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8413 字 2023-03-09

-------------------- 第224章我,冈村宁次,我要胜天半子! --------------------

塘沽之战,红军最大的认识,是学到了一件事:日军和常凯申的废物部队是大大不一样的。

常凯申的部队,万把人被围住,按红军进攻塘沽时的规模,飞机大炮坦克全套服务一起上,能撑住半天才覆灭,那简直就是奇迹了。

但同样的局面,同样处于劣势逆风的日军,却硬撑了八天,战后更给进攻一方造成了更大的损伤——战后董振堂统计伤亡,战死近四千,受伤一万三千余人......按“伤亡”计算,已超过了日军。幸好红军这边拥有足够多的抗生素,否则牺牲的人员会更大。

参战第五军和二十九军,在做战后总结时,向太原中央的报告表示:从日军的顽强和作战意志推断,要围歼一个师团的精锐日军,哪怕是占据全部优势,至少也需要七到八天的时间——这还是最理想的状态。

平津地区,对红军来说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当地的交通太过方便,而战略纵深严重缺乏,回旋空间极小。

从唐山到天津有铁路相连,陆上距离仅百余公里。天津靠海,渤海湾这儿一大片可供登陆的港口。

日军要南下平津,从唐山发兵,三天可至,而从关外发兵,借助东北铁路网,十日内必至。

——若是铁路没有遭遇破坏完全顺畅,这时间则可换成五日必至。如果再考虑到海运的因素,其实日军在华北的形势没有表面年起来那么糟糕。到目前为止,日本国内还有十余个整编师团作为预备队,随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走海路投入中国战场。

塘沽之战后,李润石和红军高层总结了前面的经验教训后,已经意识到在平津地区,想把日军分割切离,短时间内一口一口地吃掉的难度极高。

日本人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战略部署还未完成,大量的兵力还在国内。所以李润石在常凯申一下台,立刻就在第一时间主动强攻平津的日军,抢在日军完成战略部署就先干掉平津周边的日军,抢得先手。

但是这个“先手”的优势,最多只有二十天的时间而已。

在华北,李润石没有时间等不起,而香月清司有时间拖得起,他只须死窝在唐山不动,拖到五月初,国内援军到达,部署完毕,再集群南下,想要正面击败唐山之敌就更加困难。

唯一的机会,就是逼香月清司尽早出兵决战平津,具体的手段,就是政治影响军事,伍豪在天津租界召开国际记者大会,故意炒作唐山日军见死不救,逼得香月清司提前出兵,就是为了打乱日军的部署,把战争打成添油战。

“就算香月清司被我们逼得提前出兵了,想要围歼抱成一团的三个日军师团,对我们来说,短时间内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平津之战,最后只会打成一个惨烈的血肉磨盘。”

在内部召开军事会议时,李润石很直白地对朱老总道。

“其实更有利的作法,是我们放弃平津,甚至放弃整个河北,让日军在河北地区象胡椒面一般地铺散开来,然后再觅机分而歼之。”

但是李润石知道,现在的红军是整个中国的抗日旗帜,不战而逃,抛弃平津,他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策。

他在利用“政治影响军事”给日军挖坑的时候,他自己同样也受着“政治影响军事”的干扰,无法选择“纯军事决策”上的最优解。高举抗日大旗的他,不可能象常凯申和张学良一般,在平津不抵抗。

四月二十八日,塘沽日军覆灭的当日,李润石乘火车北上,抵达北平,故意“高调”地出现在外国记者面前,摆出了一副要在北平和日军决战的架势。

而这个时间点,日军已经由最初遭遇中苏两军猛烈突击造成的混乱中逐渐恢复过来。

北满地区,朱可夫因为补给原因,结束了七日攻势,放弃围歼日军计划,开始有序后撤,巩固先前的战果。而十天的时间,也足够日军从本土把整整六个师团的部队,通过海路紧急运入了东北。

香月清司被逼南下出兵塘沽的时候,从本土运来的名古屋第3师团,已进入山海关,此外支援华北的第23师团,也已运抵秦皇岛港。日军第一舰队二十多舰军舰,也在这个时期进入渤海湾。与此同时,其位于冀东地区的多个野战机场,也终于得到了后方的支援,每天都有飞机入驻补充。

日军在华北恶劣的战略形势,正在一天一天的改善中。

香月清司任北支驻囤军司令官的这几天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千方百计地在冀东积蓄兵力与物资,拒绝盲目的冒进——要知道,他接任的时候,手上只有一个不满编的第一师团和半个没有重武器的第五师团。就这点人马要他强行南下救援塘沽,只会一头栽进红军布在那儿的口袋阵里。等积够了五师团的兵力再南下,这是最为稳妥的战术,战略上完全正确。

