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松梅是外贸部的日文翻译,转述了她的问话以后,又对叶满枝说:“400至500台。”
叶满枝惊愕道:“你是不是听错了?”
“没有,我问了两遍呢。”
叶满枝赶紧说:“那你再问问,他们每个班次工作多长时间啊?”
是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作时间太长,压榨职工啦?
不然咋能生产那么多呢?
然而,佐藤却回道:“我们也是每个班次工作8小时。”
叶满枝:“……”
天啊,曙光厂每个班次只能生产37台电视机,
如果佐藤所说是真的,那人家这产量是他们的十倍不止呀!
她心里大受震撼,表面还要强装镇定,云淡风轻。
“佐藤女士,你们每天生产这么多电视机,那日本国内的市场应该早就饱和了吧?”
日本才有多少人呀,每年生产上千万台电视机,肯定全都用于出口了。
“我们的国内市场早就趋于饱和了,尤其是黑白电视机,早在七八年前,按户普及率就能达到80%,所以,现在的大部分电视机都是销往海外市场的。”
“……”
闻言,叶满枝和岳松梅心里简直五味杂陈。
日本是53年开始研制研究电视机的,而华夏第一屏诞生于1958年,只比日本晚了五年。
可是,十五年过去了,国内的黑白电视机还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电视机并没走进普通百姓家里,而人家的内销市场居然已经饱和了!
叶满枝嫉妒地感叹,这万恶的资本主义啊!
她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生产车间了,每个班次咋能生产那么多台电视机呢?
考察组被日方请去了厂房里,一侧是彩电装配生产线,另一侧是测试生产线。
叶满枝见到里面的场景时,忍不住瞳孔一缩。
曙光厂的车间她再熟悉不过了,与其说是半自动的,不如说是半人工的。
而面前这个车间里的生产线,竟然是全自动的!
地面和悬空处都安装着传送带,底盘装配完毕以后,被转到传送带上,传到下一处由工人安装显像管和其他部件,整体井然有序。
由于生产线很长,车间的面积,比曙光厂车间大了两倍有余。
叶满枝悄悄跟岳松梅说:“松梅,你帮我问问她,一台彩电的出厂价是多少。”
“差不多在400美元左右。”佐藤大方告知。
曙光厂常年搞出口贸易,叶满枝对各种外汇的汇率门儿清。
闻言便快速在心里得出808元人民币的结果。
她拧眉想了一阵,又问:“那14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的出厂价是多少?”
佐藤摇头笑说:“我们公司已经不生产电子管电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20-230(第6/31页)
机了,一台14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的出厂价大概是108美元。”
也就是说,14寸电视机的出厂价不到220块人民币。
资本主义的利润都是很高的,人家的成本价也许只有一百七八十块。
而曙光厂的成本价是391块。
她没再询问什么,跟在考察组的队伍后面去其他车间参观了。
第一天是在日立公司的工厂里度过的。
返回宾馆以后,305厂的李主任召集大家开会。
房间里的整体气氛比较低迷。
过大差距让人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而且技术组的发现,也让众人不知如何是好。
李主任猛吸一口烟说:“彩电的技术要求很高,以咱们国内现有的技术和设备来看,如果只买一条整机装配生产线回去,恐怕解决不了问题,还得弄一条显像管生产线。”
另一个研究员接着说:“咱们国产的荧光粉的质量不行,红粉偏橙色,绿粉偏青,蓝色的饱和度也不够,可能还需要一条荧光粉生产线。”
又有工程师说:“显像管的玻壳也是个问题,估计也得弄一条生产线。”
这还只是生产显像管需要的,其他配件就更不用提了。
叶满枝将自己打听到的情况告诉大家,“我今天问了接待咱们的佐藤女士,日立公司只能卖整机生产线和显像管生产线,其他生产线他们也没有。而这两条生产线的报价预计在7000万美元左右。”
“多,多少?”李主任口中的烟头掉落。
叶满枝:“7000万,美元。”
李主任:“……”
这已经完全超出预期了!
