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1 / 2)

秦唐之好 晏央 43208 字 1个月前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10-120(第1/16页)

第111章 第 111 章

李令月在拿到军事指挥权之后,立刻便圈定了几处地点,准备命高仙芝与封常清率领大军前往这几处地方,伏击叛军。

对此,一些精通兵法的官员感到颇为不解:“这几处地方并非险要之地,为何要命高将军和封将军在此迎击叛军?”

“本宫与阿娘在来的路上,曾赠予这些地方的县令一批御敌之物。眼下,这些地方的县令还在与叛军进行激战。我朝廷大军当以最快的速度出发,前去支援这些地方的县令。”

李令月看着系统上显示的最新战况,对于前线的作战情况了若指掌。

很多时候,打仗制胜的关键便在于信息差。

有系统襄助的李令月,能够先于所有人得到战况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最有利于己方的决策,她自然能立于不败之地。

“叛军每攻破一城,必要在城内烧杀劫掠。若是高将军和封将军在赶到的时候,城已经破了,便直接趁着叛军放松下来之时,歼灭他们!”

李令月笃定的样子,为大臣们带来了些许信心,武皇更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她对李令月的信任。

只见武皇拍了拍李令月的肩,开口道:“打仗的事儿,由你说了算。长安城中百姓们的安危,可就全仰仗你了!”

……

当高仙芝与封常清被急召入宫之时,他们感到很懵。

现在还是安史之乱初期,李隆基这个做皇帝的都还没有相信安禄山会真的谋反,高仙芝和封常清自然也没有接到什么特别的命令。

在奉诏入宫之前,高仙芝与封常清像往常一样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然而,一夕之间,一切都变了。坐在皇座上的,不再是他们所效忠的天子李隆基,而是已经过世多年的则天大圣皇后。

负责统帅大军的,则成了镇国太平公主。

业已仙逝的则天大圣皇后和镇国太平公主之所以会还阳,是代表大唐的列祖列宗们收拾李隆基来了。

如果没有大唐先祖们的干预,大唐江山会因为李隆基惹出的安史之乱而变得支离破碎,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忠于大唐的大臣们也将身首异处……

得知这些信息之后,高仙芝和封常清维护李隆基的心思也变淡了。

他们所效忠的是大唐,而不是李隆基这个皇帝。既然李家先祖们都被气得亲自来捶李隆基了,他们自然要按照李家先祖们的意思来行事。

很快,高仙芝和封常清便被带到了一名年轻女子的跟前。

这女子身着戎装,这身戎装,与他们曾在“秦王破阵图”中见过的装束十分相似。

女子的眼神锐利逼人,简直不像是一名养尊处优的公主,倒像是一名身经百战的战士。

“这身戎装,是本宫的阿翁,我大唐太宗皇帝赐予本宫的。”

李令月熟练地拉着李世民扯起了大旗。

没办法,她本人在这个世界威望不够,她又没有时间慢慢收服这些将领,想要让这些将领尽心尽力地为她所用,自然要用点特别的法子。

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果然不是盖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听闻李令月是代表李世民站在这里,对李令月不由多了三分敬意。

李令月亲自将舆图取了过来,指着舆图对高仙芝和封常清道:“当初,本宫与阿娘在途径这几座城池时,曾为这里的百姓们留下了御敌之物。这几座城池,会成为叛军主力的埋骨之所。接下来,本宫同样会将御敌的神器赐予你们。你们便带着这批神器,去狙击叛军吧。”

她的这番话语,既像是基于已知信息做出的预判,又像是某种预言。

高仙芝与封常清相互对视了一眼,没有做声。

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器,能够让李令月这般笃定他们能够以少对多,战胜来势汹汹的安禄山叛军?他们心中实在没有底。

三日后,当他们率领三万精兵快马加鞭地赶到李令月圈出的几处战场时,他们看到了让他们毕生难忘的一幕。

城墙上,碗口大的火铳对准了叛军,将叛军炸得四散而逃。

叛军人数众多,却在“天罚”之下溃不成军。一些拿着手铳的士兵趁机冲上前来,对着叛军将领就是一顿扫射。

明明叛军人数比守军多了十数倍,可占据上风的反倒是守军。

这也给城中的百姓们带来了不少信心。

“是大唐先祖显灵了!”

