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2 / 2)

郑山辞虞澜意 端瑜 42742 字 2天前

城中的大夫各自散了,宋大夫回到医馆叹息,他本已经想去了,结果被人抢先了一步。罢了,在外边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是换了别的县令,确实不知怎么办才好。郑大人做了预防措施,已经大大降低了新奉县发生瘟疫的情况。而且还没出现瘟疫就把所有人严格管理起来,岚县那边发生瘟疫一个月了,他们这边才出现第一个。

……

青州发生蝗灾的事到京城内,朝臣们在大殿上商议人选。

“按照往常的惯例干旱和洪水之后容易发生瘟疫,臣认为陛下派人去赈灾,为了以防万一还要送药材治疗瘟疫。”魏次辅说道。

他才四十岁就当上了次辅,本事很恩宠都非同一般。

“魏爱卿说得有理,从青州到京城路途遥远,我们这收到青州的信,估计已经过去一两个月了,户部尚书你把赈灾的银子、粮食、药材备好。现在就择一人选做钦差大臣押送这些物资。”

每个党派都推荐自己党派的人,什么名字都喊了,武明帝有些不耐烦,他低喝一声让他们闭嘴,直接定了人选,“之前叶爱卿赈灾赈得不错,这次你就去青州赈灾吧。”

叶云初拱手:“是,多谢陛下信任。”

叶云初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告知给爹娘,王妃一阵心惊,“陛下怎么把这么危险的事交给你去做,这要是真发生瘟疫了,我的儿你可怎么办。”

叶云初:“母妃,皇命不可违。再加上陛下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我,这是信任我。”

镇南王倒是认可的点点头,“云初说得对,不过你到青州去,也要保重自身。你要明白,如果你人都出事了,那一切都没有了。陛下让你赈灾,你就赈灾,底下有那么多人供你驱使,珍重自身。”

叶云初:“孩儿知道了。”

等叶云初出去后,镇南王跟王妃说,“别再使小动作干扰云初跟虞时言,这次儿子去的地方危险,万一出事了还要留个后。”

王妃点头。

虞时言得知叶云初要去青州,他的眸子微微的出神。他记得虞澜意跟郑山辞好像就在青州管辖下的县城里。

他有钱了又置办了几个铺子,没有挂在叶云初名下是他自己名下的。

“你去青州要小心。”虞时言说。

叶云初点点头,“我一定会活着回来的。”

是的,你是要活着回来。不然在王府里的日子,他会更难过。

下值后长阳侯火急火燎的回家,虞夫郎见他那般急冲冲的样子,一时眼中还有些诧异。

“侯爷,发生什么事了?”

“青州八百里加急说发生蝗灾了,那地方还有可能发生瘟疫。”长阳侯也没瞒着,这事瞒不住。

“不是还没说发生瘟疫么,这还只是可能。”虽是这样说,虞夫郎的心却是慌的。

过了一个月青州的折子又到京城了,这次说的是青州发生了瘟疫。

虞夫郎从知道青州出现蝗灾后就在小佛堂里吃斋念佛,没想到还是发生了瘟疫。他整个人快要晕过去了,安哥儿连忙扶着虞夫郎,“阿爹,澜意跟二弟夫吉人自有天相,他们一定会没事的。”

虞夫郎的嘴唇哆嗦,听了安哥儿的话像是找到主心骨一样,“对对,他们不会出事的,不会的。”

一日得不到虞澜意跟郑山辞的消息,虞夫郎的心都是悬着的,夜里还偷偷的哭了。

他责备起自己来,怪自己注重面子,把澜意赶到那么偏僻的地方,怪他太看重世人的眼光了。万一澜意出了什么事,他这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虞夫郎在没得到消息时,一直吃斋念佛。安哥儿见劝不住,只好陪着虞夫郎。

……

新奉县

第一个患了瘟疫的人感染了家里的两个兄弟,三兄弟一个人都没有救回来。衙役们告知家人后,把尸体烧毁了,尸体是不能留下来的,不能入土为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90-100(第6/21页)

