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00-110(第1/16页)
第101章 第 101 章
大唐如今有四个港口,分别是广州港口,交州港口,明州港口和扬州港口。
李令月从系统重兑换出来的那艘战舰,就停靠在扬州港口。
李令月想着,她可以想借此机会出去考察一下沿途的民情,顺带着散散心。到了港口处,她还可以实地考察一下港口的状况,并筹划一下海军的扩建。
陆上的军权,李令月和武皇如今通过拉拢或是撤换将领等方式,掌握了大半。海军军权却完完全全掌握在李令月和武皇的手中,她们自然重视。
不过,武皇还是不大赞成李令月亲自去扬州。
扬州距离长安,足足有两千七百多里,若是快马加鞭,可日行五百里,倒是用不了几日功夫,便能从长安奔袭至扬州。但武皇与李令月出行,显然是不可能采用这种方式的。
李令月如今还怀着身孕,即使有系统相护,她也不可能采用如此激烈的赶路方式,这是在拿腹中的胎儿开玩笑。
而若是利用普通的快马来赶路,或是走水路去扬州,这速度就要慢上许多——日行至多不超过二百里。如此一来,没个月把功夫,是没办法赶到扬州的。再加上一路上不可能光是赶路,总得走走停停,这时间起码得上调一倍。
这一来一回,可就是数个月时间了。
武皇问李令月:“难不成,你想把孩子生在路上吗?”
“若是一切顺利,自然可以在生产之前赶回长安。便是赶不回来,当真在路上生了,也无妨。阿娘出行,定是要将半个朝廷带去的,终归会有太医随行。”
最终,武皇拗不过她,还是答应了她的要求。
武皇与李令月最终决定走水路出行,船是经过改良的船只,速度比寻常的船只要快上许多。在顺水中,这船的速度可以达到将近两百里一天。
从古至今,天子出行,排场总是少不了的。
尽管武皇已经吩咐手低下的人,尽可能一切从简,但前期准备工作仍然免不了一番折腾。
武皇要出行,朝中的重臣自然也要随行,此外,还要留一些人下来看家。
这时候,何人伴随圣驾,何人看家,自然又有一番讲究。
等众人掰扯完,外加做完前期准备工作之后,大半个月时间便过去了。
当李令月一行人坐上前往扬州的船只时,李显和李旦兄弟也被打发去了封地。他们兄弟俩本也是想要随行的,可武皇不许。他们想要留在京中,武皇也不许。
即使他们兄弟俩去了封地,武皇仍然派心腹秘密看守他们,以免他们二人趁着她与李令月不在京城中时作乱。
船上,众人看着李令月隆起的腹部,感到很是惊讶。
“殿下……怀孕了?”
这朝会虽然不是日日都要举行,却每隔几日便要举行一次。
他们怎么就没发现太女大了肚子呢?总不能太女忽然间就怀上了吧?
这些朝臣们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太女回归之后,她身边,也没听说有什么内宠啊。
其实,太女怀孕了,不是他们最关心的是——太女这年龄,在大唐,早几年便该议婚成婚了。
搁现在才怀孕生子,已经比寻常小娘子要晚上好几年了。
太女有后,一些支持太女或者支持武皇者,自然是高兴的。
但太女腹中的孩子,究竟是什么时候怀上的,又是谁的?太女会不会因为腹中孩子的缘故,给孩子的爹一个名分?
面对众人的疑惑,李令月只说了句:“孤这是吞风有孕,孩子没有阿耶,唯有孤这个阿娘。至于孩子究竟是何时怀上的——孤也不知。”
好不容易又攒了些积分的嬴政,恰好将这一幕看在眼里,顿时有些想吐血。
那明明是他的孩子,怎会没有生父?!
尽管嬴政多少能够猜到一些李令月说这话的原因,但当他听到这些话时,心中仍然极为不痛快。
什么时候,身为孩子阿父的他,成了见不得光的存在了?