“有大唐先祖英灵庇佑,叛军必败!”

莫说是城中这些什么都不知道的百姓们了,就连早早知道些许内情的高仙芝与封常清,都感到十分震撼。

这些“震天雷”,就是太平公主所说的“神器”吗?

难怪太平公主如此笃定,叛军很难在短时间内攻克这些得到她援助的城池。

面对这些拥有利器的城池,叛军所能做的,唯有绕过这座城池,或是将这座城池慢慢包围起来,耗尽其补给,方能不战而胜。

不过,现在朝廷援军已到,高仙芝和封常清自然不会给叛军围城的机会。

在亲眼见识过“神器”的威力之后,高仙芝和封常清都对接下来的战事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能赢!他们能赢!

如今他们有“神器”在手,守城军同样有“神器”在手,只要配合得当,他们未尝不能将叛军留在此处!

战时的城池,总是处于高度警戒状态的。

与外间欢呼雀跃的百姓们不同,本城县令、县尉和县丞的脸色十分严肃。

当人人都在为他们以少胜多而欢呼时,他们却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现状——他们的火器和弹药数量已经不够了。

这些天,为了与叛军抗衡,他们消耗了大部分的火器和弹药。尽管他们在利用火器努力灭敌,仍然只消耗了很少一部分敌人。

碗口铳威力大,却胜在不够灵活,手铳则需要在射程范围内使用。

守军们以守城为第一要务,自然不能一直拿着手铳冲出去与敌军火拼。

这也造成,他们看起来取得了极大的战果,实际上却没有消耗掉对手太多有生力量。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往后,这神器便与弓箭配合着使用吧。”县尉道:“万万不能让叛军发现,我们的神器已经告急了。”

县令叹了口气:“也只得如此了。”

在这种情况下,县令等人忽然得知朝廷派来的援军赶到了,他们心中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

战报一封一封地被送往长安,所有的大臣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前线传来的消息。

在他们“亲身”体会过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结果之后,没有人会认为这桩战事与他们无关。

他们中许多人的祖宅和产业都安置在长安,这些都是他们带不走的。

没有人希望安禄山叛军真的打进长安来,将他们祖祖辈辈的心血都付之一炬。

幸而在李令月的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10-120(第2/16页)

帅之下,负责平叛的军队取得了极为喜人的战果。

曾经得李令月馈赠“神器”的那几座城池联起手来,与朝廷派去的援军一起,阻挡住叛军前行的步伐。

有那几座城池做防线,后面的城池也可稍稍松口气。

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呼吁下,后面城池的县令不断向前线城池运送物资,只盼着能够彻底将叛军封锁在那几座城前,好让叛军不要来祸害他们的城池。

高仙芝等人以逸待劳,急躁的不安的,反而成了安禄山大军。他们此次叛乱,没有带够粮草,本就是靠着以战养战,一路劫掠来维持生计。

现在,他们突然碰到这么几个“硬茬子”,打了十天半个月的仗,没能讨到半点好处,他们自然着急。若是再不想点办法,他们可就要断炊了。

高仙芝利用叛军的急躁心理,诱惑叛军掉转过头,去一处小城劫掠。当叛军抵达那座小城之后,却发现高仙芝早早就埋下了地雷。

那一战,叛军损失极为惨重。

当前线大捷的消息传到长安城时,许多大臣们一直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此时的他们,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着李令月,似乎没有想到这位公主不仅在政务上有着不容忽视的才能,在军事方面同样也这般出众。

如若当初,她与李隆基相争,胜出的是她,会如何呢?

