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20-230(第1/31页)
第221章
吹了大半天的寒风, 让叶满枝的手脚和脑子都是木的。
跟随张副司长进入会议室后,她默默缓了好半晌,终于在心里有了实感——他们成功混进来了!
完成报名, 跳过初赛,曙光厂竟然直接进入了决赛圈!
与各厂的代表简单寒暄后, 张副司长便切入了正题。
“国家这次从国外引进彩电生产线, 是为了提高咱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加速电视工业的发展。生产线最终落户的企业, 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使命……”
几家工厂的代表都认真做着记录,不过大家更关心的显然是生产线的落户条件。
712厂的郭主任率先问:“张司, 这次部里选择企业时, 有什么标准?”
张副司长说:“最终的选择肯定要进行综合考虑, 比如技术水平、生产条件、是否有彩电试制经验、交通是否便利等等。”
“这次引进的设备是国际上最先进的, 原则上要尽量为国家节省外汇,国内能自主生产研发的设备, 不考虑引进。所以, 企业自身的科研水平, 自主创新的能力, 都是考核依据。另外, 这条生产线肩负着重要的生产任务, 要为全国人民生产彩电, 部里更倾向于沿海沿江、交通便利的地区。”
会议室里只有十来人, 整体气氛是比较轻松的。
听了张副司长的话,几家军工厂的领导都细数起自家的优势。
郭主任自信道:“这说的不就是我们712厂嘛, 华夏第一屏出自712厂,前年我们又成功试制了彩色电视机,在这两年的彩电攻关大会战中, 我们天津战区成绩显著。要说交通便利,那也是有河有海有铁路的。”
“但你们军品的生产任务重吧?”305厂的李主任玩笑似的说,“712厂技术水平确实高,值得大家学习。可是,你们这两年的军品产值都占总产值的80%以上,生产线要是真的落户了,你们哪有人手和精力生产民用电视机?”
叶满枝在心里给李主任翘个大拇指。
厉害!
如果只看生产电视机的经验和技术,那真是谁也比不过712厂。
华夏第一屏不是白来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人家一直是电视行业的老大哥。
这几年刚成立的好几家地方国营电视机厂,都是去712厂取经的。
但是,军工厂的日常生产中,要以军品为先,他们的军品生产任务很繁重。
712厂在这方面真的没什么优势。
叶满枝往张副司长那边瞄了一眼,对方在笔记本上写了几笔。
看来305厂李主任找到的这个切入点,也给领导打开思路了。
几家军工厂的代表相继发言,潘昆仑在桌下碰了碰叶满枝,暗示她尽快介绍曙光厂的情况。
与军工厂相比,曙光厂这家地方国营工厂,除了产量高,没什么突出优势。
叶满枝将其他人的发言一一做了记录,在心里快速盘算一番后,在最后做了发言。
“我们滨江曙光机器厂与在座各位其实还挺有渊源的,以前我们的军工代号是833厂。后来因为小三线建设,才不得不与833厂分家,变成了如今的曙光厂。”
“尽管分家了,但我们把军工厂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延续了下来,无论是生产规范还是管理制度,这么多年一直没怎么变过。”
“咱们这6家企业中,712厂是最早研制电视机的,而我们曙光厂应该可以排在第二位,早在1966年就成功试制出两台黑白电视机,算是起步比较早的企业。”
其他企业的领导们:“……”
这个曙光厂的女干部可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
起步既然那么早,那彩电攻关大会战怎么没有滨江战区呢?
叶满枝像是看透了大家的心思,接着说:“当然了,曙光厂的起步早,但我们省内电视工业的起步相对较晚,所以,我们作为全国上千家单位中的一员,支援了天津战区的彩电攻关项目。”
虽说这几家军工厂都处于四大战区,可是攻关工作并不是他们独立完成的。
这是全国各地上千家单位共同协作的成果,不能把功劳只算在这几家企业身上吧?
叶满枝笑了笑,“我们省内的电视行业起步虽晚,却很有成效。为了响应中央‘大办电子工业’的号召,这几年我省新办了上百家电子工厂。我从滨江出发之前,我们省工业局的领导说,只要生产线落户滨江,省内所有归口地方管理的国营工厂,都可以为彩电生产亮绿灯,全力为彩电提供配件!”