“王上?”刚刚从宫殿门口走进来,准备向嬴政汇报工作的李斯,在看清嬴政的脸色后,心中不由“咯噔”了一声。
不会是他在奏疏中用词不当,触怒了秦王吧?他还从来没见秦王的脸色这般可怕过。
嬴政的注意力并未放在李斯身上,此时他正盯着眼前的系统界面。
可用积分很快又耗尽了,那些数额巨大,嬴政却不可以动用的积分也被花得七七八八,只剩下很少一部分了。
现在,嬴政基本已经可以肯定,那些积分是让令月给花了。
也不知,令月骤然用掉这么多积分,究竟是想做些什么。
嬴政回想起李令月在大秦时,总是能够拿出一些神奇的东西,眼中便不由闪过炙热的光芒。
作为一名帝王,他当然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若是他与李令月联系上了,他能不能用积分兑换一些有用的东西呢?
不过,嬴政很快就会发现,他实在是想多了。系统商城只有宿主才能开启,系统里的这些好东西,也只有宿主本人才能够兑换。他作为宿主的“绑定者”,能做的只有为系统提供积分,然后利用这积分来跟李令月“打电话”……
如果嬴政想要从系统商城中获得什么东西,他也只能让李令月买给他。
因为每个系统只能绑定一个宿主,且唯有宿主才拥有最高权限的缘故,嬴政若是想要从系统处获得好处,变得麻烦了许多。
不过,有这么个系统,终归比什么都没有来得强。
至少,嬴政可以探查到李令月的近况,他还知道他要做阿父了。
……
靠岸下船之时,李令月冷不丁回过头,朝着身后瞥了一眼。
“令月,你这是怎么了?”武皇不解。
“我总觉得有人在看我……兴许是我的错觉吧。”说到这里,李令月摇了摇头。
迟来的怀孕反应,终究作用到了她的身上,她都开始变得疑神疑鬼了。
“若是不舒服,要及时告诉……”武皇看了看周围来来往往的人流,将没有说出口的话咽了回去:“要及时告诉阿娘,千万莫要逞强。”
“阿娘,放心吧,船速并不快,我并未觉得身上有什么不适。”
此时,她们本应和文武百官一起接受地方官的参拜,然后在地方官的引领下,查探一下当地的民情。
但现实是,武皇让早已准备好的替身代替她和李令月去跟地方官一道参观。她们自身却乔装打扮,扮作寻常富户,带着同样扮作家丁的侍卫,在街头游荡。
她们身边虽只跟了十几号人,实际上,暗中负责护卫她们周全的侍卫,却远远不止这个数儿。
一些侍卫或是乔装打扮成周围的小商贩、路人,或是隐匿在暗处,远远地缀在武皇和李令月的身后。若有人想对她们不利,这些人能够第一时间冲出来。
武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00-110(第2/16页)
和李令月在周围逛了一圈,发现沿岸处较为繁华富庶,而越是这座城镇的深处走,便越显荒凉。
这座城镇好似被分割成了两块儿,一块地界干净整洁,繁华热闹,另一块地界则破旧脏乱,让人难以下脚。
武皇和李令月就在此时都在后一处地界上走着。她们发现,周围的乞丐、流民的数量超过了她们的预期。
即使武皇和李令月已经换上了寻常的衣裳,可她们这般衣衫整洁,色泽鲜亮,在这样一群人中仍然十分惹眼。
不少人纷纷抬头看了她们一眼,在目光触及武皇和李令月身边高大健壮的护卫时,又匆匆将视线挪开。
这时,三三两两的盐民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回走。
他们身上穿着打了补丁的短衫,手指缝间净是泥渍。
两名路过的官差恰好与这些盐民迎面相遇。
这些盐民似乎破坏了他们的好心情,他们当即便开始赶人:“去,去,咱们城中今儿个有贵人要来。你们这些人既然提前下工了,便赶紧回家去,莫要让贵人瞧见你们,污了贵人的眼!”
盐民们见状,茫然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城中的贵人都知道他们这里治安混乱,环境极差。
他们这地界,当真会有贵人来吗?
