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160-170(第1/31页)
第161章
叶满枝表现得像个莽撞的小年轻, 但罗健民似乎并没受她那番话的影响,仍然笑呵呵地请她进入厂区参观。
在全国“学上海,赶上海”的热潮下, 义民食品二厂每月都要接待不少参观学习的外地同志。
作为国营大厂的厂长,罗健民工作繁忙, 不可能亲自招待每位客人, 一般都是由几位副厂长轮流接待的。
他今天能出面招待叶副厂长, 在很大程度上是做给市工业局看的。
罗健民并没把滨江第一食品厂的竞争放在心上, 别管他们蹦得多欢,都是搞七捻三, 对义民二厂构不成威胁。
所以, 与叶满枝客套了几句, 不待对方深聊那条生产线, 他便将人交给了同为女性的汤副厂长。
让汤厂长带她去车间参观。
“叶厂长,这是我们罐头车间的新产品。”汤厂长将一个还没贴标的罐头瓶子递过去。
叶满枝接过瓶子仔细看了看, 笑着说:“这应该是南方特产吧?在我们那边没见过这个。”
她早有心理准备, 事情不会完全按照她的剧本走。
被罗健民推给了副厂长, 她就安安心心跟着人家参观, 学点先进经验回去。
汤厂长说:“这是用江浙两省的特产百合, 做成的糖水百合罐头, 有甜味, 还有百合特有的微微清苦味, 很适合夏天食用。除了糖水百合,我们还研发了百合羹和百合浆, 都是最近的新产品。”
叶满枝笑问:“咱们厂最近好像出了好几款新品?我前几天还在南京路上的中百一店,见过义民二厂生产的炒三丝罐头和茄汁莱豆猪肉罐头。”
“对,我们正在想办法, 将地方特色菜做成罐头食品,增加产品花色。”
叶满枝将罐头瓶放回原处,冲好奇望过来的女工点点头,笑着说:“还得是上海的大厂呀,一直推陈出新,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汤厂长谦虚道:“大家学习上海,我们也要拿出值得大家学习的东西。”
叶满枝再次表现出心无城府的样子,口无遮拦道:“标杆真是不好当,不但要敞开大门让人学习,还得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防真被人赶上。我前天还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报道,说是你们市里为了应对‘学上海、赶上海’的新形势,要求本地各大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让企业更上一层楼。”
“汤厂长,”叶满枝小声打听八卦,“我听说在今年的对口评比中,梅林食品厂输给南京罐头食品厂了?”
梅林和义民对外都是上海的食品厂,可是因为业务重合度高,在本市内部也是经常被人拿来比较的。
听她问起梅林的情况,汤副厂长便笑道:“不算输,那只是上半年的评比,而且梅林厂在二十五个指标中有十五个领先。南京厂只在劳动生产率、原料材料消耗几个方面的主要指标上,超过了梅林厂。尤其是次品率,梅林厂的十万罐成品中平均有四罐次品,但南京厂只有三罐,以一罐的优势领先了。”
叶满枝感叹了一番上海南京都很先进,便不再说什么。
跟着汤厂长继续在厂区里参观。
中午还在人家食堂里混了一顿午饭。
*
汤厂长并没陪叶满枝吃午饭,请了另两位副厂长作陪,她便返回厂部,径直去了罗健民的办公室。
“怎么样?她又跟你提那条进口生产线了吗?”罗健民问。
“没有,但是我带她去参观生产番茄沙司的车间时,她在里面逗留了很长时间,而且问了不少问题。”
“哼,看来他们还真是冲着咱们的番茄沙司生产线来的。”
罗健民从不小看任何人。
叶满枝是年轻漂亮的女同志,但是能坐到国营大厂副厂长的位置上,绝不会是因为年轻漂亮,也绝不可能是泛泛之辈。
最起码不会是脸皮薄,易冲动的人。
他接到孙玉书电话的时候,就对突然冒出来的滨江第一食品厂心存疑虑了。
据说滨江刚得到一条轻工业部的汽水生产线,那么按照常理,无论是省工业厅的领导,还是滨江第一食品厂的厂长,都应该清楚他们根本不可能再从轻工业部拿到一条番茄沙司生产线。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但被省工业厅批了申请,还由厂长亲自去北京提交,大张旗鼓地在部委门口站岗。
连上海这边都听说他的光荣事迹了。
部领导难道真的会因为同情滨江厂的遭遇,给他们划拨第二条生产线?
