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家村”是大明建国前四年,和朝阳城建城同一时期,根据朝阳城“集村并寨”的指令,重新建设起来的村庄。后来随着大明建国前二年“大三角计划”实施,宗家村又扩建为“崇化县城”。因为地理位子的原因,崇化县被规划为了大湖郡治下。
原本只有三千人规模的宗家村,被规划为了崇化县城驻地后,三十万移民再大明建国前两年,被陆续迁移到宗家村周围方圆数万里。
尽管出身夹皮沟的“芦花”,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再当时的情况下芦花仍然被从“村长”任命为“县令”。
细究其原因。
一则,芦花根红苗正,与大明王一同出自夹皮沟村;
二则,芦花任宗家村村长以来,体现了不凡的管理能力。宗家村不但安居乐业,而且在安居第二年后,严格执行了朝阳城“第一年免税,第二年交粮”的政策。尽管当时的宗家村,实际上口粮还是有些不足,可是芦花没有想起他新建乡村,坚决的缴纳了全村应缴的农税;
三则,大明国人口的规模的急剧扩大,官府管理人员缺乏。所以芦花虽是女人,但赶鸭子上架的担任了崇化县的县令。
今年时大明历三年,秋。
望着眼前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芦花终于放下了心来。
从初建的宗家村开始,到现在的大明历三年。芦花因为一直心忧政务,现在是又黑又瘦。可是崇化县城从七年前的三千人,人口一直扩展到现在的近五十万人。全县粮食生产,经过芦花县令的矜矜业业指导,也终于在大明建国前一年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截止今年开始连续实现了四年粮食增长。
崇化县二十一个乡,一千七八百个村,芦花不敢说全部走了一遍。可是全县基本百分之八十的村,芦花时亲自到过的。全县数百万亩的农田,她比各乡长和游缴都要清楚。这七年的时间里,芦花虽是一介女子,可是“芦花县令”在崇化县时说一不二的人物。
崇化县所有人都知道,芦花县令十分的仗义。所有的新庄户的开荒粮食、农具、武器、车辆、种子,只要没有到位,如果村里或乡里及是向她汇报了,她会立马解决;如果下面的官吏,因为没有及时汇报耽误了农事,被她抓住的话,她当场就会揍人的。别看她一介女流,可是炼骨境顶峰的实力。县里还真没有几人打得过她。
实际上就算打的过她的人,也不敢对她出手。
一则,芦花县令是一县之长;
二则,芦花虽是女人,但为人干练,脾气虽暴燥,可是绝对讲理。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火;
三则,芦花背景吓人。芦花是大明国的国主一个村出来的,只要是政策范围的物资,她“芦花”出面要的东西,就没有不到位的时候。
有时“春荒”或遇到“灾害”,乡里和县里实在没有钱了。芦花县令可以神通广大的开条子,给大家担保,大家凭着芦花的但暴条,直接到“林氏钱庄”借钱,利息还十分的便宜。
在芦花县令的矜矜业业下,大明国建国前的一年,崇化县就开始上缴农税百万斤,大明国建国当年缴纳农税上千万斤。在随后的几年里,崇化县的农税一直稳步增长。截止大明历三年,崇化县当年两季的粮食农税,就已经上缴官府共计六千万斤。
关键是芦花县令在崇化县实现农税增长的同时,治下百姓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可以说正是芦花县令这样认真负责的地方官员,给国务阁提供一手数据,这才直接令大明国务阁和统计局,对大明国的整体情况了如指掌。
芦花县令在任县令期间,更是大胆之言。直接指出官府对耕地三层农税中分配方式,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