“另外,我们省内的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也能全力支援彩电的研发和生产。”叶满枝掷地有声地说,“曙光厂与省内六家科研单位和大学有长期合作,而且我们有自己的电视机设计室。相关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员有42人,其中副博士研究生2人,本科生17人,中专生23人。”
“除此之外,曙光厂开办了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从明年四月开始,每年都会有30名电子专业的工人大学生,充实到我们的生产和科研一线。”
“正是因为我们有着非常扎实的又红又专的技术队伍,才让曙光厂只用一年时间,扭转了我国黑白电视机长期亏损经营的情况,彻底实现扭亏为盈,预计年产量可达到4万台!”
张副司长满意地点点头。
曙光厂的成绩确实比较突出。
在黑白电视机这一块,已经把其他工厂远远甩在了后面。
305厂的李主任却问:“曙光厂还没开始研制彩色电视机吧?”
“已经起步了。”潘昆仑极有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有了黑白电视的成功经验,想必在彩电方面也能很快取得成果。”
“呵呵,”192厂的人摇头,“在技术上,彩电要比黑白电视复杂数倍,尤其是显像管,精度要求更高,质量要求也更严格。曙光厂的彩电至今还没有试制成功,在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
曙光厂的优势突出,短板也明显。
可是,在场的这几家企业,哪家不是如此呢?
最终要如何选择,还得看上级领导的决定。
*
四机部内部还需要开会研究,张副司长让各位企业领导先回去,不要耽误厂里的工作。
但大家表面答应着,实则谁也不会在这种紧要关头离开北京。
回到招待所以后,叶满枝和潘昆仑对今天的会议进行了复盘。
两人都觉得自家有一线希望,毕竟黑白电视的产量在那摆着。
在打造技术队伍这方面,曙光厂也算是比较领先的。
可是,两人心里都不上不下地悬着,总感觉不太踏实。
接下来的几天,他俩哪也不敢去,就守在招待所里等着四机部那边的电话通知。
叶满枝觉得,只等候消息还不行,她把潘昆仑派去了712厂郭主任所在的招待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20-230(第2/31页)
一方面跟郭主任聊聊彩电的技术话题,另一方面能盯着点对方的动向。
“亲儿子”比曙光厂的消息灵通多了,万一人家能从部领导那边听到啥风声呢。
两人等了一个礼拜,隔上一天就去四机部打听一下情况。
部领导那边却迟迟没有反馈。
叶满枝心想,不会要等上几个月才能有结果吧?
那可等不起,他们过几天就得回滨江去了!
就在她等得不耐烦,准备去百货商店散散心的时候,潘昆仑突然在这天中午跑回了招待所。
“叶主任,别等了,出结果了!”
叶满枝盯着他的表情,心里隐隐升起不妙的预感,但还是尽量稳住声音,问:“结果怎么样?”
潘昆仑言简意赅道:“305厂。”
“!!!”
“……”
“你从哪听到的结果?”
“712厂郭主任打听到的,我当时正好在他身边。”
“这就是最终结果了?”叶满枝不可置信地问,“怎么这么快就定下来了?”
“定下人选以后,四机部、外贸部等四家单位,还得考虑引进生产线的问题,可能是急着推进后续工作吧。”
叶满枝:“……”
这也太突然了,她以为至少要拉扯几个回合呢。
当初省里分配那条黑白电视机生产线的时候,扯皮两三个月。
这次的可是彩电生产线呀,怎么能这么快就定下来呢!
她被这一出快刀斩乱麻弄得措手不及,愣在原地词穷了很长时间。
领导举棋不定,才是她乐于看到的,犹豫说明还有转圜的余地。
可是,领导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让他们连游说的机会都没有了……
她坐在椅子里愣神。
这可咋办?
彩电生产线没争取到手,她怎么跟夏竹筠交代呀!
潘昆仑也很失落,抓了抓头发,像个没头苍蝇似的转了好几圈。
“结果已然如此,咱们想争取也没有机会了,”他建议道,“还是去四机部打听一下具体情况吧,至少要给省里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
为了这条彩电生产线,他俩真的尽心了。
结果不尽如人意,他们也没办法。
叶满枝收拾好心情,点点头说:“我自己去一趟四机部,打听一下详情就回来。”
“算了,我在屋里待不住,咱们一起去吧!”