武皇见状,皱起了眉,李令月的眸子中闪过了一丝怒意。但她们都没有说什么。
其实,早在她们来之前,就预料到可能会有这种状况发生了。
当地的官员为了让皇帝和皇储看到当地最好的一面,也为了显示自己治理有方,他们定会想方设法将不好的一面遮掩起来。
若真实情况与表面情况大差不差,也就罢了。可眼下看来,实情分明与表象相去甚远,这便有粉饰太平之嫌了。
她们如今自己走走逛逛,还能够看到这样的一幕,不知被地方官带着逛的替身,看到的又是何等河清海晏,盛世安稳的情形。
李令月凑近武皇,用只有母女二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道:“阿娘,我想起来了。此地有盐井三十眼,是盛产井盐之地。按理说,此地应该颇为富庶才是,怎会如此混乱?此地的百姓又怎会过得如此穷苦?”
食盐对于一国百姓的重要性,自然不需多说。历来,盐业都是一项极为暴利的行业。
李令月刚刚来到大唐之时,大唐并未将盐业收归官营,而是由着盐民自行开采,而后在民间售卖。这售盐所得的钱银,官方也只象征性地收取一些微薄的赋税。
然而,大唐盐业乱象丛生。根据距离产盐之地的远近,各地盐价参差不齐。
有一些地头蛇极为霸道,仗着家族势力,垄断了当地的盐池、盐井,不许百姓随意开采,他们则大量囤积食盐,将食盐运送到别的地方去贩卖,转手就赚取了成倍的利润。
他们倒是获得了莫大的好处,一些老百姓却一年到头嘴里沾不上什么咸味儿
得知这样的情况后,在李令月的建议下,武皇便将下旨将食盐收归国营。食盐的买进卖出,都由朝廷来进行统一定价,食盐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也需由朝廷来进行监管。这样一来,民间这些无良商家自然不好再随意哄抬盐价。
当然,朝廷出人出力,在盐业方面,朝廷自然要抽取比之前更多的赋税。但李令月觉得,反正就算放开盐池和盐井的开采,这好处也落不到百姓的身上。
与其肥了某些人的腰包,倒不如这个钱由朝廷来赚。至少他们还能够根据收上来的盐,进行分配,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将这些食盐卖给百姓。
不过,眼见着这本该富庶的产盐之地贫富差距如此之大,李令月便知道,多半是管理的过程中出了什么岔子。
第102章 第 102 章
当李令月与武皇微服私访之际,武皇为自己和李令月准备的替身正享受着当地太守的热情款待。
太守虽然知道武皇和皇储近日要出行,可武皇并未提前告知过底下的人,她打算在哪里落脚。船只中途会在哪里靠岸,都是随机的,全凭武皇的心意而定。
这名太守原先并不敢指望武皇会在他治下之地下船,毕竟他所管辖的这片地区,实在有些不上不下。
要说穷困吧,到底还有那么些个盐井撑着,食盐的贩卖和转运行业尚算发达,且此地又背靠运河,可以走水路来经商。
可要说此地富庶吧,贩盐得来的钱财,大部分掌握在当地豪强手中,并未在市面上流通起来。
本地的水上商路又没怎么发展好,虽说水上商路也为本地增加了一些钱财,但与周边其他发展得较好的地区相比,就差远了。
当这名太守得知武皇决定在他所在的州县下船时,他既惊喜又慌张。
喜的是,武皇一行人路过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下船,如今却专程在他们这里下船,可见对他们这里颇为看重。若是他能在武皇和皇储面前好好表现一番,指不定就能得到贵人们的赏识,自此之后平步青云。
只是,武皇一行人到来时,这名太守还未做好准备。万一惹得武皇对他不满,更有甚者,发现了售盐方面的猫腻,他非但不能加官进爵,只怕还要倒大霉!