这对这家人的打击更大了,衙役们已经把山洞烧毁了,在山洞周围也不允许任何人上山。

这件事是江主簿告诉给郑山辞,“郑大人,得瘟疫的那个人没有救回来,他们家三兄弟都没了。”

郑山辞:“……我知道了。”

在天灾和疾病面前,人的生命还是太渺小了。

古人是看重入土为安,得了瘟疫的人连尸体都保不住是没有家的。

郑山辞回到家里抱着虞澜意,久久没有说话。他还是有些不太习惯,当死亡来临那一刻,哪怕不是降临在他身上,他还是不适应。

虞澜意轻轻的拍他的肩膀,“没事的,没事的。”

他不知道郑山辞发生了什么,他只是安慰着郑山辞。

郑山辞缓了良久恢复正常,亲了亲虞澜意的额头。

第94章 勤查

日子还是要继续,新奉县陆陆续续还是出现了感染瘟疫的人,所幸他们的人数上还是少的,毕竟严格隔离了,没有造成太多人受到牵连。

岚县的百姓有条件的已经从岚县离开,哪怕就近去江县,也比一直待在岚县好。城中的大户自己都跑了,想等瘟疫结束后再回来。江县管得没有新奉县严,他们倒是想去新奉县,想去找路子进城。结果新奉县的人一个都不出来,他们上哪去找人找路子。

家中小有积蓄的人,他们也不去江县,总觉得不安全。带着一家老小去新奉县的城门口附近找了一块空地,先搭帐篷,然后运木材先做一个木板房住着,木板房便宜又便捷,他们可以暂时住下来。岚县有的百姓就去附近找农户买菜,农户是不允许跟他们接触的,村子的大门都是用栅栏围起来的。

“我们不进去,你们可以用篮子把菜扔给我们,我们给钱!”

里正见他们眼中的哀求,对儿子说了一句话,低喝道,“你们站在那别动,不要靠近!”

岚县的百姓没动,很快里正儿子回来了,给他们扔了一些菜过去,岚县的百姓把钱留在原地自己欢喜的离开了。

等了会儿,里正儿子才去拿钱,他喃喃道,“爹,他们出手好大方,根本用不着这么多钱。”

“拿了钱就回来。”里正催促儿子。

岚县的百姓有了粮食跟菜,还有人从岚县带了一小块肉放在锅里煮肉汤喝,他们身后就是他们搭建的帐篷,天气有些冷,但他们的眉眼舒展,捡来柴火加柴,安静的生火做饭。

城下来了四十多个岚县百姓,城墙上的士兵又不是傻子,派人去县衙里告知郑大人这件事。

他们在新奉县不愁吃不愁穿,看见岚县的百姓在城门下煮饭,看见他们憔悴消瘦的脸上有一丝笑容,他们也不忍心破坏,一时就没出言驱赶。

郑山辞得知这件事有些头疼,又想到方县令糊涂的样子叹息说,“让他们在城门三丈远的距离,不要太靠近城门。士兵可以帮他们买城中的东西,另外给他们送去口罩跟香囊,若是他们其中有人得了瘟疫,那么全部人都需要迁走。”

士兵领命下去。

郑山辞没再去看公务,他思忖片刻让旺福把谭和找来又交代了一些事。

士兵回到城门口把郑山辞的话重复一遍。

一个士兵站在城门口喊话:“岚县的百姓你们距离城门要有三丈远,要是你们其中有一个人得了瘟疫,你们就不能在这里了。”

他们推了一个中年男人出来,男人问道,“那我们可以找你们买东西么?”