部委领导对落选的企业非常客气,很有耐心地为他们解释了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
一是因为305厂的电子工业底子很厚实,他们是生产雷达的军工厂,今年在彩电的研制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是因为305厂的军品生产订单在逐渐减少,军民结合以后,可以“以民为主”,将大量精力放在民用电视机的生产上。四机部把彩电生产线放到305厂也算是帮助他们完成了转型。
张副司长安慰二人说:“曙光厂的黑白电视机业务发展得很不错,你们取得的成绩,部领导全看在眼里。国内黑白和彩色电视的产量都不高,你们回去要继续钻研黑白电视机,发挥出这条生产线的最大价值……”
尽快公布结果,能让大家尽早安心,同时切断了其他企业想来北京跑关系的心思。
部里也可以继续推进彩电生产线的引进工作了。
*
叶满枝回去打了好几遍腹稿,才将彩电生产线的最终结果告诉了夏竹筠。
夏竹筠最近的工作进展也不太顺利。
省里相中的几个大项目都不乐观,目前只有一个化肥厂项目比较有希望。
听了叶满枝的汇报以后,夏竹筠很平静地接受了,让她放下包袱,在北京城里好好逛一逛。
全国有那么多的省市,二十几个大项目肯定要进行统筹分配,省里能争取到一两个就算是成功。
叶满枝将彩电生产线彻底放下了。
好不容易来一趟北京,她得抓紧时间跟亲戚朋友,以及在工作中有过交集的同事走动起来。
周日那天,她去了一趟小姑子家,把这次带来的玩具和小衣服一股脑塞给了吴岫岚。
“这一包是我给琳琳买的,这包是咱奶让我捎带给你的,还有一包是有言送给琳琳的,你帮琳琳收着吧。”
吴岫岚拆开最大的一个包袱皮,震惊道:“怎么这么多啊?”
“全是有言的家底,她特意给琳琳选的。”
两边的亲戚中并没有年纪相差不大的姐姐,所以有言从小到大的衣服几乎全是新做的。
最困难的那几年,吴峥嵘和吴家老两口的布票都用来给她做衣服了。
不过,有言长大以后,没几个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能继承她的东西。
一是女孩少,二是有言比较挑剔。
她不喜欢的人,就不想让对方穿她的衣服。
所以,目前只有她小姑和五舅家的两个小妹妹,能继承到她的衣裳和玩具。
吴岫岚从一堆衣服里摸出一把手枪,看清模样后,“啊”了一声,差点将枪扔出去。
“怎么还有枪啊?”
“哈哈哈,”叶满枝将手枪递给小跑过来的琳琳,抱着小姑娘说,“这是你有言姐姐在儿童团站岗时的重要武器,现在交给你了!”
吴玉琢已经过了玩玩具的年纪,只留下了她爸做的两把木枪,还有妈妈在车间亲手制作的第一把铁质手枪。
而买来的两把玩具手枪则雨露均沾,送给了两个小妹妹。
琳琳见过院儿里的小男孩玩手枪,拿起来就“biubiu”两声,乖乖地说:“谢谢小舅妈妈。”
“哈哈,小舅妈不是小舅妈妈。”叶满枝抱着小姑娘稀罕了半晌,又问,“不是说亲家大娘在这边帮你们带孩子吗?”
“嗯,我婆婆平时过来帮忙照看琳琳,周末我们能自己带,就让她回去歇两天。”
叶满枝心说,吴峥嵘这对象介绍得还行,除了忙一点,其他条件都不错。
当年吴岫岚迟迟找不到对象结婚,招惹过不少烂桃花。
吴峥嵘本来不想管妹妹的感情生活,但他来北京出差的时候,遇上个不错的小伙子。
小伙子本人是部队研究所的研究员,父母是军医和护士的组合,而且老家也是滨江的。
跟老吴家勉强算是门当户对,关键是吴岫岚自己就是搞学术研究的,与这样的家庭结合,应该不会有太多隔阂。
他给双方留了联系电话,连饭局都没组织一个就离开了。
不过,两个小年轻谈得挺好,吴峥嵘下次再来北京出差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谈婚论嫁了!