罗健民在心里摇摇头,可能性微乎其微。
他昨天接到电话以后,就一直在揣摩滨江厂的用意,还跟其他厂领导开会讨论过。
但大家对这个突然杀出的程咬金,都没什么头绪。
有人还玩笑说那个牛厂长发昏了。
直到今早在厂门口接到来参观的叶满枝,罗健民终于发现了这件事最大的蹊跷——
滨江厂的厂长在北京站岗,而副厂长却来上海参观学习了!
他们要是真的重视那条匈牙利生产线,难道不应该劲往一处使,要么留在滨江支应,要么去北京努力吗?
而叶满枝不但来了上海,还应邀来了竞争对手的厂里参观。
再结合叶满枝那番唱念作打,声称老生产线只有转给外省市才能拿到新生产线,这让罗健民合理怀疑,滨江第一食品厂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滨江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什么匈牙利生产线,而是他们义民食品二厂的老生产线!
顺着这个结论倒推,那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为什么明知没用,省工业厅还是批了申请,厂长还是亲自跑去北京站岗!
汤副厂长与叶满枝相处了一上午,对这个年轻女厂长的印象还不错。
她不太确定地问:“滨江有没有可能是想低价购入咱们的老生产线?”
罗健民差点被气笑了,“他们半年前刚发生火灾,重建肯定要花不少钱。我要是滨江厂的厂长,一定是一分钱也不想花的。花钞票从上海买老设备回去,还得搭上运输和安装的费用,那还不如在他们当地购买全新的设备。滨江的重工业相当发达,这样的设备可以定制。”
这突然杀出的程咬金,一定是为搨便宜而来的!
他们不去同样是竞争对手的江苏和广西,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去,而是那两地都没有番茄沙司生产线。
他们去了也占不到便宜!
罗健民挥挥手说:“滨江第一食品厂根本就申请不到匈牙利生产线,他们属于趁乱搨便宜的投机分子,不用理会他们了!等那个叶副厂长吃了午饭,就送她离开吧!”
他们厂的便宜可不是好占的!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厂办主任却敲门进来汇报道:“厂长,滨江厂的叶厂长已经用完午饭了,她问是否方便来你办公室里喝杯茶。”
罗健民从沙发上起身,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160-170(第2/31页)
原地拧眉沉思许久。
他还真挺想听听这个叶副厂长能说出什么高见来,点头说:“来者是客,既然叶厂长想喝茶,那咱们就拿出好茶招待一下。”
……
叶满枝被人引进来时,厂长办公室里只有罗健民一人。
茶几上摆着茶壶和两个茶杯。
罗健民还是那副得体的派头,笑着与她握手,请她入座。
叶满枝喝了口茶,客套道:“这次来咱们义民二厂参观,确实受益匪浅,难怪全国各大单位都要来上海学习呢!”
“叶厂长,明人不说暗话,”罗健民看了眼手表说,“你的来意,我已经清楚了,咱们抓紧时间说正事吧。”
叶满枝暗道,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罗健民与汤厂长先后不见踪影以后,她就怀疑自己演技不到家,也许被人家看出了什么。
不过,被拆穿也有被拆穿的打法。
事情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她跟老牛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要是空手回去,岂不是让人看笑话?
