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通常很简单,但实质上往往很复杂。
明军反击沙俄侵略,背后更是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这涉及到了大国博弈,是关系到大明帝国将来是否安定的重要行动。
用黄立的话来说,那就是“沙俄不除,北疆难安”。
沙俄不仅在侵略大明领土,还在逼迫漠北蒙古,将来还会扶持和勾结漠西蒙古的准噶尔丹。
而大明与沙俄的争夺,也并不局限于西伯利亚的得失。
要知道,外东北、外蒙、中亚、远东,是西伯利亚的屏障。
但对大明来说,外东北基本上失去作用;外蒙则可以争取的附庸;远东暂时不用考虑;中亚也是下一阶段的目标。
因为洞悉沙俄的本质,以及熟悉历史的发展轨迹。
黄立便可以针对性的布置,并提前展开行动,趁着沙俄还未强大时,彻底解决问题。
尼布楚之战落下帷幕,明军杀戮了大部分俄人,撤退时还焚毁了城池,其影响并不只是痛击侵略者。
随着消息传开,一直承受沙俄压力的喀尔喀蒙古诸部,也重新审视与大明的关系。
显然,大明既然具备远征消灭俄人的实力,也能保护他们免遭沙俄的侵略和压迫。
臣服于强势的大明,跟着明军行动,说不定被沙俄东扩所堵死的向北拓展之路,也能够打开。
现实的威胁和利益,再加上人种和宗教的关系。对于漠北蒙古诸部来说,想要做出选择,并不算太过困难。
等到漠北蒙古诸部派出使者赶到京城觐见朝贡,归附并臣服大明时,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东北的形势已经稳定下来。
明军在雅克萨驻防,根据粮草物资的运输和囤积情况,有五百明军,以及五百满人兵将,共一千兵力。
同时,明军以百八十人的兵力驻守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等地,并向这些地方移民屯垦。
一番布置下来,从三江口到雅克萨的粮道便有了保证。到了冬季,不能行船,也能用爬犁雪橇在冰面上来往运输。
虽然看起来象是收缩防守,没有在尼布楚驻兵。但实质上是在积蓄力量,并观察着沙俄的动向。
而在黑龙江省增军备战却是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到明年春天,能够出动的军队将达到五六千人。
也就是说,只要粮弹物资能供应得上,便具备了进军西伯利亚的实力。
由于科尔沁等部的归附,朝廷得以出资购买大批的战马。预计到明年,东北地区的五万军队,将全部成为骑兵。
与此同时,北方各军区的战马数量也在大量增加。预计在两三年内,便完成军队骡马化的改革进程。
收复河套的轻松获胜,使蒙古诸部震惊于明军的强大,不得不臣服。
而依靠明廷的大力支持,收复西域的军事行动,也提前展开,再次震撼了蒙古诸部。
七月,马宝和王辅臣率领部队四万八千人,出哈密,直驱巴里坤。在巴里坤又分兵两路,分别进攻吐鲁番和乌鲁木齐。
马腾云和党守素各派一万两千军队,作为预备,在后押阵。
之前,明军已有部分兵力驻守在哈密、巴里坤、古城、塔尔巴哈台等战略要地,
与盘踞吐鲁番地区的叶尔羌汗国对峙。
叶尔羌汗国是由东察哈台汗国发裂而成,由于黑白派和白山派的宗教派别之争,加剧了汗国的政治危机。
黑山派扶持玛木特·阿不都拉,率领信徒撤离叶儿羌城,聚居阿克苏,扶植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的弟弟伊斯马因汗。
与此同时,尤勒巴斯在白山派和卓的支持下,在叶尔羌城登基。为了统一汗国,双方大动干戈。
由于尤勒巴斯汗得到势力强大的准噶尔部领袖僧格的支持,起初获得胜利。
但是,因为尤勒巴斯汗不愿彻底依附僧格,后被废黜,其子阿不都·拉提夫被扶立为汗。
不久,伊斯马因在僧格的政敌厄勒丹台什的支持下,乘机向叶尔羌城发动进攻。
这场乱战,由于明军的进攻,而暂时停止。但分崩离析的叶尔羌汗国,已经无法抵挡强大的明军。
兵强马壮的明军,再有绝对的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对叶尔羌汗国的进攻,简直就是降维打击的完虐。
明军先克七克腾木,后克辟展,接着又克胜金台,向吐鲁番挺进。
叶尔羌汗国的军队在野战中领教了明军凶猛的火力,一战溃败,便丧失了再与明军作战的意志,只能是龟缩守城。
但明军攻城有火炮和火箭弹,依然是锐不可挡。又接连克复托克逊、吐鲁番和达坂三城,打开了南疆门户。
另一路明军轻取黄田,并进攻古牧地。
只经过一天炮击,明军便轰塌城墙,占领古牧地,杀敌数千。
随后,明军迅速向乌鲁木齐挺进,在途中与硕特部蒙古人展开野战。
时代变了,曾经驰聘亚欧的蒙古骑兵,在密集的火力打击下,损失惨重,很快溃败。
当时的卫拉特蒙古包括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以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
和硕特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以及阿拉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以南一带。
其时,准噶尔部还在内乱,僧格无力增援;土尔扈特部远在里海沿岸的额济勒河流域,鞭长莫及。
杜尔伯特部也离之很远,已经迁徙到了西面的鄂尔齐斯河地区,路途遥远,也无心参与战争。
只有土尔扈特部,象征性地派出了两千骑兵,以助和硕特部抵抗明军的西征。
要知道,当时的漠西蒙古,也就是卫拉特蒙古并不安宁,面临着外部势力的侵扰和打击。
开始时,以吐鲁番为首都的东察合台汗国重新崛起,势力渐强,卫拉特蒙古屡遭其侵扰。
后来,强盛起来的漠南土默特部和漠北喀尔喀也在阿拉坦汗(俺答汗)、阿巴岱汗等杰出首领率领下屡屡西征,欲图征服卫拉特诸部。
卫拉特数面受敌,虽奋力应战,怎奈松散的联盟难以凝聚力量,总是败多胜少。
而卫拉特四部中的准噶尔部,在哈喇忽剌、巴图尔珲台吉两父子的带领下兵强马壮,逐渐动摇着卫拉特原本的平衡。
杜尔伯特部为躲避战火只能不停地迁徙游牧地,逐渐来到鄂尔齐斯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