小吴同学抢回自己的书包,不顾对方的笑脸,一拳打在男生小腹上,刚听对方哎呦了一声,紧接着又往腿上踢了一脚。

同时附上一句,“让你手欠!”

说完就像斗胜的小公鸡似的,拉着伊伊,趾高气昂地走进家属院大门。

望着前方这幕,叶满枝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那什么,咱家有言还小呢,没开窍!”

吴峥嵘语气里染上笑意:“军体拳不白练,卓有成效。”

为了长成大高个,最近一年,有言每天都跟他一起出早操。

个子长了一点,但军体拳练得更好。

夫妻俩越过正被同伴嘲笑的少年人,慢慢悠悠散步回家。

甫一进门,叶满枝就关心道:“闺女儿,吃晚饭没?想吃点啥?”

“在学校食堂吃了,”吴玉琢将牛奶倒进锅里,“我再喝个牛奶就行。妈妈,你跟我爸喝不?”

叶满枝连忙摆手:“你都喝了吧。”

多喝点,打人也有力气。

*

叶满枝调动工作的事,还没跟娘家人透露。

她想回军工大院一趟,亲口告诉父母,可是新单位的工作刚刚起步,她一时抽不出空来。

今早上班的一路上,她都在琢磨什么时候回去一趟,结果刚走到单位门口就瞧见了等在那里的常月娥。

“妈,你怎么来了?”

“找叶局长办事,”常月娥瞪她一眼,“调动工作这么大的事也不知道跟家里说一声,我还是从余林娣那里听说的!”

“嗐,我还想给你们一个惊喜呢,这周末就回去了!”叶满枝带她进门,又问,“谁是余林娣啊?”

“就是利华食品厂的厂长,现在改名叫余公仆那个!”

叶满枝:“……”

改名在这几年挺常见的,但人家都改成“卫东”“卫红”“卫兵”之类的。

她还是头一回听说给自己改名叫“公仆”的,这余主任也算是有鸿鹄之志了。

“你俩咋认识的?”

“就是工作的时候认识的呗。他们利华厂挺不容易的,一把火全烧没了,市里能不能帮着想想办法?”

常月娥已经从第一食品厂分厂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如今是领退休工资的状态。

她其实不想插手闺女的工作,但利华厂和余公仆实在是让她不落忍,这才大清早跑来找闺女了。

当然,主要还是想看看闺女的新单位。

反正她退休没啥事,随便溜达。

叶满枝带妈妈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泡了杯最好的茶给她,这才说:“即使你不来,我也要跟余主任谈谈了。她最近天天来局里堵门,但你说她堵我有啥用?这么复杂的事,我不得先想想办法吗?”

“她那人就这样,干工作就靠软磨硬泡。”常月娥说,“她是苦出身,九岁就出来做工了,进利华厂工作以后才跟着扫盲班学了写字。小余没啥文化,也不要啥脸面,利华厂能从小作坊发展成食品厂,全靠她和那个老厂长找领导软磨硬泡。所以,别看她办事像个市井泼妇,其实她在利华厂很有威信。”

叶满枝:“……”

她也发现了,有余公仆在的地方,总像是在田间地头。

她这些年也见过不少女干部了,但是敢在市领导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余公仆真是第一个!

她冲门外的秘书室里喊着“迎春”。

新任秘书奚迎春赶紧“哎”了一声,推门进来。

“利华厂的余主任,今天来了吗?”

“来了,”奚迎春表情古怪道,“在办公室那边跟人唠嗑呢。”

“……”叶满枝叹道,“你把余主任请过来吧,我跟她聊聊。”

余公仆很快就小跑进来了,喊了声“叶局长”,又递给常月娥一个“还得是你”的眼神。

好似叶满枝肯见她,全是常月娥的功劳。

常月娥起身说:“你们聊吧,我今天真是白跑一趟,人家叶局长本来就要找你聊聊呢!”

余公仆作势就要出去送她,两人来回谦让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叶满枝看不下去,让奚迎春帮她送送亲妈。

她不想再浪费时间了,开门见山地说:“余主任,市里的态度很明确,利华厂与其他食品厂有产品上的重合,不想在市区里继续投资建厂。”

“那我们这三百号职工咋办?”