一想到这里,这些大臣们赶忙掐断了自己的这个念头,不敢再深思下去。

无论如何,这件事都已经过去了。他们再如何思考,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时,李令月屏退了众人,正在与武皇说私密话。

李令月道:“阿娘,安史之乱就要被平息了。这场叛乱既然是李隆基引起的,自然该由他来终结。”

武皇若有所思地看着李令月:“你是想——”

“将李隆基送去战场吧。虽然我们及时出面制止了这场叛乱,但在这场叛乱中,仍然死了不少百姓,李隆基他理应以死谢罪。”

李令月道:“该让他亲自感受一下,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面对突然袭来的叛军,究竟是何等恐惧与绝望。”

武皇对于处死李隆基一事并没有什么意见。她所考虑的是,处死了李隆基,这大唐江山,究竟该交托到何人手中。

历史已经证明,他的儿子李亨同样不行,那么,李唐宗室之中,如今又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说实话,武皇对于“这个”李唐王朝,并不那么上心,但她既然来了,还掺和了这边的事,她自然希望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她和令月也算是没有白白忙活一场。

“你看,那李倓如何?”武皇问。

李家下一代小辈中,她认识的人不多,她只听李令月提过李倓,知道李倓算是个正直而有血性的李氏子弟。

“李倓他品性尚可,在内军事方面颇有些才能,只是,比起为帝,他更适合做一名辅臣。”

李倓他爹李亨以及他哥李豫都喜欢重用奸佞,要是让李倓上位,李令月倒是不必担心李倓会与奸佞同流合污,不过,就凭李倓那个政斗水平,李令月是真的担心李倓会斗不过奸臣。

在原本的历史线中,李倓明知道他爹李亨极为信任李辅国和张良娣,还直愣愣地跑到他爹跟前去说这二人的坏话。在李令月看来,李倓在政治方面的情商实在太低了。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选个才能平平的守成之君上位,倒也并无不可。

只是如今,李唐江山眼看着就要乱起来,这等时候,皇位自然该由能者居之。

李隆基捅出的篓子,藩镇割据带来的隐患,也需要有人去解决。

“我心中倒是有一名合适的人选,只是,我不知她是否愿意担此重任。”李令月道。

第112章 第 112 章

当李豫、李倓与和政郡主被传唤至武皇跟前时,三人都心下惴惴。

老祖宗才当着众人的面将他们的阿翁和阿耶狠狠斥骂了一番,指责他们的阿翁和阿耶祸国殃民,令李隆基和李亨声名扫地,威望全无。

也不知,他们三人突然被武皇招来,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李豫在看到自家幼妹的时候,十分不解:“若日后上位的是阿耶,阿耶的继承人自然是在我们这些个兄弟里头选。便是有哪里做得不好,也是我们的事,与阿妹何干?”

李倓听了这话,点头对兄长的话语表示赞同,他小声道:“也不知待会儿能不能与老祖宗说说,将阿妹先放回去。老祖宗要打要骂,只管冲着我们来就是。”

此时,安史之乱的战火尚未蔓延到长安,和政郡主仍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其余的贵女们没什么不同。

唯有从她偶然间说出的话,做过的事中可以看出,她与寻常小娘子不同。

在李亨诸多子女中,她向来是最有成算的一个。

在谈论某些话题时,连李豫和李倓都觉得,自己不及她看得透彻。

此时,面对兄长们的一片拳拳爱护之心,和政郡主道:“老祖宗们将我传召过来,必是未来之事与我也有关系。兄长们不必担忧,咱们先听听老祖宗说的是什么事吧。”

“无论老祖宗是要斥责咱们也好,褒奖咱们也罢,终归会透露出许多有用的信息来。多一个人进去听着,也能多记些事儿下来。老祖宗们的一句提点,兴许就能让咱们少走许多弯路。”

“阿妹此言有理。”李倓赧然道:“倒是我与阿兄思虑不周了。”