“可以,但粮食你们只能买小粮店的粮食。”

“这样就好了,这样就好了……”中年男人面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他们继续回去烧火做饭,心里更有劲儿了。

“太好了,我们可以住在这里。”一个女子高兴的说。

“等朝廷派来的大人来了,青州的瘟疫应该就会结束的。我们只要把这段日子熬过去就好了。”女子的相公喝了一口肉汤,看着自己的妻儿,“等这次瘟疫结束后,我们就使银子去县衙把户籍改到新奉县来。”

人群中焦躁不安的情绪退去了,他们用粗粮跟米饭混合在一起吃,有的人还带了家里腌制的咸菜跟萝卜干。他们吃完午饭就继续建木板房。

易先生是他们推出来的人,他是一个私塾的先生,也是携带妻儿来新奉县城门下避难的。有士兵在喊主事人,易先生上前拱手。

几个篮子从城门口垂下来,“里面是口罩跟香囊,香囊佩戴在身上,口罩戴在脸上,就像我这样。还有的篮子是水泥,你们糊到你们房子上,这样就稳固一些。”

易先生心中震动,他忙不迭道谢问道,“这多少银子?”

“不用银子,你们拿去用吧。”

这水泥还是谭大人找工房的人送过来的,水泥还多着。

易先生闻言一愣,他不知该说什么,只好说了好几遍的谢谢。让岚县的年轻人把香囊跟口罩、水泥接过来,分发给这里的人。

他们是第一批过来的人,拢共差不多有四十个人。第二天陆陆续续又来了三十个人,有的人在新奉县的城门下喜极而泣。

士兵们整日在城墙上站着也无聊,他们闲暇时就喜欢看城门下的岚县人在做什么。来了教书先生、木匠、厨师……他们看见他们的房子修起来了,还糊上了水泥。晌午做饭时有了肉香味,他们把杂草锄了,勤勤恳恳的在为他们新住的地方干活,几个小孩有了笑声。

“岚县的人今天吃红烧肉了。”一个士兵扒拉着碗筷说。

“今天的猪肉还是我去集市挑的新鲜肉买的。”一个士兵笑着说。

晚上士兵们要轮班,他们无意识抬头看见岚县的人的屋子也没了光亮。

新奉县半个月会熬制中药,每个人都会喝一碗防止瘟疫,士兵开了城门把几桶中药放在城外,让他们搬走。

城墙的士兵们看见他们把中药分了,有的士兵无聊数了数一共有多少个百姓,他数一数竟然来了两百多个百姓,每天还有百姓过来。易先生也没想到这么多人来了,他是被推出来的主事,每次都会细心的检查看有没有得瘟疫的人跟着过来,还把如果出现一个得瘟疫的人,他们都不能在这里住了这件事说清楚。

岚县的百姓担惊受怕,好不容易有一处安全的地方,他们没有糊弄易先生。

“你们快来吧,今天有中药喝,我给你们找个碗,趁热先喝一碗。”一个妇人看见他们通过易先生的检查过来了,忙不迭招他们过来喝药。

岚县的百姓愣愣的,别人一个指令,他们就动一下。他们端着碗喝了一碗还有余温的中药,又有一个妇人让他们佩戴香囊,给他们口罩教他们怎么戴口罩,把这里的规矩说给后来的人听。

“你们需要买什么东西就把需要的东西喊那边书生们给你写好,然后放上钱,去扯城门口的篮子。等一个上午或是一个下午东西就出现在篮子里了。最后一次性买多一些,这里要买东西的人太多了,篮子不够……”

城门外再走两公里有一条小溪,岚县的百姓用了士兵用篮子吊下来的药草放在小溪里,小溪里的水是活的,没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90-100(第7/21页)

被污染。

他们做着自己的事情,精神状态很好。

……

新奉县的瘟疫是控制下来了,只有零星的几个人得了瘟疫,有人靠着自身的免疫力还有大夫的用药还痊愈了,当然更多的人是死去了。

今天是休沐的日子,郑山辞在家陪着虞澜意。

自打出现瘟疫后,虞澜意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怕家里的人担心,只是青州这个情况,这封信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到虞夫郎的手里。

“家里一定紧张我了。”虞澜意说道。他见郑山辞还在看书,把书从他手里抽出来,“再看书小心把眼睛看瞎了。”

郑山辞手上骤然就空了:“……”

“你说说我上一句说了什么话?”虞澜意让郑山辞说话。

郑山辞笑着说,“家里一定担心你了。不用担心,我会好好保护你。”