叶满枝跟吴岫岚聊了一上午,一起吃了午饭。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20-230(第3/31页)
等顾涛加班回来后,吴岫岚将孩子塞给他,便拉着嫂子去了百货商店。
她想给爷爷奶奶和有言带点东西。
见她直奔纺织品柜台,点名要买的确良,叶满枝连忙拦住说:“别买的确良了,价格太贵,给老人小孩穿棉布就行。”
“没事,最近北京可流行的确良了,动不动就断货。”
叶满枝拉着她说:“断货是因为产量不高,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无法大规模量产,不过国家计划从国外引进化纤设备了,顶多再有一年,就能提高的确良的产量,到时候肯定要降价。你现在不要跟风买的确良!”
吴岫岚诧异道:“嫂子,你怎么连这个都知道?”
“我们省里想申请引进这个设备呢,”叶满枝拍着胸脯保证,“你听我的准没错!”
话落,旁边有个男声插进来问:“叶主任,这的确良真能降价啊?”
“嗯,只要能量产保管要降价!”叶满枝见到身后的人,不由惊讶地问,“郭主任,你怎么还没回天津啊?”
“快回去了,离开前给家人捎点东西。”
叶满枝玩笑道:“在北京待了这么久还不回去,是不是还对那条生产线不死心呢?”
“哎,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线,谁能轻易死心啊!”
两家都是落选企业,如果叶满枝的失落值是1,那郭主任的失落值能达到10!
712厂在电视机领域一直是独占鳌头的,他以为四机部一定会将生产线交给他们。
没料到最后居然会落到305厂的口袋里……
“我明天就要回天津了,留在这里继续争取也没什么意思。”郭主任意兴阑珊道,“四机部和外贸部要组织考察组去日本洽谈生产线。305厂的老李是组长,已经在召集人手了。”
既然如此,他坚持守在北京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光是听到这个消息就觉得憋气!
叶满枝:“……”
虽然早已知道结果,也做好了心理建设,可是突然听闻这样具体的细节,她也挺憋气的!
如果生产线能落到曙光厂手里,那现在召集人手去日本考察的,就该是他们曙光厂的队伍了!
唉。
嫉妒让人面目全非!
回到招待所以后,叶满枝将这个让人心理失衡的消息,传达给潘昆仑。
闻言,潘昆仑比她还难受数倍。
叶满枝只是负责经营管理的干部,对科学技术上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
而潘昆仑却向往国际先进水平久矣。
国内的技术情报有限,他只能从杂志上的图文资料窥探一二,想了解细节是没机会的。
之前为了制定国产彩电制式,国家组织过一次去欧洲的考察团。
潘昆仑不是主要战区的科研人员,那次考察没他的份。
而这次的彩电生产线交给了305厂,去日本考察竟然又没他的份!
潘昆仑也羡慕嫉妒地长叹了一声。
叶满枝给自己打气,“咱们回去好好开发黑白电视机,利用好这条生产线,迟早也能等到出国考察的机会!”
“嗯,”潘昆仑低声说,“咱们国家在这方面落后太多,曙光厂现在的年产量只有2.6万台,即使年产4万台也是相当低的产量。日本彩电和黑白电视的年产量高达1330万台,咱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够呢。305厂这回的学习机会太难得了!”
叶满枝无话可说,在他肩膀上拍了拍,先回自己房间躺着望天了。
他们这次来北京,可以说是白跑一趟,颗粒无收。
即使早就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大家仍然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和沮丧。
尤其当她想到305厂既能得到生产线,又能出国大开眼界的时候,那就更嫉妒更生气啦!
叶满枝在床上翻来覆去瞎折腾,换了好几个姿势都不得劲。
最终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独自思考良久后,她又跑去夏竹筠的房间交换了一下想法。
……
次日一大早,她辗转托人打听到305厂的落脚地,便拉着潘昆仑出发了。
305厂的李主任正在招待所吃早饭,见到突然出现的二人,意外地问:“叶主任,潘主任,你们怎么来了?”
叶满枝乐呵呵道:“过来蹭一顿李主任的早饭行不?”
“哈哈,那有什么不行?”
尽管满腹狐疑,李主任仍然大方地邀请两人落座了。
叶满枝自己交了粮票和早饭钱,笑着说:“李主任,还没恭喜你们呢,305厂这回是众望所归呀!”