叶满枝问:“余主任,你之前跟市领导承诺的,生产巧克力和麦乳精的计划,是不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了!为了这俩产品,我特意带着工程师去天津和上海学习呢!”余公仆呸了一声说,“有人说我为了留城指标诓骗市领导,我咋可能有那个胆子!叶局,我跟你说实话吧,利华厂账面上的资金,确实不够同时增加两种产品,但是买麦乳精设备的钱还是够的。我当初打算先把人招进来,要是大家没活儿干,那不正好能让市里出钱,买点新设备嘛!没想到啊,好好的计划,全被张治峰那个王八蛋毁了!”

“要是有了麦乳精设备,你们的工人能立即投入生产吗?”

余公仆顿了顿,偷眼瞄向神情严肃的叶局长,内心挣扎片刻后,还是选择说实话。

“工人还没培训呢,咋可能立即上岗,但我们已经有麦乳精配方了,工程师知道咋弄,到时候可以让工人学。”

叶满枝点点头说:“我也希望利华厂可以重建,让原有的职工全部重新上岗。但我还得再想想办法,跟其他单位联系一下。余主任你先回去吧,有消息我给你打电话。”

余公仆从小就出门做工,很会察言观色,直觉这叶局长不是搪塞自己,于是也不在这里讨人嫌,说了一箩筐感谢的话,干脆利索地走了。

叶满枝花几天时间,翻看市里各大食品厂的资料,又研究了全市各区县的工业发展情况。

然后,便开始了她上任后的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30-240(第4/31页)

式调研。

调研第一站,不是市里的重点工业区,也不是那些国营大厂,而是回了她的老家——通兰县。

得到通知的县革委会钱主任,早早就在县委大院门口迎接了。

一见到叶满枝就笑着喊“欢迎”。

叶满枝与对方客气地寒暄几句,又看向旁边的田春山,语气熟稔地笑:“老田,我够意思吧?调研第一站,就冲着你们通兰县来了。”

田春山冲她抱了抱拳。

谁都知道他俩原来是一个班子的同事,叶满枝这个局长刚上任就来通兰县调研,算是给足他面子了。

钱主任心知这二位是熟人,肯定有话要说。他给田春山使个眼色,就客气道:“田主任是分管工业工作的,你们是老同事,让田主任陪你在县里看看吧。中午我在县委食堂请叶局吃顿便饭。”

叶满枝笑着答应了。

等人一走,她才问:“怎么样?通兰县的工业不好发展吧?”

“哎,全市倒数第一,底子太薄了。”田春山说,“你在电话里说找我有事,到底有啥事?”

“利华食品厂你听说过吧?”

“嗯,听过,让市里头疼的那个嘛。”

“呵呵,让市里头疼,却是你们通兰县的香饽饽。”叶满枝认真道,“通兰县是农业大县,除了农机产品和农药,最适合发展的其实是食品工业。利华厂有工人,有成熟的技术,有配方,还有现成的产品。而你们县里有地皮,有发展需要,还有一点钱,双方为什么不能合作一次呢?将这家大型国营食品厂发展起来,还能带动不少配套工业的发展。”

第232章

田春山望着叶满枝, 好半天才憋出一句话。

“叶主任,你这牛皮都快吹到天上去了!几百人的工厂算啥大型国营食品厂啊?”

不知道的还以为那利华食品厂是几千人的大厂呢。

“哈哈,利华厂差不多有三百人, ”叶满枝透露,“但是重建以后, 肯定还要扩大规模。他们厂的余主任想生产麦乳精和巧克力, 填补滨江在这一块的空白。真给你们通兰县一个几千人的大厂, 你们也吃不下呀!”

田春山摇头叹道:“现在全县都盼着能像安阳县那样搞出第二个曙光厂呢!”

叶满枝惊愕道:“你们县里想搞电子工业啊?”