就你会说话,虞澜意心中暗想。

虞澜意把书本递给金云不让郑山辞看,找了花绳让郑山辞陪他翻花绳。郑山辞被虞澜意手里的花绳吸引了注意力,他没有玩过。

虞澜意得意的给郑山辞讲了讲,就翻了一个让郑山辞接过去。

郑山辞思忖,目光落在花绳上面,手指从虞澜意的指缝里传过去,把花绳接了过来,动作看着小心谨慎,又很笨拙。

指尖不经意的触碰,让虞澜意的手指发麻。

郑山辞从虞澜意的手里把花绳原原本本的移到自己手里,想了想自己变了一个花样,等虞澜意来接。

好家伙,这么快就上手了。

虞澜意不认输。

两个人玩花绳就玩了半个时辰。

最后虞澜意赢了。

郑山辞笑着夸他,“你太厉害了。”

虞澜意高兴:“你还有得学。”

林哥儿抱着多多看见两个人的样子笑起来,“你们夫夫玩得挺好的。”

“大嫂,多多。”虞澜意看见小侄子,伸出手去逗他。

多多的眼睛大大的,见了虞澜意已经熟悉了,伸出小手,虞澜意去牵他的手。软乎乎的,奶香的。

天气冷,他们进了里屋。虞澜意拿糕点塞进多多的手里,多多盯着他看会儿,拿着糕点啃。

林哥儿打听,“外边情况怎么样?”

“还在控制之内。”郑山辞给大嫂倒了一杯热茶。

“这马上就要冬天了,要过年了。”林哥儿抿了一口茶,“还想去置办年货的,今年怕是冷冷清清的。不过只要家里的人没事就好,去年我怀了多多,今年年夜饭我要烧几个好菜。”林哥儿说。

虞澜意听了这话,“我给大嫂打下手。”

郑山辞觉得青州的瘟疫可以在今年结束,朝廷派来赈灾的人应该早就到青州了,只是他们县城太偏僻了,轮到最后才到他们。

……

叶云初到青州时,先从州城开始赈灾。说起来赈灾就是送粮食送药材跟大夫,还有银子。他没在州城久留就去了别的地方,一路上哀鸿遍野,他还看见一个百姓吃着观音土,然后倒地不起。这一切都触目惊心,得了瘟疫的人都被拉到一个地方隔离,他没有进去看过,只听说县衙里没有给他们治病,只让他们等死,免得浪费了药材。

人妖魔都出来了。

叶云初没资格罢官,只有情节严重时才能行先斩后奏的权利,他会把这些人带回京回禀武明帝。

“这青州就没一块好地方,这差事不好当。天气又冷了,今年回京过年都不成了。”一个官员摇摇头。

他们这路上倒是没吃苦,地方官员见了他们都是客客气气的。百姓吃不上饭,地方官员招待他们还是大鱼大肉的,一路上看到百姓吃苦就嚷着回京写折子。

“还要走多久的路。”

马车停了,叶云初掀开车帘看见城门上写着岚县两个字。他们报了身份,守城的士兵放他们进去了。

叶云初的车帘还没放下,街上一股艾草的味道,人影稀稀疏疏的,瞧着都没什么精神。到了县衙,方县令忙不迭谄媚的招待叶云初一行人。

“下官在酒楼订了酒席为诸位接风洗尘。”方县令弯腰低头。

叶云初颔首,打算在吃饭的时候跟此地的县令聊一聊县城的事,了解情况。

方县令是个糊涂官,在面对上官时就又变得精明起来,他糊涂只是对底下的人糊涂,可不敢在上官面前还糊涂,只是做出一副愁苦的样子,表面看是忧国忧民的好官。

叶云初他们从酒楼里出来,一群书生拿着血书走过来。

“拜见钦差大人,我们是岚县县学的学生,学生要状告方大人尸位素餐……”

方县令大喊一声,“平日对你们严厉一些,你们就在钦差大人面前造谣生非,还不快把他们嘴堵上拖下去!”

