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旧军阀战略眼光有限,在他们眼里,华北会是日本攻击的重点,安徽、苏北是“大后方”,能在这儿圈地吃肉,真是太棒了!
至于在河北几乎被红军挖空基层的29军宋哲元部。宋哲元在红军的提议下,“自觉”的把“就差没有在额头上写着我是共产党”的张克侠部两万多人派到安徽,占领了红军“让”出来的寿春地区加入了这顿“盟主李润石吃肉,众多小弟跟着喝汤吸骨髓”的“大餐”中。
目前这几股势力的部队都正在调动中,唯一按兵不动没有参予的,却是傅作义部。这些晋绥军出身的军阀乡土情节严重,个个都只想保住自己的老窝,没人愿意动弹,送到嘴边的肉也不肯吃。
取得淮南战役全胜的红军,在战后实际控制的,仅仅是从合肥以南到安庆,然后沿长江一带靠江的狭长县市。从地理和产出上说,却是安徽省条件最好的地区。
这份“北方联盟共同维持淮河地区防御”的军事布置方案,是由李润石主席提出来的,不过由于大家都知道红军的内部问题,以及明白长江流域即将成为“大战场”,这个提案很轻松获得了全员通过。而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知道这个分配方案后,想到能把北方那些“封建军阀”坑一把,也非常地满意。、
私下里他对艾琳娜道:
“李润石早就该这样做了,那些军阀全是投机者,要利用抗战的机会把他们消耗和消灭掉!我们就是因为十月革命后有太多这样的人混进队伍里来,现在才不得不进行大清洗。”
作为北方抗日联盟“盟主”的红军,自己下场,杀常凯申的猪,然后把肉分给诸多同盟者的作法,赢得周边一片好评,所有人都很满意。
PS:本来是两章,但想想不麻烦,合并一章一次发吧
新群群号545765452
-------------------- 武器资料T26的变形车SU26和SU76(免费) --------------------
1941年初,苏军意识到手中的T-26轻型坦克已经严重过时,无法与世界先进坦克相抗衡,于是决定将替换下来的T-26坦克改装成自行火炮。
息壤读者点这里可以看到相关的照片,博物馆实物图。
5月27日,军事委员下令将双炮塔的T-26进行改装,安装一门M1927式76.2毫米山炮,提高军队团属支援火炮的机动性。按照设想,在1942年时应该要完成1200辆改装工作。
改装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因为M1927本身尺寸和重量都不大,很轻松就能装在底盘上。炮塔采用后部开放式结构,可360°旋转,车内搭载50发炮弹。驾驶室设计了一个突出的装甲盒保护,驾驶员可以通过正面的舱口进出。
关于该炮的具体性能参数资料稀缺,但是以T--26坦克来看,他的防护能力很弱,仅能抵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伤害。在作战能力上,搭载的M1927团属野战炮,口径76.2毫米,最大射程7700米,初速387米每秒,发射穿甲弹的时候,能够在100米处击穿34毫米均质钢装甲,可以用来反击一些轻型装甲车辆,射速10~12发每分钟。在炮塔正面火炮两边,还各设一挺DT自卫机枪。
SU-26有4名车组成员,分别为驾驶员、车长、装填手和炮手,因为空间有限,车组成员一个个都比较“憋屈”,而且和当时大部分苏军装甲武器一样,SU-26也是没有配置无线电设备的,作战反应很差。
一般认为SU-26只在列宁格勒生产了12辆,它们被4辆一组分派给了3个装甲旅。之所以产量这么少,主要是因为苏德战争爆发后,列宁格勒处在北线德军的半包围之中,根本没有足够的底盘和火炮继续生产,而其他战线上的苏军生产单位也没有得到图纸,要专注于其他型号武器的生产。
942年时,列宁格勒的SU-26参与战斗,在实战中该炮表现并不突出,主要是它威力太小,机动性也不怎么样,数量又少,难以对德军形成火力优势,在炮战上处处被港口的军舰抢了风头。
尽管如此,装甲旅装备的这12辆SU-26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在一些战斗中从摧毁了德军的掩体、火力点等目标。
影响该型坦克大规模量产的另一个原因,却是同行SU76出现,后者结构更简单——取消了旋转炮塔,搭载火炮威力更大。而SU26旋转炮塔和半封闭结构,虽然非常地出色,但是结构复杂,生产工时长,并不利于苏联的战时标准——其诞生的背景是列宁格勒被围城时,该城有一家坦克厂,被围城两年列宁格勒厂外来原料断绝,反而有时间慢慢地对现有装备进行精心的改进。但受制于现成底盘和原料等因素,最终也只生产了12辆
另外,和SU76相比,两车的不同之处在于:SU26装备的是可360度旋转的M1927式山炮,射程约在四公里左右
而SU76早期型装备的是M1902/30 的76.2野战炮,后者的最大射程约为13.5公里。
SU-76P
随着新式坦克的制造,大量的T-26坦克被闲置,这成为了制造自行火炮的现成资源,但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军坦克的大量损失使这种资源几乎被消耗怠尽。尽管如此,41年到42年,在被包围的列宁格勒,小批量的SU-76P被制造出来,这是一种在T-26底盘上安装76mm野战炮的自行火炮,仅有一圈圆形的防护板保护乘员,不过在包围圈内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办法。41年秋季,战斗在列宁格勒前线的苏军45mm火炮因为缺乏破甲弹和高爆弹只能对付诸如步兵的软目标。所以列宁格勒前线指挥部要求坦克工业部改装现存的BT和T-26坦克,为它们安装76mm的火炮。在一系列成功的测试后,列宁格勒前线指挥部命令174号工厂开始制造新型的自行火炮。这种自行火炮被命名为SU-76,从1943年开始称为SU-76P以区别新开发的SU-76。