他们原本只准备买一条整装生产线,预算在2000万美元左右。
其他设备由国内自行想办法解决。
他觉得4000万人民币的生产线已经是天价了,来了日本肯定能挑一条最好的。
实地看过之后却发现一条生产线根本不够!
可是,7000万美金也太贵了!
这还只是两条生产线的报价……
叶满枝觉得今天只是第一天,受到一些震撼很正常,大家还得打起精神重整旗鼓。
但她不是考察组的组长,这番提振士气的话不该由她来说。
她轻咳一声提醒道:“李主任,你给大家说两句吧。”
李主任回过神来,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又笑道:“这才只是第一家公司,咱们有十多个选择呢!看看其他公司的情况再说!”
考察组的行程很紧张,又接连去不同的城市,考察了另三家公司的电视机工厂。
走走停停十多天,得到的结果却并不理想。
他们将采购计划从一条整机生产线改为1条整机,外加3条配件生产线。
但是在同一家公司并不能采购齐整,需要分别从不同的公司采购。
总计高达1.3亿美元,这已经完全超支了。
岳松梅说:“他们的报价肯定是虚高的,瞧着咱们是外地来的就漫天要价!”
叶满枝望着向导问:“日本这边有没有比较大的那种中间商?从事进出口贸易的。”
“有。”何建业点点头。
“咱们能不能找个本地的中间商帮忙询价?”叶满枝说,“我在广交会上见过不少欧洲的中间商,让他们跟本地厂家洽谈的话,能拿到一定的折扣。”
“我可以找个中间商试试,但不确定他会要多少佣金。”
“没关系,先试试嘛。”
叶满枝觉得日方公司给的报价普遍偏高,水分太大。
先让中间商去探个路,他们心里就能有谱了。
至于是否需要中间商在其中交涉,那都是后话。
何建业去帮忙联系中间商了,考察组这边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工厂参观。
没过几天,何建业帮忙转达了中间商的报价。
四条生产线1.1亿美元。
比企业的直接报价便宜2000万美元。
而中间商要从中赚差价,这个报价其实还是可以压缩的。
这天吃完晚饭后,叶满枝和潘昆仑一起出门走了走。
他们正在大阪和京都之间的一个小城市考察工厂,这会儿正是晚饭时间,小街上没什么人。
叶满枝沿着马路散步,轻声问:“潘主任觉得怎么样?”
潘昆仑摇头说:“曙光厂这次应该是白忙一场了。”
他们跟着考察组一起出国,也打着点人家吃肉我喝汤的主意。
采购生产线的预算高达2000万美元,如果能帮305厂将价格谈下来,兴许能用剩下的预算给曙光厂争取点什么先进设备。
可是,如今四条生产线的报价已经上亿了,305厂自己都不够用,怎么可能给曙光厂分汤喝?
“其实也不算白忙,最起码咱们开眼界见世面了。”叶满枝语气轻松道,“不出来一趟,咱哪能知道差距这么大呀!”
“那倒是。”
“我这两天想得其实还挺多的,”叶满枝说,“日本的彩电出厂价高达400美元一台,折合八百多块人民币。他们的工艺已经这么成熟了,可是价格仍然这么高。如果由咱们自己生产的话,出厂价兴许要达到900到1000块。潘主任,你觉得这正常吗?”
潘昆仑被她问得满头雾水:“有什么不正常的?”
“咱们不要站在生产者的角度看问题,换一换思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真的有人能一口气拿出900块钱,购买一台彩电吗?”