太守一面小心谨慎地应付着面前威仪甚重的贵人,一面派人去给那些参与贩卖私盐的豪强们传递信息,让他们近日消停些,免得让朝廷来的这些人精们发现了端倪。
武皇和李令月要微服出巡一事,一早便知会过她们身边的一些重臣。此时,这些重臣们又簇拥在“皇帝”和“太女”周围,他们自然知道眼前的“皇帝”和“太女”是假的。
只是,他们装作对此一无所知的样子,配合这两位替身,必要的时候还会为她们打些掩护,一时之间,倒也将这场戏给唱了下去。
至于一些未能提前得到消息的官员,在察觉到“皇帝”和“太女”的不对劲之后,看着她们周围那些重臣们的反应,也不敢多嘴。
能跟随武皇出行的官员,哪一个不是人精?他们又岂会主动去破坏武皇的安排呢?这不是等着武皇来削他们吗?
说起来,当地太守还算是有些本事。这才收到消息没多久,他便将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武皇和皇储一路走来,所见到的皆是盛世安稳之景。偶尔见到的些许瑕疵,反而让这盛景显得更为真实。
“早些年,太女殿下找到了高产稻种,圣人命人大力推广这些稻种。我们这儿的地虽算不得十分肥沃,谷物产量却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如今啊,我们这里的百姓已经鲜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了。”
太守带着“武皇”、“太女”和朝中官员们走过了一片片农田。
恰逢秋收时节,风吹拂在麦浪上,此起彼伏的金黄之色,令周围的人见之心喜。
狄仁杰看了一眼“武皇”和“李令月”,见这二人面带微笑,只端着架子,并不肯轻易开口,便出声赞扬了太守一句,夸他将此地治理得很好。
麦田长势自然极好,可这些田,究竟是公家的田,还是私人的田呢?
“圣人和殿下对本地的商业和盐业十分感兴趣。此地临近运河,想必这商业应该发展得不错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00-110(第3/16页)
?你们有井盐,将这些井盐运去别的地方售卖,再从别的地方采买些东西运回来,日子应当颇为富足。”
“那是,那是……”这名太守在听到狄仁杰的话后,脑门儿上开始冒汗了。
也不知,他派去的人,准备得怎么样了。待会儿他带着女皇和朝中的人过去,可千万别让他们看见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啊!
正当太守绞尽脑汁地应付“武皇”、“李令月”和文武百官时,真正的武皇和李令月已经被方才那两名斥责过盐民的官差拦下盘问了。
武皇和李令月在下船时,打扮成了寻常富户。在她们看来,她们的穿着打扮极为普通,身后跟着十几名侍卫,也能说是两名女眷出行,担心路上有劫匪,这才派些“家丁”来保护她们的安全。
可在这两名官差看来,她们的出现,就有些诡异了。
本地稍有权势的人家,都不愿意往这里钻。这两名商户打扮的女子,又为何会带着家丁,出现在这里?
除非——她们是外地人,来这里经商的,那么她们的确有可能不知道本地的情况。
这么想着,两名官差走上前去,对武皇和李令月进行了一通盘问。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到我们这里做什么?”
武皇身居高位多年,已经很久没有人敢在她面前这般放肆了。
李令月见武皇面色不虞,借着袖子的掩盖,悄悄握住了武皇的手,示意她莫要轻举妄动。
而后笑着上前道:“回两位官爷的话,我们是京城附近的商户,听说京中的布匹和茶叶在这一带很受欢迎,我们便专程过来碰碰运气。”
那两名官差闻言,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而且,听这年轻小娘子的话,她们还是头一回来这里的新手。
这样的人,应该好欺负得很。
两名官差瞅着李令月和武皇,露出了见到肥羊的欣喜之色:“我们本地有一些规矩,不知你们这些外地人可听说过?”
“回官爷,我们初来乍到,并不知晓。”李令月面上露出了为难之色。
两名官差的目光放在了她们身后拿来做伪装的“货物”上:“你们既是从京城来的,应该带了不少好东西来吧?也不知这些货物的品质是否合格,我们该好生检测检测……”
听到这里,李令月总算是明白了。合着她们这是被敲诈勒索了?
这可真是新鲜!