只要再多拖三到四天,他就赢了,可是大本营和对手没给他机会,两边都在逼他。

被迫提前行动的香月清司率领的三个师团的日军,目前正在赶往塘沽的路上。

从西到东,日军的是第五师团,中路是第六师团,左翼是第一师团。左翼的第一师团有铁路为倚凭,行军速度最快,借铁路相助,加上本就位置靠前,一天的时间就到达庐台地区,其的前锋部队,距离塘沽不足四十公里。

按香月清司的计划,三个师团南进时,应当是三路齐头并进,彼此间距不要超过十公里,以防被拥有数量和主场优势的对手分割围歼。香月秋司的救援方案其实中规中矩:塘沽靠海,三个师团抱团稳健前进,对手难以合围。到达塘沽后,以海为侧翼,顺势南下,进攻天津,而这时塘沽可以成为很好的后方海运补给点。

但他的这个计划,从离开唐山时起,就出了一些问题。位于日军右翼的第五师团,香月清司给他的指令,是压制北平方向红军,保护右翼,其所处的位置,在三军中是最西侧,也是离北平最近的位置。而且由于远离铁路,行军速度相对最慢。

原本从塘沽到唐山,一直有铁路相连,过了庐台后,日军就发现当地的铁路铁轨,十天之内已无影无踪,许多地段甚至连枕木都被人搬走。——塘沽战役时,几十万红军兵逼唐山,夺取了部分日占区的地盘,庐台其实就是日军在东南方向控制区的最南线。

当董振堂和张自忠的部队在四十公里外的塘沽和日军大打出手时,彭石穿的第三军就负责他西北方向的防御。当时香月清司兵力严重不足无力救援,就只能收缩兵力,困守唐山,死保庐台这个分界线,结果庐台以南的区域的铁路,竟在这段时间被对手拆得七七八八,直接报废。

正朝庐台方向行军的要赶去救援第一师团,其师团长河村恭辅拿着望远镜一阵搜索,目光所及之处,能看到的尽是成片的乱石——红军对铁路的破坏很彻底,许多地段甚至连铺路石都运走或弄散了。

“这就是共产党军动员能力吗?东北军和常凯申废物是绝对做不到的!”

河村恭辅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他心里明白,自己的部队只要再前进几公里,随时都会和红军的阻击部队相遇。

河村恭辅中将抬了抬头,看了看四月天空,天上万里无云,一架飞机都没有。而派出去的前卫侦察骑兵骑回报:庐台以南几公里范围内的村镇,几乎家家户户全空了。

而后侦察骑兵带回了两位日本人长期潜伏在这一带的间谍特工,一问方知塘沽战役开始后,过去的十天里,控制了这里的红军第三军彭石穿的部队,除了破坏铁路、修建工事外,就是在组织当地的居民全面撤退。现在庐台地区各处村镇的民众基本都被清空。这些间谍还向河村恭辅报告,在撤退前,对方还在城镇里埋设了地雷和诡雷.....

“坚壁清野!”

河村恭辅中将听得头皮发麻的同时,前方传来消息,塘沽方向的红军发动最后总攻,他们在两小时内,就全歼了塘沽驻囤军余部——托对手的福,他肩负的救援任务已经提前结束了。

消息传来后,立刻在这三路日军中引发了小小混乱。

此时的香月清司本就一直承受着“见死不救”的骂名,他硬顶着不派出援军的理由,就是要待第3师团和第23师团到达后才肯出兵。李润石的“逼宫”,逼得他在国内政治压力下提前了三天行动,而且塘沽日军全军覆没,事后追责时,他注定是第一背锅责任人。

军部的追责还未开始,香月清司现在已经在部下面前威望尽失。

无论是第一师团长河村恭辅,还是第六师团长稲叶四郎,这时已完全不将上司放在眼中,在第一时间向他发出了日本特色的“下克上”的指责电报,至于桀骜不驯的坂垣征四郎,则在这时开始了早就预谋许久的“串联”行动。

东边塘沽那边的日军,已经死光了,赶过去也不过是替他们收尸而已。要报复的话,红军的大头目李润石就在西边的北平城内。比起塘沽这个小破港,北平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只是悄悄地发了个电文,中路和左翼的两个师团长,就明白了自己该干什么。然后他们联名跳过香月清司,向东京大本营发电,要求改变进攻方向,由塘沽变成北平。

“七万人,进攻拥有最少三十万守军,三十万战略预备队的平津,太疯狂了!”

这是接到电文后的寺内寿一的第一反应。

但是马上有激进而自信的昭和参谋发表不同的意见:

“阁下,我们在华北并不只有七万人。第三师团已经进入山海关了,有铁路相助,最多三天就可以全部赶到北平前线。第23师团抵达北平也只要五天!另外我们还有三个师团在海上,十个师团在国内,平津这儿的海运、铁路都十分发达,最多一个月就可以把最少十个师团的部队运到北支地区!”

经其提醒,寿内寿一在心里稍稍一算,最多只要五天,进攻平津的日军总兵力就可以突破十二万。对面的红军再强大,也不可能吃掉他十二万的精锐皇军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