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沙俄确实派来了军队,名为拜顿军团。
共一千两百余人,配备了十二门大小火炮,携带了大量的弹药,还有新式燧发枪近千枝,炸弹上百枚。
在沙俄看来,这支正规军可谓是兵强马壮,不是原来半兵半民的武力可比。
拜顿军团也雄心勃勃,想与明军好好较量一番。
确实,这已经比历史上的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增加了近一倍的兵力。
但对于明军来说,这样的武器装备,这样的兵力,还不足以构成太大的威胁。
当然,冬季将至,再次进击尼布楚,要等到明年春夏。而且,光在黑龙江省能够出动的兵力,就将达到四千多人。
明年再次发动,就不仅仅是进攻尼布楚,歼灭沙俄的远征军。而是要一鼓作气,继续进攻沙俄的据点。
尼布楚西面是巴尔古津、伊尔库茨克和基廉斯克,打掉这三个据点后,便解开了喀尔喀部的北上压制。
与沙俄作战,黄立还要拉上漠北蒙古诸部,有他们提供的马匹、物资,甚至是出兵作战,将事半功倍。
当然,这也是立威和震慑,夹在大国中间的蒙古诸部注定要依附于其中的一方。
从历史渊源,以及种族和宗教上,蒙古诸部更倾向于大明。
况且,大明军力强盛,似乎能够击败沙俄,就更是实际上的考虑。
邓秉志写完了书信,又把俄人的书信奉上,派人随船送出。
通信高塔正在建设,但要到达雅克萨,便要等到明年。冬季冰封土冻,不能施工,这是建设东北的局限性。
但朝廷不计成本的投入,大量移民的屯垦开发,却使得吉林和黑龙江省的建设速度能够支撑军队的大举行动。
皇帝的决心通过实际行动已经表露无遗,东北地区的文官武将也不敢懈怠。
特别是蒙古诸部的纷纷降附,使得东北的明军在兵力上有相当大的充裕。
只要粮草物资供应得上,便能够出动上万或数万人马,完全不是沙俄能够相比的。
“只要明年春暖花开,水运再开,便能再次出击,继续为大明开疆拓土,更能建功立业。”
邓秉志知道,随着疆域的向北拓展,他也会成为一军主将,镇守一方。
虽然上面还有李岳,还有名义上的巴海和萨布素。但疆域不断扩张,总不乏空缺的军职。
在他看来,打出东北原来的疆土后,向西向北的两个方向都需要扩张。
向西是与蒙古联手,共同打击沙俄;向北则是占领西伯利亚。
不管是如此扩张,只要有仗打,就有战功可立,就有加官晋爵的机会。
虽然环境是差了点,可适应了也不错。是否繁华,也只是相对而言。到了一定的级别,再怎么也遭不了罪。
“屋内铺上熊皮,想必会更暖和。”邓秉志眼睛微眯,又想起了从尼布楚掳掠来了俄人。
男人或杀或服苦役,女人则成了军队的杂役,洗衣缝补,种地腌菜,还会烤制黑麦面的面包。
“好家伙,金毛的,在熊皮上打滚,更够劲儿吧?”想到美处,邓秉志不由得嘿嘿坏笑了起来。
“可惜万岁不收异族女,要不给弄几个金毛蓝眼睛的俄女,也能尝个新鲜。”
……………
秋高气爽,京城的气候很宜人。没有暑天的酷热,也没有冬季的寒冷,体感相当舒适。
“看到黄毛蓝眼睛的怪女人啦?”黄立呵呵笑着,对于小姨子应薇的描述,感到挺好笑。
大明与法国、英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互派了大使和公使,也建起了使领馆。
应薇看到的应该是英法的外交官家眷,而在南方,西夷可能更加常见。因为有传教士,有商人,也有聘请的技师和工匠。
应薇儿用力点着头,还带着惊奇的表情说道:“对呀,穿得也怪模怪样儿的。领子那么低,露着肉儿,还招摇过世,真不知羞。”
应盈打断了妹子的话,说道:“各地有各地的服装特色,只是看不惯,也不要在背后议论。”
黄立倒是不以为意,他要打造的是开放的国度,以后会有更多外国人来到大明。
大明的百姓从惊奇到习惯,也会有一个过程,所谓见多不怪。
也不是说哪国的服饰最好,各有各的传统,各有各的特色。
说不定,大明外交官和家眷的服饰,在外国也会引起轰动和效仿呢!
其实,黄立更希望大明子民的穿着打扮能够更加大胆奔放。比如夏天能穿短袖,大裤衩子,再配上拖鞋。
在秦皇岛建个海滨行宫,不用去南方,也能观赏海景。让妃嫔们穿上泳衣,哪怕不是比基尼,也挺养眼吧!
应薇暗自撇了撇小嘴,不再议论西夷的女人,一边吃着宫廷点心,一边又说起了在外面的其它见闻。
小丫头已经长大了,十四五岁的年纪,亭亭玉立,健康又青春阳光。
应盈看着妹子,满脸的宠溺。听着她的讲述,脸上带着笑意,不时插上两句。
“初中毕业后,打算继续读书,还是出来工作?”黄立放下手中的报纸,微笑着询问道。
应薇儿嘿嘿笑了两声,说道:“我想继续读书,以后到那个科学院。”
这丫头去过科学院,现在看来,对里面那些新鲜奇特的东西很感兴趣。
“科学院不错,说不定大明以后会出现女科学家,名字就叫应薇儿。”黄立笑着鼓励道:“科技的发展是永不会停歇的,好好学,好好干,大有前途。”
虽然黄立大力倡导,出巨资鼓励发明创造,甚至是组建科学院,利用自己的知识,强行拉起了一票所谓的科研人员。
但基础是薄弱的,都是半路出家,短期内恶补了相关的知识,理解得并不深刻而透彻。
黄立这属于拔苗助长,知识和人才的断层难以避免,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不足。
但黄立也在尽力的补救当中,在教育体系,在知识文化体系,都在培养科技人才。
从娃娃抓起自然是更重要的一环,慈幼院的孩子们就是最好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