要知道现在最流行的三转一响,单价没有超过200块的。
潘昆仑:“……”
900块确实太多了。
他的工资不算少,可是让他一口气拿出900买彩电,他未必愿意花钱。
叶满枝说:“目前全国开办了电视台的省市只有十来个,而且全是黑白画面的。如果电视台的建设跟不上,即使消费者买了彩电,那看到的画面也是黑白的。而电视台想要建设起来,少说需要两三年时间。”
“你的意思是……”
“我觉得黑白电视机也许更适合国内当下的市场需要。”叶满枝冷静分析道,“日本一台14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的出厂价在220块人民币左右。如果咱们的电视机出厂价也能降到220块,不,其实300块也行,那很多城市居民应该都能买得起电视机。”
一台300块的黑白电视机,作为入门电视机,其实已经能满足大部分家庭的需要了。
“日本国内的黑白电视机市场早就饱和了,各大企业生产的电视机主要用于外销。而我这几天看了他们近十年的数据,最近三年,全国黑白电视机的产量正在逐年减少,与之相对的,彩电的产量正在大幅提升。这就说明黑白电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20-230(第7/31页)
视机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也已经趋于饱和了。”
叶满枝一边思忖着,一边喃喃道:“也许很多大公司已经计划转型了,就像咱们想淘汰电子管电视机一样,他们可能也想淘汰黑白电视机了。”
潘昆仑顺着她的思路问:“叶主任,你想要他们的黑白电视机生产线?”
“对,四机部的领导说,采购的生产线可新可旧,主要是节约外汇。那咱们曙光厂其实可以考虑引进一条晶体管黑白电视生产线,他们的单班产量是咱们的10倍有余,如果能成功引进,那曙光厂的电视机年产量将达到30万至40万台!”
潘昆仑提醒她:“国家想要最新的技术设备,只愿意给彩电生产线出钱,如果想采购旧的黑白生产线,那中央未必肯出这笔外汇。”
叶满枝笑了笑说:“我出来之前,跟省外贸局的领导聊过,省里可以给咱们100万美元的外汇支持,剩下的部分,再由咱们自己想想办法。”
第223章
在日本小城的马路边, 叶满枝和潘昆仑讨论了几个小时。
越讨论越觉得有门儿!
潘昆仑一项一项地分析,“与彩电相比,黑白显像管只需要涂一种荧光粉, 滨江化工厂的荧光粉就能满足需要,咱们并不用另外引进生产线。”
“嗯, 而且滨江本地就有一家晶体管厂, 咱们能就地采购晶体管。”
“仔细算下来, 只需要一条整机生产线, 外加一条显像管生产线。”
有彩电的例子在前,只引进两条生产线已经相当划算了。
“那咱先打听一下报价, ”叶满枝神情振奋道, “要是真能把这两条生产线弄回去, 那咱曙光厂在黑白电视领域就是全国的这个了!”
她比出一个大拇指。
两人展望了一番美好未来, 双双心潮澎湃。
下一站是去松下电器的工厂考察。
参观过黑白电视机车间以后,叶满枝向日方表达了采购二手生产线的意愿, 不知他们是否愿意转手。
听闻有人竟然对黑白电视机生产线感兴趣, 对方公司又派了一位部长接待他们。
两条生产线总计报价420万美元。
叶满枝皱了皱眉:“山本先生, 你们的生产线1963年投入使用, 至今已经有十个年头了。”
420万是不是太高了?
山本解释说:“主设备是1963年投入使用的, 但是此后几乎每年都会往生产线上加入新设备, 最新的那条悬空传送带是按照彩电生产线的工艺, 在1970年安装的。我们可以负责设备安装和调试, 保证让贵方尽快生产。”
帮忙翻译的岳松梅劝道:“其实420万美元算是不错的价格了,你看看彩电那边!”
“……”
叶满枝也知道这个价格还可以, 两条生产线折合840万人民币,还不及彩电生产线的零头。
可是,他们没有那么多外汇呀!
省里能给曙光厂挤出100万美元已经是极限了。
那剩下的320万美元从哪里来?
她想再跟山本讲讲价, 山本却只肯让步30万。
“虽然黑白电视机在国际市场上趋于饱和了,但并不是没有市场,我们留着黑白电视机业务,在未来五年内仍可以继续赚钱。”
最终报价就是390万美元。
日方的态度很坚决,想买就买,不买拉倒。
叶满枝:“……”
不就是两条旧生产线嘛,牛什么牛!