叶云初脸色一沉,“等等,让他继续说下去。”

县学的学生见叶云初气度不凡,又是一个领头的人,眼中一亮把方县令的罪行都说了出来。

还有的百姓也来为县学的学生作证,叶云初眼中震怒,“此事我会回禀给陛下,县令就先关进大牢,先由县丞暂代其职,等我回禀陛下后自有圣裁。”

方县令还来不及求饶就被堵上嘴拖走了。

叶云初等人被县学的学生带着去看了百姓的现状,叶云初一肚子的火,这还是食朝廷的俸禄,结果办事这般不尽心。这一路上看来岚县的损失最严重,全是县令不作为,城中大户恶意哄抬粮价造成的。地方官员他没有权利处置,城中的大户叶云初却是有权利处置。

“把带头的几个商户斩立决。”叶云初好歹也是为武明帝办过许多事的人,心中当即决断。

随行的官员对此没有意见。

他们在岚县住了一晚,岚县的衙役对他们都是恭敬万分不敢怠慢。岚县的情况糟糕,叶云初在岚县停留了十日。

青州最后一个县城是新奉县。叶云初坐在马车上,想着县学的学生说,“世子殿下不必担心新奉县,郑大人是一个好官,他们的日子过得比我们好。”

马车在水泥路上,几个官员终于想起来了,“我说新奉县这三个字怎么这么熟悉,这不是长阳侯二儿婿做官的地方么。”

一个官员挼胡子笑道,“这还是叶世子的二哥夫。”

第95章 良臣

长阳侯家最有出息的是虞长行,庶子虞时言嫁给叶云初,叶云初是陛下看重的人,年少有为,是一个金龟婿。只有虞澜意这嫁得不好,把自己从京城嫁到了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去年给陛下献上了水泥方子在众人面前露了一下脸,其余的便没什么了,想来寒门子弟嘛,不是什么好归宿。身份的不同,有的人的起点就是别人的终点。

叶世子唇角的笑意没有变,“正是如此,但我还是会秉公办事,这事诸位大人不必担心。”

一位官员说道,“世子我不是这个意思,你的为人我们还是相信的。只是对新奉县这地方好奇了,到时候此行怎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90-100(第8/21页)

么写,是世子的事,我们不会多加干涉。”

“董大人说得是。”叶云初轻轻应下。

“单说是这修建的水泥路就是大功一件。”董大人挼着胡子,掀开车帘看路。武明帝让工部尚书修路,这修路也是先紧着军事要塞,京城也在修,只是还未修好。

他们到了新奉县已是下午,在城门口有一个小的聚居点,叶云初凝眸让底下的人去向城门上的士兵喊话。

很快城门开了,叶云初一行人进入新奉县。新奉县在立冬时就让百姓们可以自由出入了,只是从外面打听其余的县的瘟疫还没有结束,他们就没有轻易打开城门。

从青州送折子到京城,这样折腾下来,虽说是快马加鞭,叶云初赈灾又要在地方停留几日,拢共算下去距离蝗灾差不多有五个月了。

他们一行人进了新奉县,街上的人还是热热闹闹的,有从县衙里刚下值的衙役,在路边买了一个葱油饼,喷香喷香的,边走边吃。

也有挑着担子的商贩到处吆喝。面摊跟馄饨摊都有人坐在板凳上等吃的,路过一处卖羊杂汤的,那味道太香了,把几个官员肚子里的馋虫都勾出来了。

“这、这新奉县怎么看着这么正常啊。”一个年轻的随行官员看着新奉县的样子傻眼了。

其他的官员心中暗想,对啊,但在青州这样的情况下新奉县的样子就太反常了。

“新奉县看上去根本就不需要朝廷赈灾,跟寻常的县城没什么差别。”一个官员看底下的百姓,百思不得其解。

按理说新奉县是青州最偏僻的地方,这地方贫穷,风沙又大,没什么发展前途,这里的什么药材跟粮食都是缺的,现在看来比青州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好,比州府的治理都要好。青州太守已算尽职尽责,州府的疫病控制下来,但决计不会像新奉县这样。

他们满腹疑惑压在心里等会儿就要问个清楚。

城门口的士兵开城门时就有小兵骑马去县衙里回禀郑山辞,“郑大人,朝廷派来的钦差大人来了。”