有时候,李倓都会惋惜,自家妹妹为何偏就是女儿身,若她是个儿子,凭着她的机敏和才干,指不定她会成为阿耶中意的继任者。

自打武皇和李令月来了此地,那象征至高皇权的宫殿行使权就归了武皇和李令月。

至于此间的原主李隆基则被赶了出去,他丝毫没有反对的余地。

原本还算得人心的李隆基,从武皇和李令月剧透之后,就陷入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他仿佛被诸位大臣们有志一同地遗忘了。

比起李隆基,大臣们对李亨的态度还要更为复杂一些。

平心而论,李亨不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偏偏他未来的犯下的错,现在还一样也没来得及犯,这也导致大臣们不知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位太子。

因为尚未发生的事而苛责李亨,这对李亨公平吗?大臣们不知道。

但他们看向李亨的目光中,带上了审视之意。他们知道,他们再也无法用从前的态度来对待李亨了。

也许,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

大臣们如今之所以还没有任何异动,不过是想要观察一下武皇和李令月的态度罢了。若是武皇和李令月没有代表李唐的先祖们明确表态支持谁,他们可就要大显神通了。

李亨在满朝文武心中的地位变了,李豫兄妹三人的地位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若李亨地位稳固,李豫兄妹三人身为太子的子女,自然备受瞩目。一旦李亨被废黜太子之位,他们瞬间就会沦落为寻常宗室。而李唐,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10-120(第3/16页)

不缺宗室的。

种种原因,促使他们极为看重与武皇的这次会面。如果他们能够给武皇留下一个好印象,兴许他们这一脉不会跌落谷底。

……

兄妹三人步入正殿之后,大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合拢。

突然暗淡下来的光线,让他们心中愈发不安。

再加上整座大殿中,除了他们三人之外,唯有武皇和李令月两位先辈,这让他们三人心中有些毛毛的。

此时,他们心中都打定了主意,等到送走武皇和李令月之后,他们定要去武皇和李令月的陵墓前,多给二人烧些纸钱。

说来,当初太平公主被赐死之时,李隆基深恨太平公主,不许她葬在长安城中,为她操持后事的武家之人只得将她草草安葬在乾陵附近。而乾陵,正是武皇和李治合葬之所。

为了不碍着李隆基的眼,武家之人并不敢大肆操办太平公主的丧事,连块墓碑都不敢为她树。

毕竟,连太平公主第一任驸马薛绍的墓,都被恶意铲平了。他们若是大张旗鼓地为太平公主立碑,指不定什么时候,李隆基就要拿那块墓碑撒气。

原本李豫兄妹三人都站在李隆基这边,自然也对关系疏远的太平公主的身后事不甚在意。

但这回,武皇和李令月帮他们化解了一场如此重大的灾难,三人觉得,他们再也无法对李令月遭受的种种冷待置之不理了。

李令月可不知道,短短时间内,兄妹三人心中便转过了那么多念头。

她对待这三人的态度,倒是比她在李隆基和李亨跟前时要好上许多。

“阿娘与本宫为何会将你们唤来此处,你们心中应该有些数吧?”李令月问。

“可是我们三人在日后做了什么不妥之事?”

和政郡主这话才一出口,便不由出言否认了自己的猜测:“根据您上回透露的信息,三兄早在阿耶统治时期,就已……就已被小人所害,三兄可来不及做什么危及大唐之事。莫非,您这回将我们唤来,是为了让我兄妹三人了解往后的大事?”

她还是没敢往大位的方向猜。

在和政郡主看来,她的长兄颇有才干,又善于纳谏,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三兄李倓为人正直,拥有一腔热血和正义感,正是辅佐长兄的良臣。

至于她,顶多算是个来凑数的吧。

毕竟,在此之前,她从未接触过政务。

哪知,李令月在听了和政郡主的话之后,却摇了摇头:“若是阿娘与本宫是为了往后的大事考虑,合该将那些忠于我李唐的大臣们都给传唤过来才是。怎会独独只寻你们几人?”