不过,想起两名官差方才对那些穷苦的盐民是什么态度后,李令月又觉得这不算什么新奇的事了。这二人的秉性就是欺软怕硬,拜高踩低。
明霏在为李令月办事时,常与那些三教九流的人打招呼,再加上她本就是穷苦人家出身的小娘子,对于底层的这些规则自然更加熟稔。只见她笑着上前,给两名官差递上了银馃子,那两名官差捏在手中掂量了一下,这才满意地放过了她们。
走之前,他们还“好心”提醒道:“这里是我们治安最差的地方,住的都是些低贱之人。你们最好尽快离开这里。”
这枚银馃子对于他们来说可是意外之喜,他们上下抛着这枚银馃子,准备拿去喝酒。
而他们身后的武皇眼中的怒意已经几乎要实质化了。
“那二人真是岂有此理!”武皇怒道。
“阿娘,不气不气,气坏身体无人替。”李令月赶忙安抚道:“无论到了哪儿,这种小人都不会少的。咱们只当是出来体验生活来了。方才,我已记下了他们的特征。阿娘若是实在气不过,等咱们公布身份之后,再派人去好生收拾他们一顿好了!”
她们当然可以轻松收拾了那两名官差,但李令月还记着她们现在的“人设”呢,作为普通的商户人家,她们在面对官差时,不应表现得太过硬气。
如若她们在这里收拾了这两名官差,难免要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骚动,这种骚动对她们的微服私访计划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阿娘,这些细枝末节的事之后再论。对于咱们来说,当务之急是找个合适的地方歇脚,然后去调查一下本地的盐业是不是出了问题。”李令月压低声音道。
武皇显然也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闻言,她点了点头。当晚,她们宿在了一家符合她们商人身份的客栈中。
翌日,她们起了个大早,将身边的人派了出去调查当地的情况。
昨日见到的那些盐民,始终让她们有些在意。
这时,盐民们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上工”了,他们拖着疲惫的步伐,朝着自己所负责的盐井走去。
武皇与李令月派出的人扮作盐民的模样,混入了那些盐民之中,也跟着那些盐民一起往盐井的方向走去。
“你是新来的吧?看着有些脸生。”一名老盐民道。
“那是,从前家中做些小生意,日子还过得去,我自然不必来制盐。最近,家里生意做不下去了,我总得出来为家里找一条活路。”那名探子一面愁眉苦脸地说着这话,一面观察着盐民们的脸色。
盐民们听了这话,纷纷露出了理解的表情:“有那些豪强在上面压着,我们的生意自然越来越难做咯。”
第103章 第 103 章
若不是家中日子过不下去,谁愿意来帮这些豪强做这些活计?辛苦不说,最终还只能得些微薄的钱银。
在探子抛砖引玉之后,这些盐民们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一般,三三两两地说出了他们的遭遇。
“从前,我也是自己制盐拿去卖的,虽说我体力有限,每个月制不了多少盐,但总算还能有些赚头。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本地的卖盐大户张家和王家就霸占了盐井,不许我们再采盐了。”
一名脸上满是沟壑的老盐民道:“张家要雇我帮他们制盐,可他们给的工钱还抵不上我从前一半儿的收入,我当然不愿意……不愿意也没法子,我大半辈子都与盐打交道,除了制盐的手艺之外,没有别的法子营生……”
另一名盐民接口道:“自从张家和王家霸占了盐井之后,城中盐价翻了数倍。我本来是做卤肉生意的,可盐价突然提升这么多,我哪里还用得起盐?没了盐,我的卤肉味道不好,生意当然也就一落千丈……这时候,王家找上了我,说只要我把我的卤肉方子给他们,他们还以从前的价格为我提供盐。到时候,我照样做我的生意,他们拿了我的方子,去府城做生意,不会与我相争……”
一旁有人犹豫着道:“他们的话,你信吗?”