“承让承让,”李主任收起了开会时的锋芒,谦虚道,“我们这次纯属侥幸!”
“这是部领导对305厂实力的认可呀!”叶满枝问,“听说部里要组织考察组去日本考察彩电生产线了?”
“对,国内在这方面的消息还比较闭塞。要采购哪种生产线,跟哪家企业合作,暂时还没能确定,需要从国内派人去日本洽谈。”
叶满枝好奇地问:“李主任,中央打算出多少钱买一条生产线啊?”
“投资数额还没定,要看生产线的具体报价,不过,肯定是越少越好,尽量节省外汇。”
“305厂是军工厂,”叶满枝笃定道,“李主任,你从前没跟国际友人打过交道吧?”
“确实没有,这是第一次,不过四机部会派对外司的同志跟我们一起出发。”
叶满枝很有经验地说:“跟外国商人打交道时需要打起精神,尤其是那些大公司,都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谈判技巧,你们没有经验的话,很容易在这上面吃亏。”
“当年曙光厂从833厂脱离出来,第一次去广州参加广交会,那真是两眼一抹黑,我们见到外商都不知道怎么应酬,谈判技巧更是没有,”叶满枝问,“李主任,你知道我们曙光厂现在什么样不?”
李主任被她问得莫名其妙,但还是礼貌地配合着问:“什么样?”
“从1966年至今,我们曙光厂每年参加两届广交会,已经参加了十几届,现在我们的出口创汇额是全省轻工行业的第一名!而且已经连续三年保持第一了!”
李主任感叹:“那你们确实挺厉害的。”
叶满枝没谦虚,“我几乎每年都要亲自去一趟广交会,与外商谈判的经验相当丰富,跟日本客户也打过交道。说句不自谦的话,四机部对外司的那些同志,未必有我的实践经验丰富。李主任,听说你在为考察组选择成员,你不妨考虑一下我和潘主任。”
“你想加入我们的考察组?”李主任错愕道。
曙光厂已经落选了,竟然还愿意帮305厂出面谈判?
“对啊,这次从国外引进彩电生产线是关乎整个行业发展的大事,尽管生产线最终落不到曙光厂,但我们愿意出力参与谈判,尽量帮国家多多节省外汇。大河涨水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20-230(第4/31页)
河满,只要行业发展起来了,那我们曙光厂也会好起来。”
叶满枝不求别的,只想走出去看看。
反正考察组的费用由部委报销,他们蹭着出去一趟,万一能抓住其他机会呢!
第222章
叶满枝要去日本了。
听到消息的叶守信, 从军工大院跑来了闺女家,一进门就问:“峥嵘,你怎么不拦着她?让她去日本干什么?”
吴峥嵘笑说:“她这次去日本考察是为了工作, 算是政治任务,咱们谁都阻拦不了。”
“……”
“姥爷, 我妈妈是去替国家谈判的, ”吴玉琢挺骄傲地说, “到时候能为国家节省外汇!”
妈妈从北京回来两天, 也将她在考察组中的作用大肆渲染了两天。
吴玉琢向来跟妈妈站在一边,这次更是成了亲妈的忠实拥趸!
叶守信嘟哝道:“她又不会说日本话, 去了能谈啥?”
不用叶满枝为自己争辩, 小吴拥趸就挡在前面说:“考察组里有翻译呀, 我妈妈是负责出主意的, 日本话可以由翻译去说!她还不会说法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呢,照样能把曙光厂的产品卖去欧洲和中东!”
常月娥搂着孙女感叹:“咱有言这街道宣传员真不白当!”
这小嘴叭叭的。
叶满枝掰了瓣橘子塞进亲爹嘴里, 乐道:“爸, 你这个车间副主任, 还没有言的觉悟高呢!”
叶守信臊眉耷眼地说:“国内什么都有, 你非要跑去日本干啥?”
“我们是去考察彩电生产线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懂不?国内在这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 等咱把先进技术引进来, 早晚能超过他们!”
常月娥问:“来芽, 你什么时候出发?要出去多久啊?”
“不知道呢,我要先办出国手续, ”叶满枝又看向亲爹,“老叶同志,趁着我还没出国, 你多跟我说几句话吧!”