305厂的李主任听说他们相中了那两条黑白生产线,得知报价以后,也劝她:“价格差不多就买吧,比彩电便宜多了。”
“李主任,你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呀,”叶满枝无奈道,“上亿美元的彩电生产线由中央买单,但几百万美元的黑白线要由我们厂里自己想办法。别说390万了,我们连39万美元都没有!”
李主任摸摸鼻子,转移话题说:“再有三天就是春节了,咱们今年要在国外过年,最近大家都挺辛苦的,所以这几天不安排新行程了,大家就在京都逛逛,过了大年初一再去其他城市考察。”
“行,”叶满枝乐呵道,“我来日本还没逛过商店呢,下午没什么事,大家一起出去走走。”
因公出国人员使用外汇是有限制的,为了尽量给国家节省外汇,同志们过得都很节俭,不挑吃喝,也不挑住宿条件。
旅馆费、伙食费、公杂费可以据实报销,但每人每天只有折合1元人民币的外币当零花钱。
叶满枝兜里揣着上万块的日元,跟大家一起去百货商店采购年货。
她主要是看稀奇,资本主义的商店里,确实有一些她没见过的东西。
有一种便携式摄像机,能记录动态影像,比电视台的摄像机小很多,她挺想买的,可惜没钱。
还有一种电饭煲,听岳松梅说,煮米饭特别快,她也相中了,可惜还是没钱。
她口袋里这些日元,还不到五十人民币,不可能买大件。
考察组的大部分男同志选择给孩子买糖果饼干,有的人还买了两袋方便面。
但叶满枝觉得吃的东西从嘴里过一圈就没了,没什么纪念意义。
所以,她想买点孩子能用的。
在商店里楼上楼下跑了三趟以后,她将目光放在了学习用品上。
有一种自动铅笔,单价不贵,还挺有意思,她在国内没见过这种铅笔。
二姐、三哥、四哥、五哥家里都有上学的孩子,大姑子和小姑子家也一样。
于是,她把自己仅有的几十块钱,全用来买自动铅笔和笔芯了。
剩下的几块钱,给有言买了两包巧克力。
至于吴大博士嘛,将得到她的两个亲亲。
把所有零花钱花光以后,叶满枝便不再去商店转悠了。
看到好东西又没钱买,心里更难受。
是以她就躺在宾馆的床上看电视,准备迎接春节。
国内的电视还是黑白的,而宾馆里的电视机是彩色的,且电视节目可以全天播放。
尽管听不懂,但叶满枝看得津津有味。
“这彩电好是好,”她支着脑袋嘟囔,“就是广告太多了,不到半小时,已经播放了七八条广告!”
“资本主义社会一贯如此,”岳松梅说,“咱们的企业是按计划生产的,产品不愁销路。但资本主义的企业要自行寻找市场,播广告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花钱。不止电视,报纸上的广告也可多了!”
叶满枝来日本大半个月,一直没看过当地报纸,反正看也看不懂。
她撑着脑袋神游了一阵,起身拿过桌上的报纸翻看起来。
报纸上的广告的确很多,有的广告特别夸张,一条就能占据一整个版面,弄得跟大字报似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20-230(第8/31页)
她将报纸从头翻到尾,而后拿着这份报纸去了隔壁房间。
“李主任,咱们已经考察过好几家公司了,这些天看下来,其实产品和生产线都差不多,咱们最关心的还是价格问题。”
李主任点点头,上亿美元的报价,让他心里也不托底。
报价这么高,万一中央放弃了彩电生产线怎么办?
叶满枝将报纸递给他,“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喜欢在电视报纸上打广告,要不咱也入乡随俗,在报纸上打一条广告试试?”
李主任诧异道:“打广告?”