叶满枝放下茶杯说:“罗厂长,义民二厂与我们滨江厂的处境差不多,咱们两家其实是可以合作共赢的。”
“合作的前提是双方得利,”罗健民呵呵笑道,“叶厂长,你们是为了我们的生产线而来吧?让滨江厂白拿走一条生产线,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的话不中听,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滨江厂与我们另外三家工厂并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你们几乎没什么准备,仓促上马这个项目,部里不可能同意你们的申请。”
既然滨江厂没有威胁,那么义民二厂也就没有必要送出去一条生产线,以求对方退出竞争。
叶满枝和和气气地说:“罗厂长,咱们今天刚见面的时候,我就提过了,如果还留着老生产线,那义民二厂从轻工业部拿到那条进口生产线的概率其实挺低的……”
“这不是什么大问题,”罗健民说,“我们可以将生产线低价卖给其他工厂,滨江厂如果愿意出钱买,咱们也可以商量。”
白送绝不可能!
涵养很好的罗厂长在心里轻哼,滨江厂的脸皮可真厚啊!
叶满枝唇边带笑,尽量不让对方生出抵触情绪,轻言细语道:“罗厂长,假设我们滨江不参与竞争,也假设贵厂将老设备卖给外省市的单位了。你们与江苏、广西的企业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可是,即便如此,你们就一定能拿到这条匈牙利进口生产线吗?我觉得不一定。咱们不妨分析一下,你们三家各自的优势。”
罗健民端着茶杯腹诽,这位叶厂长可真是“热心肠”。
热心肠的叶厂长分析道:“轻工业部一直在三个省市之间犹豫不决,一定是因为大家各有优势。政治上的考量,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咱们只从经济层面分析一下吧。”
“咱们义民二厂的优势很明显,老牌食品厂,牌子响亮,工人素质高,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港可以直接出口。”
“但是,国内生产的大多数番茄沙司,都是用于出口的。咱们国人会认本土名牌,国际友人却未必。所有出口商品都印着国家食品出口公司监制的标识,由总公司监制的产品,质量都是过硬的,名牌效应的作用微乎其微。”
“对于咱们义民二厂来说,除了名牌优势是不可替代的,其他条件都是可以被别人取代的。”
“广西有北海港,产品出口同样很方便,而且人家的番茄种植条件非常优越,一年可以达到两到三熟,很适合大面积种植,可以规模化生产,原料供应的优势相当明显。”
“而江苏那家南京罐头厂的工人素质也很高,在今年上半年的对口评比中,人家有十项指标胜过了梅林厂。梅林厂与咱们义民二厂的实力不分伯仲,让南京厂与义民二厂比较的话,南京厂也未必会输吧?”
叶满枝笑道:“罗厂长,义民二厂确实有优势,但并不是压倒性的优势,并不足以让轻工业部忽视其他厂的有利条件,毅然将这条生产线交给你们吧?”
罗健民已经为这个项目筹备两三个月了,各自的优势劣势,厂里早就分析盘算了数次。
这些情况他都了解。
可是,哪怕拿不到那条生产线,他也不想让滨江厂占便宜!
现有的这条番茄沙司生产线,当初也是他们费了不少力气购入的。
凭什么让滨江吃现成的?
罗健民借着喝茶的掩饰,瞥一眼对面那张如花的笑脸。
叶厂长年轻漂亮的面容,在他眼里可以说是面目可憎了!
他再开口时,不禁带出些轻嘲:“哦,其他都不行,只有将我们的老生产线给了滨江厂,轻工业部才会考虑我们,一定将进口生产线交给我们?”