“阿娘与本宫寻你们来,自然是为了储君之事。”

“大唐江山已经因为李隆基的昏庸,而陷入了一场浩劫之中。接下来,万万不可再行将踏错半步,否则,自此国将不国。”

“此次李隆基引起的叛乱,已基本被平息,可他还留下了不少窟窿需要后人来填补。土地兼并的矛盾尚未解决,又添了藩镇割据。李亨担不起这个重任,若是由他来治理江山,只怕旧的动乱尚未平息,新的动乱又起。所以,阿娘与本宫才找到了你们。”

和政郡主与李倓显然对于皇位并没有什么想法,只听他们异口同声地道:“阿兄……”

李令月摇了摇头。

一直未曾开口的武皇,此时嘴角勾起了一丝讥诮的微笑:“你们不妨看看接下来的发展,再开口吧。”

荧幕再一次出现在了李豫兄妹三人跟前,这次,李豫兄妹三人仍感觉有些惊奇,却已不像初次见到荧幕时那般大惊小怪。

唐肃宗李亨晚年,宠信张皇后,重用宦官李辅国与程元振。

张皇后与这两名权势滔天的宦官却不对付,她一心想要废掉李豫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亲儿子为太子,却被李辅国与程元振提前察觉。最终,张皇后被李辅国和程元振所杀,唐肃宗李亨也因此事受惊而死。

自此,李豫上位。

李辅国自恃劳苦功高,很是嚣张跋扈,渐渐不把李豫这个皇帝放在眼中。

李豫设计杀死李辅国,假作是盗贼所为,却又将程元振捧上了高位。

对内,李豫虽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他并未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反而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愈发严重。

对外,有回纥高价勒索大唐,更有吐蕃趁乱入侵。当吐蕃大军大举进攻之时,大唐方面却因程元振的阻挠,未能及时得知情况。当吐蕃军逼近长安时,李豫选择仓皇出逃。达成了“天子九逃,首都六失”中的一逃一失。

李豫看着荧幕中面露仓皇之色的“唐代宗”,他的脸色也不由变得苍白了起来。

他有预感,这一次,要轮到他挨骂了。

不,不止挨骂,说不定还会挨打。

想到李令月在大殿之上,是如何当着众人的面,一下一下扇巴掌李隆基巴掌的,李豫觉得自己的腿都抖得几乎要站不稳了。

李令月瞥他一眼,恨声道:“你可真是给我老李家丢人!身为天子,你们却一遍又一遍地将长安丢给叛军凌虐,难怪到最后会民心尽失!李豫,你瞧瞧你自己现在的样子——你也配做天子吗?”

李豫颓然地张了张嘴。当着弟弟妹妹的面,他只觉得自己面子里子都被扒光了,狠狠碾在了脚底。可荧幕中的画面,让他无可辩驳。

“我……我……”面对李令月严厉的眼神,他还是无法说出违心之语来。

最终,李豫以极为虚弱的声音说:“我不配……”

“是啊,你知道你不配就好。大唐江山若是落到你的手中,只会一步步走向衰亡。”

这时,和政郡主开口问道:“既然老祖宗不看好我李豫阿兄,可是更看好我李倓阿兄上位?”

“不,阿娘与本宫,其实更属意你。”

和政郡主闻言,双眼渐渐瞪大。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会从老祖宗这里得到这样一个答案。

在此之前,和政郡主兴许偶尔也在闲暇时分想过,若是她也能像阿兄们一样亲自报国就好了,可那时,她也只是想想。

她并未指望她那些想法能够成真——在经历过安乐公主野心勃勃,太平公主权倾朝野之后,她的父兄们定然不会愿意再看到公主手握大权。

然而,和政郡主从未料到,有一天,老祖宗们会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对她说,看好她成为新任帝王。

第113章 第 113 章

李令月的话音刚落,荧幕中的画面就出现了变动。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猪队友李隆基的种种失误,安禄山叛军打到了长安城,皇族宗亲们都疲于逃命,和政及其驸马柳潭也在其列。