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在地方豪强面前太过弱势,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豪强如果不肯信守承诺,他们拿这些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自然是不信的。可他们就是冲着卤肉方子来的,我不给,他们便不依不饶。后来我想着,就算我将方子捏在手里,盐价这么高,我也制不出卤肉来养家糊口了……嗬,嗬,就当是破财消灾吧。”
“可我没有想到,我把方子给了他们,他们还是不肯放过我……他们欺负我不识字,诓着我和我儿子签了为他们制盐的契……他们给的工钱又低,根本养不活我一家老小……我年幼的大孙子,原本养得白白胖胖的,后来饿得出去挖野菜吃。野菜挖完了,就去路边乞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00-110(第4/16页)
讨……那孩子很懂事,有一回,人家给了他一块糙米制成的饼子,他都肚子饿得咕咕叫了,也没吃,拿回来让我们这些大人吃……”
那盐民原本正值壮年,可他佝偻着背,两鬓花白。在提到大孙子时,他眼中泛起了亮光。然而,没多久,这光芒就变成了悲伤。
“去年,有富家子弟在街头纵马。我这大孙子,饿得头昏眼花,没能及时避开,让那马给撞了个正着,脑袋正好磕在一块石头上,血流不止……那富家子弟扔下一块银锭便离开了。可这有什么用呢?等大夫赶到的时候,我那大孙子已经不中用了……”
在那名盐民看来,那块银锭,像是他孙子的买命钱。那名富家子弟扔下银锭的动作十分轻贱,便是撞了人,也不值得他低下头来,瞅上一眼。他们这些底层穷苦之人,在那些达官贵人们眼中,兴许当真如草芥一般不值钱吧!
这钱实在烫手,盐民不想接,却不得不接。大孙子已经离开了,他们要为他准备后事,活着的人,也要接着活下去……
“在为大孙子置办完丧事后,那银锭还没有花完。我拿着余下的银锭去找王家的人,想要跟王家解除合约,王家却不肯。说我和我儿子想要不再去盐井为他们做工,就得付出十倍的价码来……”
说到这里,这盐民叹了口气:“也不知道,这日子究竟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他的悲惨经历,引起了周围一些人的共鸣,其他人也开始诉说起了他们自身的遭遇。
有被张家和王家提供的“优渥报酬”所吸引,主动过来打工,却在签订完合同之后发现是一场骗局的人,也有原本的生意被挤垮之后不得不另谋出路的人……
但不管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选择来到了制盐厂,他们既然来了,张家和王家就不会允许他们随便离开。
探子默默将这番对话中的关键信息记录了下来。制盐厂就要到了,再跟下去,他肯定会被人发现。
这名探子左右看了看,寻了个机会悄悄遁了出去。
制盐厂内部,他也会亲自去查探。不过,这得等他的同伴们为他制作好了假身份再说,到时候,他就能够以新盐民的身份,光明正大地进入盐场……
收到探子的奏报后,李令月愤怒地对武皇道:“阿娘,这些人还真是不把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啊。”
将食盐收归国营的命令,是三年前发布的。
当地盐商若想制盐,需拿到盐引,相当于“经营许可证”,而后在官府制定的盐井或者盐场中采盐。在制盐的过程中,盐商需接受官府的监督,以免他们将品质低劣的食盐流入市场。
制盐完成后,官府会向这些盐商们收购一部分食盐,一部分拿来售卖,另一部分则存储起来做应急物资。拿到了盐引的盐商们也可以直接售卖食盐,但必须按照官府定下的价格来售卖。
李令月做好了有人会贩卖私盐的准备,毕竟财帛动人心,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就会有人铤而走险。但在她看来,至少大面儿上,各地还是得按照朝廷的指示行事。
李令月没有料到,此地的盐商竟敢堂而皇之地跟朝廷的指示对着干,在没有盐引的情况下制盐,且还敢以高出朝廷定价数倍的价格出售食盐!
若不是盐价突然暴涨,许多老百姓的日子本不至于这样艰难。
比方说那名开卤肉店养家的店主,他家中日子过得富足,大孙子就不会因为上街乞讨而被马撞死,其他人的生意没有因为盐价而受到波及,他们也不至于破产的破产,负债的负债,最后因为各种理由,不得不拿着低廉的工钱,去制盐厂打工。
“本地豪族如此嚣张,本地的太守和县令绝不会不知情。既然他们知情,却默许了这种行为,只能证明他们与这些人沆瀣一气!”