郑山辞正准备下值听见这话心中一惊,“你可知道来的是朝中的哪位大人”

&quot;回禀郑大人,我只听见有人在城门口喊话说是世子什么的。&quot;

郑山辞点头让他先回去。

世子,难不成是叶云初。郑山辞起身让旺福把这个消息告诉众人。

不一定,大燕的世子那么多,不一定是叶云初。自打郑山辞从京城到了新奉县就很少去想原著上的事了,现在听人说起世子两个字还有些恍神。

马车停在县衙门口,郑山辞带着县衙里的官员一并来迎钦差大臣。

“新奉县县令郑山辞携县衙众官见过钦差大人。”郑山辞声音清朗,不卑不亢的拱手行礼。

叶云初说了一声免礼,他从马车里出来,看见郑山辞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早就忘记郑山辞长何模样,是什么气质。现在看见他穿着官袍,端方知礼的样子,一时无法跟自己认为攀附权贵的形象相联系起来。

郑山辞却是认得叶云初。

“下官在食肆为大人们准备了宴席接风洗尘,这边请。”

叶云初颔首。

一行人到了酒桌上,江主簿临走嘱咐一个文吏,“让驿站好好招待钦差大人,不容任何闪失。”

文吏领命下去。

江主簿坐上马车,进了马车里面用袖子轻轻的擦额头上的汗珠。这么冷的天,江主簿偏偏热得冒汗。他这还是第一次看见从京城来的钦差大人。忒年轻了些。

地方官跟京官比,京官的地位高。

江主簿想到郑山辞面色不改的样子,心中佩服。要不说是侯门贵婿,郑大人见过大场面,哪像他这样没用。

到了食肆他们进包厢,等伙计把菜跟酒上完后,衙役就把门关上,守在门外。

郑山辞身为东道主,是要给众人敬酒的。这是正式的场合,众人还是按着流程走,没有说出不适宜的话。

等酒过三巡后,气氛就缓和下来了。官员们夹菜吃饭,觉得这食肆里的菜吃得正好,喷香喷香的。这蒸软羊太有味道了,还没有腥味,放在口中像是要融化了一样。葱泼兔子也好吃,还有这道烧鹅,外焦内嫩。本来从岚县赶路到新奉县,他们在路上只吃了干粮和糕点,本来就饿了。吃上这么好吃的饭菜,他们就更舍不得放下筷子。

叶云初问道,“郑大人,我们是朝廷派来青州赈灾的,一路赈灾过来到了新奉县却发现新奉县不需要我们赈灾,还请郑大人给我们解惑。”

郑山辞回道,“起初是快要秋收时发生了蝗灾,百姓们一起打虫,城中大户在粮食上没有涨价,县衙的衙役得力维持了秩序,清扫尸体。”

董大人插话,“郑大人的意思是蝗灾你们就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郑山辞轻轻的点头,再把瘟疫的事解释给他们听,“我们县还是有得了瘟疫的人,他们还在隔离,大概还有二十个人,其余的人便没有出现什么症状了。已经观察了几个月,我便让城中的百姓可以走动,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城门还是紧闭着不让人进来。”

一个官员紧接着问道,“那城门下那些人是怎么回事?”

“他们都是岚县的百姓,我不能让他们进来但可以让他们在城门口三丈远的距离先住下来。”余下帮助岚县的百姓如何,郑山辞并未多言。

其中一个官员心中已经决定回去时去城门口找百姓问一问。

岚县的情况,他们也看出来很糟糕,跟新奉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叶云初陷入了沉思,他看向郑山辞,这事要是换他来办办得不一定有郑山辞办得好。不管是对下属还是对商人,还是百姓,郑山辞都做到了极致。这样的官只在新奉县这么一个地方做县令太可惜了。

他对郑山辞正色起来。

董大人发出一声唏嘘,“郑大人太谦虚了。你这样的年纪有这样的见解跟办事能力已经算是拔尖的了。说一句妄言的话,郑大人你比朝中大半的朝臣都要强。我们做官,拿着朝廷的俸禄,像郑大人这样把百姓放在心上的,这是独一份。你处事老道,做事有分寸,实乃良臣。”