途中,和政遇到了姐姐宁国公主,此时,公主新寡,又尚在病中,竟无人搭理。和政便将三个孩子托付给旁人照顾,她则与驸马柳潭留下,亲自照顾宁国公主。每每遇到险境,她必定让姐姐先过去,她自己则走在最后。

比起宁国公主,驸马柳潭更在意和政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10-120(第4/16页)

安危,提议让她走在最前面。和政却认为,正因为周围的人都以她的安危为重,她才更不能走在最前面,否则,她的姐姐宁国公主恐怕会因为周围人的疏忽而沦为牺牲品。

看到这一幕李豫和李倓不由眼眶微红。

“妹妹还是这般纯善啊。”

若换做他们,他们肯定是做不到和政这种程度的,他们与宁国公主并没有多少情分,能够略略照拂宁国一二,已然很好。

和政、宁国以及驸马柳潭抵达蜀地时,恰逢蜀地兵将作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去招降,但他的话语能够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因为彼时,唐肃宗李亨已在朝臣们的拥护下登基,李隆基又是仓皇逃命而来,天威丧尽,自然没几个人把他的话当一回事。

见一场动乱无法避免,驸马柳潭让和政与宁国找地方藏好,他准备带着家丁冲上前去与叛军搏斗。即使,他们对李隆基颇有微词,在李隆基与李亨之争中,他们必定会站在李亨那一边。

但在叛军面前,柳潭与和政等人与李隆基必须先一致对外。这厉害关系,柳潭自然明白。

和政与宁国则摇了摇头,对柳潭道:“别小瞧了我们姊妹,我们也是精通弓箭的。你在前边拼杀,我们也可为你助阵。你们男儿可以在前头拼杀,我们女眷为何不可?国难当头,每个人都该尽一份自己的力。”

“大唐,也是我们的国,我们的家!”

“若是我们姊妹因保家卫国而死,这是我们的荣耀!”

和政与宁国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柳潭自然无法再拒绝她们的要求。

对于她们的勇气,他也十分钦佩。

他对二人道:“刀剑无情,还请两位公主多加小心。”

然后,他便抡起大刀,带着家丁们冲上去与叛军拼搏。

和政公主与宁国公主则手持弓箭,不断射杀叛军。

起初,当她们的弓箭扎入人体之时,她们的手还有些抖。她们虽然练习过不少次,但真正用自己的双手了结一条人命,对于她们来说还是头一遭。

但很快,她们就逼迫自己适应了这种现状。她们贵为公主,却需要亲上前线,可见她们这边人手匮乏到了何种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她们没有迟疑的余地,一旦她们有丝毫犹豫,便会为己方带来无畏的伤亡。

李豫和李倓在看到这一幕时,目露赞赏钦佩之色。

武皇也对着荧幕中的和政和宁国点了点头,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自有青云志。

待到这场叛乱平息,和政与宁国以她们的勇武,赢得了周围所有人的尊敬与赞叹。

和政颇有经商才能,后来,她通过经商,赚了一大笔钱财,却将这笔钱财尽数捐给国家,充作军费,自己一家人则过着简朴的生活。

和政的嫂子秦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在杨贵妃与秦国夫人得势时,和政没有去沾光,杨家落魄后,和政却亲自抚养秦国夫人的儿女,视如己出。

没有人会讨厌这般重情重义之人,哪怕武皇觉得,和政性子太过纯良了一些,不大符合她本人对于继承人的要求,但对于和政,她依旧是喜欢的。

后来,唐代宗李豫上位,见和政日子过得十分朴素,想要补贴一下这个妹妹,却被和政婉言拒绝:“国家尚且如此艰难,我又怎能安享荣华?”

李豫错信程元振,在吐蕃入侵一事上表现得懦弱无能而又失职,导致京师沦陷。

在他仓皇出逃之后,和政不得不帮着收拾烂摊子。

路上,她遭遇强盗,她的一番话语,让趁乱作案的强盗们幡然悔悟,甘愿给她为奴为婢。

像李隆基,李豫这样仓皇出逃的君主,自然是不得军心的。

军人是一批富有血性的人,怎会甘愿服从胆小怕事的主君?