“你又不是一去不返了,说那么多干什么?”
“等我从日本回来,我就是出过国的人了,”叶满枝得意道,“到时候咱俩未必还有共同语言,趁着我还没走出去,你抓紧时间跟我多交流。”
老叶:“……”
不就是出个国嘛,瞧把她能耐的,一个劲儿地显摆!
不过,这年头别说出国了,连出省、出市都能在亲戚街坊之间炫耀好几天。
他要是也能出国,那也要从年头显摆到年尾!
叶守信终归还是替闺女感到自豪的,板着脸说:“出了国也得挺直腰杆,别给咱滨江人丢脸,知道不?”
“知道啦知道啦!”叶满枝扬起下巴颏,“到时候我就这样,用鼻孔看他们!”
老叶绷不住脸,笑道:“有本事你就真这样出去!”
闺女出国谈判,是为国家做贡献,这让他心里胀满了骄傲。
他留在闺女家里吃了晚饭,喝了一瓶女婿孝敬的茅台,出门的时候脚下轻飘飘的。
常月娥搀着他吐槽:“闺女出国,女婿出酒,人家都没事,就你喝高了!”
“哼,我高兴,喝点酒怎么啦?”
“来芽去日本的事,你可别到处宣扬啊,少给咱闺女惹事。”
“我肯定不说,”老叶嘟嘟囔囔道,“你管住自己的嘴就行。”
两人相互搀扶着回了家。
另一边,送别父母后,叶满枝又坐到了缝纫机前面,打算赶工做两件衬衫。
一件是她的,一件是吴峥嵘的。
她哒哒哒踩着缝纫机,跟靠在床头的男人说:“我本来没想买的确良,之前还劝岫岚先别买,过两年肯定能降价。结果我接到四机部的出国通知以后,一激动就把身上那些钱和票全花了。”
吴峥嵘无所谓道:“买就买吧,正好出国的时候穿,在国外出席商务活动都要穿西装。”
叶满枝做了二十年衣服,算是“老裁缝”,没多久便将一件男式衬衫做了出来。
“先给你试试!”
她盯着吴峥嵘将新衬衫穿好,帮他整了整衣领,满意道:“的确良确实比棉布挺括,省了熨烫的麻烦。”
吴峥嵘的身板挺拔,穿上挺括合身的新衬衫就更显风度了。
“挺好看的,万一我春节之前没能回来,”叶满枝在他胸口点了点,“这就是你过年的新衣裳!”
叶来芽从北京回来以后,三句不离出国,听她又拐弯抹角提起出国的事,吴峥嵘忍不住唇角上扬。
“你笑什么笑?”叶满枝又在他胸前点了点,“趁着我没出国,你也跟我多多交流吧。等我从日本回来以后,咱们全家人中,只有爷爷能跟我有共同语言了!”
吴峥嵘明知故问:“为什么只有你俩有共同语言?”
“因为我俩都出过国呗!”
叶满枝的所有亲属中,唯有吴爷爷是留过洋的。
等她从日本回来,就是全家第二个出过国的人啦!
嘻嘻!
“吴所长,你没出国见过世面吧?以你这个职业,恐怕以后也未必有机会了!哎——”她装模作样地叹口气,土包子开花似的说,“我马上就要超过你,成为咱家最有见识的人了!以后家里有啥大事还是听我的吧!”
“……”吴峥嵘觑着她问,“我去过朝鲜,应该也算是出过国吧?”
叶满枝:“……”
好像是的。
见她不搭腔,吴峥嵘好整以暇道:“以前你没出过国,咱们尚且可以零距离交流,这次你要去日本了,日朝之间相距不远,夫妻交流应该变得更顺畅吧?”
叶满枝:“……”
总感觉这话古里古怪的。
她瞪过去一眼,将面前的衬衫扣子一一解开,不客气地将新衣裳从他身上扒下来。
“我把衬衫改小一点给有言穿,不给你穿了!”
吴峥嵘失笑,裸着上身哄道:“家里的大事一直听你的,这回叶主任要出国见世面了,大事上一定继续听你的。”
叶满枝将衣裳扔回他怀里,“这还差不多。”
他们家其实没什么大事,但是甭管大事小情,话语权都牢牢掌握在她的手里,两位吴姓同志都得听她指挥!