国内很少有企业打广告,305厂是军工厂,跟这种事更是沾不上边儿。
“对啊,就说想求购一套彩电生产线和一条黑白电视机生产线。正好咱们最近留在京都过年,暂时不会变更地址,如果有的公司愿意转让生产线,就让他们往宾馆打电话!”
望着报纸上夸张的字体,李主任心里有些意动。
一家家公司去考察,显然没有打广告来得方便。
他将其他组员喊来一起商量,主要是询问外贸部和四机部的同志,这样打广告是否可行。
外贸部的同志说:“咱们之前派员参加保加利亚的商品展览会,也在当地报纸上打过广告,做广告其实是可行的。”
既然有过先例,那大家就敢放手去干了。
李主任请向导帮忙,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发表了一则求购信息。
版面不是很大,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广告效果很不错。
广告登出的第二天,考察组就接到了一位电视机代理商的电话。
据说,他是松下和东京芝浦电视机的代理商,可以帮他们联系这两家公司的彩电生产线。
双方最好能在东京见上一面。
岳松梅半捂着听筒,跟李组长请示是否能去东京。
得到首肯后,她正要答应对方,确听对面突然换成中文问:“你们是华人吗?”
“对,我们是来日本考察生产线的,”岳松梅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惊喜,连忙问,“您也是华人吗?”
对面笑道:“我是在这里做生意的华侨。”
双方没有语言障碍了,李主任接过听筒,亲自向他介绍了对生产线的要求。
听闻这是祖国引进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老华侨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帮他们拿下最优惠的价格。
考察组先不要着急,留在原地等他消息。
放下电话后,李主任问:“怎么办?咱们能等吗?”
按照大家的计划,大年初二开始就要去其他工厂继续考察了。
潘昆仑说:“那就再等等,这位同志要是能拿到最优惠的价格,咱们就不用到处跑了。”
松下和东京芝浦都是大公司,生产工艺比小公司更先进。
考察组决定留在京都等一等,而叶满枝和潘昆仑则决定抽空去大阪看看。
他们接到了来自皮姆电子公司的电话,对方有意转让黑白电视机生产线,想邀请他们去大阪洽谈。
皮姆公司也是日本能生产电视机的18个厂商之一,但他们只有黑白电视机业务,且规模比较小,考察组并没将其放进考察名单里。
叶满枝不在乎对方的规模,特意带着翻译和向导往大阪跑了一趟,得到了公司社长的亲切招待。
“渡边先生,你们的整机生产线和显像管生产线都能转让吗?”叶满枝问。
“可以。但我们以前是生产显像管的,从公司成立就开始用这两套显像管生产线,已经用了11年,折旧率比较高,没有整机生产线维护得好。”
叶满枝故意露出不太满意的样子,与潘昆仑交头接耳,“他们这两条生产线咋样?”
潘昆仑一边配合她摇头,一边肯定地说:“显像管生产线老旧一些,其实跟松下的生产线差不多,只多用了一年。但整机生产线的状态比松下的好多了,使用年限应该不超过八年。”
这种小工厂的生产线肯定是跟大公司买的,思及此,叶满枝问:“渡边先生,您这两条生产线是从哪里采购的?”
“日立公司。”
“单班产量能有多少呢?”
“400台左右。”
叶满枝像是很看不上一样,再次皱眉摇头,“我们前几天去看过日立公司的工厂,他们单班可以生产500台呢!”
她在心里估算着,两条生产线的总价不会低于300万美元。
即使比松下公司的报价还低,仍然不是曙光厂能买得起的。
于是,她背着手挑剔道:“渡边先生,我们信得过贵公司的产品质量,但是对这条老旧的显像管生产线内心存疑。如果只购买整机生产线的话,报价是多少?”