叶满枝说:“不绝对,但可以给义民二厂增加一些砝码。我们滨江第一食品厂担负着省内一大半的罐头生产任务,自从经历了火灾以后,省里和食品进出口总公司都很关心我们的重建工作。”
“这次我们厂向轻工业部递交了申请,牛厂长跟部领导阐明了厂里面临的困难,如今连轻工业部都了解我们的难处了。”
“罗厂长,如果咱们两家结成对子,共同向轻工业部递交申请,那么部里的一条匈牙利生产线,就可以解决两家工厂的难题。不但能让我们滨江厂尽快恢复生产,还能让义民二厂扩大番茄沙司的生产规模。这样做有经济效益,也有政治意义。”
“我们省里近半年一直在大力宣扬学习人民解放军,不但要学解放军团结的作风,还要发挥‘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的共产主义风格,也要发扬‘一人有事,万人帮助,一处困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协作精神。”
“罗厂长,义民二厂在我们滨江厂遭受重创的时候,主动伸出援手,赠送给我们一套生产设备,不但是上海对其他地区的传帮带,也是‘一处困难,八方支援’,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典型。”
罗健民:“……”
怎么突然就唱起高调了?
他在心里考虑着叶满枝的提议。
思量许久后仍然摇头说:“叶厂长,你说的这件事啊,大概是不行的。”
“为什么不行呢?”叶满枝又给他吃一颗定心丸,“罗厂长,咱们合作的前提是,轻工业部会将那条匈牙利进口生产线分给义民二厂,如果义民二厂最终没有拿到新的生产线,那么咱们刚刚提到的所有条件都是不成立的,我们从义民二厂拿不走任何东西。”
她觉得以目前这些条件,罗健民其实已经动心了。
罗健民心里确实有一点动摇。
他并不知道滨江厂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叶满枝推动的。
只通过这次谈话,他就看得出来,这位叶副厂长不是一般的年轻女同志。
能被派来上海,与远在北京的厂长打配合,至少说明叶满枝是个聪明人,能力是受到厂长认可的。
罗健民踯躅一阵后,向门口望了一眼,降低音量说:“这间办公室里只有你我二人,我可以开诚布公地跟你讲两句,但是有些话出了这间办公室,我是不认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160-170(第3/31页)
的。”
叶满枝点头表示同意。
罗健民小声说:“当初采购这条番茄沙司生产线的时候,市财政出了大半的资金,我们厂里要是想处理这条生产线,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卖给其他工厂,收回资金,二是由市里调拨给上海本地的其他工厂使用。”
他的音量更低,声若蚊蝇一般悄声道:“学习人民解放军这个主意确实很好,很有代表性,但是……”
罗健民心里对这位刚见过一面的叶厂长还是有所保留的,并没有将心里话和盘托出。
但是,响鼓不用重锤,叶满枝只听前半截,便基本领会他的未尽之语了。
这个主意有代表性,很典型,可是,不足以让人家市里为之付出一条生产线。
毕竟学习人民解放军的例子多得是,不差这一个。
罗健民喝了口茶,恢复正常音量说:“叶厂长,要是真的将我们的生产线给了滨江,我作为厂长,不好跟市里交代呀。”
叶满枝若有所思地颔首。
罗厂长有顾虑是必然的。
易地而处,她也不舍得将这样一条生产线免费交给外人。
“罗厂长,要不这样吧,”叶满枝提议道,“我们也不白拿义民二厂的设备,我们可以出点东西跟贵厂交换生产线。”
罗健民来了些兴趣,问:“叶厂长准备用什么跟我们换?”
“你应该听说过,我们滨江第一食品厂的产品名录里,有一款产品是美味黄瓜,其实就是苏联人喜欢吃的酸黄瓜。我们厂的酸黄瓜配方是从苏联专家那里得到的,口味非常正宗,与苏联人自己生产的无异。尽管这两年没有苏联的出口订单了,但是东德和法国的订单也不少,在咱们国内的市场也非常受欢迎。我们愿意用酸黄瓜的配方,与贵厂交换这条生产线。”
罗健民:“……”
开什么玩笑!
谁会用生产线,交换一个酸黄瓜配方?
叶满枝也知道这样的交换是不对等的。
而且这个配方在滨江本地也不是什么秘密。
滨江有不少苏联侨民和侨民后代,许多人在自己家里就能制作酸黄瓜。
可是,罗健民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借口,给市里一个交代!