和政留在军中,帮着李豫稳固军心,起了极大的作用。

当李豫看到军中的那些将士们对于“唐代宗”是如何失望,又是如何在和政的劝说下重新坚定他们对大唐的忠心,他不由羞愧地低下了头:“吾不如阿妹远矣。”

李豫不明白,荧幕中的“唐代宗”,在妹妹亲自出面为他收拾烂摊子,稳固军心的时候,他是如何心安理得躲在安全的地方避免的。

但凡稍微有些廉耻心,有些责任感的人,都做不出这种事来。

明明身为皇帝的是他,惹出祸事来时,帮着处理烂摊子的,却是和政。

这般看来,这皇帝倒还真不如直接让和政来当算了。

老祖宗们既然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无论是惹出安史之乱的“唐玄宗”李隆基,还是平叛不力,重用宦官的“唐肃宗”李亨,亦或是加剧藩镇割据,引得吐蕃入侵的“唐代宗”李豫,日后自然都讨不到什么好处。

此时,李豫不由有些庆幸这些会导致他被老祖宗们诘难的情形尚未发生。

只要他全心全意辅佐阿妹,应该不会有哪一天,老祖宗们突然返回凡间来暴打他了吧?

就像这次一样。

如果没有发生老祖宗“回魂”一事,李豫肯定是不愿意轻易让出储位的。

即使他做储君对于国家不一定是好事,可对于他本人而言,手握大权肯定比仰人鼻息强得多啊!

但现在,李豫既然明知道皇帝做得不好,会半夜被老祖宗们亲自找上门,自然也就打消了这个年头。

他“无意间”听武皇身边的人提起,李隆基已经被送去了前线。

无上权柄固然诱人,却也要有命去享受。

李豫可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落得自己的祖父这般下场。

一旦接受了自己不能上位的事实,李豫反倒比其他人更盼着和政上位。毕竟,和政这般纯善,又是他一母同胞的妹妹,与他兄妹情深,若是和政上位,他自然不愁没好日子过。

李倓在和政为了稳固大唐江山做出的种种努力之后,沉默良久,看向和政的目光中满含钦佩之色。

原本他还不服气,为何比起他和阿兄,老祖宗们会更看好和政一届女流之辈。现在,他却不得不服气了。

李倓为人正直,颇有些“过刚易折”之感。和政处事却是刚柔并济,多管齐下。

在见识过和政经商、为唐代宗出谋划策以及稳定军心的种种手段之后,李倓不得不承认,即使是他亲自出面,也不会做得比和政更好了。

此时,荧幕中的画面仍在继续进行。

和政在亲眼见到大唐江山从盛世步入风雨飘摇的场景中后,便时常忧国忧民。

与和政不同的是,许多皇家贵女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盛世之中,以为自己可以继续嚣张跋扈,仗势欺人。

过去,大唐强盛之时,皇家公主郡主便是依仗着身份做些出格之事,也无人会在意,因为她们有足够的底气。即便她们的夫家在她们面前受了气,也能从朝廷那里得到弥补。

但现在,大唐渐渐式微,朝廷正是需要团结所有人的力量平息各种动乱的时候,皇家娇客们的做派,却与往日没什么不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110-120(第5/16页)

和政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将这些仗势欺人的贵女狠狠斥责了一番。

荧幕外的和政,呆呆地看着荧幕中的“自己”训斥公主郡主们的情形。

荧幕内的故事,是她未曾经历之事,但她对于那个“和政公主”的做法,却表示赞同。

“皇家公主郡主们,在国家兴盛之时,享受了国家带给她们的种种好处和庇护,那么在危急关头,自然也该挺身而出,为国家尽职尽责,而不该只顾着自己逞威风。”

“江山稳固了,我们这些皇家娇客才有好日子过。若是江山不稳,朝代更迭……我们这些人,原也不比外头的平头百姓尊贵。”