皮姆公司的规模小,工厂里的工人还不到七百人。
渡边若想转产彩电,就必须将现有的两套黑白电视生产线卖一套留一套。
他报了一个还算公道的价格:“200万美元。”
叶满枝不疾不徐道:“渡边先生,我国有意从国外进口一批电视机配件进行组装,其中就包括黑白电视机显像管。虽然欧美的黑白电视机市场饱和了,但我国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如果能在整机生产线上给予我方优惠,那我们可以考虑从皮姆公司采购显像管。”
进口散装配件比进口整机便宜很多,国家确实计划从国外引进一批元器件,在国内组装。
渡边眼中精芒乍现,要是真的能吃下这块大蛋糕,他甚至可以晚几年再转产彩电了!
“叶女士,您想出多少钱采购生产线呢?”
叶满枝理直气壮地对半砍价,“100万美元吧,如果可以的话,未来三年我厂生产所需的显像管,都可以从贵公司采购,每年不少于20万支。”
三年下来,利润绝不会低于200万美元。
渡边并没有一口答应,他沉吟许久后,商量道:“叶女士,我方可以将生产线以1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贵方,但是贵方生产的电视机必须使用‘皮姆’商标。”
叶满枝:“……”
你想啥美事呢?
只优惠一百万美元,就想贴你的商标了?
她其实有点搞不懂这些日本商人。
这番话她跟松下电器的那位山本先生也说过,山本与渡边的答复几乎一模一样!
松下是本土的大公司,想用自己的商标情有可原,但皮姆公司是一家刚成立11年的小公司,在日本根本数不上号,咋也想贴自己的商标呢?
她一时没想明白他们为啥非得贴自己的商标,但大家都想要的肯定是香饽饽。
所以,她就更不能轻易让步了。
小叶主任还想把曙光牌做大做强呢,不可能贴外国商标。
她要是真的答应了,回家以后就等着挨骂吧。
看来用配件换生产线的路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20-230(第9/31页)
行不通了。
叶满枝不再提进口配件的话题,正式跟渡边洽谈了两条生产线的报价。
最终总计320万美元,比松下的报价便宜70万。
即便如此,曙光厂仍然买不起。
几人将生产线反反复复参观了好几遍,在皮姆公司的车间里看了足足三天。
确定生产线完全没问题后,叶满枝一脸自信地跟渡边做了约定,她要回国跟上级领导汇报情况,今年四月份之前一定给他答复。
*
“皮姆公司这两条生产线真挺不错,”潘昆仑担忧道,“就是咱们的外汇不凑手。”
别说外汇不凑手,即使是人民币也没有那么多啊!
刨去省里那100万美元,还需要220万。
220万美元可是400多万人民币呢,曙光厂的账面上哪有这么多钱!
叶满枝也被这220万美元的窟窿难住了,脑子里的想法杂乱无章。
曙光厂搞了六七年的出口贸易,每年都能拿到一定的外汇配额。
可是,六七年下来,也不过攒下了20万美元。
还有200万没着落呢!
潘昆仑提议:“要不咱跟其他厂借点?”
“哪个厂领导敢做这种决定啊?曙光厂的出口创汇额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些年才攒下20万美元的配额,那其他厂就更没多少了。关键是,借美元还美元,咱们哪有还款能力?”
“难道就这么放弃了?”
潘昆仑实在是不甘心。
出国开了眼界以后,他对自家那单班生产37台的生产线已经看不上了。
只想赶紧安装单班生产400台的。
而且现在正是日本厂商转产的关键节点,过了这个村,未必还能买到这么便宜的二手设备。
叶满枝这两天休息得不好,脑子像被灌了浆糊似的转不动。
她摆摆手说:“这件事再容我想想,咱们先回去跟李主任汇合吧,不知道他们那边的情况如何了。”
几人返回京都的时候,李主任刚接到老华侨的电话。
老华侨是两家电器公司的代理商,而且已经代理很多年了。
经他从中斡旋后,为四条生产线拿到了9000万美元的报价。
比之前那个中间商的报价还便宜2000万。
比两家公司给中方的第一次报价便宜了4000万。
李主任气哼哼地说:“他们这个报价的水分也太大了!4000万美元,将近1亿人民币了!”