这样一来,滨江厂就不是白拿设备了。
双方合作共同向轻工业部提交申请,不但能解决两个厂的困境,义民二厂还占着“一处困难,八方支援”的大义。
为了答谢对方,滨江第一食品厂拿出酸黄瓜罐头的配方。
双方有来有往。
这不是挺好的嘛!
至于这配方具体有多少价值,那就见仁见智了。
只要义民二厂开始生产酸黄瓜,那它就是价值千金的!
叶满枝往他神情难辨的脸上扫了一眼,坐在沙发上叹了口气。
她算是看出来了,罗健民其实是动心的,毕竟能增加他们取得匈牙利生产线的砝码。
但是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还不足以让他跟滨江厂站在一起,挖市里的墙角。
“罗厂长,咱们今天是第一次见面,我接下来要说的话,有些交浅言深了。但是,就像你说的,这间办公室里只有咱俩,我也开诚布公地跟你说几句心里话,出了这间办公室,我也是不认的……”
罗健民笑了笑,颇感兴趣地问:“叶厂长想跟我说什么?”
“虽是初次打交道,但是看得出来,”叶满枝先给对方戴高帽,“罗厂长非常睿智,我那点小把戏,只用一个照面就被你看穿了。”
“呵呵。”
戳穿对方的障眼法,罗健民心里确实是有些许得意的。
“我也能看得出来,罗厂长是个一心为公,一心为企业发展考虑的好厂长。但是,”叶满枝又是一声叹息,“罗厂长,我觉得在当厂长这件事上,你得跟我们厂的牛厂长学一学。”
她在心里默默对远在北京的老牛厂长说了声抱歉,继续道:“咱们都是同行,虽然距离远了一些,但是你大概听说过我们滨江厂的事迹。我们厂以前只生产罐头,后来逐渐扩大规模,糕点、面包、酱菜、糖果等等,产品种类多达三百多种,职工人数超过两千人。”
“滨江厂的规模迅速扩大,一方面是时代造就的,大越进那几年,我们省里要将一些小厂进行合并,算是因势利导。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牛厂长主动争取的结果。”
“省里要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可以让罐头厂合并糕点厂,当然也可以由糕点厂合并罐头厂。如果不是牛厂长主动出击,尽力争取,我们现在可能就不是第一食品厂,而是第一糕点厂或是第一糖果厂了。不想被人合并,就要让自己变强。”
毕竟你在自己厂里可以当厂长,并入他厂以后,就只能当个副厂长了。
罗健民认真倾听,但是一时没弄清她说这些话的用意。
“罗厂长,咱们距离远了些,可是有些消息还是能透出风声的,”叶满枝压低声音问,“梅林罐头厂是上海食品的一面旗帜,你们市里一直想让梅林做大做强。有这么回事吧?”
“嗯。”罗健民点点头。
“我前两年就听说过,市里曾有人提议,将你们义民食品二厂的罐头设备和人员,并入到梅林食品厂。”
罗健民不动声色道:“只是传闻而已,这个传闻传了几年,不是一直没有实施嘛。”
“呵呵,以前没动作,是因为你们各自都发展得很好。可是最近全国都在‘学上海,赶上海’,不说别人,南京罐头食品厂已经在今年上半年,赶超梅林10项指标了。尽管从总体指标来看,还是梅林占优势。可是,标杆不好当呀,若想不被人超越,除了提高技术水平,扩大企业规模也是很有必要的。保不齐市里什么时候又会动了合并你们两厂的心思。”
“罗厂长,我知道你是一心为公,凡事替市里和工厂考虑的,但是除了公事,你也要为自己的处境考虑考虑,如果真的并入梅林厂,咱们义民二厂的领导层何去何从?”