难怪一直安静的爱民如子系统在抵达此地之后,突然开始向李令月示警。
如果她没来到这里,也就罢了。既然她来了,要是她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重新将当地百姓的幸福感拉上去,可是要被系统扣掉很多积分的。
当然,即使没有系统敦促,李令月在知道真实情况后,也绝对不会姑息!
武皇看着自家爱女气鼓鼓的样子,开口安慰她道:“这等阳奉阴违之人,是永远不会少的。若你每遇到一个都要生气,只怕你气不过来。再者,如今你还怀着身子呢,你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你腹中的孩子着想。”
“知道了,我才不会为那些人生气呢。”李令月挽着武皇的胳膊道:“阿娘,我想再派人去查上一查,争取能尽快拿到本地豪族和本地官员勾结的证据。”
能混上太守之位的人也不是傻子,不知什么时候,只怕那名太守就会发现武皇和李令月用了替身来应付他。一旦他发现端倪,就会立刻警觉起来。
到时候,李令月和武皇的人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到他们的把柄,可就难了。李令月和武皇只是临时在此地落脚,她们又不可能一直留在这里。
只要太守、县令和本地豪强能够拖到她们离开,然后把尾巴扫干净,即使是她们,也没法轻易将这些人治罪了。
武皇在得知李令月的担心之后,颇有些不以为意:“急什么?便是咱们什么都查不出来,待咱们一走,他们自然会放松警惕。到时候,朕派人暗中潜伏着,杀他们一个回马枪就是。”
“之后,朕会派钦差在全国境内来回巡视,看看还有没有这等欺上瞒下之事发生。一旦发现,便直接将那人斩了!”
“待朕杀鸡儆猴过后,便是还有人想要再犯,也得掂量掂量他是否付得起这个代价!”
武皇和李令月没有料到的是,本地县令和豪强比她们想象中更加机敏。
他们很快便通过蛛丝马迹,意识到了事有不对。
晚间,县令约着张、王两家见了一次面。
人到齐之后,县令也不多费唇舌,直接开门见山地道:“最近似乎还有人在调查咱们的关系,不知是谁派来的人。总之,你们小心着些吧。圣人和皇太女还在咱们这里,若是消息传到了她们耳中,只怕咱们都要倒大霉。”
武皇和太女,可都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主儿啊。
王家家主眼中闪过一丝凶光:“甭管是谁派来的,咱们尽快将那些人处理了吧!”
如果不是朝廷派来的人,当然要趁着消息还没传开,将消息死死摁住。
万一不幸是朝廷派来的……既然朝廷都派人来调查他们了,定是对他们起了疑心,他们自然更不能让人捉住把柄!
张家家主对他的话表示认同。
县令看了他们一眼,叹了口气,没有说话,算是默许了他们的提议。
如果还有别的选择,他当然想先弄清楚那些人的身份,再做下一步打算。可是,武皇和太女都在此处……他冒不得险。他们做下的事,一旦被朝廷知晓,他们断无活路。
当晚,一队人在摸清了武皇和李令月的居所之后,悄悄潜伏到了她们所在的客栈附近。
半夜,当所有人都酣然入梦的时候,那些人朝着客栈放了一把火。
风助火势,大火很快便蔓延了开来。
恰好透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00-110(第5/16页)
荧幕看到这一幕的秦王,失手打翻了手边砚台……
第104章 第 104 章
程武发现,秦王不知因何缘故,突然变得急躁了起来。
他突然毫无征兆地下令,将宫中的侍卫们都召集了起来。
程武本以为,秦王这是有什么要事要交代他们去办,未曾想到,秦王在看了他们一眼之后,又颓然地挥挥手,让他们退下了。
程武什么都没说,但默默地记下了这个细节。
这些日子以来,秦王的情绪常有异变,但每一次异变,似乎都是在他独处之后……也不知,在秦王独处之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能让秦王的情绪产生这样大的波动。
此时,大唐
当武皇和李令月所居住的客栈失火的消息传来时,无论是负责假扮武皇和李令月的两名女兵,还是狄仁杰等人,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现在陛下和殿下的情况如何?”两名女兵问。
这两名女兵一人名唤阿瑶,一人名唤阿桃,二人不是姐妹,却胜似姐妹。