“咋不想呢, 这不是看见曙光厂赚钱了嘛。”

叶满枝:“……”

这可真是,还没学会走就想跑了。

曙光厂有二十年的底子, 又通过出口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这才一点点搞起了电视机。

通兰县要技术没技术, 要人才没人才, 要资金没资金,这不是好高骛远吗?

她只能问:“你们从省里或市里搞来项目资金了?”

“要是真有资金, 轻工局能不知道嘛!”田春山指指自己的脑袋, “到了县里才发现, 人家的脑袋瓜跟咱不太一样。”

这个职位是田春山自己争取来的, 要说后悔倒也不至于。

但心理落差还是有的。

在曙光厂的时候, 大家劲儿往一处使, 一心搞生产。

雷万元和叶满枝这两任一把手, 都能稳得住局面, 厂里没啥钩心斗角的烦心事。

可是,到了通兰县可不得了。

好家伙, 跟掉进了狐狸窝似的,一天天没有消停的时候。

他来通兰县几个月,真正抓工业工作的时间, 连一半都没有。

在叶满枝跟前,田春山没说含糊话,直言道:“钱主任新官上任,铆足了心气抓工业,但是吧……”

“这不是挺好的吗?”

“钱主任很有理想抱负,想彻底改变通兰县工业落后的局面,所以,他想上马大项目。”田春山苦笑道,“你要是说利华厂是三千人的大厂,那即使要拉饥荒,我们也得把这个项目弄到手。可是,300人的小厂嘛,呵呵……”

利华厂的情况是,除了人,什么都没有。

这些人来了通兰县以后,要由通兰县出资建厂房、盖宿舍。

而利华厂是一家市属企业,利润要上交市里。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县里不会掏这笔钱的。

叶满枝理解地颔首,“在重建利华厂这方面,你们县里的确要吃点亏。但咱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嘛,利华厂要生产花馍、糕点、小吃,之后还有麦乳精和巧克力。”

“就像县电机厂可以给曙光厂供货一样,通兰县也可以围绕利华厂需要的原料,成立面粉厂、榨油厂、糖厂、奶粉厂、包装厂、制罐厂等等等等。”

“咱都是在企业干过的,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这不是得一点一点来嘛!”

田春山顺着她的话,想象了一下这幅宏伟蓝图。

从他的本心出发,当然是想接下利华厂的。

食品厂的确如叶满枝所说,与通兰县高度适配,要是真把这些配套工厂发展起来,那通兰县的工业就被盘活了。

可是,钱青松为啥想上马大项目呢?

因为大项目见效快啊!

只要项目立项,那就是看得见的成绩。

而发展食品工业是个功夫活,也许需要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形成规模。

到时候钱主任兴许已经离开通兰县了。

田春山委婉道:“钱主任就是通兰县人,从公社一步步干上来的,在县里很有威望。”

意思是说,钱青松掌握着县革委的话语权,接手利华厂得看他的态度。

叶满枝听懂了,笑着说:“那行,一会儿再跟钱主任聊聊。”

通兰县的革委会班子有九个人,田春山是新来的,排名靠后,在这样的大事上确实没有决定权。

叶满枝没再提这一茬,喊上她带来的三个人,一起去考察了通兰县的几家工厂。

除了农机厂,就是机械修配厂,要么就是五金零件厂,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县棉纺厂,有七百多名职工。

食品加工厂当然也是有的,但职工数都不过百,大多是公社开办的集体企业。

由于实在没什么看头,一行人只花一个上午就考察完了。

回县委食堂吃午饭的时间绰绰有余。

钱青松特意准备了午饭,他对叶满枝这次的调研还是充满期待的。

可是,在饭桌上听她讲了利华厂的情况后,钱青松心里难掩失望。

正如田春山所料,他觉得利华厂的规模太小了,两三年内对通兰县的工业起不到拉动作用。

而通兰县还得给这家市属企业投资建厂。

冤大头没有这样当的!