念及此,叶满枝指挥道:“我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烧热水去。”
她前言不搭后语,但吴峥嵘理解力满分,出去烧好了两个人的洗澡水。
*
叶满枝回厂里以后,并没着急透露自己和潘昆仑即将出国的消息。
听说省革委会要组织理论学习班,她先去省里给曙光厂申请了一个学习名额。
“省里要在两年内逐步开展理论轮训,大家都有机会去学习,第一届学习班为期两个月。”叶满枝看向王造福说,“王主任,咱们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20-230(第5/31页)
曙光厂只有这一个名额,我最近的工作有点多,先由你去学习吧。不过,你在学习班提高自己的同时,也别忘了申请军用铁路的使用权呀!”
“好的。”
虽然省革委会组织的学习班跟党校的不能比,但是去学习班能扩展人脉,也是以后升职的资本,王造福清楚这些,当然不会拒绝这样的进修机会。
他以为叶满枝所说的最近有点忙,是忙厂里的业务,毕竟她刚去北京出差半个多月,厂里积压了不少工作。
要是知道叶满枝很快就会出国考察,王造福说什么也不会去那个理论班进修的!
理论轮训班多的是,但叶满枝长期出差的机会却不多。
一把手离开了,曙光厂的工作应该由他这个二把手全面负责,他能趁此机会将一部分工作抓在手里!
而此时的王副主任还被蒙在鼓里,拿到这唯一的学习名额就按时去省里扩展人脉了。
等他去省革委会学习班报到一周后,叶满枝才在厂里公布自己即将随队出国考察的消息。
出国证件是加急办理的,她和潘昆仑拿着四机部开出的证明,跟省委和市委报备了行程去向,又安排好厂里的工作,便按照通知的时间与考察组汇合了。
中日刚刚恢复邦交不久,暂时还没有直飞日本的航班。
考察组要先去港岛,再从港岛搭乘飞机去日本。
没想到这次去日本的行程,居然还能顺道去一趟港岛!
叶满枝顿时在心里欢呼雀跃,恨不得翻个筋斗云。
即使只能逗留短短一天,那也很让她满足了!
回家以后她又有得吹啦!
考察组里总共14人,除了305厂和几个部委的干部,还有电子行业的几位专家。
大多数组员是没有出境经验的,所以,以防影响国家的形象,大家都按照行前培训时的叮嘱,表现得克制有礼。
即便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仍然保持多听多看,没有出现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况。
叶满枝第一次出境,也是第一次坐飞机。
飞机升空后,她再也克制不住想拍照的欲望了,偷偷从包里拿出了照相机!
“叶主任,我帮你拍呀?”岳松梅主动问。
她俩是队伍里唯二的女同志,自然坐在了一起。
叶满枝连连点头,请她帮自己与舷窗外的景色拍了合照,又小声说:“一会儿咱俩换换座位,我也帮你拍外面的云彩!”
相机和胶卷都是叶满枝自己的,拍完云彩,她又悄悄拍了一张飞机餐的相片。
然后在心里默默感慨,幸好当初跟305厂的李主任争取了这次随行机会。
真的见世面啦!
……
飞机当天下午抵达,由于中方还没有向日本派驻大使,所以考察团只能自己寻找向导。
这次的向导是一位在日本经商的华侨。
“日本现有的电视机制造厂商大概有18家,其中能生产彩电的有13家,你们既然是想采购生产线的,那就先去日立公司、三菱电机公司、松下电器公司这样的大公司看看。”
李主任问:“这些公司的生产线可以出口吗?能让我们实地参观生产车间吗?”
何建业颔首说:“只要肯出钱,什么都能看。”
众人:“……”
这万恶的资本主义。
考察组每日有一个“天天读”活动,所有组员要抽出一刻钟时间,在宾馆里学习语录和老三篇。
翌日上午,做过“天天读”以后,众人便前往日立公司的电视机工厂进行参观了。
日方派出了几个专人陪同考察组一行,前面都是讲技术的,叶满枝没往前凑。
她跟岳松梅走在后面,由日方的一位女职员陪同。
叶满枝问了几个自己比较好奇的问题。
“佐藤女士,你们每条生产线的单班产量能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