市里的利益与厂里的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并不是始终一致的。
“与我们滨江厂合作,共同申请生产线,能提高义民二厂得到生产线的概率。只要这条生产线到位,义民二厂的生产规模立即翻倍。这么大的厂,即使想合并也要想想由谁合并谁。”
叶满枝再次在心里对老牛说了声抱歉,小声说:“罗厂长,我这话算是交浅言深了,但是你确实应该跟我们牛厂长学一学,为自己的处境考虑考虑。”
第162章
说给罗厂长的那番话, 并非叶满枝危言耸听。
她心里真是如此想的。
目前梅林是沪上罐头第一厂,美名传遍全国。
若不是惦记义民二厂的生产线,叶满枝最想去参观学习的其实是梅林罐头厂。
她在工业厅工作那几年, 省内几乎每月都有企业之间的合并,无论是省里还是市里, 都想把企业做大, 扶植几个名字叫得响的名牌产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160-170(第4/31页)
叶满枝没当过那么大的领导, 但她觉得领导们的思路兴许是差不多的。
一要政治挂帅, 二要办大工业。
梅林的底子好,又是行业标杆, 以防真的被外地同行追赶上来, 市里八成会想办法把梅林做大。
那专门生产罐头的义民二厂, 不就是现成的选择吗?
这可不是叶满枝胡诌, 人家市里早有让两家合并的风声,只是一直没落实罢了。
“不知道罗厂长在市工业局那边能不能说得上话。”叶满枝迎着江风感叹, “希望他动作麻利点, 我的介绍信马上就要到期了。”
“只要厂长松口, 市里一般不会强烈反对, ”吴峥嵘单手揪着小崽的后脖领, 防着她将脑袋探出轮船栏杆, “对市局和义民二厂来说, 最紧要的是把那条进口生产线攥到手里。”
“老生产线是市局出钱买的, 听罗厂长的意思,这事不好办。”叶满枝摇摇头说, “算了,不想了。”
他们一家三口难得能找到时间,一起夜游黄浦江。
吴玉琢已经兴奋得在甲板上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 双手抓着栏杆向岸上张望。
他们在滨江坐过轮渡,但滨江没有夜游项目,晚上看不到什么风景,不像上海的外滩灯光璀璨。
“我明天要去百货商店买东西,”叶满枝兴致勃勃道,“这次来上海出差,我大姐、三嫂、振芳嫂子都让我帮忙捎带雪花膏,我还没买呢!”
吴峥嵘说:“你之前交代的任务,我还没来得及买。你既然来了,就自己去买吧。”
“嗯。”叶满枝趴在栏杆上吹风,扭头笑问,“你听过那句话没有?来上海出差的同志,出门像公子,下车像兔子,办事像孙子,回家像骡子。其他还没什么感觉,但是下车像兔子似的着急找旅馆还挺形象的,哈哈。”
吴峥嵘随手接过她喝空的汽水瓶,想起出差前叶来芽交给他的那张购物清单,心说,明天你就知道回家像骡子是什么感觉了。
罗健民那边还没有回信,叶满枝次日起个大早,与吴博士一起吃过早餐,就带着小尾巴去南京路逛街了。
除了帮亲戚朋友捎带的雪花膏、洗头膏、上海牌手表、大白兔奶糖和照相机胶卷,她还想给吴玉琢再买双新鞋。
孩子的衣服可以由她自己做,但鞋子就没办法了。
去年在北京买的那双小皮鞋已经挤脚了,叶满枝得给她买双新的。
这次吴玉琢就在身边,可以让她自己挑,但这小崽有了点审美,对新鞋款式挑三拣四。叶满枝带着她走了三家百货商店,才买到一双和她心意的白色小皮鞋。
等她俩提着大包小裹返回旅馆时,已经到了晚饭时间。
前台服务员在她上楼前,将人喊住:“叶同志,刚才有人来找你。”
“对方留名字了吗?”
“是个姓牛的男同志。”
叶满枝闻言一愣,狐疑地问:“这位同志是外地口音吗?”
“对,应该也是来出差的。他说先去找招待所落脚,明天再来找你。”
叶满枝暗道,这人不会是老牛厂长吧?
她昨天上午才给对方打过电话,说了一下罗健民的态度,牛恩久这么快就从北京赶来了?