“哈哈,”叶满枝笑道,“我就说嘛,资本家狡猾得很,跟他们谈判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她这一趟不白来,虽然还没上谈判桌,但她想办法找来的这俩人,已经帮考察组谈下来4000万美元了。
李主任对这个报价仍然不满意,次日又重新开启了考察行程。
一行人在日本呆了将近两个月,把十三家电器公司,以及三家化工厂全都考察过以后,终于坐上了回国的飞机。
李主任作为组长要先去北京汇报工作,而叶满枝也要跟省里的领导汇报情况。
大家在广州分道扬镳。
李主任握着叶满枝的手说:“叶主任,这次辛苦你了。日方的报价太高,估计部领导不会满意,之后也许还要去其他国家进行考察。你要是愿意参与的话,到时候我还邀请你!”
叶主任对付外商的经验的确很丰富,处事手腕也比部委的干部灵活。
如果之后还有其他考察任务,他还想带上叶满枝。
叶满枝也希望多出去看看,但她毕竟是一厂之长,不能在厂里长期缺席。
她模棱两可道:“只要厂里的情况允许,我一定继续跟着大家走南闯北!”
双方握过手,就此别过。
叶满枝在附近找了一个邮电局,先给吴峥嵘打电话报平安。
而后又联系了厂里,将那两条生产线的情况通报给大家。
“田主任,你尽快组织一个班子会议,看看大家的态度,如果同志们都同意引进设备,我就在广州想想办法。要是大家觉得行不通,那我这就回去了。”
田春山说:“大家当然想引进先进设备,但那400多万人民币的缺口怎么办?”
叶满枝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打算,又道:“这次班子会议一定要正式,做好会议记录,我肯定是投赞成票的,这个你帮我代为记录吧,如果有其他同志不赞成,也把不赞成的理由记录下来。”
次日上午十点,她跟潘昆仑又跑来邮电局打电话,得到了全体班子成员全票通过的结果。
“王造福还在学习班吧?他同意了吗?”叶满枝问。
“同意了,我昨晚特意去了他家一趟,”田春山笑说,“王主任刚开始似乎不太想同意,但他爱人和王大娘一直给他使眼色,王主任就支支吾吾同意了。”
“行,那我就放心了。”
曙光厂内部没什么问题,叶满枝又接着给夏竹筠打电话。
花掉六十多块钱的电话费,她才走出了邮电局。
“叶主任,咱们真去借钱?”潘昆仑问。
“先去试试。”叶满枝看了眼手表说,“走吧,约好的时间快到了。”
两人乘车前往广州广播器材厂,远远就见到了等在那里的厂革委会主任。
叶满枝喊了声“秦主任”,快步上前与对方握手寒暄。
秦长征热情笑道:“叶主任,你可是贵客呀!”
“哈哈,我这次还真是贵客,带着好事上门来找你的,”叶满枝说,“秦主任,一会儿得用好茶招待我们才行。”
秦长征将两人领进办公室,亲手泡了两杯茶,“叶主任,我听说你们跟305厂那帮人去日本考察了?情况怎么样?”
“哎,一言难尽呀。”叶满枝说,“彩电生产线比较复杂,我就不说了,反正跟咱没啥关系。”
广州广播器材厂与曙光厂一样,都是地方国营工厂,并且都是这几年刚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的。
两厂同病相怜,只能在黑白电视机领域打转,彩电生产线没他们的份。
不过,曙光厂已经扭亏为盈了,年产量有26000台,而广播器材厂还需要政府补贴亏损呢,每年才生产两三千台黑白电视机。
叶满枝没有拐弯抹角,喝了口茶就直接说:“秦主任,我们这次考察彩电的同时,也考察了黑白电视机,人家那边单班产量高达400台呢!”
“这么多!”
“那可不嘛,所以我们曙光厂准备从日本引进两条二手生产线,弥补咱们国内黑白电视机在产能上的不足。”
秦长征有些羡慕地问:“那生产线多少钱啊?”
“320万美元。”
“你们有那么多外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