其余的官员点头附和。

有人感叹道,“我记得郑大人的年纪还没有超过二十五岁,真是年少有为。跟你一同参加科考的人他们已经被你甩到了身后。郑大人,你是一块璞玉。”

这块璞玉正在这次大灾中发出属于他自己的光泽,让众人注意到他。

三甲进士又如何,以后怕是没人会拿他三甲进士的出身说笑了。进了官场,有了政绩这才是最打紧的。他对新奉县耗心耗力,新奉县同样会回馈给他最好的政绩,足以让他升迁。

“诸位大人谬赞了。”

董大人笑道,“看来侯爷没看走眼。”

提到长阳侯,郑山辞不免会想到虞澜意,他唇角带笑,“岳父的事我不敢置喙。”

叶云初看了郑山辞一眼,唇角的笑淡了淡。

天色已晚,叶云初一行人累了,他们先回驿站休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郑山辞虞澜意》 90-100(第9/21页)

郑山辞回到家里先去洗漱,他派人给家里捎信了,说是要迎钦差。

等郑山辞从浴室里出来,虞澜意便拉着他坐下,问道,“朝廷派来的钦差是谁?”

郑山辞扯被褥盖在身上,“有叶世子,其余的几位大人我便不认识了。”

虞澜意想了想,“陛下当真是信任他。叶云初应当就是钦差,其余的大人都是随行的。你这次做得这样好,他可要在陛下面前好好的夸夸你。”

虞澜意眼中没有一丝对叶云初的感情。按理说叶云初还要唤他一声二哥,要给郑山辞叫一声二哥夫。只是他们都不是攀亲情的人,更何况虞澜意跟虞时言本就不对付。

“看你耳朵还在发烫,应该喝了许多酒。我喊金云给你送醒酒汤来。”虞澜意伸出手捏了捏郑山辞藏在头发下红红的耳朵。

郑山辞收敛眉眼,一本正经的笑,“喝多了,有些上耳。”

等金云把醒酒汤端过来,郑山辞喝完后躺在被褥里抱着虞澜意,他问道,“澜意,我想……”

他的话还没说完,虞澜意伸出手捂住他的嘴巴,“你不想。”

这么冷,他才不想折腾。

“等开春之后随你,现在不行。”虞澜意感受到郑山辞灼热的呼吸,他觉得他整个人都热起来了,小声的说,“我可以用手帮你。”

郑山辞的目光落在虞澜意脸上,去亲他的唇。

他应了一声好。

……

叶云初他们到了驿站,叶云初先上去歇息了。其余的官员们喝了点酒,让驿站送了醒酒汤过来喝了精神许多。董大人在屋子里洗漱后躺在被褥里,心里想到郑山辞,越想越觉得满意。郑山辞不卑不亢,不骄不躁,跟长阳侯家的那个哥儿比起来完全就是两个极端,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

他羡慕起长阳侯,若是家中有这样出色的子侄,他一定会好好培养,没准儿以后就是股肱之臣。他打算回京后写一封折子呈给陛下。

叶云初临走前还是留了银子跟粮食还有药材,说道,“青州各县的瘟疫也平复得差不多了,你们可以打开城门了。”

他们并未在此停留许久,郑山辞把他们送出城门。在城门口的岚县百姓收拾包袱,要回岚县去了。

他们看见郑山辞,忙不迭走过来眼中含泪的跪下,“多谢郑大人,郑大人您真是一个好官!”

“多谢郑大人!”

“多谢郑大人保我们性命!”