要建食品厂,他们县里完全可以自己搞一家,到时候利润和税收都能从县里过手。

没必要给他人做嫁衣裳。

他心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30-240(第5/31页)

里不乐意,但叶满枝是市轻工业局的领导,以后县里要项目、要资金难免跟叶满枝打交道,所以他乐呵道:“叶局,你这个提议挺好的,要是条件允许,我们县里也愿意接收利华厂,毕竟人家有技术有配方,来了就能搞生产。不过……”

叶满枝知道他不会轻易答应,于是耐心等待对方的未尽之语。

钱青松说:“利华厂目前只有300人,其中一定会有职工不愿意从市里搬到县城生活,最终可能只有200人能来通兰县。这个规模太小了,县里要是真的建起了面粉厂、榨油厂、包装厂,只靠给利华厂供货的话,可能坚持不了多久。”

“只要你们建了厂,上级自然会给工厂安排生产任务,这个不需要担心。”

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好处了,工厂不必为销路发愁,按计划生产即可。

钱青松露出犹豫神色,迟疑道:“这两年县财政也吃紧,为利华厂建厂不是小事,我得跟同志们商量商量。”

叶满枝默默叹气,看来将利华厂放在通兰县是行不通的。

钱青松的这个态度约等于不支持。

果然,在通兰县调研结束三天后,田春山给她打了电话。

食品厂项目在常委会上没通过,九名常委中,五人反对,三人赞成,一人弃权。

*

连最急需发展工业的通兰县都不愿意接手利华厂,那其他县里也够呛。

叶满枝一边跟工业倒数第二的新义县联系,一边琢磨着还能有什么办法解决利华厂的问题。

这天上午,临近午饭时间,叶满枝接到了门卫的电话。

据说,门口有个叫叶守信的同志要找她。

“……”

叶满枝连忙放下听筒,小跑着来到大门口。

“爸,你咋来了?”

叶守信一手提着网兜,一手背在身后,仰着下巴说:“我闺女都在轻工业局当局长了,那我肯定要来看看呀!”

上次常月娥来过以后,回家就跟他好一通吹嘘。

说她闺女坐着向阳的大办公室,窗台上摆了一排的花。

办公室里有沙发、茶几,外面还有个秘书室。

跟656厂的厂领导一样气派!

常月娥白天说,晚上也说,念叨得叶守信心痒痒。

反正他也是退休的人,白天没啥事,这不就跑来闺女单位实地考察了嘛!

叶守信不是空手来的,进了办公室就将一个搪瓷盆放到桌子上。

“呐,你妈炖的鸡汤,让我送来给你补补身体。”

叶满枝剥开七八层毛巾和衣服,将还烫手的搪瓷盆拿出来。

盖子一打开,满室飘香。

“只给我送啦?没给我大姐二姐四哥五哥送啊?那你俩有点势利眼,只给当局长的闺女炖鸡汤。”

叶守信嘁道:“我们以前总给你大姐二姐送,人家都在城里工作,就你在安阳县那么远,我俩才不去那么远的地方送饭。这回你在市里上班了,也让你沾点光。”

他们老两口都有退休金,在家没啥事,就整天研究吃的。

做了好吃的就给儿女送点。

叶满枝看了眼手表说:“快到午饭时间了,你今天在我们机关食堂吃吧?”

“不了,家里做了我的饭,我得回去吃。”

叶守信背着手在闺女办公室里打量,将所有细节都记清楚,煞有介事地点点头。

这次算是开了眼界,见识一回局长办公室长啥样。

他又瞅瞅噘着嘴喝鸡汤的叶来芽,就是这个局长没啥派头,还跟个孩子似的。

叶满枝热情挽留亲爹在单位食堂吃饭,但老叶很有原则,“你妈上次都没在食堂吃饭,我要是吃了,她肯定不高兴。”

“哈哈,那下次你俩一起来吧。”叶满枝笑说,“每个礼拜三有鱼有肉,你们赶在礼拜三过来。”

她抓了几颗大虾糖放进老叶的上衣口袋里,将急着回家吃饭的人送出大门。

再次返回办公室时,奚迎春跟在后面一起走了进来。

打了好几遍腹稿,奚迎春才低声说:“局长,这几天张局和何局接待了好几个厂的厂长。”

叶满枝喝了口水,问:“哪些厂的?”

奚迎春将她记下的信息一股脑讲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