然而,次日上午,她果真见到了满头大汗的牛厂长。
“厂长,你怎么来啦?”
“打电话太急人了,说不了几句就要花十几二十块,买张车票来上海也是十几块,那我还不如来上海当面说。”
最近上海的天气闷热,旅馆房门都四敞大开着。
叶满枝连忙将人请进房间,倒了杯凉白开给他喝。
“厂长,你能来上海一趟真是太好了,我自己一个人确实忙不过来,而且我的介绍信再有几天就要到期了。”
她是为了参加工业展才来上海出差的,介绍信的有效期只有二十天。
牛恩久放下水杯问:“义民二厂那边有消息没有?”
“还没有。”叶满枝低声说,“他们罗厂长虽然没给准话,但是那天送我离开时,他说要跟班子开会讨论一下,然后上报市工业局。”
“那他心里应该是倾向与咱们合作的。”
“对。”叶满枝省去拿老牛厂长举例的部分,大致介绍了那天的谈话内容,“我觉得希望还是很大的……”
她的话音未尽,前台服务员上楼来敲门说:“叶同志,前台有你的电话,对方姓罗。”
叶满枝与牛恩久对视一眼,两人几乎同时起身,快步下楼接起了电话。
她握着听筒听了一阵,原本放松的神情逐渐变得严肃,眉毛也越拧越紧。
“罗厂长,这件事我还得跟厂里沟通一下,我稍后跟你联系吧。”
叶满枝与对方寒暄几句便放下听筒,对旁边的牛恩久说:“罗厂长说可以合作,但是咱们得出点钱意思意思。”
“出多少?”
“五千块。”
“呵呵,五千块是意思意思吗?”
牛恩久背着手,越想越生气。
花五千块买个老生产线确实比新机器便宜,可是双方若要合作,对外的说辞就是义民二厂在滨江厂危难之时出手相助。
为了这条老生产线,滨江要承上海的人情。
如果他们真的能从上海拿一套免费的设备回去,那人情欠了也就欠了。
可是,让他们欠着人情,还要花五千块,哪有这样办事的!
叶满枝转述时的脸色也不太好看,蹙眉说:“他们市局领导的意思是,不用滨江承情,在轻工业部那边只说义民二厂把设备便宜卖给咱们厂了。”
牛恩久拉着脸“哈”了一声,“人家这主意可太精了!”
合着他从滨江跑去北京站岗好几天,是替上海工业局站的!
滨江厂到处折腾,帮人家拿到一条全新的、免费的生产线,但自己得花五千块!
而且人家不但能拿到最先进的设备、赚到五千块,还能在部委那边赚个好名声!
要知道,滨江跑去部委门口站岗,算是给部领导出了难题。
但上海在这个节骨眼上,将老设备卖给滨江厂,在外人看来,那不就是帮领导解决难题吗?
滨江和上海的前期交流,只有双方知道,北京哪会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
人家玩的这一手,既能在领导那里留下好印象,为争取匈牙利生产线增加砝码,又能处理掉老设备,赚回五千块,再让滨江小小欠个人情,毕竟五千块的设备确实便宜。
这岂止是一箭双雕,这是一箭好几雕啊!
牛恩久断然拒绝道:“不行,这五千块不能出!”
要是没有他去北京站岗这一出,花五千块买条生产线还是划算的。
可他已经去北京站过岗了,再从义民二厂买设备,就不只是经济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160-170(第5/31页)
为,其中还有了点政治意义。
即使义民二厂口头上说不需要他们记人情,可是看在外人眼里,他们就是占了上海的便宜,以优惠的价格买到了设备。
叶满枝也知道这事让人心里别扭,可是她来上海出差的目的是搞设备。
只要能将罐头设备弄回滨江,让罐头车间恢复生产,就算达成了她的目的。
至于欠人情啊,面子啊什么的,都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双方距离那么远,即使欠了人情又能如何?