这不是做给钦差看的,郑山辞自己都没料到,只去扶他们,说道,“我没做什么,都是你们自己的功劳,你们到了城门口,向我求救,我没让你们进来,只能做一些其他的事,是你们自己想活着,不然我也没有办法。”

“郑大人!”有的百姓本不想落泪,听见郑山辞这样说,他们不禁红了眼眶。

一众的官员看得心生感叹,郑山辞这么受百姓的爱戴,真是让人羡慕。

他们回去的路上,叶云初格外的沉默。一众官员从新奉县离开还对新奉县的美食流连忘返。买了辣酱、烈酒还有香水给带回去。

其中一个官员想起来说道,“我想到怎么说郑大人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董大人沉思,挼着胡子大笑,“说得对,对待岚县百姓的做法就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叶云初没想到这几个官员对郑山辞的评价这么高,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个评价少见。

另一个官员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董大人念了一遍,说了三声好,“这两句我要写到奏折上。”

董大人实在是很欣赏郑山辞。

第96章 升官

把钦差送走了,县衙的人都各自回去了。江主簿回到县衙唉声叹气,见这个架势,郑大人三年任期一满就要被调走了,往后朝廷会派个什么人来当县令,总还未知的。

以后的上官也不知道是不是郑大人这样好相处又有能力的,江主簿心中惆怅。

郑山辞回到县衙就把这件事放下了,马上要过年了,他先把户房呈上来的账本看了。今年的收账跟去年比起来差别太大了,下半年县衙的银钱都是在往外流,有上半年的银钱撑着,账本还是不怎么难看。

这下半年县衙上下都辛苦了,郑山辞还是会在年假前给他们发赏银。祝新春嘉平,长乐未央。

新奉县的城门开了,百姓们可以进城买年货,卖东西的跟买东西的都高兴起来。街上恢复了昔日的繁荣,他们度过这次天灾,没有忍受饥饿跟疾病的痛苦,现在天下安乐,笑容重新出现在他们脸上。

“这个白菜能不能便宜一点,你看就只剩下最后几颗了,都是别人挑剩下的……”妇人在集市上熟练的砍价。

“糖葫芦,好吃的糖葫芦!”

“走路没长眼睛啊,撞到我了。”有年轻公子不小心被人撞了。

“羊杂汤,热腾腾的羊杂汤。”

郑山辞下值后听见吆喝声没忍住诱惑,坐在小摊上叫了一碗羊杂汤。

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好了,郑山辞看见碗里的香菜跟香葱,一股香气扑面迎来。他拿着筷子把香菜跟香葱摁下来,搅了搅。羊杂汤的气息鲜香诱人,郑山辞喝了一口汤,很快就把羊杂汤吃完了。

小摊的老板很忙,郑山辞把铜钱放在桌子上说了一声就走了。

老板还记得郑大人来喝羊杂汤了,本不想要他的钱,结果他一转身已经看不见郑大人了。

郑山辞快步回家,澜意没在屋子里,屋子里没人就没生炭盆,邓雪忙不迭吩咐人去端炭盆放在屋子里。

“你们少爷去哪儿了?”

邓雪回道,“少爷跟郑少爷一起去出门逛了,现今还没有回来。已经出去有半个时辰了。”

郑山辞让邓雪先下去,才半个时辰,估计还没逛够。郑山辞自己平日逛街,对了,他根本就不逛,只是个拎东西的。

他拿一本书看,另一边的虞澜意怀里揣着银票,他几乎把新奉县整个店铺都扫荡了一遍。金云带了府邸的几个人手上拿着东西快要拿不下了。

郑清音这次头一次见二嫂买这么多东西。

“这些都是买给父亲跟阿爹还有大哥,亲戚们的。到时候要是真从新奉县离开,该是说走就走根本来不及买东西,我先买起来备着。”虞澜意嘴上这般说的。他跑得最勤的还是衣铺。

“哎,给他们带的东西也是新奉县……”虞澜意说着看见一件深灰色的披风,他的语气一顿,整个神经都在跳动,它们在说这就该是他的。

虞澜意如愿披上新披风。

“我有了,郑山辞也要有。”

他又拿下一件披风,老板像是送财神爷一样送走了虞澜意。

他本还想逛,结果天上在飘雪了,只好打道回府。

郑清音都松了一口气。

虞澜意出去逛街,给郑山成和林哥儿,还有多多也买了东西,让侍从送过去。他回到屋子里,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