“说得好!”李令月拍了拍和政的肩,觉得和政的眼界远远高于她的兄弟姐妹们。

如果说,李家下一代中,有谁有希望将李家从污泥总拉出,那么那个人非和政莫属。

若是连和政都做不到,她的那些兄弟们,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这般忧国忧民的和政,最终却未落得好下场。

她三十六岁那一年,吐蕃再度来犯。

唐代宗召和政入宫议事,彼时,和政怀着身孕,驸马柳潭担心天气太过炎热,妻子来回奔波会出什么意外,便劝她不要入宫。

但国难当头,和政又怎么可能安心坐得住?

她不顾驸马劝阻入得宫中,为唐代宗出谋划策,并陈述各项措施的利弊。

连番的奔波与劳累,使得驸马的担忧成了真。

第二天,和政便因难产之故,死在了公主府。

荧幕中,和政临终前那痛苦挣扎的模样,给李豫和李倓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他们不由一左一右,握住了和政的手:“阿妹……反正你现在膝下已经有三个孩子了,咱们不生了,不生了……”

“你们认为,和政英年早逝,仅仅是因为生产吗?”李令月说着,目光如利刃一般剜向了李豫:“若不是身为皇帝的你无能,要让一个孕妇为你连番劳累奔波,她精心养着,未必会出意外。你且记住,她是因你而累死的!”

李豫闻言,本就不好看的脸色顿时变得没有一丝血色。反倒是和政开始不断安慰自己的两名兄长。

“和政才德远远胜过你们兄弟,若是由她上位,你们可有不服之处?”

李豫与李倓闻言,赶忙摇头。

关于这一点,刚才,他们就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老祖宗们既然有意扶持和政上位,且和政的心性与才干的确远胜他们,他们似乎也没什么好不甘心的了。

至于,女子上位是否合乎常理……本朝出过一位威名赫赫的女将军,出过一位女皇帝了,出过一位权倾朝野的公主,与一位自请立为皇太女的公主。再来一位女帝,似乎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儿?

关键是,这是老祖宗们共同的决议,他们就算觉得有那么一点不合常理,老祖宗的话也得听呐!

见状,李令月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将目光转向了和政:“那么,你愿不愿意接过这万里江山的担子?先别急着开口,想清楚了再回答我。”

“现在的大唐江山,看似繁华,实则弊端重重,你若是选择成为大唐皇储,可不是享福来的。土地兼并、藩镇割据之祸,一个处理不好,便要闹出大乱子来。你若是觉得,你这一代皇族宗亲之中,有谁比你更有资格成为皇储,谁的才干比你更为出众,你大可推举那人上位。至于你的兄弟们……阿娘与本宫都不看好。”

“但说到底,这也是你们生者的世界。阿娘与本宫不会干涉太多。且这万里江山的担子,实在是过于沉重,你会有顾虑,也是人之常情。人各有志,若你不愿意上位,阿娘与本宫也不会逼迫你。”

这一次,和政沉默了很久。

一旁的李豫和李倓都着急了起来,恨不得直接开口替她答应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和政才抬眸看向了李令月:“如今,阿翁退位,按理来说,该由阿耶上位。我若是想做太女,阿耶会同意吗?”

“他同不同意不重要。”李令月神色冷淡地道:“他将我大唐江山搞得一团糟。阿娘与本宫不直接带走他,已是对他十分仁慈了。他还指望什么?”

“也别说,他所做的那些糟心事儿眼下还没发生。像他这种蠢货,你就是给他十年,百年时间,他也不可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君王。你们这些做子女的要是希望他有个好名声,最好就是别让他在皇位上坐太久,让他早点退位!”

“你若是下定了决心,自有阿娘与本宫为你说话!”

“我明白了。”和政道:“请老祖宗们助我一臂之力。”

至今她都还不确定,她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君王。

她只知道,她不愿意看到如今繁华锦绣的大唐江山,变成未来荧幕中那副破破败败的模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