她们原本都是弃婴,吃百家饭长大。为了好好活下去,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她们都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并扮作男儿。
也亏得她们二人身体素质不错,才能安然长大。
后来,她们听闻武皇幼女太平公主招收女兵的消息,她们才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走到了李令月的面前。
虽然她们不明白,金尊玉贵的公主为何要亲自上前线杀敌,但这不是她们需要操心的事。她们能够看到的是,公主招收女兵,给出的待遇很好,管饭不说,每个月还发放军饷——她们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钱呢。
至于立了战功就可升官加爵,对于当时的阿瑶和阿桃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最初,她们选择主动报名参军,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
随着她们年岁渐长,再继续假扮男儿在街上讨饭,终究不像个样子。
阿瑶与阿桃身体素质不错,如愿通过了考核。但在进入军营中后,她们才发现,她们的身体素质在一众女兵中只能算下等。
在训练方面,不管她们有多么努力,她们始终很难跟上其他人。而在她们中一名出身富贵人家的小娘子,却可轻松碾压她们之中最强的人。
那小娘子与她们同吃同住,同卧同宿,闲暇时分,还会指导她们功夫,并跟她们分享自己的训练经验。久而久之,周边的女兵们自然都对她心生好感。
阿瑶和阿桃自然也不例外。军中是个慕强的地方,那小娘子不仅如此强大,还温和可亲,赏罚分明,自然得到了一批人的追捧和崇拜。许多女兵甚至暗暗效仿那名小娘子,就盼着自己日后也能拥有这样的飒爽英姿。
原本她们这批女兵是没有首领的,但在后来,那名小娘子成为了她们当之无愧的首领。
她们这支女军是太平公主亲手创建的,是为了拱卫公主而存在。
后来,在一次极为偶然的经历中,阿瑶、阿桃和其他人这才得知,原来,被她们视为首领的小娘子,竟然就是公主本人!
在震惊之余,女兵中的所有人对公主的忠心程度和崇拜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她们听到公主对她们说:“我创建这支队伍的目的,想必你们也听说过。我要率军与突厥、吐蕃人作战,还要防备随时可能反叛的一些地区。你们可愿成为我手中的利刃,助我一臂之力?”
“愿意!愿意!愿意!”
阿瑶和阿桃听到震耳欲聋的应和声在耳边响起。
她们的声音也混杂在这震天的声音之中。
毋庸置疑,她们都愿意为公主而战,在这些日子的相处中,她们都认可了公主作为她们的主将。她们盼望着为公主贡献一份力量。
所有人在训练的时候都比从前更加卖力了。
可惜,阿瑶和阿桃即使拼尽全力,她们的进步仍然十分有限。
好在公主殿下并没有放弃她们,也没有对她们失望。相反,公主殿下对她们说,并不只是正面战场才算是战场,背面战场也同样重要。
在殿下的鼓励下,她们开始和其他垫底的女兵一起接受特殊训练,并挖掘自己的长处。
最终,有的女兵成了斥候,有的女兵成为了情报人员,有的女兵则转行做了军医。
阿瑶和阿桃就转行做了情报人员,因为她们在乞讨的过程中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她们极善于模仿和伪装。
她们虽然没有再踏上正面战场,但她们发挥的作用,却丝毫不比那些正面与敌人作战的战士小。
也是因为,李令月十分倚重她们。这次,在李令月需要为她自己和武皇分别寻个“替身”时,她也是第一时间想到了姐妹俩。
言归正传,阿瑶与阿桃作为情报人员,她们原本有一套与李令月联络的法子,可她们如今正扮演武皇和李令月,备受众人关注,为了不暴露身份,她们也不好主动去联络李令月。
这也导致她们的消息还不如狄仁杰等人灵通。
狄仁杰忧心忡忡地道:“客栈失火,有人刻意阻挠救援……大火足足烧了两个时辰,才被扑灭,圣人和太女殿下如今下落不明……”
闻得此言,两名女兵松了口气。
“没有消息,那便是最好的消息。圣人福禄深厚,殿下又得天眷顾,她们定能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