能免费拿到设备最好,若是需要花点钱,她其实也能接受。
她将自己的想法讲给牛恩久,老牛厂长黑着脸嘟囔了一句:“五千便宜吗?他们要是愿意五百块把生产线交给咱们,我立马交钱!”
五千块的设备不值当他欠人情,但五百的可以。
*
叶满枝跟牛厂长一起往义民食品二厂跑了几趟,商量花点小钱购买那条生产线。
老牛的心里价位是两千五百块,而市工业局只肯四千五百块出让。
双方谈了几次都没有结果,直到叶满枝的介绍信到期,不得不尽快离开上海时,事情仍没有定论。
牛恩久介绍信的有效期是一个月的,叶满枝只能让老牛厂长留在这里亲自坐镇。
她则独自返回了滨江。
至于吴峥嵘和吴玉琢,哎,说起来就让人嫉妒。
吴大博士前天就完成了在上海的工作,为了不让吴玉琢在上海耽误事,吴博士将小崽带回了滨江。
这倒没什么,关键是,这父女俩是坐军用飞机走的!
叶满枝长这么大还没坐过飞机呢,她家小崽居然先一步坐上了飞机!
等她搭乘火车,千里迢迢返回滨江时,这父女俩已经到家将近一个礼拜了。
吴峥嵘在火车站接到了媳妇,并且向她透露:“你最好有个心理准备,有言现在不太一样了。”
“怎么啦?”叶满枝问。
“进步了,”吴峥嵘唇角的弧度越来越大,“你回去看看就知道了。”
叶满枝以为这所谓的进步,就是学习进步,或是自理能力的提高。
然而,当她回到军事学院的家属院时,远远就瞧见了她闺女站在大门口,身后背着一柄木枪,小细胳膊上带着一个挺大的套袖,站在执勤的小战士身边。
等到双方的距离拉近以后,她才发现闺女胳膊上戴的不是什么套袖,而是一个红袖箍。
“宝宝,你站这儿干嘛呢?”
“我站岗放哨呢!”吴玉琢骄傲地答。
叶满枝忍不住笑问:“你站什么岗啊?”
“妈妈,你别跟我说话了,放哨不让说话。”吴玉琢违背了执勤纪律,偷偷摆手说,“妈妈你先回家吧!”
吴峥嵘很支持闺女的工作,配合地发动摩托车,将好奇的妈妈带走了。
挎斗摩托车走出挺远,叶满枝还在回头张望呢。
“到底怎么回事啊?她身高还不到一米,站什么岗,放什么哨?”
吴峥嵘透露道:“吴玉琢同志刚刚成为青年街儿童团的正式团员,今天有站岗执勤任务。”
叶满枝惊讶地问:“她居然能加入儿童团?她年纪太小了吧?”
儿童团跟少先队差不多,但是接收的都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
一般是小时入儿童团,大了入少先队,再大就是共青团了。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加入儿童团的,军事学院所在的青年街公社组织了儿童团,能入团的孩子只有三四十人。
叶满枝对这个儿童团不太了解,不过她之前在大院儿里见过带着袖标的孩子义务劳动,看年纪应该有七八岁了。
吴峥嵘再开口时,语气里满是笑意,“儿童团选人挺严格,但有言去过上海,参观过发行《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社。她在大院里天天给小朋友讲上海见闻,还说自己是革命接班人,儿童团团长听说以后,亲自把她招进去了。”
叶满枝:“……”
他们这次在上海的时间不算短,谈资还是很丰厚的。
而且她家小崽的记性挺好,为了回家给哥哥和小姐妹讲她的经历,还特意用狗爬字写了日记,要是让她尽情发挥,她能叭叭三天三夜。
小崽加入了儿童团,那确实是进步了。
吴玉琢的站岗执勤时间是一小时,叶满枝回家洗漱好,吃过晚饭以后,终于等到了完成任务的吴玉琢同志。
“宝宝,你这个木枪是哪来的啊?”
叶满枝之前也见过小孩巡逻,人家好像没配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