SU-12(SU-76)
1942年10月19日,GKO发布了第2429号文件命令GAZ和第38号工厂发展一种轻型自行火炮,装备有76.2mm的ZIS-3型火炮。新车的底盘和引擎将基于T-70坦克,增加整车的长度和负重轮。
1942年11月,两个工厂拿出了他们的设计车型,都装备了ZIS-3Sh突击炮。GAZ工厂的设计车型定名为GAZ-71,而38号工厂的则定名为SU-12。42年12月9日,经过比较测试,GAZ-71被认为不适合当时的战争状况,不可靠,所以被取消了。而SU-12方案则被接受了,并正式定名为“SU-76自行突击炮”,43年1月1日开始批量生产。两台GAZ-202引擎被平行安置取代了T-70的直线型,并加上了厚度为10-35mm的封闭装甲板,驾驶舱前置在两台引擎中间,ZIS-3Sh火炮则安装在上部结构,整个上部结构后置,乘员为3人。1943年1月底,以SU-76自行突击炮建立了两个自行火炮团并投入战斗。
保存完好的一款SU-76早期型。
保存完好的一款SU-76早期型。
SU-76M(SU-12M)
SU-76生产数百辆后,由于严重机械问题和其他一些问题而暂停生产。动力系包括两具GAZ-202自动引擎,每具驱动一侧履带——却没有同步齿轮,因此这时驾驶员就需要同时控制两具引擎,这很是困难。另外布置导致了很强的振动,从而导致引擎和传动失灵。第二个大问题是完全封闭的乘员室,这导致空间狭小,乘员很难合适战斗。于是对其进行一些改进
在战斗中行进的su-76
在战斗中行进的su-76
移除乘员室顶部遮掩,改进炮塔填入方式。动力系统也改进,采用更强大的85马力的GAZ-203,串联安装在车的右侧,每具驱动一个驱动轴。改进型标号SU-76M,1943年早期重新生产。因为1943年苏军夏季的攻势即将来临,GKO给了很严格的时间研制去修正SU-76的缺点。43年5月17日,改进过的SU-76M(SU-12M)进入测试阶段,并于同年6月开始制造。这种SU-76M改进了引擎和转动系统,保留了原来的车体。但是引擎系统的故障并没有彻底排除。这种改进过的SU-76M型自行火炮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
SU-15/SU-16/SU-38
43年夏季,GAZ工厂设计部和第38号工厂提议发展一些改进的SU-76。GAZ工厂开发出GAZ-74A设计车型,使用苏联的柴油引擎和一种美国引擎,并安装了新型的76.2mm S-1型火炮。不过由于一些原因,这种车型没有被接受,只制造了一辆试验车。而38号工厂同时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设计车型:SU-15/SU-16/SU-38。这些车型都装备76.2mm的S-15型火炮,引擎则采用和T-70坦克一样的GAZ-203。SU-15的底盘和车体都取自SU-12的,使用两台GAZ-203引擎,改进过的空气过滤系统和略微的加宽。SU16的引擎,传动系统以及底盘都是采用T-70轻型坦克的,不过将前部装甲增加到45mm。SU-38和SU-16一样,底盘,引擎采用T-70的,SU-38比SU-16轻很多,其前部隔舱被完全装甲保护起来(就象SU-152),这是为了平衡整个底盘负载。
1943年夏季,测试完成后,SU-16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计,不过在减轻了SU-15的全重以后,SU-15被决定批量生产。
SU-15M(SU-76)
GAZ工厂很快又开始改进SU-15,改进后的SU-15的序列号是SU-15M,和前几种型号的区别在于它的顶部和后部的隔舱是没有装甲保护的。SU-15M采用了两台GAZ-202引擎。1943年8月,SU-15M成功地通过所有的测试被作为SU-76系列生产并装备部队,1943年10月1日,开始正式的批量生产。 [2]
-------------------- 德国一号坦克到底价位如何? --------------------
关于二战坦克的实物造价问题。
首先说一下:战争打成二战这样的总体战时,其实武器的造价,已不是问题,真正是问题的,是制造一件武器的生产工时,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和设备。
首先从德国坦克说起。
网上百度查过,一号坦克造价1500美元,二号坦克2000美元——关于这个造价,我怀疑应当是德军的内部自用价。(有读者给我找来的另一份资料,说二号坦克A型造价4400,B型造价6600,我觉得这个价位应当才是比较真实的)
而到了15吨级的3号坦克时,造价猛升到了两万三千美元。
而同时期的其他坦克。
我在书里反复提到的维克斯E型坦克,T26的原型,英国卖给苏联时,是4100多英磅一辆。按一比四的外汇计,大概是一万六千多美元。考虑到这时是当时的“新产品”,售价高很正常。
后来卖给波兰时,售时是3800英磅,不过这时该型坦克发生了一个丑闻:装甲太薄,在测试中被机枪打穿装甲,结果维克斯公司只好降价,最后是3150英磅成交,大概是13500美元。
这里这时候,就有一些,让我感到有点问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